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盐古菌染色体DNA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启动子功能(英文)
1
作者 刘义 黄玉屏 +3 位作者 高振霆 段珍红 沈萍 屈松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00-804,共5页
以启动子探针质粒pKK232-8为载体,用微量量热法研究了源自盐生盐杆菌R1染色体的RM13DNA片段在大肠杆菌HB101中的真细菌启动子功能,该启动子RM13 DNA片段的大小为1000bp(碱基对),它能启动探针质粒pKK232-8上的氯霉素乙酰水解酶基因(即:... 以启动子探针质粒pKK232-8为载体,用微量量热法研究了源自盐生盐杆菌R1染色体的RM13DNA片段在大肠杆菌HB101中的真细菌启动子功能,该启动子RM13 DNA片段的大小为1000bp(碱基对),它能启动探针质粒pKK232-8上的氯霉素乙酰水解酶基因(即:氯霉素抗性基因Cm),氯霉素抗性水平可达到150 mg·L^(-1),抗性水平较高,启动活性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在盐生盐杆菌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具有双功能或多功能的启动子DNA片段,这对系统发育、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热化学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盐古菌染色体 dna片段 大肠杆菌 启动子功能 盐生盐杆菌 Rl染色体 质粒pKK232-8 微量量热 微生物遗传学 物热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拓扑异构酶Ⅱ在扁桃体程序性死亡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波 黄兆琦 +1 位作者 孟奎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95-297,C001,C002,共5页
目的 :了解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bcl 2、Ki 6 7在扁桃体淋巴滤泡程序性死亡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 3例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标本 ,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TopoⅡ、bcl 2、Ki 6 7在淋巴滤泡中... 目的 :了解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bcl 2、Ki 6 7在扁桃体淋巴滤泡程序性死亡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 3例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标本 ,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TopoⅡ、bcl 2、Ki 6 7在淋巴滤泡中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程序性死亡分布的关系。 结果 :TUNEL法显示扁桃体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多集中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 ;bcl 2为套区淋巴细胞表达 ;TopoⅡ阳性分布多集中于滤泡暗区和基底明区 ,而明区较少 ,外套层基本不表达 ;Ki 6 7分布与TopoⅡ相似。 结论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程序性死亡活跃 ,bcl 2呈阴性表达 ,而TopoⅡ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呈阳性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 淋巴滤泡 拓扑异构酶Ⅱ BCL-2基因 KI-67基因 dna片段末端标记法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致鸡脾脏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金龙 熊永忠 +2 位作者 徐世文 王秀荣 李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2-364,共3页
应用片段化DNA定量分析法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0μmol/L镉对体外不同时间培养的鸡脾脏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10μmol/L的镉能够明显损伤鸡脾脏淋巴细胞DNA,并且呈现时间效应。提示镉致淋巴细胞DNA损伤是镉对禽类免... 应用片段化DNA定量分析法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0μmol/L镉对体外不同时间培养的鸡脾脏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10μmol/L的镉能够明显损伤鸡脾脏淋巴细胞DNA,并且呈现时间效应。提示镉致淋巴细胞DNA损伤是镉对禽类免疫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淋巴细胞 dna损伤 凝胶电泳 定量分析 时间效应 免疫毒性 MOL 单细胞 片段 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引物PCR法分型大肠艾希菌及其在判断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娣 公衍文 +3 位作者 侯晓琦 吕波 薛燕 叶明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6期1-2,共2页
目的 对大肠艾希菌 (艾希菌 )进行随机引物 PCR(AP- PCR)法基因分型并应用于医院感染的判断。方法 以优化的随机引物、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对临床分离的 16 1株艾希菌进行 AP- PCR法基因分型并按指纹图上 DNA条带数及片段大小绘制基因... 目的 对大肠艾希菌 (艾希菌 )进行随机引物 PCR(AP- PCR)法基因分型并应用于医院感染的判断。方法 以优化的随机引物、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对临床分离的 16 1株艾希菌进行 AP- PCR法基因分型并按指纹图上 DNA条带数及片段大小绘制基因分型图谱 ,同时对艾希菌的医院内感染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 16 1株艾希菌共得 AP- PCR型 12 0种 ;艾希菌的医院内感染确实存在。结论  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艾希菌 随机引物PCR 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 基因分型 AP PCR PCR) dna 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区DNA损伤的研究
5
