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都市圈城乡融合类型分化与空间重构指引——基于“功能—网络—区位”视角的解析
1
作者 张臻 严爱琼 +2 位作者 闫晶晶 李鹏 盛佳慧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2,共8页
梳理现有都市圈相关政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研究进展,选取西南山地典型成长型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其特征与存在问题,构建“功能—网络—区位”视角下的都市圈城乡融合类型划分技术框架,识别重庆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典... 梳理现有都市圈相关政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研究进展,选取西南山地典型成长型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其特征与存在问题,构建“功能—网络—区位”视角下的都市圈城乡融合类型划分技术框架,识别重庆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特征,并划分中心城区带动型、区城区带动型、强镇带动型、特色资源带动型等4种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模式,分区域、分类型提出规划指引。同时,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抓手构建空间治理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统筹管理和规划管控全域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型都市圈 城乡融合类型 地域功能 网络联系 西南山地 重庆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杨 杨洋 吴振磊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F0003,共16页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水平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彩红 李琳 廖斌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8,共15页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区位异质性和经济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提出要全方位增强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技术创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 县域平衡发展 经济活力效应 产业升级效应 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发展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汉辉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1,共6页
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演变特征,对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科学界定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2006—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多边形面积法对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 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演变特征,对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科学界定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2006—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多边形面积法对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为6.5%;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格局。(2)核密度估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全国层面和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指数不断上升,但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3)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整体区域内差异逐步下降,其动力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逐步下降,而三大地区的区域内差异不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4)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具有σ收敛性和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非常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
5
作者 刘莉 杨广西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32-239,共8页
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城乡融合进程,相较于城乡融合水平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 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城乡融合进程,相较于城乡融合水平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水平低的地区促进程度更大,其机制在于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强化区域发展能力两个途径实现;进一步探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两道门槛后,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逐渐减缓。因此,应继续完善地方数字经济建设,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强化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并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政策,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全面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 劳动力转移 区域发展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公正视角下新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多维评价
6
作者 吴文婕 付雪 +3 位作者 陈俏 阿也提古丽·斯迪克 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赵艳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07-214,共8页
基于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综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多维评价体系,对新疆83个县域城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和测算,划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类型,探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公正自主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结果表... 基于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综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多维评价体系,对新疆83个县域城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和测算,划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类型,探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公正自主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地人口与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基尼系数差异较大,县域公共服务资源人均占有率与基尼系数不完全吻合;公共交通空间可达性整体偏低,这与县域规模、等级、职能以及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等因素有关;研究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整体起步晚,水平低,程度浅,融合质量偏低,且因各县域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不同而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与特点;新疆83个县域城乡融合可划分为交通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型、公共服务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型、城乡融合全面良好型、城乡融合潜力优势型以及城乡融合全面滞后型5种类型;保障县域城乡要素自主流动与优化配置融合、推进城乡空间规划与功能融合、实施城乡产业互动融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全面均衡融合、重视城乡生态资源综合治理可持续融合,是实现城乡协调均衡与公平合理发展诉求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公正 城乡融合 发展质量 县域 多维评价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区位导向政策促进全域共同富裕: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4
7
作者 苏红键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共11页
