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机地震反演在川西坳陷DY构造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丽兵 张虹 +2 位作者 谯述蓉 赵爽 罗德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3-379,18-19,共7页
川西坳陷DY构造是川西深层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块,目前已完钻5口井,测试显示该区块具有较好的勘探和开发潜力。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勘探和开发工作,目前亟须查明该地区须家河组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对地震反演方法的比较认... 川西坳陷DY构造是川西深层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块,目前已完钻5口井,测试显示该区块具有较好的勘探和开发潜力。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勘探和开发工作,目前亟须查明该地区须家河组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对地震反演方法的比较认为,基于统计学的概率密度函数随机地震反演方法是DY构造现阶段最佳的地震反演方法。该方法将地震随机反演与地质统计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地下介质的随机特性,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且分辨率较高,解决了基于模型反演方法对井的依赖性较强、未考虑地下介质的随机特性、模型化严重、多解性较强等问题。在统计和分析测井资料所反映的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仅利用速度反演就能够很好地得到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但是进一步区分有利砂体和干层的效果较差。采用基于统计学的概率密度函数随机地震反演方法,对川西坳陷DY构造须家河组的砂体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较好,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dy构造 概率密度函数 随机地震反演 地球物理特征 砂体空间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二段构造裂缝特征及定量预测
2
作者 杨旭 白鸣生 +2 位作者 龚汉渤 李皋 陶祖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致密,其构造裂缝发育与分布特征对气藏高效开发至关重要。基于成像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并在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岩石破裂准则与弹性应变能,...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致密,其构造裂缝发育与分布特征对气藏高效开发至关重要。基于成像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并在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岩石破裂准则与弹性应变能,开展了目的层在喜马拉雅时期的构造应力场、构造裂缝的数值模拟和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二段裂缝以构造剪切缝为主,裂缝走向按发育程度依次为NWW向、NEE向、近EW向和近SN向;其形成期次主要包括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4期,前2期形成的裂缝大多被方解石或石英充填,仅喜马拉雅时期形成的裂缝为有效缝。②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须二段水平最大主应力主要为65~100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主要为50~85 MPa,其应力分布受构造部位和岩相控制。③研究区构造裂缝平均密度整体较小,为0.28条/m,断层附近的裂缝密度大于1.20条/m,不同岩相中的裂缝密度差异明显,断层、构造部位和岩相等因素共同控制着裂缝的分布。④裂缝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1.40%,预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裂缝定量预测 构造部位 岩相 须二段 三叠系 新场地区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大小评价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滔 刘岩 +5 位作者 何建华 叶泰然 邓虎成 李瑞雪 李可赛 张家维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4,共16页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基于岩石力学、声发射实验及差应变分析等实验测试方法,并结合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优选了适应于深层块状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大小实验测试方法,并在单点地应力大小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研究区分构造变形单元分层的单井地应力大小连续测井解释模型,查明了纵向上地应力大小变化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差应变分析法计算的地应力大小精确度最高,为更能够准确表征深层均质块状致密砂岩地应力大小的实验方法。测试结果显示须二段属于Ⅲ类地应力类型,处于走滑应力状态,存在部分逆冲挤压应力状态;在井点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井壁影像反演的地应力大小评价技术;地应力大小结构变化在纵向上分为5种类型,其中南北向(SN)三级以上断层和南北向(SN)褶皱或北东东向(NEE)褶皱变形的高部位以低低高(LLH)型和低应力(LC)型为主,在小规模断层或平缓构造区以高低高(HLH)型或高低低(HLL)型为主。[结论]建议选择低低高(LLH)型地应力剖面进行工程开发,其纵向上可穿透更多含气层,同时避开底层底水,预防生产早期快速见水,故应选择二—三级南北向断层和南北或北东向纵弯褶皱区须二2中上段进行水力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大小 应力结构 致密气藏 声发射 诱导缝 须二段 油气勘查工程 川西凹陷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复合-联合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孙东 林杰 汤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51,共14页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发育,而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则分别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同时,3组构造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相互叠加,形成了同轴复合、横跨复合、斜接复合、多向复合和联合等5种主要形式的叠加构造。川西坳陷构造对油气的控制表现在构造适时性、构造控位和构造改造3个方面,原生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早期构造(印支—燕山期),而晚期构造(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仅对早期气藏起改造作用,表现为早期构造变位、储集层改善、原生气藏破坏或次生气藏形成。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的精确恢复以及多期、多组构造叠加过程中裂缝活动特征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期次 构造叠加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迎宾 胡烨 +1 位作者 王彦青 曾华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29,152,共5页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二叠系及雷口坡组烃源岩发育,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二叠系及雷口坡组烃源岩发育,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天然气成藏具有"双源供烃"的良好气源条件。雷口坡组四段发育台缘滩沉积,基质孔渗性较好,加之后期风化淋滤及构造变形,推断发育孔隙-缝洞复合型优质储层。发育于构造轴部的1号断鼻圈闭面积大、幅度高,具备良好的封盖及保存条件。