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珠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1
作者 董灿 齐熠炜 +1 位作者 邱萍 万凌峰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0-1187,共8页
目的:观察芪珠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并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的31例NAFLD脾虚湿热证患者为观察组,研究期间随机选取江苏省... 目的:观察芪珠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并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的31例NAFLD脾虚湿热证患者为观察组,研究期间随机选取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21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在饮食调整、运动、心理干预等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NAFLD患者口服芪珠方颗粒剂疗,每日1剂,疗程12周。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肝脏硬度(LSM)值、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疗效指数和血清代谢组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AP、LSM、BMI、GPT、GOT、GGT、TC、TG比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HDL-C较治疗前上升(P<0.05),LDL-C和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例患者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共鉴定出41个差异代谢物;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硬脂酸等10个代谢物表达下调,二十二碳六烯酸等22个代谢物表达上调。共鉴定出3条主要代谢通路,分别为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卟啉代谢。结论:芪珠方通过减轻肝脏脂肪沉积,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肝功能等有效治疗NAFLD脾虚湿热证患者,作用机制与调节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卟啉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珠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脾虚湿热证 代谢组学 血脂 肝功能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候积分的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的中西医临床特征
2
作者 刘雅茹 胡义扬 赵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23-3530,共8页
目的:依据湿热证证候积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B)湿热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团队临床样本库中上海中医药大... 目的:依据湿热证证候积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B)湿热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团队临床样本库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和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健康志愿者36例、CHB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版)中对肝胆湿热证的主次证进行判定,对肝胆湿热证进行评分。依据湿热证候积分及舌苔是否黄腻将患者分为典型湿热证组40例、非典型湿热证组108例。比较典型湿热证组和非典型湿热证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结果:与非典型湿热证组比较,典型湿热证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血清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6、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L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典型湿热证CHB患者伴随肝脏损伤相关肝功能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水平升高的临床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候 辨证分型 湿热证 证候积分 肝损伤 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青 李建波 李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65,共4页
目的 观察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目的 观察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联合T管引流术,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抗感染及护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利胆退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周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舌苔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退黄、改善肝功能,减轻机体炎症,促进患者,并且安全性可靠,值得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肝胆湿热证 利胆退黄汤 中医症状 肝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4
作者 肖丹宇 吴娜 +2 位作者 施宾宾 莫耘松 郑志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69-2671,共3页
目的:评价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院治疗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消... 目的:评价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院治疗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消炎利胆片联合胆舒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超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B超总有效率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7.48±2.73)分少于对照组症状积分(10.92±3.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右肋疼痛(1.91±0.86)分、恶心呕吐(1.27±0.34)分、纳呆腹胀(1.30±0.76)分、胆区压痛(1.68±0.94)分、小便黄赤(1.30±0.54)分都低于对照组右肋疼痛(2.37±0.93)分、恶心呕吐(1.69±0.55)分、纳呆腹胀(1.90±0.94)分、胆区压痛(2.27±1.24)分、小便黄赤(1.78±0.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49.48±5.71)ng/L低于对照组血清TNF-α(53.12±7.52)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舒胶囊 消炎利胆片 肝胆湿热型 慢性胆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肝胆湿热证与血清HA等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季光 邢练军 +3 位作者 曹承楼 王育群 张玮 王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33-434,共2页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 2例 ,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放免双抗体法和 EL ISA法分别测定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结果 ,肝胆...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 2例 ,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放免双抗体法和 EL ISA法分别测定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结果 ,肝胆湿热证多见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且与 AL T的变化规律一致 ;肝郁脾虚证 ,三者的变化不明显 ;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以 HA升高为主 ,TNF- α、IL- 6的变化不显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胆湿热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ERCP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剑明 王丙信 +3 位作者 李栋栋 连博 徐霄龙 刘清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8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43例患者,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8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43例患者,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ERCP内镜微创,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疗程为4 d。