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纹伊蚊C6/36细胞登革Ⅱ型病毒结合分子的筛选 被引量:4
1
作者 郑学礼 雷子庆 潘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筛选白纹伊蚊C6/36细胞表达连接登革Ⅱ型病毒分子。方法提取C6/36细胞的总蛋白和膜蛋白,收集和纯化登革Ⅱ型病毒,用12%SDS.PAGE分析C6/36细胞的总蛋白和膜蛋白,转于硝纤膜上,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实验(VOPBA)筛选C6/36细... 目的筛选白纹伊蚊C6/36细胞表达连接登革Ⅱ型病毒分子。方法提取C6/36细胞的总蛋白和膜蛋白,收集和纯化登革Ⅱ型病毒,用12%SDS.PAGE分析C6/36细胞的总蛋白和膜蛋白,转于硝纤膜上,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实验(VOPBA)筛选C6/36细胞表达连接登革Ⅱ型病毒分子。结果C6/36细胞的总蛋白和膜蛋白经12%SDS.PAGE分离后转膜,分别与纯化的病毒液和阴性对照液孵育,用抗登革病毒I~Ⅳ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孵育组在67000和30000的位置有特异性的条带出现,而阴性对照组无此条带。结论用VOPBA法初步从白纹伊蚊C6/36细胞中筛选67000和30000等登革Ⅱ型病毒结合分子,其功能的鉴定正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C6/36细胞 登革型病毒 结合分子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1株登革Ⅱ型病毒的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汪小瑛 谢剑锋 +3 位作者 吴冰珊 蔡少健 沈晓娜 王美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80-1183,共4页
目的对2005年福建省分离的1株登革病毒(DV)进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追踪其可能的传染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DV(IgM、IgG抗体;同时应用C6/36细胞、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逆转录(套式PC... 目的对2005年福建省分离的1株登革病毒(DV)进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追踪其可能的传染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DV(IgM、IgG抗体;同时应用C6/36细胞、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逆转录(套式PCR法分别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部分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患者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IgG抗体可疑,表明该患者在近期感染过登革病毒。患者血清接种C6/36细胞,观察到登革病毒特有的CPE。受感染的C6/36细胞能与登革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反应,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分离株的核酸提取物经RT(PCR扩增,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可扩增出511bp的特异性条带,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119bp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分离株RT(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30株不同地域来源的登革Ⅱ型病毒相应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此毒株与东南亚地区的毒株比较接近。此次分离株的序列与1999年登革Ⅱ型病毒福建株的对应序列在亲缘关系上有一定程度距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一步确定此病例为输入性感染病例。结论福建省首次从输入性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登革Ⅱ型病毒,该病毒来源于东南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分离 鉴定 序列分析 输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纹伊蚊与致倦库蚊分离和鉴定可结合登革Ⅱ病毒的蛋白分子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宇姣 郑学礼 潘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2-345,共4页
目的筛选登革Ⅱ病毒(DENV-2)识别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连接分子。方法提取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总蛋白,用SDS-12%PAGE进行分析,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VOPBA)筛选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致倦库蚊表达连接DENV-2分子。结果 ... 目的筛选登革Ⅱ病毒(DENV-2)识别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连接分子。方法提取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总蛋白,用SDS-12%PAGE进行分析,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VOPBA)筛选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致倦库蚊表达连接DENV-2分子。