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沙伟 赵子峰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共2页
本文介绍了植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分布组成、特点以及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核糖体dna 转录序列 植物系统与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β-防御素-2基因5′-端转录调控区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初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汪宇辉 黄宁 +1 位作者 吴琦 王伯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65-1566,共2页
关键词 人β-防御素-2基因 5′-端转录调控 dna片段 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人源蛔虫和猪源蛔虫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的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靳元春 李芬 +2 位作者 刘进辉 刘梦婷 吴昌义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共4页
本研究旨为研究人蛔虫和猪蛔虫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 r DNA)的遗传变异,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人蛔虫和猪蛔虫分离株ITS-1 r DNA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将获得的序列用Clustal X 1.83程序进行比对分析,再用Phy ML 3.0程... 本研究旨为研究人蛔虫和猪蛔虫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 r DNA)的遗传变异,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人蛔虫和猪蛔虫分离株ITS-1 r DNA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将获得的序列用Clustal X 1.83程序进行比对分析,再用Phy ML 3.0程序中的最大似然树法(ML)绘制种系进化树。本结果显示,人蛔虫和猪蛔虫的ITS-1 r DNA序列长度分别为447~448 bp和447~451 bp;人蛔虫和猪蛔虫ITS-1 r DNA序列的差异性为0.4%~1.6%。种系发育树表明,人蛔虫和猪蛔虫分离株位于两个不同分支。本研究结果支持人蛔虫和猪蛔虫可能为同一个种不同基因型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蛔虫 猪蛔虫 核糖体dna 第一内转录(ITS-1 rdna)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部分地区猪蛔虫rDNAITS基因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4
作者 邹勇 吴飞 +5 位作者 郭雅旭 耿晓蕊 张文慧 王玉霞 李希来 林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39,共5页
为了摸清西北部分地区猪蛔虫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变异特点,扩增了猪蛔虫ITS基因,进行测序,依据GenBank公布的ITS序列将测序结果截为ITS1、5.8S及ITS2三段,分析比对各段序列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所有样品ITS序列长约1 000bp,其中ITS1... 为了摸清西北部分地区猪蛔虫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变异特点,扩增了猪蛔虫ITS基因,进行测序,依据GenBank公布的ITS序列将测序结果截为ITS1、5.8S及ITS2三段,分析比对各段序列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所有样品ITS序列长约1 000bp,其中ITS1、5.8S和ITS2的长度分别为450bp^453bp、159bp、272bp,种内差异分别为0~0.2%、0、0。基于ITS1的种系发育分析表明,23个猪蛔虫样品均位于同一分支,而与贝蛔属蛔虫分属两个不同分支。ITS1序列不能作为区分西北不同地区猪蛔虫的种内分子标记,但可以作为区分蛔属蛔虫与贝蛔属蛔虫的种间分子标记,研究结果为猪蛔虫的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蛔虫 核糖体dna 转录 序列测定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区碎米荠nrDNA ITS序列分析及亲缘关系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向极钎 李锡香 +3 位作者 王萌 殷红清 帅超群 朱云芬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4737-4740,共4页
堇叶碎米荠、壶瓶碎米荠与恩施碎米荠存在命名混乱的现象,从植株外部形态来看难以区分。为研究其亲缘关系,分别从4个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不同的居群,进行核糖体基因(nr 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较分析,并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 堇叶碎米荠、壶瓶碎米荠与恩施碎米荠存在命名混乱的现象,从植株外部形态来看难以区分。为研究其亲缘关系,分别从4个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不同的居群,进行核糖体基因(nr 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较分析,并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有4份材料ITS序列全长均为709 bp,其中来自宜昌长阳和五峰的材料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与来自恩施和壶瓶的序列相比,分别有两个碱基位点不同,4个群体的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 L.)可以聚为一支,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为0-0.003,这种差异未超过一个种范围内的变异,初步证明4个不同产地的碎米荠为同一个种,归为堇叶碎米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 L.) 核糖体nr dna 转录(ITS)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良姜及其混淆品rDNA ITS序列的分析与鉴别 被引量:8
6
作者 庞启华 严萍 赵树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68,共6页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内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且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所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经测序、比对、排序得到的812 bp序列中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区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及其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及其混淆品.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混淆品 核糖体dna转录 序列分析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鸡、鸭Myostatin成熟区段DNA的克隆及其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黎真 牛冬 +1 位作者 阮晖 傅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327,共5页