雷口坡组四段圈闭、储层形成时间早,具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川西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一个新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地球化学 大邑构造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五段陆相页岩层系储层特征及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冬霞 刘雨晨 +3 位作者 庞雄奇 钟大康 孟昊 熊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四川盆地陆相领域页岩层序发育,但其内部发育复杂的岩性及组合关系、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不明,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本文研究通过大量的全岩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温吸附等实验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 四川盆地陆相领域页岩层序发育,但其内部发育复杂的岩性及组合关系、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不明,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本文研究通过大量的全岩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温吸附等实验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特征等方面,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须五段储层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同时阐明储层地质特征对天然气赋存状态和含气量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须五段储层在垂向上形成富砂型、互层型和富泥型3种叠覆式储层结构;储层均致密化严重,但泥页岩储集物性优于粉砂岩和细砂岩;水动力条件较弱的三角洲远端到滨浅湖的沉积环境和强烈的成岩作用导致须五段储层原生孔隙及粒间溶孔基本不发育,对储集性能起主要贡献的为泥页岩中发育大量片状晶间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因此泥页岩是须五段的最有利储层。须五段天然气为吸附气与游离气的混合气体,但以吸附气为主,吸附气含量占总含气量的84.9%。天然气赋存状态和含气量大小受控于储层的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储层特征 川西坳陷 含气性 孔隙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被引量:39
7
作者 曹烈 安凤山 王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古构造 成藏模式 须家河组 古构造-成岩圈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邛西构造须二段裂缝特征及期次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颖莉 顾阳 +1 位作者 陈古明 蒋德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0,共5页
2002年随着邛西3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揭开了川西坳陷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的序幕。该区须二段气藏为裂缝—孔隙性气藏,储层以致密碎屑岩为主,之所以能成为有效储层是因为与裂缝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该地层裂缝类... 2002年随着邛西3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揭开了川西坳陷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的序幕。该区须二段气藏为裂缝—孔隙性气藏,储层以致密碎屑岩为主,之所以能成为有效储层是因为与裂缝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该地层裂缝类型、力学机制和特征参数的综合定量化分析,探讨了裂缝发育的机制、控制因素和期次。结果认为:邛西构造须二段主要发育近南北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4组裂缝,近南北向的裂缝较北东向裂缝发育;区内裂缝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次为近水平成岩裂缝、滑脱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裂缝;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形成,成岩裂缝的形成时期比较漫长,与异常高压相关的裂缝主要在白垩纪形成。裂缝的形成、发育期次和规模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事件,且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岩性、层厚、断层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裂缝发育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气藏 构造 裂缝特征 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五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庞河清 曾焱 +5 位作者 刘成川 黎华继 李琦 彭军 严焕榕 陈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60,共13页
非常规气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气藏储集性能和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以须五段砂岩、泥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及微米—纳米CT扫描等技术手段,对川西坳陷须五段储层微观孔隙结... 非常规气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气藏储集性能和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以须五段砂岩、泥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及微米—纳米CT扫描等技术手段,对川西坳陷须五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展开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须五段砂岩孔隙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晶间孔、微裂缝,溶蚀孔最为发育;泥质岩孔隙类型有矿物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微裂缝,粒间孔、晶间孔最为发育。(2)须五段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以中孔、大孔为主,多呈广体细颈型和平板狭长缝型,其比表面积介于1.44~11.7m^2/g之间,平均孔径介于5.75~15.6nm之间,砂岩比表面积比泥岩小,但孔径反而较大。(3)考虑到研究区非常规气藏储层的复杂性,单一技术手段表征孔隙结构都存在片面性,那么有机整合多种现代高精度技术手段进行非常规气藏储层微观孔隙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须五段非常规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及产能与不同类型孔隙的关系,为后续"甜点"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五段 孔隙类型 微观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四段特低渗储层成岩储集相与成岩演化序列 被引量:12
10
作者 林煜 徐樟有 +2 位作者 吴胜和 倪玉强 郁智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114,共8页
川西拗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属致密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在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研究,探讨须四段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可以... 川西拗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属致密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在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研究,探讨须四段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4类,即弱压实强溶蚀残余粒间孔-溶孔成岩储集相、压实溶蚀溶孔成岩储集相、中强压实弱溶蚀溶孔-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和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相.