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温大曲产酯香酵母的筛选及产香特性分析
1
作者 丁长河 万浩威 +2 位作者 魏书音 樊星 樊朵朵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G-3,经鉴定,分别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客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阿德利长西氏酵母(Naganishia diffluens)。其中,菌株Z-3生长较快、耐受性较好且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3%、葡萄糖含量70%及乙酸体积分数1.0%;其固态发酵产物中检出2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为197.13μg/g,根据香气活度值(OAV)>1筛选得到8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说明菌株Z-3对改善白酒风味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酯香酵母 筛选 异常威客汉姆酵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来源酯合成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机制
2
作者 赖鲸慧 杨建平 +5 位作者 代梦琦 曾珊 赵蕾 杨冰艳 黄明泉 徐友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84-195,共12页
目的:菌株BJQ0011是一株分离自酒曲并且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细菌,本文拟深入研究其水相体系合成脂肪酸乙酯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细菌BJQ00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通过基因克隆表... 目的:菌株BJQ0011是一株分离自酒曲并且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细菌,本文拟深入研究其水相体系合成脂肪酸乙酯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细菌BJQ00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通过基因克隆表达技术对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进行功能验证,利用分子对接分析酶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机制。结果:菌株BJQ0011为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nthina),基因JFN94_RS18195编码的酶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其中催化辛酸合成辛酸乙酯的效率最高。该酶的潜在催化三联体为Ser111-Asp241-His274,Ala22和Met112位点可能参与氧阴离子洞的形成。结合多配体分子对接结果,总结了酶JFN94_RS18195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过程。结论:本研究结果为白酒重要风味脂肪酸乙酯的合成提供微生物和酶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合成 脂肪酸乙酯 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蒸馏与贮存过程中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的差异研究
3
作者 王文龙 许德富 +4 位作者 敖宗华 周军 明红梅 周燕妮 郑逸龙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80,共6页
为了解浓香型白酒在蒸馏与贮存过程中的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的馏出规律,并探讨棕榈酸对白酒风味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蒸馏与贮存过程中的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高级脂肪酸含... 为了解浓香型白酒在蒸馏与贮存过程中的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的馏出规律,并探讨棕榈酸对白酒风味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蒸馏与贮存过程中的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高级脂肪酸含量与蒸馏进程呈正相关,尤其在蒸馏后期显著增加;高级脂肪酸乙酯含量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及其乙酯和月桂酸乙酯被识别为区分不同年份浓香型白酒的关键标志物。贮存过程中,亚油酸、硬脂酸及棕榈酸乙酯含量呈非线性变化,其含量在8年陈酒中显著下降,表明自发酯化与酯类挥发共同作用。此外,棕榈酸(50 mg/L)抑制己酸乙酯挥发30%,进而影响白酒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高级脂肪酸 高级脂肪酸乙酯 分布 己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魏斯氏菌接种时序对黄酒酿造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4
作者 赵继鑫 乔洋 +4 位作者 夏永军 王光强 宋馨 艾连中 杨昳津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6-102,共7页
该文以融合魏斯氏菌AR1038作为附属发酵剂,研究其不同接种时序(D2:发酵初期、D5:发酵中期、D9:发酵后期)对黄酒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时序对氨基酸态氮与乙醇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延迟接种显著降低了还原糖的消耗... 该文以融合魏斯氏菌AR1038作为附属发酵剂,研究其不同接种时序(D2:发酵初期、D5:发酵中期、D9:发酵后期)对黄酒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时序对氨基酸态氮与乙醇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延迟接种显著降低了还原糖的消耗速率与总酸含量。GC-MS分析显示,接种时序显著影响了醇类和酯类物质的积累。延迟接种能促进脂肪酸乙酯的合成,尤其是在第2天接种时(D2),脂肪酸乙酯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延迟接种改变了黄酒的风味特征,但D5与D9组黄酒的风味特征相似。香气活力值分析发现,辛酸乙酯、庚酸乙酯和己酸乙酯是黄酒的关键风味物质,D2组中这3种关键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综上所述,适当调整融合魏斯氏菌接种时序可有效改善黄酒风味品质,延迟2 d接种为最佳策略。该文为黄酒酿造工艺和风味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接种时序 融合魏斯氏菌 挥发性风味成分 脂肪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电子束辐照浓香型白酒后贮存1年后的品质分析