克隆了金华猪、仙居鸡和绍鸭Myostatin成熟区段的DNA,并测定了各自的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应物种的序列比较,发现金华猪存在1个碱基的变异(T261→A261),仙居鸡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T218→C218,C219→T219),鸭的序列在GenBank中还... 克隆了金华猪、仙居鸡和绍鸭Myostatin成熟区段的DNA,并测定了各自的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应物种的序列比较,发现金华猪存在1个碱基的变异(T261→A261),仙居鸡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T218→C218,C219→T219),鸭的序列在GenBank中还未见报道。用软件对三者及其它物种的序列做了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Myostatin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DNA同源性均在81%以上(除鱼外),提示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并用软件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变异,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对各物种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性分析 成熟 克隆 GENBANK dna同源性 系统进化树 序列比较 生理功能 软件分析 进化关系 金华猪 仙居鸡 物种 变异 保守性 碱基 绍鸭 亲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浙地区披针叶八角植物遗传多样性及ITS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文倩 方向明 +3 位作者 牛瑞鹤 陈驰 郑必平 谈建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198-200,306,共4页
[目的]从基因水平上探讨披针叶八角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以江浙地区披针叶八角种内12个不同类型的植株为材料,克隆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应用相关软件对其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的披针叶八角植物在形态上可以分为1... [目的]从基因水平上探讨披针叶八角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以江浙地区披针叶八角种内12个不同类型的植株为材料,克隆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应用相关软件对其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的披针叶八角植物在形态上可以分为12种类型,其ITS序列长度为634~637 bp,序列差异值为0%~2.4%,ITS1和ITS2的信息位点均达到了6个;聚类分析结果有2组5种供试植株的ITS序列完全一致,而其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结论]ITS序列同源性与结实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基于ITS序列差异值的种内分类标准并不适用于披针叶八角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序列 遗传多样性 江浙地 八角 针叶 植物 转录 核糖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DNA的序列资料探讨翅子树族的系统位置(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解新明 张寿洲 +2 位作者 李勇 吴鸿 李秉滔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0-706,共7页
采用DNA分子测序技术对梧桐科5个族30个代表种的rbcL基因及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ITS2和5.8s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使用PAUP4.0b10软件对序列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用启发式搜索方法寻找最简约树.从严格一致性树来看... 采用DNA分子测序技术对梧桐科5个族30个代表种的rbcL基因及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ITS2和5.8s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使用PAUP4.0b10软件对序列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用启发式搜索方法寻找最简约树.从严格一致性树来看,梧桐科的全部代表类群主要被分为4支,一支仅为Sterculieae所构成;一支包括Helictereae的全部代表种;一支由Byttnerieae代表种所构成;最后一支由Dombeyeae和单属族翅子树族Pterospermeae所构成.rbcL和ITS系统树的不同仅表现在族内个别代表类群的位置和族的分支方式上.分析结果表明,与Helictereae相比,翅子树属Pterospermum与Dombeyeae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然而,在外部形态、内部解剖和胚胎学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诸多差异,故支持将Pterospermum另立为Pterospermeae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位置 树族 启发式搜索方法 转录 核糖体dna RBCL基因 rRNA基因 ITS序列 dna分子 代表种 ITS1 测序技术 序列分析 ITS2 分支分析 分析结果 亲缘关系 外部形态 梧桐科 一致性 系统树 胚胎学 类群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蛔虫ITS及5.8Sr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绚姣 唐志玲 +1 位作者 陈武 金超宇 《野生动物》 2011年第6期332-335,共4页
基于核糖体DNA第一与第二转录间隔序列以及5.8S序列,以分离自广州动物园大熊猫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NC_5和NC_2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 基于核糖体DNA第一与第二转录间隔序列以及5.8S序列,以分离自广州动物园大熊猫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NC_5和NC_2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液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鉴定大熊猫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目的片段总长为910 bp,2个不同样品之间的ITS及5.8S序列没有差异,与GenBank^(TM)中的拜林蛔线虫(Baylisascaris transfuga)、猪蛔虫(Ascaris suum)和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的I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6%、82.9%和82.7%。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大熊猫蛔线虫可能为拜林蛔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蛔虫 转录 5.8S核糖体dna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熊猫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仕明 李少基 +1 位作者 肖建雄 陈武 《野生动物》 2012年第2期91-96,共6页
以广州动物园小熊猫体内分离出的蛔虫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序列,并对扩增后的片段进行纯化、克隆至pGEM-Teasy载体、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小熊猫蛔虫的种... 以广州动物园小熊猫体内分离出的蛔虫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序列,并对扩增后的片段进行纯化、克隆至pGEM-Teasy载体、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小熊猫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2条蛔虫样品的ITS及5.8S rDNA序列基本一致,总长为913 bp,样品间序列相似性为99.7%。将序列与GenBank^(TM)公布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条蛔虫的ITS及5.8S序列与黑熊横走贝蛔虫(Baylisascaris transfuga注册号AB571304)相似性分别为98.1%、98.4%,与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注册号JN210912)相似性分别为96.9%、97.1%,与猪蛔虫(Ascaris suum注册号AB571302)相似性分别为89.9%、90.1%,与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注册号AB571296)相似性分别为89.8%、90.1%,ITS-1序列与浣熊贝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is注册号AB053230)相似性分别为92.0%、92.3%。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体内分离的蛔虫可能为贝蛔属蛔虫,从而为蛔虫的进一步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蛔虫:内转录(ITS) 5.8S核糖体dna PCR扩增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虎绦虫ITS及5.8S rDNA序列扩增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新高 侯杰 +2 位作者 陈武 程田 林瑞庆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5-209,共5页
