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北地区中-上二叠统海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孤峰组-大隆组页岩为例
1
作者 张琴 邱振 +8 位作者 梁峰 刘雯 孔维亮 王玉满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曲天泉 江冲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84,共15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3套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均为II_(1)型,成熟度(R_(o))均大于2.0%,生烃潜力大。孤峰组以硅质页岩相与钙质页岩相为主,吴三段和大一段则以硅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为主,页岩的脆性指数均分布在70%以上。②3套页岩均以有机质孔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孔径以介孔为主。吴三段层理缝发育,连通系数最好,孔隙度与含气量最高;孤峰组孔隙度高,连通系数居中,含气量较高;大一段层理缝不发育,连通系数和孔隙度最低,但含气量较高。③相比川南龙马溪组,3套页岩具有“三高一薄一深”的特征,即高TOC、高脆性、高含气量,但单层厚度较薄,埋深更大,需建立针对性开发技术。3套页岩层系页岩气富集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海槽东南段以及城口—鄂西海槽的城口—奉节—利川—石柱一带。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深层页岩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二叠统 孤峰组 吴家坪组三段 大隆组一段 储层特征 页岩气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2
作者 雍锐 杨洪志 +3 位作者 吴伟 杨雪 杨雨然 黄浩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6,共14页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地质实验等基础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大隆组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及页岩气富集高产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优质页岩形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沉积后,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内,深水陆棚沉积...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地质实验等基础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大隆组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及页岩气富集高产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优质页岩形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沉积后,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内,深水陆棚沉积相和硅质生物繁盛的深水还原环境形成了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页岩。②大隆组页岩有机质孔与无机质孔发育,脆塑性矿物交互成层,4500 m以深的超深层依然发育大量无机质孔,总孔隙度大于5%,显著拓展了页岩气储集空间。③大隆组顶底板灰岩既有助于早期埋藏生烃持续处在封闭系统,又为页岩段持续生烃和富气保存提供有利条件,在后期改造中利于缝网横向延伸,达到最优改造效果,提高井控资源量。综合地质、工程、经济条件,优选出5500 m以浅的有利区面积为1800 km^(2),资源量达5400×10^(8) m^(3)。④大隆组页岩储层具有“薄而肥”的特征,埋深5500 m以浅的川东高陡构造区内远离主体断裂的向斜区,是当前工程技术条件下最有利的二叠系页岩气建产区域,主要包括南雅向斜、檀木场向斜和梁平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开江—梁平海槽 二叠系 大隆组 硅质页岩 页岩气 富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中晚期地质事件对川东北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邓空 陆扬博 +8 位作者 张柏林 刘占红 蒙冕模 杜学斌 陈斐然 李飞 陆永潮 苟启洋 王瀚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81,共21页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吴家坪组和茅口组中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获页岩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开辟了接替五峰组-龙一段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基于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这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古...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吴家坪组和茅口组中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获页岩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开辟了接替五峰组-龙一段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基于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这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的演化过程,综合分析了川东北地区二叠纪中晚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差异及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茅口组、吴家坪组及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其发育控制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茅口组三段沉积期受强上升流、弱火山和弱热液活动影响,气候温暖湿润,伴随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低陆源输入及缺氧硫化的水体条件;吴家坪组二段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具备高生产力、低陆源输入、季节性上升流、弱热液活动及间隙硫化-硫化条件的特征;大隆组受强热液、上升流和岛弧火山的影响,其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陆源输入及间隙硫化-硫化条件的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多重地质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复杂耦合作用,构建了多重地质事件联控的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模式,为海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模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件 成因模式 上扬子地区 大隆组 吴家坪组 茅口组 富有机质页岩 二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零盆地中二叠统孤峰组地层序列特征及其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4
作者 黄乐清 张懿 +6 位作者 曾志方 周英爱 廖志伟 徐军伟 柳智 石少华 邹光均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714,共17页