5
作者 张莉丽 陈晓明 +6 位作者 许德富 周瑞 王本盛 黄敏 陈浩 高鹏 代小雪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20-326,共7页
电子束辐照白酒能提高其品质,辐照后不同贮存时间的白酒香气和品质不同。为探究高能电子束对辐照浓香型白酒贮存1年后的品质影响,以不同辐照剂量2、4、6、8、10、12 kGy辐照后的浓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感官品评、气相色谱-... 电子束辐照白酒能提高其品质,辐照后不同贮存时间的白酒香气和品质不同。为探究高能电子束对辐照浓香型白酒贮存1年后的品质影响,以不同辐照剂量2、4、6、8、10、12 kGy辐照后的浓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感官品评、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理化指标,分析了浓香型白酒辐照前后品质和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存1年后酒样总酸增加,电导率呈显著性上升(P<0.05),黏度呈下降趋势,使得白酒入口清冽爽净,品质更佳。辐照对2,3丁二醇(内消旋)、乙缩醛、亚油酸乙酯和苯甲醛等14种组分影响较大。其中酒体经4 kGy剂量辐照后口感愈加醇厚,此时十六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明显增加,苯甲醛明显减少,这些变化有利于辐照白酒品质的提升。辐照白酒贮存1年后仍有较好的催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电子束 浓香型白酒 感官品质 辐照后贮存时间 长链脂肪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基香兰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6
作者 赵银丽 陈盼盼 +2 位作者 王金荣 段二珍 甘丽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80,共8页
为研究检测乙基香兰素(EV)的免疫学方法,采用活性酯(AE)和混合酸酐(MA)2种方法,将乙基香草酸(EV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乙基香兰素人工免疫抗原BSA-EV(AE)和BSA-EV(MA),并采用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 为研究检测乙基香兰素(EV)的免疫学方法,采用活性酯(AE)和混合酸酐(MA)2种方法,将乙基香草酸(EV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乙基香兰素人工免疫抗原BSA-EV(AE)和BSA-EV(MA),并采用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鉴定。将BSA-EV(AE)和BSA-EV(MA)分别免疫BALB/c小鼠,3免后10 d断尾采血并分离血清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乙基香兰素人工抗原制备成功,BSA-EV(AE)和BSA-EV(MA)的偶联比分别为1∶2.92和1∶37.95。BSA-EV(AE)免疫组3号血清效价最高为1∶51 200,对EV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73.78μg/L,线性范围为14.79~2 041.74μg/L。BSA-EV(MA)免疫组1号血清效价最高为1∶102 400,对EV的IC_(50)为617.00μg/L,线性范围为42.66~8 709.64μg/L。2个免疫组的血清抗体与香兰素、甲基香兰素、麦芽酚、乙基麦芽酚、BSA、鸡卵清蛋白(OVA)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综上,人工抗原BSA-EV合成成功,并成功制备了对EV灵敏特异的鼠源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香兰素 人工抗原 活性酯法 混合酸酐法 多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固相萃取-气质联用-同位素内标法精准检测白酒中8种高级脂肪酸乙酯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晓漫 连旭东 +5 位作者 叶思廷 安明哲 赵东 郑佳 孙啸涛 董蔚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9,共12页
高级脂肪酸乙酯是引起酒体浑浊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系统分析白酒中的高级脂肪酸乙酯以改善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浑浊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氨基化四氧化三铁(Fe_(3)O_(4)-NH_(2))磁性固相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的方法,用以同时测定白酒中8种高... 高级脂肪酸乙酯是引起酒体浑浊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系统分析白酒中的高级脂肪酸乙酯以改善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浑浊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氨基化四氧化三铁(Fe_(3)O_(4)-NH_(2))磁性固相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的方法,用以同时测定白酒中8种高级脂肪酸乙酯。通过考察酒样的pH值、离子强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解吸溶剂种类、解吸溶剂酸碱度、解吸时间等因素,确定了较佳的萃取条件。结果表明:这8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2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9.1~42.9μg/L和5.2~200.0μg/L;回收率为79.6%~99.3%,相对标准偏差(n=3)为8.0%~10.7%。应用此方法,并结合同位素内标法对24种不同香型和品牌的白酒样品中8种高级脂肪酸乙酯进行精准定量,发现它们的种类和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酱香型白酒中,高级脂肪酸乙酯的检出率最高,达到100%。