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A存储的食品防伪溯源:技术、挑战与展望
1
作者 宋亚峰 邢冉冉 +4 位作者 梁晓珂 龚娜 甄子璇 张九凯 陈颖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6-314,共9页
食品防伪和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针对不断升级的假冒伪劣手段,多种鉴别技术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依靠DNA分子的自身优势,开发出了更先进、更精确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建立高效... 食品防伪和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针对不断升级的假冒伪劣手段,多种鉴别技术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依靠DNA分子的自身优势,开发出了更先进、更精确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建立高效防伪与精准溯源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概述DNA存储技术和DNA溯源码的发展进程,阐述DNA溯源码在食品防伪溯源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探讨跨学科合作在推动DNA溯源技术发展中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问题。最后,对DNA溯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策略,旨在为食品真实性鉴别和产地追溯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真伪鉴别 食品溯源 dna存储 dna溯源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沌理论与DNA动态编码的卫星图像加密算法 被引量:6
2
作者 肖嵩 陈哲 +2 位作者 杨亚涛 马英杰 杨腾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1137,共10页
针对卫星图像在传输、存储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混沌理论与DNA动态编码的卫星图像加密算法。首先,提出一种改进型无限折叠混沌映射,拓宽了原有无限折叠混沌映射的混沌区间。之后,结合改进型Chebyshev混沌映... 针对卫星图像在传输、存储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混沌理论与DNA动态编码的卫星图像加密算法。首先,提出一种改进型无限折叠混沌映射,拓宽了原有无限折叠混沌映射的混沌区间。之后,结合改进型Chebyshev混沌映射与SHA-256哈希算法,生成加密算法的密钥流,提升算法的明文敏感性。然后,利用混沌系统的状态值对Hilbert局部置乱后的像素进行DNA编码,实现DNA动态编码,解决了DNA编码规则较少所带来的容易受到暴力攻击的弱点。最后,使用混沌序列完成进一步混沌加密,从而彻底混淆原始像素信息,增加加密算法的随机性与复杂性,得到密文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加密效果和应对各种攻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图像加密 混沌理论 dna动态编码 哈希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存储场景下的大小喷泉码模型设计
3
作者 崔竞松 蒋昌跃 郭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在DNA存储等应用场景中,传统喷泉码算法需要占用额外信道资源将源文件分组数目K传递给解码端。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可以将K嵌入在每一个编码数据分组中进行传递,但这种做法会严重浪费信道的带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小喷泉码模型,... 在DNA存储等应用场景中,传统喷泉码算法需要占用额外信道资源将源文件分组数目K传递给解码端。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可以将K嵌入在每一个编码数据分组中进行传递,但这种做法会严重浪费信道的带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小喷泉码模型,通过增加小喷泉码这一带外信道来优化关键参数的传递。小喷泉码将每个编码分组中有关参数K所占用空间的粒度降至1 bit,有效减少了带宽资源的消耗。此外,小喷泉码还能适应由于DNA存储介质不均匀所导致的编码序列不定长的限制条件,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完全不占用额外信道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存储 喷泉码 LT码 规避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DNA调控元件在动物适应性性状演化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秀红 汪亚军 +1 位作者 车利锋 王晓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95-1016,共22页
在适应性演化的推动下,动物发展出了多种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揭示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对理解物种多样化、表型趋同等重要生物学现象具有关键意义。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基因组非编码DNA调控元件已... 在适应性演化的推动下,动物发展出了多种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揭示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对理解物种多样化、表型趋同等重要生物学现象具有关键意义。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基因组非编码DNA调控元件已被证明在动物适应性性状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概述了非编码DNA调控元件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动物附肢适应性状、动物极端环境适应性状以及动物其他特殊表型适应性状这3个方面综述了其在动物适应性性状演化中的分子机制,为理解动物适应性性状演化分子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dna 调控元件 动物 适应性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非编码RNA在相分离调控中的作用
