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3 位作者 章思亚 杨清源 李鸿生 范会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09-620,共12页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造的特点为:上地壳强烈褶皱变形;中地壳急剧减薄;下地壳和上地幔局部上隆;存在一组深部超壳断裂;低速层急剧增厚,波速比增大以及上地幔波速偏低。表明研究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温度可能偏高,其地震活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的侵入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区 深部构造 地震波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地壳结构与构造──乌鲁木齐─库尔勒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 被引量:63
2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2 位作者 范会吉 郑剑东 胥颐张华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6-346,共11页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造山带 地震转换波 测深 地壳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强震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孕震条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家茹 邵学钟 +3 位作者 章思亚 杨清源 李鸿生 范会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9-328,共10页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深部孕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地震转换波测深 孕震条件 地震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震转换波测深及其解释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家茹 邵学钟 范会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42,共9页
沿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库车—塔中—塔南测线,首次进行了地震转换波测深。探测结果表明,本区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层状-块体结构,地壳厚度40~50km,隆起区约为40km,凹陷区约为50km。上地壳的厚度在盆地中部明显减薄,中地... 沿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库车—塔中—塔南测线,首次进行了地震转换波测深。探测结果表明,本区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层状-块体结构,地壳厚度40~50km,隆起区约为40km,凹陷区约为50km。上地壳的厚度在盆地中部明显减薄,中地壳波速相对偏高(VP=6.4~6.5km/s),下地壳上部普遍存在低速薄层,结晶地壳的速度高于周围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波速,波速结构表明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地壳内存在具有逆冲性质的深部断裂。综合解释认为,自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欧亚板块边界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石圈内包括结晶基底面和莫霍面在内的各深部界面(岩层)的准同步挠曲变形和地壳刚性块体沿深部逆冲断裂的调整运动,是塔里木盆地岩石圈中主要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波 深部探测 塔里木盆地 地震勘探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27
5
作者 邵学钟 徐树宝 周东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共5页
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地壳具有层状-块体的结构特征,地壳厚度为40~50km,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地壳(花岗质层)的厚度在盆地中部强烈减薄,而中、下层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不大。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盆地基底... 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地壳具有层状-块体的结构特征,地壳厚度为40~50km,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地壳(花岗质层)的厚度在盆地中部强烈减薄,而中、下层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不大。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盆地基底面与地党深部界面的分布形状具有准同步起伏变化的特征。地壳速度结构模型表明:塔里木盆地具有陆壳性质。油气分布区地壳速度结构的特征表现为:莫霍面局部强烈上隆,上层地壳(花岗质层)和结晶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存在超壳深断裂。同类盆地的油气丰度有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地壳结构特征的差别有密切关系。地震转换波测深法可以经济、有效地探测盆地沉积盖层的深层构造、基底村造以及地壳深部(包括莫霍面)构造,研究介质横向非均匀性的精度较高,在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查中可作为综合物探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地壳 结构 塔里木盆地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的地震转换波探测 被引量:15
6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2 位作者 范会吉 Ю.Ромахов Ф.Кайдаш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9-444,共6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和地壳结构,在盆地内完成了4条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总长为1600km.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基底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下层为前寒武系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厚度不超过10km,在三个泉凸起...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和地壳结构,在盆地内完成了4条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总长为1600km.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基底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下层为前寒武系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厚度不超过10km,在三个泉凸起以北厚度较大,为3~10km,在此凸起以南,厚度只有0~4km.结晶基底顶面的埋深为5~16km.地壳厚度为44~52km,平均为47~48km.盆地内存在一系列基底断裂和深部超壳断裂,它们对盆地内油气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基底结构 地壳结构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 地壳深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地壳结构的地震转换波测深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邵学钟 顾忠华 张家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地震转换波测深法首次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州地区进行地壳深部构造的探测,得出了该区地壳中的4个主要界面的构造形态图和沿北东方向穿越本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剖面图。查明闽江断裂由两条北西向产状较陡的超壳断裂组成,福州断陷盆地的深部... 地震转换波测深法首次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州地区进行地壳深部构造的探测,得出了该区地壳中的4个主要界面的构造形态图和沿北东方向穿越本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剖面图。查明闽江断裂由两条北西向产状较陡的超壳断裂组成,福州断陷盆地的深部上地壳G界面呈条带状下沉,下地壳C、C_1界面和M面及壳内低速层均相对上隆,这一结果为解释本区高地热异常提供了深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地震 转换波 地壳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转换波测深中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邵学钟 范会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地震转换波测深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方法,分析研究了短周期远震三分量初始30秒记录中主要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文中集中分析了PPP和PPS型二次波震相的振幅、波形和到时差... 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地震转换波测深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方法,分析研究了短周期远震三分量初始30秒记录中主要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文中集中分析了PPP和PPS型二次波震相的振幅、波形和到时差等特征,及其与震中距、界面两侧波速差、界面结构和介质吸收等因素的关系。讨论了综合利用PS波和二次波震相的到时差资料测定介质速度参数的方法,并介绍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转换波 反射波 震相 测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震及远震转换波测定永清M4.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冰清 曹井泉 +5 位作者 董一兵 谭毅培 赵黎明 臧翀 徐恒垒 倪四道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1-298,共8页
根据近震沉积层基底界面转换波Sp震相和远震深度震相sP、pP的特征,对2018-02-12永清M4.3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F-K波数与频率方法拟合近震理论波形、Teleseis方法拟合远震理论波形,并与实际波形对比,对震源深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 根据近震沉积层基底界面转换波Sp震相和远震深度震相sP、pP的特征,对2018-02-12永清M4.3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F-K波数与频率方法拟合近震理论波形、Teleseis方法拟合远震理论波形,并与实际波形对比,对震源深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永清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17 km,从发震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来看,此次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与区域内其他地震事件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地震 震源深度 沉积层基底转换波 深度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源近震高频Ps转换波震相研究松辽盆地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海超 储日升 +1 位作者 盛敏汉 危自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本文利用高频深源近震地震波形数据的R/Z比来获取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并以2011-05-10发生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131.09°E,43.32°N)的M W5.7深源地震(深度554.9 km)为例,分析位于松辽盆地沉积层内部NECESSArray中的22个台站... 本文利用高频深源近震地震波形数据的R/Z比来获取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并以2011-05-10发生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131.09°E,43.32°N)的M W5.7深源地震(深度554.9 km)为例,分析位于松辽盆地沉积层内部NECESSArray中的22个台站记录到的0.5~2 Hz数据,利用沉积盆地对地震波的到时延迟效应及P波和Ps转换波的振幅信息,通过对沉积盆地底部剪切波速度与厚度进行网格搜索获得松辽盆地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22个台站下方的沉积层顶部剪切波速度为0.1~1.0 km/s,且盆地边缘速度较大,盆地厚度为0~6.5 km,总体呈现内部大于边缘的状态。与已有结果相比,本文结果在沉积层边缘地带较符合实际趋势,表明利用高频近震深源Ps转换波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获得沉积盆地内部的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剪切波 P波 PS转换波 深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