作者 郭瑞友 方思羽 +2 位作者 张苏明 杨渊 徐广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 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 ,分别对缺血 4、2 4h和 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 3mR NA、p5 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 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 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 ,分别对缺血 4、2 4h和 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 3mR NA、p5 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 3蛋白、p5 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4h :8.0± 1.5、2 5 .1± 2 .6、10 .3± 1.9;2 4h :2 0 .5± 2 .4、6 0 .0± 4.8、2 2 .0± 1.8;5d :2 .1± 0 .4、3.6± 1.4、3.5± 0 .8。p5 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性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 ,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 ,p5 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dna损伤 P53基因 半暗带 HE染色 原位末端标记 原位分子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法鉴别协会清酒酵母与独自培育的酵母
6
作者 都築正男 大橋正孝 宋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192,共1页
日本的协会酵母是一般清酒企业广泛使用的酵母菌,其特点是产酒精能力强。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独自培育清酒酵母(非协会酵母),为的是形成商品的差异化。本文实验用PCR扩增法对协会酵母(K701和K901)和非协会酵母进行识别,使用两种... 日本的协会酵母是一般清酒企业广泛使用的酵母菌,其特点是产酒精能力强。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独自培育清酒酵母(非协会酵母),为的是形成商品的差异化。本文实验用PCR扩增法对协会酵母(K701和K901)和非协会酵母进行识别,使用两种DNA片段进行,一个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的YLRWdelta20,另一个是AWA1基因,该基因是清酒酵母特有的,属于酿酒形成高泡的遗传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酒酵母 协会 PCR 培育 末端重复序列 鉴别 PCR扩增 dna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化疗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7
作者 常东民 王健生 +5 位作者 王亚军 王晓军 党学诚 任宏 陈武科 石景森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 观察术前化疗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术前化疗方案采用BPF方案 ,采用DNA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食管癌术前化疗组 (62例 )化疗前胃镜标本和手术标本石蜡切片及 3 5例单纯手术组的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目的 观察术前化疗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术前化疗方案采用BPF方案 ,采用DNA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食管癌术前化疗组 (62例 )化疗前胃镜标本和手术标本石蜡切片及 3 5例单纯手术组的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术前化疗组患者中 5 4例自觉吞咽困难、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改善 ,8例无变化 ,无症状加重者。消化道钡餐检查示CR 9例 ,PR 3 7例 ,NC 1 2例 ,PD 4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发现除病变进展的 4例外 ,其余 5 8例均可见化疗后改变。术前化疗组的胃镜标本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 (5 .2± 1 .3 ) % ,术后标本为 (2 7.6± 3 .8) %。单纯手术组术后标本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 (4 .9± 1 .6) %。结论 术前使用顺铂、5 Fu、平阳霉素联合化疗可以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术前化疗 食管癌 dna末端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菌株区分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郭方圆 张方方 孙悦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8期179-181,185,共4页
随着对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非酿酒酵母的不断深入了解,人们对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带来的特征性香气口感越发重视,但对于不同的非酿酒酵母能带来的香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区分非酿酒酵母菌株。因此,本文介绍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 随着对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非酿酒酵母的不断深入了解,人们对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带来的特征性香气口感越发重视,但对于不同的非酿酒酵母能带来的香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区分非酿酒酵母菌株。因此,本文介绍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法、串联重复t RNA指纹图谱法、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微卫星DNA标记法等5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方法和原理,同时探讨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国内外非酿酒酵母菌株区分中的应用状况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菌株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串联重复tRNA指纹图谱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