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9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and assembly of abundant and rare taxa in Zaopei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Daqu and pit mud:from microbial ecology to Baijiu brewing microeco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Yu Mu Jun Huang +5 位作者 Rongqing Zhou Suyi Zhang Hui Qin Hanlan Tang Qianglin Pan Huifang T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439-1452,共14页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aopei,especially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rare taxa.Here,an experiment on industrial size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6 combinations(3 kinds of Daqu×2 kinds of PM)on the composition and assembly of different taxa,as well as the flavor profi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aopei's microbiota was composed of a few abundant taxa and enormous rare taxa,and rare bacterial and abundant fungal sub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ombination patterns.The assembly processes of abundant/rare taxa and bacterial/fungal communities were distinct,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mediated the balance between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in rare bacteria assembly.Furthermore,specific combination patterns improved the flavor quality of Zaopei by enhancing the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are taxa,especially rare bacteria.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at rare bacteria might be the keystone in involving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maintaining metabolic function,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brewing microbiota from the viewpoint of microbi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ugmented daqu Artificial pit mud Abundant and rare taxa Community assembly Metabolic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群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黄静 袁英豪 +7 位作者 付金慧 李晓薇 木克尔·克力木江 刘书亮 胡凯弟 郭明烨 王松 李建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以不同季节保宁醋“中药醋曲”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探究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的关联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从属水平上看,保宁醋中药醋曲的优势细菌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火... 以不同季节保宁醋“中药醋曲”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探究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的关联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从属水平上看,保宁醋中药醋曲的优势细菌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火山渣芽孢杆菌属(Scopulibacillus)、泛菌属(Pantoe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优势真菌菌属为曲霉菌属(Aspergill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根毛霉菌属(Rhizomucor)和毕赤酵母属(Hyphopichia)。4个季节成品曲的理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分含量在15%左右,高于行业标准;pH值在7.0左右;淀粉含量约70 g/100 g,其中夏季淀粉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在春季最高;春季的糖化力水平最高;冬季酯化力和液化力水平最高。微生物菌群中泛菌属、糖多孢菌、克罗彭斯特菌属和根毛霉属与醋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关系密切,而泛菌属、链霉菌属、根毛霉属和毕赤酵母属可增强醋曲的酯化力。根毛霉属和毕赤酵母属强相关。该文揭示了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的关联性,为提高中药醋曲的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宁醋 中药醋曲 微生物菌群 理化性质 不同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琪大曲防护菌剂在金种子大曲曲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杰 谢国排 +5 位作者 冯跃武 关玉权 张扬 徐广波 高志远 林房 《酿酒科技》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采用大曲防护菌剂防治中温大曲害虫,根据曲块进库、出库前后重量损失率、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验证其曲虫防治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曲块重量损失率降低7.8%;理化结果及感官评价表明,在大曲贮存期间曲虫对大曲质量影响显... 采用大曲防护菌剂防治中温大曲害虫,根据曲块进库、出库前后重量损失率、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验证其曲虫防治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曲块重量损失率降低7.8%;理化结果及感官评价表明,在大曲贮存期间曲虫对大曲质量影响显著,理化品质明显降低,有明显异杂味,试验组受曲虫影响很小,大曲防护菌剂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大曲 防护菌剂 曲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代测序技术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真菌多样性解析及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4