5
作者 杨新玲 张栋栋 常晓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2,共9页
相分离是细胞内生物分子由单一均相混合物形成2种不相溶的液滴凝聚体过程,是细胞内分子凝聚体和无膜细胞器形成的主要驱动力。相分离不仅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动态调控作用,而且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分离是细胞内生物分子由单一均相混合物形成2种不相溶的液滴凝聚体过程,是细胞内分子凝聚体和无膜细胞器形成的主要驱动力。相分离不仅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动态调控作用,而且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有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lncRNA)与相分离密切相关,这为理解lncRNA的作用机制打开了新的视角,成为近年来非编码RNA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LncRNA SLERT作为分子伴侣与DDX21蛋白相互作用,影响核仁纤维中心区/高密度纤维区(FC/DFCs)的相分离;LINC00657(NORAD)与PUM蛋白形成NP小体,驱动PUM蛋白的相分离而抑制其活性,促进基因组的稳定性;dilncRNA调控DNA损伤应答小RNAs(DDRNA)、p53结合蛋白1(53BP1)的相分离,lncRNA LINP1相分离液滴与Ku蛋白结合促进DNA损伤修复;LncRNA SNHG9、MELTF-AS1、MALR分别驱动LATS1、YBX1、ILF3蛋白质的相分离发挥促癌lncRNAs作用,GIRGL、LncFASA分别调控CAPRIN1、PRDX1的相分离在癌症发展中发挥抑癌基因作用;lncRNA XIST通过相分离驱动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总之,本文综述了lncRNAs通过调节相分离在细胞核无膜细胞器的形成、基因组稳定性与DNA损伤修复、肿瘤发生发展和X染色体失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表明长非编码RNA可通过调节相分离,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相分离介导的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分离 长非编码RNA 无膜细胞器 dna损伤修复 癌症 X染色体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遗传算法的DNA编码序列优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崔光照 李小广 +2 位作者 张勋才 王延峰 李翠玲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1-316,共6页
在DNA计算中,DNA编码序列的设计是影响DNA计算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DNA序列设计中,应该选择适当的约束条件,并且根据相应的约束条件提出每个DNA应该相应满足的评估公式.文中从DNA编码设计应满足的多约束条件中选取适当的约束条件,... 在DNA计算中,DNA编码序列的设计是影响DNA计算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DNA序列设计中,应该选择适当的约束条件,并且根据相应的约束条件提出每个DNA应该相应满足的评估公式.文中从DNA编码设计应满足的多约束条件中选取适当的约束条件,提出评估公式,并采用改进的粒子群遗传算法来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同时根据得到的序列与已有序列在综合适应度函数结果上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 dna编码 多目标优化 改进的粒子群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存储新方向:DNA分子存储技术 被引量:13
7
作者 崔光照 刘玉琳 张勋才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6期29-32,35,共5页
存储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DNA存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的数据存储技术。作为生物分子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它具有存储密度高、硬件成本低廉、存取高度并行性、扩充性强、储存长久性等优点,极有可能替代传统... 存储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DNA存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的数据存储技术。作为生物分子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它具有存储密度高、硬件成本低廉、存取高度并行性、扩充性强、储存长久性等优点,极有可能替代传统的存储系统。这里首先回顾了DNA存储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接着介绍了其存储原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最后对DNA存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储技术 dna存储器 dna计算 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计算编码研究及其算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翔鸥 刘文斌 孙川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69-1174,共6页
