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CV plus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故障维修 被引量:8
1
作者 袁波 黄永富 蔡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3期284-285,共2页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e,GE)公司LCV plus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是使用最先进的三轴系统设计的,并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具有独特的动态实时减影、计算机最佳投影角度定位和智能化手柄等技术,高效的三维血管造影技...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e,GE)公司LCV plus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是使用最先进的三轴系统设计的,并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具有独特的动态实时减影、计算机最佳投影角度定位和智能化手柄等技术,高效的三维血管造影技术,并配备了超强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机 PLUS LCV 数字血管造影系统 故障维修 计算机控制 血管造影技术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置管引流在治疗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刁强 马延 +1 位作者 袁富红 申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941-943,共3页
目的既往经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文中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3例明确诊断为食管胃吻合... 目的既往经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文中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3例明确诊断为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3例患者采用DSA引导下同时置入空肠营养管和瘘腔引流管,并保留胸腔引流管的方法,以充分引流瘘腔脓液;另以采用传统三管治疗法(胃肠减压管、空肠造瘘管、胸腔引流管)治疗吻合口瘘的1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DSA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方法,在快速稳定患者病情、缩短治愈时间等方面,明显好于传统三管治疗法。结论 DSA引导下置管引流可在治愈食管胃吻合口瘘上优势明显,避免患者再次手术,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机 置管引流 吻合口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思斯 周轩 +3 位作者 焦河 邓帮富 费泽军 何森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双平板DSA)和对照组(n=59,采用单平板DSA),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电影序列数、摄影帧数、剂... 目的探讨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双平板DSA)和对照组(n=59,采用单平板DSA),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电影序列数、摄影帧数、剂量面积乘积以及空气比释动能。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33.50(25.00,40.50)min vs 45.00(40.00,50.00)min,P<0.001]、对比剂用量(62.68±22.40 mL vs 100.46±20.91 mL,P<0.001)、以及电影序列数[10.00(8.00,13.25)vs 14.00(12.00,16.00),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电影序列数均与手术时间(r=0.586,P<0.001)、术中对比剂用量(r=0.637,P<0.001)成正相关。两组患者在剂量面积乘积、空气比释动能、摄影帧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平板DSA机造影的辐射剂量与常规采用单平板DSA无明显差别,但使用双平板DSA造影,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有益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双平板数字血管造影机 碘对比剂 造影期并发症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硬件研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整 陈新 +1 位作者 陈正挺 邹祖良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5年第5期260-266,共7页
本文介绍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迭影剂注射后的造影图象与注射前采集的蒙片图象作实时减影运算,同时具有动态采集、回放及图象硬件放大、漫游等功能。其最大图象存贮量可达128Mbit。系统经临床使用... 本文介绍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迭影剂注射后的造影图象与注射前采集的蒙片图象作实时减影运算,同时具有动态采集、回放及图象硬件放大、漫游等功能。其最大图象存贮量可达128Mbit。系统经临床使用认为,基本上可满足目前开展DSA工作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血管造影 dsa 硬件 设计 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李彬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以下简称 DSA)是采用电子计算机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检查技术。DSA 的基本程序是将探测到的 X 线信息输入计算机,经数字化、减影处理和再成像等过程显示血管系统。由于它具有为了增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以下简称 DSA)是采用电子计算机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检查技术。DSA 的基本程序是将探测到的 X 线信息输入计算机,经数字化、减影处理和再成像等过程显示血管系统。由于它具有为了增强血管内低浓度碘信号至可以观察到的水平而设计的影像增强系统和通过计算机减影去除了血管背景的其它影像,因而大大提高了血管造影的对比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血管 术后随访 介入性放射学 放射医学 数字血管造影 X光乳剂 造影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新型体模装置的研制
6
作者 黄勇 王昆 鄢铃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67-170,共4页
研制一套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新型计量性能体模装置。研制的这套体模有一个100mm厚的有机玻璃模块、一个改进的4指标模块和一个仿骨骼模块。还研制一个改进型无线遥控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USB可充电便携式模式,也可用交流... 研制一套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新型计量性能体模装置。研制的这套体模有一个100mm厚的有机玻璃模块、一个改进的4指标模块和一个仿骨骼模块。还研制一个改进型无线遥控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USB可充电便携式模式,也可用交流220V电源。用该装置在DSA系统进行性能试验得到:对于低对比度分辨力:可以分辨碘浓度为5.0 mg/cm^(3),直径2.0mm的模拟动脉血管;对于模拟血管最小分辨尺寸:在不加载仿骨骼体模时,影像能够显示出模体中直径为1mm的模拟动脉血管,同时能够分辨直径2mm的模拟血管上1/2血管大小的模拟血管瘤或栓塞;对比度线性:碘密度与光密度之间的线性>0.9加载骨骼体模块后,减影性能可以分辨碘浓度为150 mg/cm^(3)、直径2mm的模拟动脉;无线遥控驱动装置:交直两用,操作灵活,简单可靠。结论表明完全符合国家规程JJG 1067-2011《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X射线辐射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性能体模 诊断数字血管造影(dsa)系统 模拟动脉血管 碘浓度 低对比度分辨力 对比度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虞一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dsa) 鼻出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钱山 杨明雷 黄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人工智能(AI)在DSA成像中的应用有望解决其图像质量一直受噪声、运动伪影和辐射剂量影响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心脑血管DSA前端成像优化和辅助颅内动脉瘤诊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人工智能(AI)在DSA成像中的应用有望解决其图像质量一直受噪声、运动伪影和辐射剂量影响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心脑血管DSA前端成像优化和辅助颅内动脉瘤诊疗两方面介绍AI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成像优化主要围绕AI降噪和去除运动伪影展开,并分析了当前DSA成像与AI结合可能遇到的问题。