以从广州动物园华南虎体内采集的2条绦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的遗传标记特点,用保守引物BD1和BD2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经胶回收纯化后,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然后转化并鉴定出阳性菌落,对菌落... 以从广州动物园华南虎体内采集的2条绦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的遗传标记特点,用保守引物BD1和BD2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经胶回收纯化后,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然后转化并鉴定出阳性菌落,对菌落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相关绦虫ITS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自广州动物园华南虎的2条绦虫ITS及5.8S rDNA序列总长均为1387bp,序列相似性为100%,与猬迭宫绦虫(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舌形属绦虫(Diphyllobothrium ligula)、宽节双叶槽绦虫(Diphyllobothriumlatum)的ITS及5.8S rDN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7%、66.5%、71.5%,结果显示,此次分离的绦虫属于迭宫属的猬迭宫绦虫,所测得的华南虎猬迭宫绦虫的ITS序列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绦虫 核糖体dna 转录序列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的DNA激活序列对Cas12a反式切割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费心蕊 刘晓玲 刘成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0-617,共8页
CRISPR-Cas12a系统的反式切割活性在其识别特定的DNA激活序列后被激活,这不仅能实现特定DNA靶标的直接定量分析,同时也为构建针对多种生物标志物的体外传感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路。然而,已有文献中所采用的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 CRISPR-Cas12a系统的反式切割活性在其识别特定的DNA激活序列后被激活,这不仅能实现特定DNA靶标的直接定量分析,同时也为构建针对多种生物标志物的体外传感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路。然而,已有文献中所采用的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激活序列结构多种多样,缺乏全面、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针对该问题,该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结构的DNA激活序列对LbaCas12a反式切割活性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前间区序列邻近基序(PAM)位点有助于LbaCas12a更高效地靶向结合dsDNA激活序列和ssDNA激活序列;(2)PAM近端区域缺少序列片段会降低Cas12a-crRNA定位激活序列的效率;(3)删除PAM远端序列片段有利于增强LbaCas12a的反式切割活性;(4)由于省略了dsDNA解链过程,ssDNA激活序列在激活LbaCas12a的反式切割活性方面普遍比dsDNA激活序列产生的效果更好。根据这些发现,该文提出了一种LbaCas12a所青睐的高效激活序列结构,其激活的LbaCas2a反式酶切活性较采用含PAM位点的标准dsDNA激活序列高出3.7倍。研究结果为构建基于CRISPR-Cas12a的高效体外生物传感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12a 序列邻近基序(PAM) 双链dna激活序列 单链dna激活序列 体外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狮和亚洲黑熊蛔虫ITS序列扩增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贺现辉 陈武 +3 位作者 何乐天 王培园 袁子国 林瑞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45,共5页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ITS-2和5.8S序列,亚洲黑熊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转移拜林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2序列,并首次获得样品的ITS-1与5.8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蛔虫样品为狮弓首蛔虫,亚洲黑熊体内蛔虫样品为转移拜林蛔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狮 亚洲黑熊 蛔虫 核糖体dna转录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鱼类寄生本尼登虫的ITS1序列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雪娟 李安兴 +1 位作者 张剑英 廖翔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85-90,共6页
从不同的海水鱼上采获一批本尼登虫 (单殖纲、分室科、本尼登亚科 ) ,其中部分标本经形态学研究后仍不能定种 .本文采用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棘鳞鱼畏本尼登虫、玫氏新本尼登虫、新本尼登虫未定种 1和新本尼登虫未... 从不同的海水鱼上采获一批本尼登虫 (单殖纲、分室科、本尼登亚科 ) ,其中部分标本经形态学研究后仍不能定种 .本文采用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棘鳞鱼畏本尼登虫、玫氏新本尼登虫、新本尼登虫未定种 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 2的rDNA基因的ITS1序列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新本尼登虫未定种 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 2与玫氏新本尼登虫的ITS1序列非常相似 ,差异率为 0 7%(小于 1%) ,应为同一个种 .而本尼登虫与新本尼登虫间的差异在 33%以上 .本研究弥补了本尼登类单殖吸虫形态分类的某些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尼登虫 单殖纲 海水鱼类 寄生虫 ITSl序列 转录1 PCR扩增 dna序列测定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蛔虫ITS rDNA的分子特征及种类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欣 田守龙 +5 位作者 何柳芬 刘百强 贾佳 任邵娜 蒲文珺 张浩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探究从广东省清远的鹅体内采集的蛔虫(Ascaridia anseris)的种类,对临床采集的鹅蛔虫样品,在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用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鹅蛔虫的ITS rDNA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后,获得大小为1 009bp的鹅蛔虫ITS rDNA基因序列(G... 为探究从广东省清远的鹅体内采集的蛔虫(Ascaridia anseris)的种类,对临床采集的鹅蛔虫样品,在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用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鹅蛔虫的ITS rDNA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后,获得大小为1 009bp的鹅蛔虫IT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905082)。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鹅蛔虫5.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鸡蛔虫(登录号为AJ001508)同源性为96%,而与不同地理株的鸽蛔虫的同源性在91%~96%之间;禽蛔科的鸡蛔虫、鸽蛔虫和鹅蛔虫同一进化分支,鹅蛔虫、鸡蛔虫和鸽蛔虫处于各自的独立进化分支。上述证明,鹅蛔虫是不同于鸽蛔虫的一个独立有效种,在系统发生关系上与鸡蛔虫更亲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蛔虫 转录核糖体dna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长枝木霉菌培养特性及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池玉杰 伊洪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6,119,共5页