该方法简便快捷,样品萃取只需10 min,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液-液萃取技术的背景干扰问题,可为实现白酒中高级脂肪酸乙酯的精准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脂肪酸乙酯 浑浊 磁性固相萃取 同位素内标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枝蒿对粘虫杀虫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春燕 梁倩 +2 位作者 赵文兴 梁宗锁 王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探究叉枝蒿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杀虫机制,为粘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10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及叉枝蒿不同极性4部分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浸叶法和浸虫法确定叉... 【目的】探究叉枝蒿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杀虫机制,为粘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10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及叉枝蒿不同极性4部分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浸叶法和浸虫法确定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的主要杀虫方式;通过浸虫法测定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馏分及主要成分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确定其活性成分,并测定活性成分对粘虫体内4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最好,处理第7 d时对粘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6.85 mg/mL。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从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中得到21个馏分,其中馏分8表现出最好的触杀活性;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馏分8的主要化合物为棕榈酸乙酯(49.57%)、十三烷(14.55%)、硬脂酸乙酯(4.86%)和壬烷(4.74%),4种化合物中以棕榈酸乙酯的触杀活性最好,处理后第7 d时对粘虫的LC_(50)为1.82 mg/mL。棕榈酸乙酯LC_(50)处理粘虫第7 d时扫描电镜显示,粘虫表皮蜡质层颗粒排列疏松,间隙增大。棕榈酸乙酯LC_(50)处理粘虫1、3、5和7 d时,粘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K^(+)-ATP酶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抑制作用,羧酸酯酶(CarE)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CAT)表现出先抑制后激活作用。【结论】叉枝蒿对粘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中的棕榈酸乙酯对粘虫的触杀活性最好,可作为粘虫生物防治的潜力化合物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枝蒿 粘虫 棕榈酸乙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的不同应用形式对干酪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9
作者 蒋思雨 郝刚 +1 位作者 唐善虎 李思宁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研究构建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的水溶液、乳状液、固体脂质粒、壳聚糖可食性涂膜等不同形式应用于干酪保藏,通过对贮藏过程中干酪的菌落总数、色差、质构和感官进行测定和分析,评估最适合干酪贮藏的应用形式。实验结果表明,月桂酰精氨酸乙... 研究构建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的水溶液、乳状液、固体脂质粒、壳聚糖可食性涂膜等不同形式应用于干酪保藏,通过对贮藏过程中干酪的菌落总数、色差、质构和感官进行测定和分析,评估最适合干酪贮藏的应用形式。实验结果表明,月桂酰精氨酸乙酯能够有效抑制干酪表面英诺克李斯特菌的生长,延长贮藏时间。在4℃贮藏20 d后,对照组菌落数增加了7.02 log CFU/g,月桂酰精氨酸乙酯能有效抑制李斯特菌生长,小尺寸颗粒乳状液处理组抑菌效果最好,菌落数仅增加了2.44 log CFU/g。在色差、质构及感官分析中,发现月桂酰精氨酸乙酯并不会影响干酪的品质。作为新型保鲜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在干酪贮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小尺寸颗粒乳状液具有更好的保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 干酪 李斯特菌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学计量学结合分子感官组学探究长链脂肪酸乙酯对不同白酒馏段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田文静 武亚帅 +5 位作者 王硕 陈乙源 高乐 李畅 赵东瑞 马长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23,共8页
该研究运用分子感官组学与多元化学计量学手段,对馏酒工艺过程的5种代表性长链脂肪酸乙酯(LCFAEEs)分布特性进行解析,从视觉、嗅觉、味觉和饮后评价四个维度对样品组进行感官品评实验,明确LCFAEEs与不同白酒馏段品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 该研究运用分子感官组学与多元化学计量学手段,对馏酒工艺过程的5种代表性长链脂肪酸乙酯(LCFAEEs)分布特性进行解析,从视觉、嗅觉、味觉和饮后评价四个维度对样品组进行感官品评实验,明确LCFAEEs与不同白酒馏段品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馏段白酒中LCFAEEs的含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LCFAEEs含量随着馏酒过程进行呈下降趋势。馏酒前段样品中的LCFAEEs总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77 mg/L,其中棕榈酸乙酯(EP)的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77 mg/L。馏酒后段样品中的LCFAEEs总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75 mg/L。结合酒体感知分析可以发现,LCFAEEs总含量对白酒品质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尤其是对酒体的果香、花香、柔顺度、酒体风格具有极显著正相关作用(P<0.01,R>0.8)、对酒体的酸味、醇味、异杂味具有极显著负相关作用(P<0.01,R<-0.8)。十六酸乙酯(EP)的添加为白酒带来了更为浓郁的果香和花香,同时提升了甜香和口感的柔顺度。该研究为白酒关键品质因子的挖掘,以及工艺的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脂肪酸乙酯 白酒馏段 多元化学计量学 分子感官组学 柔顺度 酒体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电位分析尼泊金酯钠盐含量不确定度及其控制值