作者 崔梦君 王玉荣 +4 位作者 侯强川 张海波 田龙新 叶明波 郭壮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3,共9页
为明确不同类型大曲真菌多样性及可培养酵母菌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三代测序技术对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的真菌类群进行了解析,并结合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蕴含的酵母菌资源进行挖掘。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类型大曲真... 为明确不同类型大曲真菌多样性及可培养酵母菌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三代测序技术对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的真菌类群进行了解析,并结合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蕴含的酵母菌资源进行挖掘。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类型大曲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种属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主要以疏棉状嗜热霉(Thermomyces lanuginosus)为主,平均相对含量为73.81%,中高温大曲主要以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为主,平均相对含量为52.58%;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LEfSe分析表明,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和曲霉科(Aspergillaceae)可以分别作为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的生物标志物;纯培养技术结果表明,从10份大曲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8株酵母菌,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的优势分离株均为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由此可见,高温和中高温大曲真菌多样性上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中高温大曲 三代测序技术 真菌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大曲的酶系研究手段及功能酶研究进展
5
作者 严骋 张立强 +3 位作者 冉茂芳 黄张君 曾运航 石碧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8-375,共8页
大曲的酶系是影响大曲和白酒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认识大曲的酶系对优化大曲工艺和解析白酒发酵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研究大曲酶系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其优缺点,并总结了典型大曲中已知的功能酶组成。高通量测序和宏蛋白质组学技术... 大曲的酶系是影响大曲和白酒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认识大曲的酶系对优化大曲工艺和解析白酒发酵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研究大曲酶系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其优缺点,并总结了典型大曲中已知的功能酶组成。高通量测序和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从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等角度对大曲的酶系组成和功能进行解析。现有研究利用上述技术较清晰地认识了低温大曲、中温大曲和高温大曲中参与糖化和乙醇发酵途径的关键功能酶。但是,由于上述技术对低丰度酶检测困难,导致目前尚无法全面解析大曲中的生香功能酶,亟需升级相关分析检测技术,以推动大曲酶系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酶系 功能酶 组学技术 宏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米醋大曲及酒醪中优良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
6
作者 曹施静 楠极 胡海霞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该研究以传统固态发酵小米醋大曲及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大曲及酒醪中分离筛选酵母菌,对其发酵性能及耐受性进行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优良酵母菌进行鉴定,并将其应用于小米醋制备。... 该研究以传统固态发酵小米醋大曲及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大曲及酒醪中分离筛选酵母菌,对其发酵性能及耐受性进行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优良酵母菌进行鉴定,并将其应用于小米醋制备。结果表明,共筛选出24株酵母菌,其中菌株QR01、QJ05、QY10、QY11、SX12、QY13、SY18、SY21、SH22产酒能力好;菌株QJ06、QJ07、QR09、QY13、SY18、SH22产酯能力强;菌株QY13、SY18、SH22耐受性好,能在酒精度13%vol、pH值2.5、葡萄糖含量500 g/L胁迫环境下生长。最终获得3株优良酵母菌(SY18、QY13和SH22),均被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将3株优良酵母菌应用于小米醋制备酒精发酵中,其中菌株SY18发酵醪液中酒精度达到7.07%vol,其制备小米醋感官评分最高(95分),具有应用于小米醋生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醋 大曲 酒醪 酵母菌 分离鉴定 发酵性能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霉对高温大曲的扰动及制曲工艺探究
7