采用宏观观察法和显微镜镜检的方法,在PDA和MEA培养基上对1株自我采集的具有生防价值的木霉菌株T05进行了培养特性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产分生孢子较早且多,也能产生厚垣孢子;在MEA上能产生分生孢... 采用宏观观察法和显微镜镜检的方法,在PDA和MEA培养基上对1株自我采集的具有生防价值的木霉菌株T05进行了培养特性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产分生孢子较早且多,也能产生厚垣孢子;在MEA上能产生分生孢子,但不产生厚垣孢子。该菌株产孢簇为松散羊毛状到紧实的疱状结构;分生孢子梗具有较简单的分枝系统,通常呈直角的1~2次分枝,单生或有时成对。瓶梗不规则地在侧面分布,时常单生,安瓿形或柱形,基部常缩缢但不明显;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方形到椭圆形、绿色、光滑,大小为(2.0~3.0)μm×(2.0~6.0)μm。根据这些形态特征将菌株T05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在此基础上,对T05的r DNA转录间区序列ITS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tef1-α的第5内含子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表明,该菌株的ITS序列和tef1-α的第5内含子序列与长枝木霉的多个菌株都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因此属于长枝木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枝木霉 培养特性 形态学 r dna的转录间区序列 翻译延伸因子1-α亚基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SR和ITS分子标记在黑龙江省野生黑木耳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华晶 许修宏 +1 位作者 李春艳 黄晓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100,共7页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为92.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63~0.924之间。通过ITS序列对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ITS1、5.8S、ITS2三个区信息为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两种标记方法均显示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ISSR和ITS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得到较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简单重复序列扩增多态性(ISSR) 转录(ITS)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常见毛孢子菌的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窦红涛 李若瑜 +5 位作者 万哲 陈伟 杨蓉娅 敖俊红 王文岭 王端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4-567,共4页
为了探讨临床常见毛孢子菌(Trichosporonspp.)的鉴定方法,在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的基础上对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inkin)、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cutaneum)及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进行... 为了探讨临床常见毛孢子菌(Trichosporonspp.)的鉴定方法,在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的基础上对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inkin)、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cutaneum)及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进行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rDNA)的内转录间区(ITS)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Cfr13I、NcoI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序列测定,发现用Cfr13I做酶切,皮毛孢子菌的RFLP带型和阿萨希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的不同;用NcoI做酶切,皮瘤毛孢子菌的带型与另两者不一致,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一致。结果提示,温度试验、API20C、RFLP及序列测定可望用于鉴定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孢子菌 转录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序列测定 细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部皮肤镰刀菌病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映萍 杨艳平 +2 位作者 黄文明 李文 樊翌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报告1例由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皮肤镰刀菌病。方法:皮损分泌物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活检皮损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培养、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皮损直接镜检见无色、分隔菌丝,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菌丝和孢子。沙... 目的:报告1例由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皮肤镰刀菌病。方法:皮损分泌物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活检皮损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培养、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皮损直接镜检见无色、分隔菌丝,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菌丝和孢子。沙堡弱培养基(SD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出灰白色棉絮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具有镰刀菌样细胞结构特征。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符合茄病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特比萘芬敏感。给予口服特比萘芬0.25 g,每天2次,治疗5个月后皮损完全愈合。结论:该例为由茄病镰刀菌感染引起的足部溃疡,特比萘芬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溃疡 镰刀菌 rdna转录 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