记录两组患者的操作治疗的一般情况(一次性完成、二次操作、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以及塑料支架置入引流的病例)、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主要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腹痛、切口出血、术后感染、胰腺炎指标升高、呼吸衰竭、死亡)。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上,联合组总有效率(95.5%,42/44)优于对照组(86.0%,37/43)(P<0.01)。对于肝功能的主要指标的改善上,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联合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1)。在治疗后的两组组间比较中,联合组对于改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方面,两组均以腹痛最常见,分别为7例和8例。其次为胰腺炎指标(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升高,分别为7例、8例。该研究无呼吸衰竭或死亡病例报告。结论 ERCP联合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肝胆湿热证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大柴胡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化湿活血法辅助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对IL-22和HSP70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侯丽娟 臧莉 +2 位作者 王宏伟 段树鹏 宋新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3-185,共3页
目的分析清热化湿活血法辅助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白细胞介素-22(IL-22)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清热化湿活血法辅助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白细胞介素-22(IL-22)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化湿活血法辅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11%,41/45)高于对照组(75.56%,34/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乙肝病毒DNA(HBV-DNA)、肝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12(IL-12)、IL-22、HSP70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DNA(2.48±0.91)lgcopies/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4.65±14.9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2.89±12.11)U/L、总胆红素(TBIL)(32.02±10.74)μmol/L、IL-22(58.98±10.85)ng/L、HSP70(2.85±1.31)μg/L水平低于对照组,IL-12(32.11±6.22)pg/m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湿活血法辅助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可保护肝脏,调节IL-12、IL-22、HSP70的表达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湿活血法 肝胆湿热型 慢性乙型肝炎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性 被引量:6
8
作者 赵瑜 赵宇峰 +2 位作者 彭景华 冯琴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696-1700,共5页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通过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比较探求湿热证的特性和共性;并借助无菌小鼠菌群移植等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湿热证候的因果关系。以期抛砖引玉,为证候研究探索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肠道微生态 客观化 慢性肝病 关联性 中医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江凯 牛亚蒙 +4 位作者 李素领 马庆亮 张建文 张雅儒 李冰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1-827,共7页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治疗组脱落2例,剔除2例,完成32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33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疗程为4周。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内毒素(ET)、TNFα、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的变化。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99,P=0.02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Bil水平降低更显著(Z=-2.165,P=0.030)。两组患者治疗后CD3^(+)T、CD4^(+)T、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Z值分别为-2.146、-2.940、3.157,P值分别为0.032、0.003、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TNFα、IL-6与E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139、-1.982、-2.062,P值分别为0.032、0.048、0.043)。两组治疗后OTU数量均较前上升。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在门水平上,观察组治疗后厚壁菌门丰度的上升和拟杆菌门丰度的下降较治疗前更显著(Z值分别为-3.181、-2.215,P值分别为0.001、0.02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厚壁菌门、蓝细菌门丰度的升高和拟杆菌门、梭菌门、ε-变形菌门的降低更明显(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观察组双歧杆菌属较治疗前升高更明显(Z=-2.045,P=0.041)。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观察组Chao1、Ace指数较治疗前升高更加显著(t值分别为-4.263、-3.328,P值分别为0.001、0.005),其中Ace指数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t=2.292,P=0.030)。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组菌群构成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在病因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化瘀通腑方治疗能够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肝损伤,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解毒化瘀通腑方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和减少拟杆菌门、梭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来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对肝脏和免疫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作用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肝胆湿热证 解毒化瘀通腑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黄利胆胶囊治疗乙型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廷春 张荣华 +3 位作者 王攀攀 刘芝 杨雪斌 李锦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8-951,共4页