目前DSA成像结合AI的应用场景比较单一,且在一些已经结合AI的疾病辅助诊疗领域(如颅内动脉瘤)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未来几年,AI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DSA前端成像优化及后端图像分析,加速临床中心脑血管疾病的自动化诊疗进程。DSA成像速度的提高、图像畸变的校正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成像质量的优劣,相关的研究成果却不多,是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数字血管造影(dsa) 降噪 运动伪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照相减影技术在普通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砚文 黄九金 +1 位作者 张金山 梁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6年第2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技术 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dsa) 造影 电视摄 医院放射科 数字信号 造影 图像 X线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申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期211-212,共2页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内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1]。而全面的脑血管造影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它不仅提供直观的颈部和脑血管实时影像,而且可以充...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内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1]。而全面的脑血管造影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它不仅提供直观的颈部和脑血管实时影像,而且可以充分显示从动脉到静脉整个循环过程的周期、形态、分布与走行等动态变化,使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和判断脑卒中的可能原因、发病部位、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介入治疗 护理 病变程度 dsa系统 计算机控制 操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11
作者 高令敏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8期134-135,共2页
总结了60例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包括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术后的护理等,患者平衡过度,未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科学的护理能促进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 数字全脑血管造影(dsa) 桡动脉 血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装箱检测系统的数字减影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杰林 吴志芳 孔祥金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558,共4页
基于60Co同位素源集装箱辐射检测图像,参照医学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原理和技术,采用图像配准和图像处理等软件方法探讨实现了集装箱辐射图像的数字减影处理,结果显示能较为有效地去除背景影响,更好实现了货物识别。
关键词 集装箱检测系统 数字 图像处理 图像配准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康 侯丽 李爱红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00-901,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全脑血管造影(dsa) 血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DSA机房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
14
作者 戴瑜 《核安全》 2024年第4期19-25,共7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是核技术利用项目中最常见的医用Ⅱ类射线装置。核技术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评审和复核均遵循《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格式及要求,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是核技术利用项目中最常见的医用Ⅱ类射线装置。核技术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评审和复核均遵循《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格式及要求,需采用理论计算的方式核算DSA机房的屏蔽防护是否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辐射限值。本文从DSA设备结构特点和作为医疗器械的准入条件方面入手,给出满足GBZ 130—2020最低屏蔽铅当量、最不利机房尺寸及最不利工况下DSA机房的屏蔽计算及参数选取,并通过计算结果验证了GBZ 130—2020对DSA机房的最小铅当量要求。建议DSA机房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可采取与GBZ 130—2020标准对比,而不必拘泥于HJ 10.1—2016要求的理论计算,有利于减轻环评编制人员、评审人员和审批人员的工作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数字血管造影机) 核技术利用项目环境响评价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 标准对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MRA与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敏安 王秀凤 +3 位作者 李斌 孙博 孙美玉 宁殿秀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特点。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56.2岁。分别行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DS...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特点。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56.2岁。分别行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DSA技术.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病变的差异;将动脉瘤按直径大小分为2组,即≥3.0mm组和〈3.0mm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中,3D—MRA发现颅内动脉瘤25例,DSA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术后复查、烟雾病各5例,脑血管狭窄9例。其中.DSA诊断率为100%(50/50),3D—MRA诊断率为98%(49/50)。3D—MRA与DSA均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脑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脑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血管走向等情况,病例中所显示的最小动脉瘤直径3D—MRA约2.6mm.DSA约2.0mm.3D—MRA漏诊1例直径约2.0mm小动脉瘤。3D—MRA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直径〈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MRA与DSA血管造影技术相比.3D—MRA与DSA均能较好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但是3D—MRA对小于2.0mm的小动脉瘤易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对股骨头血供重建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敏 孙玉强 +2 位作者 周浩 叶湛 孙晓海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8期609-611,共3页