湘西南祁零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二叠系锰矿成矿带,资源潜力巨大,但因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不明,制约了下一步的找矿突破。本研究旨在系统揭示孤峰组沉积体系特征、锰矿富集规律及其受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制约关系,为区域找矿勘查与靶区... 湘西南祁零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二叠系锰矿成矿带,资源潜力巨大,但因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不明,制约了下一步的找矿突破。本研究旨在系统揭示孤峰组沉积体系特征、锰矿富集规律及其受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制约关系,为区域找矿勘查与靶区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祁零盆地内水埠头、新宅里和茅竹3口钻井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沉积学、岩石学分析方法,并结合含锰岩系的地层精细对比结果,对区域孤峰组地层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孤峰组整体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台内盆地沉积体系。开阔台地亚相以生物碎屑灰岩及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台缘斜坡亚相以瘤状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主,含海绵骨针及硅质放射虫;台内盆地亚相则以黑色炭质页岩夹菱锰矿为显著标志。(2)孤峰组由下至上可分为2段,其中富锰层段发育于上部2段,锰矿石品位介于8%~22%之间。锰矿主要赋存于台盆及斜坡环境的黑色页岩或含锰灰岩中:台盆区以球粒状菱锰矿为主,斜坡区则以自形菱锰矿为特征。(3)沉积垂向演化序列显示,孤峰组整体经历了台地→斜坡→台地→台盆/斜坡→台地的完整旋回,记录了两次显著的海平面升降波动。(4)孤峰组含锰岩系的时空展布规律受控于区域差异沉降作用与全球性海平面波动的共同影响。本次研究系统阐明了孤峰组沉积环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与锰矿富集的关系,为区域找矿勘查中的靶区优选提供了关键的沉积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锰矿 地层序列 沉积演化 孤峰组 中二叠统 祁零盆地 湘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及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5
5
作者 易海永 张本健 +8 位作者 谷明峰 马华灵 张玺华 陈骁 谢忱 高兆龙 山述娇 朱可丹 郝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在重新梳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茅口组沉积、储层及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该区孤峰段硅质岩下茅二下亚段孤立浅滩的存在,最后明确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在茅口组孤峰段事件性硅质岩沉积之前,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育碳酸盐岩孤立浅滩,面积可达6500 km^(2);(2)在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现了滩相基质孔储层,其中发育于茅二下亚段底部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厚3~12 m,发育于茅二下亚段中上部的孔隙型石灰岩储层厚5~18 m;(3)川东地区茅口组滩相储层成藏条件优越,其中烃源岩主要为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厚层页岩,且与烃源岩沟通的断裂发育,区域盖层主要为孤峰段硅质岩及吴家坪组海相泥岩、页岩,保存条件良好。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和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将进一步加快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茅口组大面积分布的高能浅滩有望成为下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 二叠系 茅口组 孤峰段 孤立浅滩 储层特征 天然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威 刘珠江 +1 位作者 魏富彬 李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5-1367,共13页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发育一套海相优质页岩,页岩储层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以大隆组深水陆棚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和高压压汞等测试资料,通过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与志留系龙马溪组、...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发育一套海相优质页岩,页岩储层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以大隆组深水陆棚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和高压压汞等测试资料,通过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与志留系龙马溪组、二叠系茅口组三段和吴家坪组二段等海相页岩储层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提出了大隆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深水陆棚相和盆地相区优质页岩发育,沿开江-梁平陆棚呈环带状分布,厚度介于20~35 m。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水陆棚相页岩发育混合硅质页岩相和含灰硅质页岩相。南江地区深水陆棚相页岩厚度介于20~30 m,以混合硅质页岩相为主;在普光地区深水陆棚相页岩厚度相对较大,介于30~35 m,以含灰硅质页岩相为主;而靠近陆棚中间位置深水陆棚相页岩厚度略有减薄,在20 m左右,以硅质页岩相为主。②大隆组页岩储层具有“高碳、高脆、高孔、高含气”的“四高”特征。页岩为有机质发育的孔隙型储层,总体具有高孔-特低渗、微孔占比高和孔隙连通性较好的特征。③沉积环境控制了大隆组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程度及类型,流体超压使孔隙后期得以保存。④相比其他层系,海相页岩储层大隆组岩性组合以灰黑色硅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为主,纵向灰岩夹层多,岩性非均质性强。不同层系页岩主要储集空间总体相似,均以有机质孔为主,但大隆组储层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度较其他层系页岩总体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 储层特征 页岩 大隆组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何陈诚 赵永强 +4 位作者 俞凌杰 卢龙飞 刘伟新 潘安阳 李楚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77,共15页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氧化碳吸附、氮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定性—定量研究,并运用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V-S模型、氮吸附的FHH模型和高压压汞的分形几何模型对不同孔径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有机孔和少量的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特征随有机质显微组分不同和分布形式差异而显示强的非均质性。