作者 张柱 黄钧 +9 位作者 周荣清 张宿义 秦辉 董异 王超 王小军 雷梓伦 唐秋香 万营东 张毅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以高温大曲为对象,应用多种检测技术探讨了传统(T)与架式(J)工艺及Monascus分离株间扰动对高温大曲理化性质和代谢组分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架式工艺提高了发酵力及醇类的丰富度和含量,降低了酯化力,分离株扰动提高了曲的总挥发性和酯... 以高温大曲为对象,应用多种检测技术探讨了传统(T)与架式(J)工艺及Monascus分离株间扰动对高温大曲理化性质和代谢组分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架式工艺提高了发酵力及醇类的丰富度和含量,降低了酯化力,分离株扰动提高了曲的总挥发性和酯类成分的含量,改变了组成轮廓。其贡献特点因发酵方式而异,扰动显著提高了传统工艺曲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组分的含量,且H26使四甲基吡嗪的含量高达0.38 mg/kg。分离株增大了曲中Saccharopolyspora及Bacillus和Thermoactinomyces等功能菌的丰度。探讨功能菌与理化性质和代谢成分相关性的结果表明,细菌与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负相关的,而Kroppenstedtia、Thermoactinomyces等5个属与多种非挥发组分正相关。应用KEGG注释酶的表达解析了代谢途径的特征,架式工艺曲的代谢途径中EC:2.6.1.1的丰度高表达提高了苯乙醇的含量,传统工艺曲则是相关代谢途径中EC:1.4.1.3及EC:1.4.1.4和EC:6.3.4.14的高丰度表达,提高了四甲基吡嗪和酯类组分的含量。由此可见,发酵方式和酱香型大曲内源性分离株的专一性显著影响扰动作用的特点。研究结果为构建目标代谢的生物扰动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分离株扰动 代谢组分 传统工艺 架式工艺 相关性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大曲产α-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特性研究
8
作者 杨雯净 李煜滋 +2 位作者 黄丹 罗惠波 夏玙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6,共7页
该研究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筛选产α-淀粉酶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探究了不同发酵温度和初始水分含量对筛选菌株固态发酵过程中生长、代谢产α-淀粉酶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进行挥发性风味... 该研究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筛选产α-淀粉酶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探究了不同发酵温度和初始水分含量对筛选菌株固态发酵过程中生长、代谢产α-淀粉酶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α-淀粉酶的菌株L-3,其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初始水分含量40%、发酵温度40℃条件下最适合菌株L-3生长,发酵4 d时菌数最多,为1.08×1011 CFU/g;初始水分含量40%、发酵温度50℃条件下淀粉酶活力最高,发酵4 d时酶活可达(128.64±1.191)U/g,更有利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合成。基于差异风味物质通路富集结果,最适菌株L-3生长的初始水分含量40%、发酵温度40℃条件下,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显著富集,乙醛的合成与通向丙酮酸代谢和糖异生的转化在此通路中进行,其显著富集可能与乙醛在该温度下的大量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大曲 Α-淀粉酶 分离 鉴定 代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其风味物质特征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浩南 乞萌 +4 位作者 耿烁 朱立宁 马辉峰 魏冠棉 桑亚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会影响白酒的产量与品质,更会影响白酒的风味与口感。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风味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白酒发酵微生物和风味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和风味物质特征逐渐清晰...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会影响白酒的产量与品质,更会影响白酒的风味与口感。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风味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白酒发酵微生物和风味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和风味物质特征逐渐清晰。该文总结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来源和种类、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浓香型白酒发酵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为浓香型白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风味物质 大曲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分析
10
作者 史凤 马楷雨 +5 位作者 史改玲 山其木格 李欣 林良才 卢君 张翠英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探索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别测定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检测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对结果进... 为探索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别测定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检测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CA)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共检出8种有机酸和20种游离氨基酸,其总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分别在二翻曲阶段和一翻曲阶段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29±1.43)mg/g、(27.61±1.69)mg/g;而挥发性风味成分总含量持续增加,出仓时达到峰值,为(140.21±17.38)μg/g。基于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通过PLS-DA筛选出52种潜在差异标志物(VIP值>1,P<0.05)用于区分不同发酵阶段高温大曲样品,聚类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其中12种化合物是关键差异物质(VIP值>1.30,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 高温大曲 风味物质 动态变化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阶段低温大曲中真菌菌群多样性解析
11