结果 VOPBA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显示:幼虫样品的泳道可见到25 000、35 000、50 000的DEN-2结合分子,蛹样品的泳道可见到35 000、50 000分子,雄蚊样品可见到50 000分子,雌蚊样品中可见到35 000、50 000分子。DEN-2结合蚊35 000分子在白纹伊蚊幼虫、蛹及成蚊的雌蚊的三个阶段均存在,而雄蚊的成蚊则缺少这一分子。VOPBA检测不同发育时期致倦库蚊:幼虫样品可见100 000分子,蛹样品可见40、100 000分子,另外在50 000位置上下亦可见48 000、60 000左右的多个条带,雄蚊与雌蚊样品均见40 000、100 000分子。结论 35 000大小的蛋白分子分布与白纹伊蚊感染组织向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致倦库蚊 登革病毒 受体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Ⅰ、Ⅱ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免疫反应性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付宇姣 郑学礼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登革Ⅱ型病毒包膜糖蛋白(E)的第一,二结构域(DⅠ/Ⅱ)并进行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登革Ⅱ型病毒接种乳鼠,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双酶切PCR纯化产物和质粒pET-28a(+)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DV2-E-D1...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登革Ⅱ型病毒包膜糖蛋白(E)的第一,二结构域(DⅠ/Ⅱ)并进行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登革Ⅱ型病毒接种乳鼠,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双酶切PCR纯化产物和质粒pET-28a(+)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DV2-E-D1&2。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并转化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并进行SDS-PAGE分析,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RT-PCR扩增得到约900bp的目的基因片段,双酶切及测序分析表明,插入序列正确且开放读码框正确。重组菌诱导后在37kD位置有明显的诱导后表达带,其大小与预测值一致。经12%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His.Tag单抗和登革病毒单抗(D1-11)均发生反应。结论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登革Ⅱ型病毒包膜糖蛋白(E)的DⅠ/Ⅱ,免疫反应性鉴定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E蛋白 第Ⅰ-结构域 表达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纹伊蚊中肠组织和C6/36细胞与登革病毒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5
作者 潘京 朱娉婷 郑学礼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7-451,共5页
目的筛选登革Ⅱ型病毒与白纹伊蚊中肠组织和C6/36细胞中的连接分子。方法富集纯化登革Ⅱ型病毒,用12%SDS-PAGE分析提取的C6/36细胞膜蛋白和白纹伊蚊中肠组织总蛋白,将分离胶上的蛋白转于硝酸纤维素膜(PVDF)上,应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 目的筛选登革Ⅱ型病毒与白纹伊蚊中肠组织和C6/36细胞中的连接分子。方法富集纯化登革Ⅱ型病毒,用12%SDS-PAGE分析提取的C6/36细胞膜蛋白和白纹伊蚊中肠组织总蛋白,将分离胶上的蛋白转于硝酸纤维素膜(PVDF)上,应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VOPBA)方法筛选白纹伊蚊中肠组织和C6/36细胞中表达连接登革Ⅱ型病毒的分子。结果白纹伊蚊中肠组织总蛋白经12%SDS-PAGE分离后转膜,分别与纯化的病毒液和阴性对照液孵育,用抗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孵育组在分子量30kDa的位置有特异性的条带出现,而阴性对照组无此条带;用同样的方法筛选C6/36细胞上表达蛋白,病毒孵育组在分子量30kDa和40kDa的位置出现特异条带,而阴性对照组无。结论 VOPBA结果显示分子量为30kDa的分子在中肠组织与C6/36细胞中都能表达,具有连接登革Ⅱ型病毒的作用,对其氨基酸序列的鉴定和功能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白纹伊蚊中肠 C6 36细胞 受体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斑点免疫结合法测定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亲和力
6
作者 姚海军 曹虹 郭辉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23-324,共2页
建立斑点免疫结合法(DIA)测定抗体相对亲和力。用此法出定了登革病毒Ⅱ型非结构蛋白NS1四株单克隆抗体(McAbs)的相对亲和力,4株McAbs对NS1的亲和力各不相同。按50%最大结合浓度分析,抗体株6─1/C为0... 建立斑点免疫结合法(DIA)测定抗体相对亲和力。用此法出定了登革病毒Ⅱ型非结构蛋白NS1四株单克隆抗体(McAbs)的相对亲和力,4株McAbs对NS1的亲和力各不相同。按50%最大结合浓度分析,抗体株6─1/C为0.05μg/ml.1─7/F为0.67μg/ml.5D为25.00μg/ml,3─11/C为57.00μg/ml。以上结果为应用这些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依据。同时,说明用DIA法测定McAb相对亲和力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登革病毒 亲和力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