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空间经济分析框架,明确了经济特区政策、欠发达地区支持政策、交通与通道建设三大类区位导向政策的基础逻辑,分类总结了典型区位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第一,区位导向政策对特定地区发展具有... 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空间经济分析框架,明确了经济特区政策、欠发达地区支持政策、交通与通道建设三大类区位导向政策的基础逻辑,分类总结了典型区位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第一,区位导向政策对特定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区位导向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区位导向政策与地区发展基础的匹配,决定了政策实施效果。第三,区位导向政策的效果评价以双重差分法为主,需要加强投入产出分析和比较制度分析。第四,区位导向政策存在明显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五,区位导向政策影响资源空间配置,是其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核心机制。由此,区位导向政策设计需要匹配地区发展基础、适应地区人口发展特征、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域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城乡区域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战琪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2,共14页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基于1997—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基于1997—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分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种缩减作用在北京、上海最强,在江苏、天津、浙江次之,在广东最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均显著,但在中部地区最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弱;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更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为进一步发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应持续加强服务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绿色消费和生产,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绿色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达睿 卫雨欣 +1 位作者 白钰 席佳榕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和小流域镇村体系,基于川道城镇和次沟乡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定10个融合单元,并从用地形态结构、产业经济地理、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对融合单元的空间构型、功能类型和服务水平进行剖析,探讨川道与次沟协同视角下以融合单元为抓手推动黄土高原河谷城镇高效发展和管控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沟”融合单元 城乡发展路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河谷城镇 榆林市绥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陆汝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各市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呈上升趋势,城镇地域功能形成“点-团-面”的分布格局,区域差异逐渐收窄;乡村地域功能呈“簇团”状分布格局,上中下游的地理梯度分异现象突出。②长江经济带各市城乡地域功能由融合过渡型向融合提升型突变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由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向以核心城市群为组团的分布格局演进,东西部极化加剧、省域内部差异扩大。③长江经济带城镇与乡村地域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先后历经需求融合、引导融合和自发融合等阶段,融合发展过程呈现由融合过渡到融合提升再到融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上游地区以政策引导发展为契机,吸引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集中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双提升。②中游地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地域功能的辐射带动效应,拉动乡村地域功能发育。③下游地区需促进城镇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步向乡村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助推城乡地域功能优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城乡融合发展 时空格局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现状和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继芳 孙军 +2 位作者 张禹石 王煦 邓楚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4期266-269,共4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差异化矛盾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厘清了西部农村产业布局不足、乡村人才质量水平不高、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文化融合存在差距等现状和问题。通过对...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差异化矛盾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厘清了西部农村产业布局不足、乡村人才质量水平不高、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文化融合存在差距等现状和问题。通过对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乡村人才培育方式、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推进城乡文化融合的新策略,以促进资源的互通共享,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感知: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的北京西北郊聚落空间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宣利 王鑫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1,共10页
城郊聚落处于城乡环境长时段的互动影响中,积存形成多元历史文化要素,促进城市建成区的蔓延或更新,并支持与历史建成环境的融合,其空间演变是探索聚落当代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利用历史地理信息(HGI)的方法,在梳理历史、识别资源、明确价... 城郊聚落处于城乡环境长时段的互动影响中,积存形成多元历史文化要素,促进城市建成区的蔓延或更新,并支持与历史建成环境的融合,其空间演变是探索聚落当代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利用历史地理信息(HGI)的方法,在梳理历史、识别资源、明确价值的前提下,对北京西北郊聚落发展作历史演变规律探索,总结出北京西北郊聚落具有城乡统筹、中心吸引、多元共生的发展特征,并在多尺度层级中呈现耦合向关联转向、地缘向业缘适配、廊道对要素牵引等演变倾向。综上,时空感知下的聚落空间解析为探索地域聚落的在地性发展路径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北京西北郊 历史地理信息 聚落遗产 城乡发展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红光 李雅君 +1 位作者 戴振阳 林倩茹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8,共13页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基于熵值法,对2012—2020年长三角地区41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基于熵值法,对2012—2020年长三角地区41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城市偏向政策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城乡深度融合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城市,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低。全局上看,长三角地区人力、资金、产业要素的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最显著,其中人力和资金要素流动产生的驱动作用为正,产业要素流动的影响为负。城市偏向政策在要素流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抑制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流动 长三角地区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 被引量:20
14
作者 石培基 李得发 +1 位作者 李巍 王录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7-152,共6页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同时乡村人口持续性地向城市迁移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空心村的数量逐渐增多、城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问题。由此看来,乡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迁移不利于乡村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也...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同时乡村人口持续性地向城市迁移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空心村的数量逐渐增多、城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问题。由此看来,乡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迁移不利于乡村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从现实问题来看,对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控,减少空心村的数量和防止城市人口过渡集中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分区整治规划,把乡村分散的和规模较小的村庄首先向重点村和中心村整合,其次向乡镇集中,分散城市人口,集中乡村人口,使区域的人口空间分布适度集中而有机分散,是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与分散 城乡一体化 村庄布局 乡村发展 区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26