11
作者 徐阳纯 王志强 +2 位作者 许泽群 谭维嘉 蔡杏宜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41-249,共9页
探索尼泊金酯钠盐含量不确定度及其控制值,基于卡氏-非水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其含量,结合不确定度评定要求系统分析整个检测流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依据国标限值要求和CNAS-TRL-010:2019保护带的判定原则:计算出尼泊金酯... 探索尼泊金酯钠盐含量不确定度及其控制值,基于卡氏-非水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其含量,结合不确定度评定要求系统分析整个检测流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依据国标限值要求和CNAS-TRL-010:2019保护带的判定原则:计算出尼泊金酯钠盐含量的控制值。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尼泊金甲酯钠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1.8%(k=2);尼泊金乙酯钠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2.0%(k=2)。当尼泊金甲酯钠主含量在(99.90%,100.19%)区间,尼泊金乙酯钠主含量在(100.55%,101.45%)区间时,二者合格概率均大于95%。研究结果为企业精制生产时对产品纯度把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符合性判定时降低误判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金乙酯钠 尼泊金甲酯钠 主含量 控制值 电位滴定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的含量
12
作者 孙播东 廖欢 +10 位作者 王庆红 孙真峥 栾庆祥 黄鑫 王璇 古海 周艺林 郭萍 陈颖 赵贵 章厉劼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0-155,共6页
本研究旨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饲料中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的含量,饲料中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经水分散,用乙醇和二氯甲烷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或稀释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本方法配合饲料、浓... 本研究旨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饲料中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的含量,饲料中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经水分散,用乙醇和二氯甲烷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或稀释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本方法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检出限为0.15 mg/kg,定量限为0.5 mg/kg;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检出限为1.5 mg/kg,定量限为5 mg/kg。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在0.5~8000 mg/kg添加浓度时,批内平均回收率为80.4%~109.8%,批内RSD为0.1%~8.8%,批间平均回收率为82.2%~108.9%,批间RSD为0.2%~9.8%,线性、耐用性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要求,方法重复性好,定量准确,样品前处理方法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 饲料 高效液相色谱 着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公害杀虫剂对红早酥梨虫害防治效果研究
13
作者 张心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173-176,共4页
为分析无公害杀虫剂对红早酥虫害的具体防治效果,选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红早酥梨研究样地进行试验分析,测定5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红早酥梨虫害的防治效果,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5%氯虫... 为分析无公害杀虫剂对红早酥虫害的具体防治效果,选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红早酥梨研究样地进行试验分析,测定5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红早酥梨虫害的防治效果,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00倍、45%噻虫啉悬浮剂6000倍、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5%氯虫苯甲酰胺2500倍、和空白对照,试验结束后分析了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药剂应用相对安全可靠;梨木虱防治效果分析可知,1、2、3处理用药后3 d和用药后7 d的药效明显,用药后15 d和20 d的药效逐渐递减,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5%氯虫苯甲酰胺2500倍长期防治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分析可知,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5%氯虫苯甲酰胺2500倍不同给药阶段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P<0.05),在用药15d药效达到顶峰;蛀果数和蛀果率分析可知,处理5的蛀果数最少,蛀果率最低,均低于其他处理(P<0.05)。对于红早酥常见虫害,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5%氯虫苯甲酰胺2500倍防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公害杀虫剂 红早酥 梨木虱 螺虫乙酯悬浮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能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金思 汪向洋 +4 位作者 胡恩柱 徐玉福 胡献国 潘丽军 姜绍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1-304,共4页