目的:评价克黄利胆胶囊治疗乙型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剂量、平行对照、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研究设计。216例患者被分为3组,试验1组给予克黄利胆胶囊2粒,克黄利胆模拟胶囊1粒,苦黄颗粒模拟颗粒1袋,每... 目的:评价克黄利胆胶囊治疗乙型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剂量、平行对照、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研究设计。216例患者被分为3组,试验1组给予克黄利胆胶囊2粒,克黄利胆模拟胶囊1粒,苦黄颗粒模拟颗粒1袋,每日3次;试验2组给予克黄利胆胶囊3粒,苦黄颗粒模拟颗粒1袋,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克黄利胆模拟胶囊3粒,苦黄颗粒1袋,每日3次。疗程均为7天。结果:治疗后试验1组、试验2组与对照组的总胆红素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3组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的退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4.06%、58.82%和61.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呈逐周下降趋势,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8.44%、97.06%和97.0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肝功检查分析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黄利胆胶囊治疗乙型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黄利胆胶囊 乙型黄疸型肝炎 肝胆湿热证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利湿法佐用益气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晶晶 黄鸿娜 毛德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92-1393,共2页
目的:证实解毒利湿法佐益气扶正中药后疗效优于单纯解毒利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7例慢乙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党参、灵芝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 目的:证实解毒利湿法佐益气扶正中药后疗效优于单纯解毒利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7例慢乙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党参、灵芝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75%,对照组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显疗效(P<0.05)。结论:解毒利湿法佐用益气扶正中药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利湿 益气 肝胆湿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帆 张进 +1 位作者 卢诚震 丁晋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610-2613,共4页
目的进一步评价茵兰益肝颗粒(茵陈、郁金、当归、连翘、丹参、板蓝根、拳参、淡竹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茵兰益肝颗粒360例与阳性药利肝隆颗粒120例平行对照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评价茵兰益肝颗粒(茵陈、郁金、当归、连翘、丹参、板蓝根、拳参、淡竹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茵兰益肝颗粒360例与阳性药利肝隆颗粒120例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期共12周,服药后2周、4周、8周、12周各进行1次访视,观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复常率和未反跳率,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值,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主要疗效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试验组59.8%,对照组32.2%,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次要疗效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复常率试验组61.5%,对照组45.8%;丙氨酸转氨酶未反跳率试验组87.9%,对照组58.8%;天冬氨酸转氨酶未反跳率试验组90.5%,对照组63.2%,以上指标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值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为0.8%,对照组为5.2%。结论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具有改善肝功能,恢复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抑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反跳以及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同利肝隆颗粒比较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兰益肝颗粒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胆湿热 气滞血瘀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薇 孙公凯 +1 位作者 杨世忠 尹德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70-72,75,共4页
目的:探讨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的症状、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甲胎蛋白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查阅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病房自1998年2月~2010年10月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住院病例183例,填写慢性乙肝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调查表,对所得... 目的:探讨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的症状、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甲胎蛋白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查阅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病房自1998年2月~2010年10月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住院病例183例,填写慢性乙肝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调查表,对所得出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分析。结果:肝胆湿热型乙肝好发于21~40岁人群,症状以乏力、尿黄、纳差、口干、目黄、胁痛、身黄、口苦为主,病情呈中、重度,且ALT、AST、DBIL、IBIL值均升高(P<0.05);甲胎蛋白值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乙肝与ALT、AST、DBIL、IBIL存在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胆湿热型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发枝辨方证运用清肝利湿汤经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明阳 孙华妤 张国海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15-1616,共2页
介绍李发枝辨方证运用清肝利湿汤治疗湿热所致之盆腔炎、痛经及排卵期出血等疾病经验。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总结李老师运用清肝利湿汤的方证辨证要点。清肝利湿汤所治病症之拓展,体现了李发枝老中医与时俱进及在中医方证辨证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 清肝利湿汤 辨方证 名医经验 肝经湿热 李发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泄复方治疗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42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道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开泄复方治疗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以开泄复方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超声检查等检测。结果 2组临床... 目的探讨开泄复方治疗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以开泄复方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超声检查等检测。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超声检查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泄复方功效优于西药治疗,完全可用于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证 开泄复方 急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乃卫 程红杰 +3 位作者 安立保 徐珊珊 阎玲 孙志新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中医证型 胃镜像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肝胃郁热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5例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脱璐尧 辛红 +3 位作者 吕琨 朱跃坤 张致睿 徐巍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2349-2353,共5页