由于不同的储层成岩储集相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演化序列,使得储层中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条件各不同,储层中孔隙的发育程度主要决定于岩石的组分、孔隙的压实、自生矿物的充填以及多期溶蚀作用等因素,并与酸性流体的注入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拗陷 丰谷构造 须四段 特低渗储层 成岩储集相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回龙构造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烨 陈迎宾 +1 位作者 王彦青 袁晓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1,共6页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并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川西坳陷回龙构造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回龙地区海相烃源岩发育,纵向上沟通雷口坡组和下伏二叠系海相层系的烃源断裂及横...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并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川西坳陷回龙构造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回龙地区海相烃源岩发育,纵向上沟通雷口坡组和下伏二叠系海相层系的烃源断裂及横向上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的良好运移疏导体系,天然气成藏具有"双源供烃"的良好气源条件,且雷口坡组优质储层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回龙构造圈闭类型好、断鼻圈闭面积大,且雷口坡组顶面岩溶缝洞发育区域与高部位相叠合。该区的研究及突破对于扩大川西整个雷口坡组的勘探范围和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是下一步部署风险探井的有利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地球化学 回龙构造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划分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20
12
作者 田军 张世华 +2 位作者 叶素娟 刘四兵 李旻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9-667,共9页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气藏主要的供烃方式。由此将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划分为"断层输导型"和"源储相邻型"2大类5亚类。晚期断层输导区和优质源储直接接触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组合关系,是须二段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拗陷 新场构造带 须家河组 气藏类型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卫星 李书兵 +2 位作者 刘树根 罗啸泉 王睿婧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686-691,共6页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造带、分层变形带和山前单斜带。垂向构造以须家河组3段和中、下三叠统为界,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3个层次,浅层和中层总体呈叠瓦构造,深层构造变形弱。以绵竹为界,研究区分为北东段和南西段,北东段构造倾角大、垂向位移明显,南西段构造倾角小、水平位移大。构造演化分析表明,印支晚期以安县—灌县断层活动为代表,推覆构造活动强烈并有较大的水平收缩变形量;燕山早期构造相对平静;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关口断层发育,水平收缩变形量相对小,而基底隆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盆山过渡带 前展式叠瓦构造 分层变形构造 安县-灌县断层 川西坳陷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殊 任兴国 +4 位作者 姚声贤 刘子平 甯濛 王信 黄小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4,共14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早期聚集、中期封闭、晚期活化"的特征。为了探讨该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盆地内二维及三维地震连片资料编制区域构造图,采用低角度、垂直方向逆光照射三维可视化技术描述构造形迹...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早期聚集、中期封闭、晚期活化"的特征。为了探讨该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盆地内二维及三维地震连片资料编制区域构造图,采用低角度、垂直方向逆光照射三维可视化技术描述构造形迹,依据区域构造动力方向、构造相互关系划分构造体系并确认构造形成期次,进而结合钻井测试资料预测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研究结果表明:(1)该盆地须家河组发育EW向弧形、NE向线形、NE向弧形、SN向转NW向帚状构造、NW向弧形等5组以上方向的构造体系:(2) EW向弧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隆升挤压形成、燕山期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定型,在盆地内广泛分布;(3)川西坳陷北部NE向线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安县运动形成;(4)大巴山前NW向弧形构造与华蓥山前NE向线形构造为燕山期定型、喜马拉雅期继承发展;(5)川西坳陷内SN向构造为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南段挤压形成;(6)龙泉山断褶带以东的SN向构造与盆地内NW向线形构造组合为一组以江油古隆起为砥柱的帚状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冲断带南段的挤压;(7)高产井通常分布于印支期—燕山期弧形背斜构造且叠加喜马拉雅期断层,喜马拉雅期构造通常为干圈闭,其裂缝发育带多为产水层,印支期向斜即使在喜马拉雅期抬升为背斜,也属于无效圈闭。结论认为,确认构造体系期次可以为预测描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构造形迹 构造体系 形成期次 油气富集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实践新认识 被引量:58
15
作者 谢刚平 叶素娟 田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3,共10页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正向构造带主体油气已经基本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凹陷、斜坡等负向构造带成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为此,通过对该区烃源、沉积、储层特征的系统研究,重新认识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正向构造带主体油气已经基本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凹陷、斜坡等负向构造带成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为此,通过对该区烃源、沉积、储层特征的系统研究,重新认识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及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与下侏罗统暗色含煤泥页岩烃源条件极佳,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②侏罗系具有多个物源方向,具备形成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地质条件,具有"满盆富砂"的特点;③碎屑岩储层砂岩致密化程度虽较高,但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均发育相对优质储层;④深层和中浅层普遍发生超压,源储压差是天然气运移、聚集的关键动力条件;⑤致密砂岩气藏存在网状和面状两种供烃方式;⑥中浅层气藏具有"源、相、位"三元控藏的特点。结论认为:川西坳陷负向构造带不仅砂体发育,而且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负向构造 致密砂岩气藏 运聚模式 成藏模式 岩性地层气藏 生储盖组合 天然气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超压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冷济高 杨克明 杨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4-579,586,共7页