目的:通过对术后股骨颈骨折患者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股骨头的ECT、MRI检查,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血供重建的作用。方法:45例股骨颈囊内骨折,男30例... 目的:通过对术后股骨颈骨折患者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股骨头的ECT、MRI检查,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血供重建的作用。方法:45例股骨颈囊内骨折,男30例,女15例;年龄16~50岁,平均36.5岁;病程6~25d,平均10.2d。头下型20例,头颈型10例,经颈型15例。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年6个月,对术后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并行股骨头的ECT、MRI检查,动态观察转移血管的充盈情况并监测受区血供重建变化。结果:术后3周,38例行DSA检查显示,转移的旋髂深血管均通畅;7例行CTA的患者中2例显影不确切,再次DSA检查见血管通畅。术后1年以后的DSA或CTA检查均显示转移血管通畅。术后3、6、12个月ECT检查显示患侧的股骨头内核素浓集,分布均匀,两侧股骨头的放射性比值(ROI)的患侧与健侧的比值(D/N)均大于1.0,D/N平均值术后3个月为(2.12±0.21),术后6个月为(2.04±0.14),术后12个月为(1.71±0.11),术后3、6个月之间的D/N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的D/N值较术后3、6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MR检查未发现股骨头密度下降、形态改变。结论:DSA、CTA、ECT、MRI证实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效的血供,有利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旋髂深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DSA中路图图像质量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新志 潘永泉 曹建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6期551-555,共5页
目的解决在腹部出现的血管DSA路图图像中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图像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血管失真、边缘模糊、背景减影程度不够、成像区域中过饱和、注入药物路图不清晰等情况。方法组1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 目的解决在腹部出现的血管DSA路图图像中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图像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血管失真、边缘模糊、背景减影程度不够、成像区域中过饱和、注入药物路图不清晰等情况。方法组1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51岁。组2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8岁。组1采用调整前造影方案。针对肝癌的患者DSA过程中的路图图像,分析影响其质量下降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用于组2造影。具体包括路图中透视图像血管图像叠加的数量由3调整为1、实时背景衰减因素由1.4调整为1.0、透视减影增益步长由14调整为11、整体图像的亮度由0.63调整为0.76、对比度由1.00调整为0.94等,同时请3位介入临床医生评价调整后的图像质量,达到满意为止。结果组1患者30例中,路图图像质量优0例(0%),良6例(20%),差24例(80%);组2病例中,优27例(90%),良3例(10%),差0例(0%)。调整的这些参数确实使路图图像得到了改善,调整后的路图图像血管清晰、边缘清楚及背景、亮度、对比度、成像区域过饱和情况得到改善,图像能够满足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要求。结论由于在腹部特别是横膈附近运动幅度比较大,原先预置的与路图相关参数不能满足临床图像要求,这些参数的调整解决了路图图像质量的问题,达到了临床诊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dsa) 路图图像 运动伪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影剂的副反应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4
18
作者 夏四元 崔智娟 +1 位作者 郑良成 曾巨浪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及静脉肾盂造影 (IVP )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情况 ,以提供预防和降低造影剂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依病情需要将受检者分为DSA组和IVP组 ;DSA组依造影剂类型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亚组 ,前瞻性设计...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及静脉肾盂造影 (IVP )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情况 ,以提供预防和降低造影剂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依病情需要将受检者分为DSA组和IVP组 ;DSA组依造影剂类型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亚组 ,前瞻性设计对其照影剂使用情况及副反应进行观察及记录。结果  ( 1)DSA组中离子型亚组副反应发生率为 3.10 % ,非离子型亚组发生率为0 .36% ;( 2 )IVP组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为 9 31% ;( 3)离子型亚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离子型亚组 ,两亚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造影剂、预防用药、有效护理是减轻和减少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 副反应 护理 数字血管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 dsa IV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荀文兴 邹敬才 +4 位作者 杜娟 王燕 曲晓莉 杨香菊 肖光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 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6例为颈动脉体瘤,3例为颈静脉球瘤,1例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对其分别进行了64-MSCT、CTA或DSA检查,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对于手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64-MSCT、CTA及DSA图像清楚显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位置、大小、边界、肿瘤特征性表现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对10例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除1例患者偶有头晕,1例患者术后偶有呛咳外,其他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64-MSCT、CTA及DSA影像可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术前准备、危险性评价及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操作严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 数字血管造影(dsa)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指导下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脑内血肿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新 姚霖 +3 位作者 祝斐 杨勇 徐国平 陈坤山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并脑内血肿在急诊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价值,以及急诊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收治的经CT和CTA检查确诊为AVM并脑内血肿的患者32例,其中男...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并脑内血肿在急诊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价值,以及急诊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收治的经CT和CTA检查确诊为AVM并脑内血肿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4~57岁,平均年龄3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36 h。根据CTA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28例急诊行畸形血管切除术加脑内血肿清除术,4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随访3~12个月,对患者神经功能按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急诊行畸形血管切除术者均存活,术后DSA或MRA检查,脑AVM血管团均消失。4例仅行血肿清除术者,1例术后6 h死亡(畸形血管团位于基底节区,术前双侧脑疝),另外3例后期行介入或放射治疗。31例随访3~12个月,ADLⅠ级13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3例。结论手术是脑AVM并急性脑内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CTA检查对脑AVM并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及急诊手术评估有重要的价值,能作为判断手术方式的依据,指导手术过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脑内血肿 CT血管成像(CTA) 急诊手术 数字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