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分析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型分类的意义,为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后中医药干预的客观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行... 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分析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型分类的意义,为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后中医药干预的客观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05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证型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Ⅰ期、Ⅱ期以实证和虚实夹杂为主,湿热蕴结最多,脾虚湿盛次之;而Ⅲ期、Ⅳ期以虚证为主,依次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术后Ⅰ期和Ⅱ期以脾虚湿盛最多,其次为湿热蕴结;Ⅲ期和Ⅳ期以虚证为主,以气血双亏分布最多,其次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围手术期证候演变具有术前到术后由实证到逐渐变为虚证,由术前的湿、热等标实之证变为术后的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手术前中医证型的分布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术后中医证型变化与机体应激状态关联性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围手术期 中医证型 分布特点 湿热蕴结 脾虚湿盛 气血双亏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肝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楠 王阳 +4 位作者 袁慧琴 李小圳 刘磊 宋志超 陈正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48-754,共7页
目的:分析脂肪肝轻中重度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采用R-3.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率、95%可信区... 目的:分析脂肪肝轻中重度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采用R-3.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率、95%可信区间(CI)表达效应值。结果:共纳入12项观察性研究,样本量总计3379例。Meta分析结果:肝郁脾虚型中,轻度脂肪肝高于中、重度脂肪肝;痰湿内阻中,中度脂肪肝高于轻、重度脂肪肝;湿热内蕴中,轻度脂肪肝高于中、重度脂肪肝;痰瘀互结中,重度脂肪肝高于轻、中度脂肪肝;肝肾亏虚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目前证据,轻度脂肪肝以肝郁脾虚型及湿热内蕴型为主,中度脂肪肝以痰湿内阻型为主,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型为主,肝肾亏虚型无统计学差异,其在脂肪肝分型中的分布情况需要更大的样本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肝郁脾虚型 痰湿内阻型 湿热内蕴型 痰瘀互结型 肝肾亏虚型 超声 MRI CT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岩明 魏子安 何淑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0-1492,共3页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保肝治疗,研究组在与对照组常规抗病毒、保肝治疗一致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加味方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价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92%(63/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5%(48/6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V-DNA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湿热型 乙型肝炎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差异表达蛋白及其调控层面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差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淡丽娟 柴少竹 +3 位作者 黎桂玉 苏悦 邹嘉曦 文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8-354,共7页
背景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常见证候,而作为CHB常见证型的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有湿热共性,辨证分型较易混淆,探讨二者证候差异的本质及区分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丰富中医证候现代科学内涵、提高精准化辨证论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常见证候,而作为CHB常见证型的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有湿热共性,辨证分型较易混淆,探讨二者证候差异的本质及区分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丰富中医证候现代科学内涵、提高精准化辨证论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从差异表达蛋白及其调控层面探讨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差异,并探寻区分二者的潜在客观标志物。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肝病科门诊、消化科门诊收治的CHB患者30例,其中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证者15例(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证者15例(脾胃湿热组);另选取同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体检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目标蛋白〔包括人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人类黏蛋白2(ORM2)、人膜突蛋白(MSN)、纤维胶凝蛋白2(FCN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神经源性基因座同源缺口蛋白2(NOTCH2)、人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人乌头酸酶(ACO1)、人山梨醇脱氢酶(SORD)、人乙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H1A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对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ACO1、SORD、ALDH1A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MSN、VCAM-1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ORM2、FCN2、IGF-1、NOTCH2、β-APP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5)。以P<0.01为标准进一步筛选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差异表达蛋白,则上述10种差异表达蛋白仅CEACAM1、SDF-1、MSN、IGF-1入选,其中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SN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IGF-1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存在较紧密的关联,且这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共同参与多条信号通路。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ACAM1、SDF-1、MSN鉴别诊断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CI(0.54,0.87)〕、0.70〔95%CI(0.51,0.85)〕、0.72〔95%CI(0.53,0.86)〕,灵敏度分别为86.67%、86.67%、80.00%,特异度均为56.25%。结论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存在客观差异,CEACAM1、SDF-1、MSN、IGF-1是二者主要差异表达蛋白;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证候差异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而CEACAM1、SDF-1、MSN可作为区分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潜在客观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证候 肝胆湿热 脾胃湿热 蛋白质类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