作者 李俊薇 侯强川 +4 位作者 李斯琳 项云 董孝元 郭壮 李良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低温大曲的真菌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探究低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从入库前到拆曲,低温大曲中真菌菌群的超1指数和香农指数分别从156和2.90上升至376和4.29... 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低温大曲的真菌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探究低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从入库前到拆曲,低温大曲中真菌菌群的超1指数和香农指数分别从156和2.90上升至376和4.29,均依次在上霉、起潮火和潮火阶段出现显著提升(P<0.05)。马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潮火阶段之前,各阶段的低温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各不相同,而在潮火阶段之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低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共注释到9个优势真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0%),包括覆膜孢酵母菌属(Saccharomycopsis)、威克汉姆酵母菌属(Wickerham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等,入库前,以Wickerhamomyces和Saccharomycopsis为主;上霉后,以Saccharomycopsis和根霉菌属(Rhizopus)为主。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核心类群由Wickerhamomyces、Saccharomyces和汉逊酵母菌属(Hanseniaspora)等组成,而入库后的特有类群主要由Rhizopus和Saccharomycopsis等组成。由此可见,上霉、起潮火和潮火阶段对低温大曲中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潮火阶段对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稳定亦有着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大曲 发酵过程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真菌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大曲活性成分对急性醉酒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损伤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12
作者 刘依欣 廖郑悦 +6 位作者 李耀光 高廷会 王松涛 黄张君 刘思静 沈才洪 国锦琳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探究绿豆大曲的活性成分及其对急性醉酒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的具体影响与机制。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绿豆大曲中潜在活性成分;建立急性醉酒小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 探究绿豆大曲的活性成分及其对急性醉酒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的具体影响与机制。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绿豆大曲中潜在活性成分;建立急性醉酒小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自动生化分析技术探究绿豆大曲及活性成分对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的具体影响;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进一步探究绿豆大曲影响急性酒精性肝病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绿豆大曲存在32种潜在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小鼠乙醇代谢和醒酒的作用潜力,可减轻小鼠饮酒带来的肝脏负担,例如氧化应激、血脂紊乱、转氨酶升高及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这可能与其中活性成分协同抑制PI3K/AKT/MAPK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大曲 急性醉酒 乙醇代谢 液相色谱-质谱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曲害虫的重要种类、为害程度及其潜在风险性
13
作者 罗秋成 饶尧 +6 位作者 王莎 王悦琪 逄嘉如 符金京 姚小芳 李莉 刘永翔 《酿酒科技》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为了解白酒加工生产中酒曲在储藏管理中害虫猖獗发生及危害的问题,本研究从贵州省平坝地区龙黔威酒业和仁怀地区八个酒厂采集曲虫,根据曲虫的形态特征鉴定其种类,室内模拟饲养观察记录其为害程度,依据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价方法评价主要曲... 为了解白酒加工生产中酒曲在储藏管理中害虫猖獗发生及危害的问题,本研究从贵州省平坝地区龙黔威酒业和仁怀地区八个酒厂采集曲虫,根据曲虫的形态特征鉴定其种类,室内模拟饲养观察记录其为害程度,依据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价方法评价主要曲虫的潜在风险性。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昆虫10593头,隶属于1纲、1目、12科、23种,其中平坝地区优势种为长角扁谷盗、咖啡豆象,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6、0.41,仁怀地区主要以酱曲露尾甲为主,优势度指数为0.52;针对九个酒厂的群落多样性调查中,贵州省醉美酒业有限公司Shannon-Weiener多样性指数最小为0.499,贵州中心酿酒集团Shannon-We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06;曲虫为害程度调查显示,1—3月,曲虫为害轻微,4—6月,咖啡豆象为害严重,7—12月,咖啡豆象为害非常严重,谷蠹和长角扁谷盗为害严重;基于平坝地区的优势种咖啡豆象,以其作为潜在风险性评价对象,结果显示综合风险评价值R为1.6,属于中度危险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虫 主要种类 多样性分析 潜在风险性 咖啡豆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温控湿高温大曲在制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4