大隆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与龙马溪组深层页岩相似,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页岩孔隙结构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分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深层页岩宏孔非均质性强于介孔和微孔。其原因可能为深层页岩微孔孔径较小,分布集中,成因单一,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孔隙结构较为简单,具有较小分形维数;而宏孔孔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成因多样,易受成岩作用影响,表现出强非均质性。深层页岩微孔—介孔因其丰富的储集空间和较强的自相似性,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渗流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页岩储层 大隆组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有利区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世臻 周志 +10 位作者 李飞 沈斌 徐秋晨 宋腾 张小涛 杨晓光 胡才志 王超 魏思宇 王昱荦 卢妍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页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含气性和保存条件,明确了大隆组海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二叠世大隆期,该区发育深水台盆相沉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10~60 m,现今埋深具有盆内埋深大、盆外埋深浅的特征;②大隆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一段以硅质页岩为主,二段岩性较为复杂,三段以混合质页岩为主,测井响应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补偿中子、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低密度、电阻率向底部逐渐降低的“三高两低一降”特征;③大隆组页岩脆性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平均值分别为40.58%和23.76%,储集空间分为孔隙(有机质孔、矿物颗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裂缝(矿物层间缝、有机质与矿物间缝、有机质内裂缝)2大类7种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径分布呈现“四峰”特征,孔体积集中介于1~10 nm和500~5000 nm两个孔径区间;④大隆组有机质丰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Ⅱ2型为辅,有机质孔发育;⑤大隆组页岩具有较高的含气量,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封闭作用;盆内受构造抬升剥蚀和断裂影响小,保存条件整体较好,盆外残留向斜核部保存条件较好。结论认为:①大隆组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在盆地内发育5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5500 km^(2),可加快勘探评价节奏;②在盆外发育7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6700 km^(2),应优选残留面积大的有利区开展风险勘探,寻找新的突破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页岩气 新领域 鄂西—渝东地区 上二叠统 大隆组 富集地质条件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地区东湘桥沉积型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廖凤初 刘湘华 +7 位作者 徐军伟 熊伊曲 李斌 赖健清 骆检兰 陈雨林 罗益周 王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3,共15页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海相沉积型锰矿,为揭示其成矿过程及机理,文章以湖南永州东湘桥锰矿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锰岩层富Cr、Ni、Co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Co/Zn、Mn/Fe、Y/Ho比...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海相沉积型锰矿,为揭示其成矿过程及机理,文章以湖南永州东湘桥锰矿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锰岩层富Cr、Ni、Co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Co/Zn、Mn/Fe、Y/Ho比值和多判别图解共同指示该矿床为热液沉积,表明成矿物质Mn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Mo和U元素富集因子(MoEF和UEF)、U/Th和V/(V+Ni)比值等沉积氧化还原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高品位锰矿石层产于氧化向缺氧转变的背景下,而低品位含锰岩层则主要产于氧化或强烈缺氧环境下。富锰岩层的δ^(13)C_(PDB)(-0.2‰~1.9‰)和δ^(18)O_(SOMW)(18.1‰~23.1‰)与海相碳酸盐岩相似,表明成矿物质的C和O主要来源于海水。基于上述结果,笔者认为东湘桥锰矿床成矿过程受海水CO_(3)^(2-)浓度和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双重控制,其成矿过程可以概况为2个阶段:①深水盆地的热液Mn在还原条件下以可溶Mn^(2+)向近岸CO_(2)-3过饱和的浅水台地迁移;②当沉积环境由氧化向缺氧转变时,锰氧化物在沉积/水界面还原释放Mn^(2+),显著提高水柱中溶解Mn浓度,促进富锰碳酸盐矿物析出,形成高品位锰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孤峰组 沉积型锰矿 地球化学 祁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备 高先志 +3 位作者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4-1497,共14页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_(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恩施地区 中二叠统孤峰组 黑色页岩 岩相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系大隆组——一个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层系
11
作者 李世臻 杨晓光 +6 位作者 徐秋晨 李飞 宋腾 李浩涵 魏思宇 王超 王昱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3-254,共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近10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成为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近10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深刻改变了全球能源供给格局(赵文智等,2020;邹才能等,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大隆组 页岩气 鄂西—渝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中南部大隆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特征