编码问题仍是目前DNA计算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编码设计能够提高DNA计算过程中可靠性.本文介绍了约束条件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约束条件与编码数量的关系,并给出编码的计数公式.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三字母表{A,T,C}的线... 编码问题仍是目前DNA计算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编码设计能够提高DNA计算过程中可靠性.本文介绍了约束条件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约束条件与编码数量的关系,并给出编码的计数公式.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三字母表{A,T,C}的线性码的编码构造算法,并对运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了结果编码的热力学性质.最后指出DNA计算编码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 编码 线性码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绢丝昆虫柳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濮佳明 武松 +6 位作者 霍锡敏 王欢 夏润玺 李喜升 王振东 罗朝斌 刘彦群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4-159,共6页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柳蚕(Actias selene)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COI)5′端574 bp的片段,作为用于柳蚕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GenBank:FJ358505)。测定的柳蚕COI基因序列与其它大蚕蛾科绢丝昆虫的COI序列一样,均表现出偏...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柳蚕(Actias selene)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COI)5′端574 bp的片段,作为用于柳蚕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GenBank:FJ358505)。测定的柳蚕COI基因序列与其它大蚕蛾科绢丝昆虫的COI序列一样,均表现出偏好于碱基T的倾向(AT skew=-0.179)。在所分析的蚕类昆虫中,柳蚕与合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最小(0.120),而与蓖麻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构建的NJ和UPGMA分子树中,大蚕蛾科的柳蚕属、柞蚕属、蓖麻蚕属、大乌桕蚕属、栗蚕属均各自形成一个支系,并且明显形成两个分支:大蚕蛾族(saturni-ini),包括柳蚕、柞蚕和栗蚕;眉纹大蚕蛾族(attacini),包括蓖麻蚕和大乌桕蚕。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蚕 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 dna条形编码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面针与混伪品及近缘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新业 刘锋 +2 位作者 詹若挺 韩正洲 陈蔚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两面针真伪鉴定的可行性,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两面针及其常见混伪品和同属近缘种(10种31份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软件处理和人工校对,采...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两面针真伪鉴定的可行性,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两面针及其常见混伪品和同属近缘种(10种31份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软件处理和人工校对,采用TaxonGap法比较rbcL、trnH-psbA和ITS2等3条序列的物种鉴定力大小;选择适用条形码在不同物种样品范围内进行分析,检查种内种间距离变化情况。【结果】ITS2和trnH-psbA两条序列对10个试验物种的鉴定效率均为100.0%,rbcL在实验物种范围内不存在最小种间遗传距离;ITS2序列在样品鉴定范围由12个物种33个数据扩大为33个物种132个数据时,鉴定成功率从100.0%下降至84.8%,种内变异大于种间变异的比例由71.4%上升至90.1%。【结论】ITS2和trnH-psbA序列可作为两面针真伪鉴定的标准条形码,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确定物种鉴定样品数及种内充分取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dna条形码 rbcL、trnH-psbA、ITS2序列 鉴定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计算中编码序列的过滤函数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子成 周康 +1 位作者 罗亮 强小利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10-11,21,共3页
构造了用于DNA编码序列过滤的函数,并给出了DNA序列编码的算法,采用该文设计的过滤函数和算法所得到的DNA编码序列,能够满足一定的组合约束条件,并满足一定热力学条件,大大提高了DNA编码字的质量,有利于提高DNA计算的可靠性。
关键词 dna计算 dna编码 编码过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构造GC常重量DNA码的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静 李红菊 +1 位作者 赵凤 丁健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23-2427,共5页