15
作者 田雨普 王欢 杨小明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96,共6页
通过对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典型调查,反映出现阶段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揭示了城乡统筹是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依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分别对我国群众体育城乡统筹的内涵理解、理论选择、发展原则进行了理论探... 通过对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典型调查,反映出现阶段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揭示了城乡统筹是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依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分别对我国群众体育城乡统筹的内涵理解、理论选择、发展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城市 农村 群众体育 统筹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与区域生态关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伟奇 王坤 +3 位作者 虞文娟 李伟峰 韩立建 钱雨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238-5245,共8页
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长期以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忽视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密切相关。研究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对于解决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导新型城镇化... 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长期以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忽视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密切相关。研究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对于解决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城市与区域生态关联的研究进展:(1)城市发展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包括直接的胁迫和间接的影响;(2)区域对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撑;(3)城市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关联的相互作用机制。指出了当前城市与区域生态关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城市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的研究较多,且多侧重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负面影响,对其间接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2)周边区域对城市发展生态支撑作用的研究相对缺乏、认识不够深入;3)对城市与周边区域生态关联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的研究要将城市和区域作为统一整体,进一步完善城市与区域生态关联的理论框架,耦合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定量解析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为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区域 生态关联 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群 城乡一体化 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城镇化之辩:构建区域联动发展研究新框架 被引量:16
17
作者 何燕 周靖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共12页
国内并未形成城市化的共识,城市化推进却处处受挫。当代中国城乡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两难困局: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矛盾和发展受困快速显现。两方面的事实比兑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市化道路诉求&qu... 国内并未形成城市化的共识,城市化推进却处处受挫。当代中国城乡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两难困局: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矛盾和发展受困快速显现。两方面的事实比兑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市化道路诉求"的存在,表明既有的城市化进程推进方式面临挑战,需要进行大幅调整。文章基于此现实和理论发展困境,构设中国城市化研究新框架;文献归纳总结贯穿全文,内容谋篇布局抓住城市化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困局,意在构建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概念性框架。中国道路选择题注作两层含义进行解读:其一,解构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其二,探讨契合于中国实情、因地制宜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路径选择。植入"脆弱性"概念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正当其时,有鉴于此,文章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化 区域发展 城乡平衡 城市化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南省城乡统筹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荣增 王淑华 齐建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2,28,共5页
城市和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2个共生单元,既存在相互依赖与合作,又存在相互冲突与竞争。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选择城乡之间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度和共生协调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级指标并细分为22个二级指标,对河南省18个地市城乡统筹情... 城市和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2个共生单元,既存在相互依赖与合作,又存在相互冲突与竞争。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选择城乡之间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度和共生协调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级指标并细分为22个二级指标,对河南省18个地市城乡统筹情况进行了客观综合的评价,并对其统筹水平进行5个等级的划分,揭示了河南省城乡统筹空间分布上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最后,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区域基础设施、资源条件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探讨了河南省城乡统筹水平差异的原因,旨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城乡统筹 空间差异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段娟 文余源 鲁奇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7-95,共9页
本文根据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1995—2004年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锡尔指数法对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本文根据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1995—2004年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锡尔指数法对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特征明显,地区间的差异仍是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差异的突出问题;地区内部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互动发展 综合评价 地区差异 差异变动 锡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城乡体育的统筹发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朝晖 黄瑞国 +1 位作者 朱家新 陈庆胜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福建省城乡体育的组织、活动、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城乡体育统筹发展面临着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组织化程度方面的挑战。建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体育发展;加大公共体育投入和资源整合...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福建省城乡体育的组织、活动、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城乡体育统筹发展面临着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组织化程度方面的挑战。建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体育发展;加大公共体育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体育意识;促进城乡体育制度和活动创新;推进城乡体育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城乡体育 统筹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