12
作者 阚天翔 李龙明 +3 位作者 陈默 蒋仁 沈越峰 韩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1-947,共7页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南、安庆—铜陵、泾县、宁国等沉积凹陷周缘厚度可达40~70 m,并向南北两侧逐步减薄;大隆组表现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早期形成深水盆地相沉积,晚期则转变为潜水陆棚相沉积,区域上自西北部至东南部依次为深水盆地相、浅水陆棚相和开阔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组合。大隆组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分数为1.46%~15.80%,R o值高于2.00%,属于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沉积凹陷边缘区是页岩气勘探需重点调查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大隆组 沉积环境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台地死亡事件的沉积学与碳同位素记录
13
作者 张逍姬 胡修棉 +1 位作者 李娟 许艺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96,共18页
华南板块在早二叠世时期位于赤道附近,发育了以栖霞组为代表的浅海碳酸盐岩,随后被孤峰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所取代,代表一次碳酸盐台地死亡事件。文章对下扬子区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和江苏句容正盘山剖面上栖霞组与孤峰组进行了系统的沉... 华南板块在早二叠世时期位于赤道附近,发育了以栖霞组为代表的浅海碳酸盐岩,随后被孤峰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所取代,代表一次碳酸盐台地死亡事件。文章对下扬子区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和江苏句容正盘山剖面上栖霞组与孤峰组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微相、碳同位素地层学等研究,试图探讨早二叠世末期栖霞组碳酸盐台地死亡的机制。分析表明,栖霞组顶部可划分为9种微相,属于碳酸盐内缓坡—中缓坡沉积环境;孤峰组底部可划分为5种岩相,属于深水盆地环境。栖霞组与孤峰组界处沉积环境和古水深发生突变,代表了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末期的碳酸盐台地死亡。栖霞组与孤峰组之间的碳酸钙含量突然降低、碳酸盐碳同位素快速负偏、有机质碳同位素明显正偏,指示碳酸盐台地死亡的突发性和事件性。观察显示,无机碳δ^(13)C_(carb)与有机质δ^(13)C_(org)存在镜像关系。文章认为,导致有机和无机碳解耦的原因可能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而碳酸盐台地死亡可能为相对海平面上升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死亡 栖霞组 孤峰组 沉积微相 早二叠世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年龄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恒叶 张淦 +2 位作者 张璇 胡谍 龚嘉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5-2143,共9页
【目的】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北缘台地内部盆地广旺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与鄂西海槽发育大隆组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岩沉积,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这套硅质岩开始沉积于258.77 Ma,其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但硅质岩沉... 【目的】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北缘台地内部盆地广旺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与鄂西海槽发育大隆组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岩沉积,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这套硅质岩开始沉积于258.77 Ma,其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但硅质岩沉积结束的具体年龄以及这些海槽消亡的原因尚不清楚。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扬子北缘这些深水海槽的演化与发展,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位于广旺海槽的旺苍燕儿洞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上部火山灰夹层样品,开展锆石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测定锆石U-Pb年龄以及微量元素。【结果】锆石为自形棱角状,发育生长环带,Th/U≥0.46,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展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左倾特征;锆石铀铅年龄为253.0±1.3 Ma;锆石微量元素Th/Nb与Hf/Th交会图以及Th/U与Nb/Hf交会图指示岛弧造山构造背景。【结论】华南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于晚二叠世长兴中期253.0±1.3 Ma,该期火山喷发与板内造山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无关,其形成与扬子板块周围岛弧火山作用有关,后者可能与扬子北缘多个海槽在二叠纪末期萎缩消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定年 岛弧火山 大隆组 晚二叠世 四川盆地 海槽消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优质烃源岩 被引量:51
15
作者 夏茂龙 文龙 +3 位作者 王一刚 洪海涛 范毅 文应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4-662,共9页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77%,也是很好的烃源岩;大隆组暗色硅质岩TOC平均值仅为0.13%,不具备生烃能力。由于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不高。大隆组烃源岩(S1+S2)值总体也比较低,平均值仅4.36 mg/g。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少量为Ⅱ2型。晚二叠世长兴组沉积期浮游类生物繁盛、大隆组沉积速率缓慢以及缺氧、安静的深水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相 烃源岩 上二叠统 大隆组 腐泥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广元地区大隆组有机质富集规律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红敬 解习农 +4 位作者 林正良 颜佳新 周炼 熊翔 苏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103,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广元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页岩互层沉积。对四川广元长江沟剖面进行精细解剖的结果表明,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6%-14.6%,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岩性关系密切,高有机碳质量分数赋存于黑色页岩... 