GC重量是DNA码的一个重要参数,如何构造满足GC常重量约束的DNA码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该文通过在DNA码与四元码之间建立一个双射,将构造满足GC常重量约束的DNA码转化为构造GC常重量四元码。通过代数的方法,构造了3类满足GC常重量约束的DN... GC重量是DNA码的一个重要参数,如何构造满足GC常重量约束的DNA码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该文通过在DNA码与四元码之间建立一个双射,将构造满足GC常重量约束的DNA码转化为构造GC常重量四元码。通过代数的方法,构造了3类满足GC常重量约束的DNA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码 dna GC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计算中的单模板编码方法改进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向红 刘文斌 +1 位作者 朱翔鸥 章林溪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20-2724,共5页
如何避免各种不期望的杂交是DNA计算以及微阵列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得到稳定可靠的杂交,必须探索一种可靠的、鲁棒性的编码方法.单模板编码方法是Arita提出的另一种模板编码方法,它能够保证编码间的移位距离约为l/3.其缺点是仅仅... 如何避免各种不期望的杂交是DNA计算以及微阵列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得到稳定可靠的杂交,必须探索一种可靠的、鲁棒性的编码方法.单模板编码方法是Arita提出的另一种模板编码方法,它能够保证编码间的移位距离约为l/3.其缺点是仅仅使用众多满足条件模板中的一个,因而编码数量有限.本文对单模板编码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来了另外一种模板框的结构,在基本保持移位距离约为l/3的情况下,将单模板方法扩展为多模板方法.这一研究大大提高了该方法的应用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 编码方法 模板 纠错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Ⅰ的中国西施舌DNA条形码 被引量:8
14
作者 孟学平 高如承 +4 位作者 申欣 郑雯雯 赵娜娜 程汉良 田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26-630,共5页
以我国大连(DL)、日照(RZ)、启东(QD)、长乐(CL)、漳州(ZZ)和北海(BH)6个野生群体西施舌为研究对象,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PCR产物双向测序,用ClustalX进行DNA序列比对,用MEGA4.1和... 以我国大连(DL)、日照(RZ)、启东(QD)、长乐(CL)、漳州(ZZ)和北海(BH)6个野生群体西施舌为研究对象,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PCR产物双向测序,用ClustalX进行DNA序列比对,用MEGA4.1和PhyML软件构建NJ树和ML树,用Arlequin3.11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研究COⅠ这一特定基因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西施舌地理群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获得658bp的COⅠ核苷酸片段,其T、C、A、G含量分别为42.4%、14.8%、21.8%、21.0%,A+T(64.2%)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变异位点占15.3%(101/65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占14.1%。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043,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4~0.0883。群体间氨基酸序列无变异。长乐、漳州群体(DH组)与其他群体(HB组)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956~0.970)。NJ树和ML树显示长乐、漳州群体聚为一支,北方的大连、日照、启东群体和南方的北海群体聚为置信度较高的另一支(BPN=99),2支间的遗传距离为0.0837,是2支内群体间遗传距离的17.8~23.5倍。本研究结果表明,COⅠ基因片段序列作为鉴定福建西施舌条形码是可行的,但不能将其余群体区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 线粒体 COⅠ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哈希和DNA编码的彩色图像混沌加密算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立 谢俐 +2 位作者 龙颖 胡春强 蒋淘金 《重庆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63,共9页
彩色图像的安全性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针对彩色图像加密算法置乱效果不佳、扩散特性不强、抵御统计攻击能力较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希和DNA编码的彩色图像混沌加密算法。运用哈希函数生成Arnold混沌映射的参数,将Arnold混沌映射和... 彩色图像的安全性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针对彩色图像加密算法置乱效果不佳、扩散特性不强、抵御统计攻击能力较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希和DNA编码的彩色图像混沌加密算法。运用哈希函数生成Arnold混沌映射的参数,将Arnold混沌映射和Logistic混沌映射结合,对图像进行R、G、B3个维度的置乱,再利用DNA编码对图像进行混乱处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本文的算法具有良好的加密效果,且对统计、差分攻击具有很好的抵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映射 dna编码 图像加密 加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麻及其易混品的DNA分子鉴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彭雪梅 张卫明 +2 位作者 王蔓丽 陆长梅 顾龚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2-307,共6页