作者 任婷婷 晏培 +8 位作者 山其木格 唐平 谭壹 李冰冰 尹学忠 陈双宇 曾大刚 侯玉祥 卢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1,共11页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自动化,采用控温控湿曲房生产高温大曲。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控温控湿曲房大曲与传统曲房大曲在第6轮次制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自动化,采用控温控湿曲房生产高温大曲。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控温控湿曲房大曲与传统曲房大曲在第6轮次制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实验窖(67.95%~86.04%)和对照窖(81.24%~89.04%)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门;Ascomycota作为实验窖和对照窖中的绝对优势真菌门,其相对丰度均大于97%。整个发酵过程实验窖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18.50%)、Virgibacillus(17.00%)和Thermoactinomyces(13.25%),优势真菌属为Monascus(25.93%)、Thermomyces(17.75%)和Byssochlamys(15.78%);对照窖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30.05%)、Virgibacillus(20.84%)和Oceanobacillus(15.00%),优势真菌属为Pichia(50.74%)、Monascus(14.18%)和Byssochlamys(8.97%)。在酒醅中共筛选得到9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窖与对照窖糟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分别为2 143.29 mg/kg和2 521.04 mg/kg。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共筛选得到29种显著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Spearman方法计算显著差异代谢物与优势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大部分酯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的菌属在实验窖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窖,而对照窖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如Pichia和Kroppenstedtia,主要与大部分醇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跟踪两种大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发现,控温控湿曲房大曲生产应用中(至少在第6轮次生产中)对大部分酯类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使用PICRUSt2软件对细菌菌群的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控温控湿曲房大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与传统曲房大曲相同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本研究有助于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模式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温控湿曲房大曲 传统曲房大曲 制酒过程 微生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大曲品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5
作者 赵娜 李兆飞 +3 位作者 王继华 杨壮 张贵宇 孙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0,共6页
大曲作为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发挥着糖化、发酵、生香等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白酒的产量与品质。大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产物,构成了浓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物质基础。从优化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工艺,调控其发酵过程... 大曲作为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发挥着糖化、发酵、生香等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白酒的产量与品质。大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产物,构成了浓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物质基础。从优化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工艺,调控其发酵过程参数提供参考的思路出发,介绍了浓香型大曲的生产工艺,从挥发性风味物质、生化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演替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浓香型大曲制曲生产工艺以及大曲品质控制应用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挥发性风味物质 微生物演替 大曲品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16
作者 张春英 张子怡 +2 位作者 杨涛 武志强 李国友 《酿酒》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本研究采用基于绝对定量的三代扩增子测序方法,研究了浓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假诺卡氏菌目、肠杆菌目和乳杆菌目为优势细菌目;假诺卡氏菌科、肠杆菌科、乳杆菌科、芽... 本研究采用基于绝对定量的三代扩增子测序方法,研究了浓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假诺卡氏菌目、肠杆菌目和乳杆菌目为优势细菌目;假诺卡氏菌科、肠杆菌科、乳杆菌科、芽孢杆菌科、明串珠菌科、高温放线菌科、葡萄球菌科为优势细菌科;糖多孢菌属、埃希菌属、乳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高温放线菌属是优势细菌属;发酵初期埃希菌属和乳杆菌属占优势,随着发酵的进行糖多孢菌属的数量开始增加,到发酵后期及储存期演替为以糖多孢菌属为主。并且糖多孢菌属、乳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平均拷贝数在10^(5)copies/g~10^(6)copies/g之间。优势微生物种主要包括发酵乳酸杆菌、融合魏斯氏菌、耐盐芽孢杆菌、赫伦魏斯氏菌、松鼠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中高温大曲 高通量测序 绝对定量 细菌群落 演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风味组分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王秀秀 吕志远 +5 位作者 刘玉涛 张梦梦 张晨曦 邱振清 章成真 汪俊卿 《酿酒科技》 2025年第2期31-38,共8页