四川盆地西北广元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页岩互层沉积。对四川广元长江沟剖面进行精细解剖的结果表明,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6%-14.6%,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岩性关系密切,高有机碳质量分数赋存于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灰岩中,其中碳酸盐岩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纹层厚度呈反比,即纹层厚度越大有机碳质量分数越低。大隆组优质烃源岩位于大隆组中部岩段,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和硅质岩互层,间夹薄层状灰岩或纹层状灰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的富集明显受控于沉积阶段及早期成岩阶段的氧化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大隆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晚二叠世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生产力、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其中厌氧、缺氧环境是大隆组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高生物产率是有机质富集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碳 二叠系 大隆组 广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8
17
作者 陈平 张敏强 +4 位作者 许永哲 刘金水 杜学斌 胡小辉 陆永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25-2935,共11页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93%,粘...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93%,粘土矿物含量5%~30%,总有机碳含量在2.05%~13.9%,有机质成熟度为1.45%~2%,属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大隆组泥页岩储层孔隙度为0.476%,渗透率为0.001×10-3μm2,主要发育四类微孔(裂)隙:残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次生晶间孔和微裂隙(缝)。"高硅、高脆、高有机质丰度、孔隙发育"的四大储集特性表明大隆组海相黑色岩系具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大隆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 被引量:82
18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洪海涛 夏茂龙 宋蜀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2-36,共5页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硅质泥岩等组成的大隆组。而在此之前深埋于地腹中的后者一直没有识别出大隆组。最近通过钻井地层测井对比分析和钻井岩屑薄片研究发现开江-梁平海槽区飞仙关组底部高自然伽马、低电阻层段是由含放射虫、腕足、有孔虫等晚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组成的,应划分为上二叠统大隆组。开江-梁平海槽区大隆组厚12.5~33.5m.平均有机碳含量达3.88形.是优质的烃源岩。与海槽相邻的台地边缘相带是大中型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开江-梁平海槽 沉积相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皖南大隆组黑色岩系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初探 被引量:22
19
作者 廖志伟 胡文瑄 +5 位作者 曹剑 姚素平 许志敏 张月霞 万野 丁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岩系是区域潜在的烃源层,但过去关注较少。为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新近在皖南地区发现的3条剖面为例,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讨论了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岩系是区域潜在的烃源层,但过去关注较少。为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新近在皖南地区发现的3条剖面为例,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讨论了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宣城牛山、泾县蔡村和泾县昌桥三条剖面中大隆组黑色岩系均稳定发育,岩石类型包括硅质岩、钙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等。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学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在大隆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黑色岩系主要发育于深水、还原滞留、欠补偿的海洋环境。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大隆组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在2.0%左右,有机质类型以II_2和III型为主,并普遍进入高过成熟演化,因此区域勘探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对比研究区大隆组黑色岩系与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关系,推测大隆组黑色岩系中有机质的高过成熟演化可能与华南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影响有关,因此在未受/少受影响的地区(例如泾县—广德一带),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原油资源潜力。这些认识还可供区域黑色岩系基础地质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隆组 黑色岩系 烃源岩 油气资源 二叠系 皖南 下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巢湖下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宗珠 肖楠 +3 位作者 李安龙 高芳 徐翠玲 何雨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5,99,共9页
摘要:安徽巢湖地区孤峰组地层为一套层状硅质岩与泥质岩交互沉积岩系,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和SiO2—Al2O3,... 摘要:安徽巢湖地区孤峰组地层为一套层状硅质岩与泥质岩交互沉积岩系,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和SiO2—Al2O3,SiO2-MgO双变量图解中都落到生物成因的硅质岩范围内。δCe具有正异常,轻稀土富集,这些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属海水生物沉积成因。硅质岩的EREE值在22.62~209.03μg/g之间,平均值为88.58μg/g;Ceanom值的范围在0.20~2.78,平均值为1.70;(La/Yb)N值在0.39~2.80之间,平均值为1.01,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本区硅质岩形成于深水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巢湖 二叠系 孤峰组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