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肿瘤致死因子α诱导的TNFAIP1蛋白与DNA聚合酶δ亚单位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小晓 熊熙文 +1 位作者 周建林 张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0-74,共5页
人类B12蛋白是第一个被鉴定受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导的蛋白,在小鼠中又称为TNFAIP1,其功能尚未见报导.采用蛋白质pull down、荧光定位和免疫共沉淀分析一系列实验证明小鼠TNFAIP1蛋白与DNA聚合酶δ的亚单位P50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由此推测T... 人类B12蛋白是第一个被鉴定受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导的蛋白,在小鼠中又称为TNFAIP1,其功能尚未见报导.采用蛋白质pull down、荧光定位和免疫共沉淀分析一系列实验证明小鼠TNFAIP1蛋白与DNA聚合酶δ的亚单位P50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由此推测TNFAIP1蛋白参与DNA复制过程,并为研究人TNFAIP1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单位 致死因子 小鼠肿瘤 诱导 dna聚合 肿瘤坏死因子a dna复制 相互作用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DNA聚合酶β转染Eca-109细胞后增变基因表型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乃刚 高涵昌 +3 位作者 吴景兰 裴迎新 王一菱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DNA聚合酶β(polbeta)转染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后对其增变基因表型的效应。方法:将经过鉴定的重组pcDNA3.1质粒(插入野生型,wt)-polbeta转染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将Eca-109细胞分为3组:转染实验组(E)、空质粒转... 目的:探讨野生型DNA聚合酶β(polbeta)转染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后对其增变基因表型的效应。方法:将经过鉴定的重组pcDNA3.1质粒(插入野生型,wt)-polbeta转染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将Eca-109细胞分为3组:转染实验组(E)、空质粒转染对照组(C1)和未转染对照组(C2)。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显示wt-polbeta和wt-p53的杂交信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OLB-免疫反应性(IR)和多药耐受(MDR1)-IR,免疫印迹显示wt-polbeta和突变(mt)-polbeta的带型,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比率。结果:polbeta免疫印迹结果显示E组呈现增强的wt-polbeta主带,C1、C2组呈现很弱wt-polbeta主带和显著突变的(mt)-polbeta主带(P<0.01);polbeta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E组的强信号定位于细胞核内,C1、C2组信号皆很弱(P<0.01)。E组的wt-polbeta及wt-p53原位杂交的信号强于C1、C2组(P<0.01)。E组MDR1的免疫反应性和增殖与分化细胞的比率低于C1、C2组(P<0.01)。结论:wt-polbeta转染的Eca-109细胞呈现wt-polbeta及wt-p53表达上调而mt-polbeta及MDR1表达下调的增变基因表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dna聚合β 转染 dna聚合β-p53-MDR1表达 增变基因表型 ECA-10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其催化亚单位(hTRT)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3
作者 吴文辉 蔡世荣 +2 位作者 詹文华 甄宇洋 刘奕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其催化亚单位(hTRT)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和 RT-PCR 扩增法检测胃癌组织、胃溃疡组织、正常胃黏膜中端粒酶活性和 hTRT 基因表达。【结果】58例胃癌组织中51例(8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其催化亚单位(hTRT)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和 RT-PCR 扩增法检测胃癌组织、胃溃疡组织、正常胃黏膜中端粒酶活性和 hTRT 基因表达。【结果】58例胃癌组织中51例(88%)有 hTRT 基因表达,50例(86%)检测到端粒酶活性,58例非胃癌组织中,3例有 hTRT 基因表达,无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hTRT 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端粒 端粒催化单位 逆转录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病毒聚合酶PA亚单位抗血清的制备
4
《今日畜牧兽医》 2009年第9期67-67,共1页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Ⅳ)A/Duck/Zhejiang/11/00中分段及全长扩增PA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经测序验证正确后,获得重组阳性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细菌后诱导,实现质粒在...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Ⅳ)A/Duck/Zhejiang/11/00中分段及全长扩增PA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经测序验证正确后,获得重组阳性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细菌后诱导,实现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重组表达蛋白经Ni+柱纯化后分别与弗氏免疫佐剂乳化成油乳剂苗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获得抗PA的免疫抗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型禽流感病毒 抗血清 PA 单位 聚合 RT-PCR方法 制备 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D1在膀胱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潜力
5
作者 张华俊 周艳 +1 位作者 杨彬 杨晓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1(POLD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POLD1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科保存的60例膀胱癌组织及相... 目的:探究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1(POLD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POLD1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科保存的60例膀胱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POLD1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根据POLD1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常规培养563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转染)、sh-NC组(转染sh-NC-GFP慢病毒载体)和sh-POLD1组(转染sh-POLD1-GFP慢病毒载体)。荧光显微镜和WB法验证其转染效率。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5637细胞移植瘤实验检测敲减POLD1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OLD1呈高表达(P<0.05),POLD1高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均有明显关联(均P<0.05),POLD1高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3年生存率均明显缩短或降低(均P<0.05),复发率和转移率均更高(均P<0.05)。在5637细胞中成功地敲减了POLD1的表达,敲减POLD1表达能明显抑制563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敲减POLD1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P<0.05)。结论:POLD1在膀胱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患者预后有关联,敲减其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dna聚合酶δ催化基1 预后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D1基因突变导致的下颌骨发育不良-耳聋-早老及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逸飞 李慧 鲁瑾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48-850,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22年,体重下降4年,纳差1年”于2019年9月2日收入我院内分泌科。患者1997年曾因乏力测空腹血糖为10.2 mmol/L,无口干、多饮、多尿,外院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数月,患者自行停药且未监测血糖。2009年患... 1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22年,体重下降4年,纳差1年”于2019年9月2日收入我院内分泌科。患者1997年曾因乏力测空腹血糖为10.2 mmol/L,无口干、多饮、多尿,外院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数月,患者自行停药且未监测血糖。2009年患者出现头晕症状至外院查空腹血糖为15~16 mmol/L,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早餐前18 IU及晚餐前20 IU注射,自诉血糖控制可,治疗10 d后出院,出院后不规律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差,未规律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聚合酶δ1催化亚单位 脂肪萎缩 糖尿病 性腺功能减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igh综合征患儿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尧 孙芳 +10 位作者 孔庆鹏 魏晓琼 戚豫 张英 马祎楠 Sayami Sujan 王朝霞 袁云 杨艳玲 姜玉武 秦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Leigh综合征患儿的发病机制,并对已知的部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2-2006年收集的来自我国28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45例Leigh综合征患儿进行病因学分析。在排除SURF1基因和线粒体基因T8993G、T8993... 目的探讨中国人Leigh综合征患儿的发病机制,并对已知的部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2-2006年收集的来自我国28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45例Leigh综合征患儿进行病因学分析。在排除SURF1基因和线粒体基因T8993G、T8993C、A8344G、A3243G四个位点突变后,对80例患儿的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基因(PDHA1)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9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G13513A、A13084T、T10158C、C11777A、T10191C、T14487C、T12706C、9537insC和T9176G)进行突变筛查。另对23例A3243G线粒体DNA突变阳性的患儿进行SURF1基因的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仅1例携带PDHA1基因突变,为214位点C>T转换,导致PDHA1蛋白第27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而64例患儿其他9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筛查均为阴性。在23例携带线粒体DNAA3243G突变的患儿中,6例携带SURF1基因G604C杂合性变异。结论由于Leigh综合征病因复杂多样,使突变分析难于获得阳性结果。为缩小突变筛查的范围,明确Leigh综合征患儿的病因,亟待建立适用于临床检测应用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学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GH综合征 丙酮酸脱氢E1α单位 线粒体dna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