为探讨中高温大曲主要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大曲对白酒酿造过程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不同时期中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挥发性风... 为探讨中高温大曲主要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大曲对白酒酿造过程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不同时期中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并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究了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4个大曲样品中共检出3个优势细菌门和17个优势细菌属,3个优势真菌门和11个优势真菌属,不同时期大曲样品共有优势细菌属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共有优势真菌属为毛霉属(Rhizomucor)、假丝酵母属(Candida);从4个大曲样品中共检出醇类、酸类、醛酮类、吡嗪类、酯类、芳香类、萜烯类等5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关性结果表明,Fructi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糠醛、2-吡咯甲醛等醛酮类呈极显著正相关,芽孢杆菌属与吡嗪类呈极显著相关(P<0.01),假丝酵母属、根霉属(Rhizop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分别与芳香类、醇类和酯类呈显著性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大曲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物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daqus CICC 10681的DNA(G+C)含量分析
18
作者 张欣 姚粟 +3 位作者 刘洋 刘勇 张露 程池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通过热变性温度法(Tm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大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daqus)CICC 10681的(G+C)摩尔分数进行了分析,完善其遗传学特征。并对Tm法和HPLC法这两种常规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T... 通过热变性温度法(Tm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大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daqus)CICC 10681的(G+C)摩尔分数进行了分析,完善其遗传学特征。并对Tm法和HPLC法这两种常规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Tm法和HPLC法得到的CICC 10681(G+C)摩尔分数分别为47.0%(Tm)和49.3%(HPLC),与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相近,并且与已报道的高温放线菌属的(G+C)摩尔分数范围一致,符合高温放线菌低(G+C)摩尔分数的特征;与Tm法相比,HPLC法得到的(G+C)摩尔分数更准确,适合用于对微生物菌株(G+C)摩尔分数的分类学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高温放线菌CICC10681 (G+C)摩尔分数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大曲中高产四甲基吡嗪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酒醅堆积中的应用
19
作者 史洪丽 余梦婷 +7 位作者 王世昕 张鹏 刘慧敏 李春茂 舒南鑫 孙朋朋 龙代洲 郭松波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5,共7页
该研究从高温大曲中筛选芽孢杆菌(Bacillus),通过耐高温试验、蛋白酶活力测定初筛,V-P试验及四甲基吡嗪含量分析复筛高产四甲基吡嗪芽孢杆菌,并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筛选菌株,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该研究从高温大曲中筛选芽孢杆菌(Bacillus),通过耐高温试验、蛋白酶活力测定初筛,V-P试验及四甲基吡嗪含量分析复筛高产四甲基吡嗪芽孢杆菌,并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筛选菌株,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分析筛选菌株发酵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将其应用于酒醅堆积。结果表明,筛选出18株产蛋白酶菌株,高产四甲基吡嗪菌株D-13-11,其含量达339.99 mg/L,菌株D-13-11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GC-MS结果表明,共检出42种物质,其中,吡嗪类4种、酯类15种、醇类4种、醛酮类4种、酸类6种、酚类2种、烷烃类及硅氧烷类7种。吡嗪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达40.14%,主要为四甲基吡嗪(24.84%)。将菌株D-13-11按接种量7%接种至堆积酒醅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四甲基吡嗪的含量达11.38μg/g,是对照组的71.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四甲基吡嗪 芽孢杆菌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解析不同等级中高温大曲的挥发性组分差异特征
20
作者 王高伟 曹润洁 +1 位作者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2,共8页
采用定量描述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不同等级的中高温大曲香气感官差异特征和挥发性组分差异特征进行解析。感官描述分析表明一级大曲的烘焙、粮香、木香和烟熏香气比较突出;二级大曲甜香比较突出... 采用定量描述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不同等级的中高温大曲香气感官差异特征和挥发性组分差异特征进行解析。感官描述分析表明一级大曲的烘焙、粮香、木香和烟熏香气比较突出;二级大曲甜香比较突出;三级大曲的泥土、蘑菇和酸腐味比较突出。在大曲中共鉴定出270种潜在香气化合物,一级大曲中的萜烯类、酯类、醇类和吡嗪类等物质种类较二级和三级大曲丰富。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一级大曲中2,3-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愈创木酚、香兰素和4-乙烯基愈创木酚等物质含量较为突出;二级大曲中丙酸乙酯和2-辛酮等物质含量较为突出;三级大曲中土味素、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1-辛烯-3-醇、1-辛烯-3-酮、丁酸和异戊酸等物质含量较为突出。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等级中高温大曲的感官特征与香气化合物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通过对不同等级中高温大曲挥发性组分差异的研究,可为量化评价大曲香气质量以及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大曲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感官分析 挥发性组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