川西坳陷为典型的前陆超压盆地,但目前关于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与天然气的成藏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在研究过程中。该文采用声波时差法对孝泉—丰谷构造带上29口井地层压力进行了计算,并结合37口井的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对研究区超压形成... 川西坳陷为典型的前陆超压盆地,但目前关于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与天然气的成藏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在研究过程中。该文采用声波时差法对孝泉—丰谷构造带上29口井地层压力进行了计算,并结合37口井的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对研究区超压形成机制、超压带类型划分、超压与天然气成藏关系及超压环境下的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存在明显超压,须二段和须四段分属不同压力系统,并且邻源超压特征明显;2)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是研究区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3)发现了3种类型的超压分布模式,即新场型、合兴场型和丰谷型;4)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分布与超压关系密切,紧临超压仓顶界面的泄压层为天然气最有利富集区;5)盖层突破剩余压力研究表明,须二段气藏整体保存条件较好,须四段在新场主体构造东北部及丰谷地区东南部保存条件较差,不利于天然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超压 超压机制 突破压力 天然气成藏 须家河组 孝泉—丰谷构造带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32
17
作者 邓康龄 余福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19,共6页
川西坳陷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较普遍地存在同轴叠加型、横跨型和斜接型等复合构造。这些复合构造形成时间早,有利于天然气在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之前适时运移、聚集成藏。构造的复合有利于形成破裂构造。这些破裂构造一是改善了储层的渗... 川西坳陷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较普遍地存在同轴叠加型、横跨型和斜接型等复合构造。这些复合构造形成时间早,有利于天然气在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之前适时运移、聚集成藏。构造的复合有利于形成破裂构造。这些破裂构造一是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提高了气井产能;二是沟通了深层源岩与浅层储层,形成远源型气藏。川西坳陷大断裂是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复合形成的,造成了气藏的破坏。在远离大断裂面的区域,因储层非均质性,有可能残存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构造 早期成藏 低孔渗储层 晚期改造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期 被引量:18
18
作者 冷济高 李书兵 杨长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8-42,131,共5页
孝泉—丰谷构造带是川西坳陷前陆盆地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构造运动的多期性致使天然气成藏过程复杂,研究该区天然气成藏期,对于明确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规律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整理、分析了该区13口... 孝泉—丰谷构造带是川西坳陷前陆盆地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构造运动的多期性致使天然气成藏过程复杂,研究该区天然气成藏期,对于明确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规律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整理、分析了该区13口井81个样品的666个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并在埋藏史分析的基础上对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在地史时期至少经历了4期成藏,须二段则经历了至少6期成藏;②须二段和须四段都有液态烃充注,时期分别为T3x5—J1和J1—J2早期,气态烃充注起始时间分别为J2中期、J2晚期,止于K2期;③丰谷、合兴场地区须二段的成藏期早于新场地区,合兴场地区须四段的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低,成藏特征不明显;④须二段气藏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为深盆气藏,而须四段气藏则表现为常规气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成藏时间 晚三叠世 深盆气 埋藏史 孝泉-丰谷构造带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贤良 纪友亮 杨克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4,共7页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须四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主要发育冲积...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须四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主要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划分出非对称A1型、非对称A2型和对称型3种类型,其中A1型发育在龙门山山前地区,A2型主要发育在中江—洛带地区,对称型主要发育在龙门山山前地区和中江—洛带地区之间的过渡凹陷区;非对称A2型及对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是研究区优质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结构 须四段 三叠系 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须五非常规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庞河清 刘成川 +5 位作者 曾焱 黎华继 李琦 彭军 严焕榕 陈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1-49,共9页
由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陆相非常规气兼具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特征,气藏异常复杂。为了研究该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首先应用场发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了砂、泥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然后结合低温氮气吸附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 由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陆相非常规气兼具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特征,气藏异常复杂。为了研究该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首先应用场发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了砂、泥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然后结合低温氮气吸附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场发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手段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开展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须五砂岩孔隙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晶间孔、微裂缝,以溶蚀孔最发育,晶间孔、微裂缝次之,泥质岩孔隙类型有矿物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孔、微裂缝,以粒间孔、晶间孔最发育,微裂缝、有机孔次之,粒内孔最不发育;2虽然须五非常规气藏物性条件极差,但无论砂岩还是泥岩都存在一定量纳米级的中孔与大孔,其中砂岩孔隙度较泥质岩差,但缝隙孔径较泥质岩大;3低温氮气吸附法只反映连通孔隙,无法表征孤立的孔喉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范围极小,常用于极典型的孔喉结构刻画;场发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与CT扫描技术由于依赖于人为设定二值化阈值来计算孔隙度,其阈值无固定标准,主观因素影响计算精度,应综合4种方法开展研究,才能得到更准确、更全面的储层孔隙结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五段 非常规气藏 孔隙类型 微观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