为从分子水平更准确地鉴别罗布麻及其易混品,本研究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罗布麻、大叶白麻和Apoacynum cannabinum的核基因组(rDNA)ITS区与叶绿体基因组(cpDNA)trnL内含子及trnL-F间隔区序列进行测序与比较。结果显示,罗布麻和大叶白... 为从分子水平更准确地鉴别罗布麻及其易混品,本研究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罗布麻、大叶白麻和Apoacynum cannabinum的核基因组(rDNA)ITS区与叶绿体基因组(cpDNA)trnL内含子及trnL-F间隔区序列进行测序与比较。结果显示,罗布麻和大叶白麻ITS序列完全一致,与A.cannabinum在ITS1区有13个位点、在ITS2区有10个位点不同;在trnL内含子区及trnL-F间隔区,罗布麻和大叶白麻共有3个位点不同,罗布麻和A.cannabinum间共有23个位点、大叶白麻和A.cannabinum间共有20个位点不同。研究表明,依据rDNAITS区序列可鉴别A.cannabinum和国产“罗布麻”(罗布麻与大叶白麻);利用cpDNAtrnL内含子及trnL-F间隔区序列可鉴别罗布麻及其相似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麻 大叶白麻 A cannabinum ITS TRNL内含子 trnL-F非编码区 dna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免疫算法的汽车主动悬架模糊规则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晓琳 于德介 +1 位作者 金耀 殷智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3-66,共4页
基于生物DNA的结构编码,采用免疫算法学习1/4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规则。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自学习能力,使用该方法自学习设计的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器,能有效地改善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关键词 dna编码 免疫算法 模糊控制器 主动悬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混沌映射和DNA编码的图像加密算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冉维 韦鹏程 段昂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20-2026,共7页
针对加密算法对明文和密钥敏感性不足、抵御统计攻击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多混沌映射和DNA编码技术的图像加密算法。利用经过改进的Arnold变换矩阵置乱目标图像,对明文图像进行DNA编码,利用Logistic-正弦映射扩大参数范围,产生随机性... 针对加密算法对明文和密钥敏感性不足、抵御统计攻击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多混沌映射和DNA编码技术的图像加密算法。利用经过改进的Arnold变换矩阵置乱目标图像,对明文图像进行DNA编码,利用Logistic-正弦映射扩大参数范围,产生随机性更好的混沌序列进行DNA编码,用其作用于R、G、B三颜色平面,将置乱后的密文进行DNA解锁并重构中间密文,对中间密文求得和值,将和值与中间密文以按位异或形式进行扩散,获得目标图像的密文。将仿真结果与其它3种算法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加密算法对明文和密钥有较高的敏感性、较好的置乱效果和较强的抵御统计攻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正弦映射 改进Arnold映射 dna编码 加密算法 混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子致DNA链断裂的纳剂量蒙特卡罗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闫聪冲 邱睿 +3 位作者 谢文章 李春艳 武祯 李君利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为了对DNA损伤进行纳剂量蒙特卡罗模拟,先根据D.Emfietzoglou给出的介电响应理论和Born修正模型计算了低能电子与液态水的非弹性反应截面,在Geant4-DNA的基础上建立了纳剂量蒙特卡罗程序的物理模块,同时参照国际纳剂量蒙特卡罗程序使用... 为了对DNA损伤进行纳剂量蒙特卡罗模拟,先根据D.Emfietzoglou给出的介电响应理论和Born修正模型计算了低能电子与液态水的非弹性反应截面,在Geant4-DNA的基础上建立了纳剂量蒙特卡罗程序的物理模块,同时参照国际纳剂量蒙特卡罗程序使用的模型参数建立了纳剂量蒙特卡罗程序的前化学模块、化学模块、DNA几何模块及DNA损伤模块。利用本程序,采用H.Nikjoo给出的对电子均匀照射DNA情形的模拟方法,还模拟计算了不同能量电子均匀照射DNA所导致的DNA链断裂产额,并与已公布的实验数据进行比对,二者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剂量 介电响应 dna链断裂 蒙特卡罗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编码区的多态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雅诚 郝金萍 +4 位作者 严江伟 唐晖 王静 任贺 任嘉诚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建立mtDNA编码区多态性在法庭科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方法针对mtDNA编码区nt8162-8483以及nt13070-13299两段序列设计引物,应用直接测序技术研究其多态性。结果两对引物扩增片段长分别为3...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建立mtDNA编码区多态性在法庭科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方法针对mtDNA编码区nt8162-8483以及nt13070-13299两段序列设计引物,应用直接测序技术研究其多态性。结果两对引物扩增片段长分别为322bp和230bp,共检测到21种变异,24种单倍型,基因多样性为0.7511,两个无关个体的偶合概率为0.2564。结论线粒体DNA编码区多态性位点作为线粒体DNA控制区多态性位点的补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线粒体DNA在法医学应用中的个体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编码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