以棉籽油甲酯、乙酯生物柴油及其与石化柴油形成的调和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Sturm试验方法,考察了生物柴油及其调和油的生物降解特点。研究表明:在有氧的水环境中生物降解28d,棉籽乙酯生物柴油与甲酯生物柴油生物降解率分别达99.7%和... 以棉籽油甲酯、乙酯生物柴油及其与石化柴油形成的调和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Sturm试验方法,考察了生物柴油及其调和油的生物降解特点。研究表明:在有氧的水环境中生物降解28d,棉籽乙酯生物柴油与甲酯生物柴油生物降解率分别达99.7%和99.1%;对甲酯生物柴油而言,生物柴油体积分数为50%和20%的调和油的28d生物降解率分别为93.8%和80.8%,而乙酯生物柴油体积分数为50%和20%的调和油的28d生物降解率分别95.7%和81.9%,但在相同条件下,0#柴油生物降解率仅49.9%;生物柴油在调和油中体积比越大,调和油的生物降解速度越快,生物柴油对石化柴油的生物降解具有促进作用。该文对认识棉籽油生物柴油在环境中的消解规律,控制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生物柴油 生物化学 棉籽油 甲酯 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籽油醇解法制备脂肪酸乙酯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润哲 毕艳兰 +2 位作者 杨国龙 王梦华 陈军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3,共4页
通过红花籽油乙醇解反应制备脂肪酸乙酯。研究了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催化剂(氢氧化钠)用量(占红花籽油质量)、反应温度对红花籽油乙醇解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 min,醇油摩尔比7.5∶1,氢氧化钠用... 通过红花籽油乙醇解反应制备脂肪酸乙酯。研究了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催化剂(氢氧化钠)用量(占红花籽油质量)、反应温度对红花籽油乙醇解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 min,醇油摩尔比7.5∶1,氢氧化钠用量0.5%,反应温度75℃。在此条件下产物中各组分含量分别为:乙酯94.5%,甘三酯0.3%,甘二酯1.0%,甘一酯3.6%,脂肪酸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油 脂肪酸乙酯 乙醇解反应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涛 姚韬 +4 位作者 李涛 游玲 周瑞平 王松 冯瑞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于空白对照,其最高的己酸乙酯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58倍和窖内对照的3倍。对8株促进糟醅己酸乙酯生成能力显著(高于窖内对照)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基于26S rDNA D1/D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Debaryomyces hansenii(4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Zygosaccharomyces bailii(1株)、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株)等4种。研究表明,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促进糟醅产己酸乙酯的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酵母菌 己酸乙酯 2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测定食品中尼泊金酯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杜建中 张天辉 +2 位作者 丁玎 蔡康保 周智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3-186,共4页
建立胶束毛细管电泳法直接分离测定食品中尼泊金酯含量的方法,研究缓冲溶液的浓度、pH值、表面活性剂浓度、电压等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对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在波长256nm、分离电压22kV、pH8.0、10mmol/L磷酸二氢钠-10mmol/L硼砂、20mmol/... 建立胶束毛细管电泳法直接分离测定食品中尼泊金酯含量的方法,研究缓冲溶液的浓度、pH值、表面活性剂浓度、电压等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对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在波长256nm、分离电压22kV、pH8.0、10mmol/L磷酸二氢钠-10mmol/L硼砂、20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缓冲溶液中,食品中尼泊金酯各成分在10min内获得基线分离,其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在97.2%~10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毛细管电泳 尼泊金乙酯 尼泊金丙酯 尼泊金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亚刚 吾满江.艾力 +2 位作者 文彬 马莉 高军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0,共3页
采用间歇式反应 ,以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对共轭亚油酸乙酯进行了合成 ,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产品收率和品质的影响。硫酸、对甲苯磺酸催化活性佳 ,磷酸催化活性差。得到了如下... 采用间歇式反应 ,以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对共轭亚油酸乙酯进行了合成 ,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产品收率和品质的影响。硫酸、对甲苯磺酸催化活性佳 ,磷酸催化活性差。得到了如下合成工艺条件 :硫酸催化 ;n(共轭亚油酸 )∶n(无水乙醇 ) =1∶6;酯化反应温度 76℃ ;反应时间 1h ;催化剂用量为共轭亚油酸质量的 2 5 % ,收率可达 75 % ,产品w(共轭亚油酸乙酯 ) =77%~ 8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乙酯 合成 共轭亚油酸 乙酯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多酸H_6PMo_9V_3O_(40)催化合成乙酸乙酯 被引量:5
19
作者 靳会杰 孙晓波 +3 位作者 韩志慧 李燕红 雒廷亮 刘国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88,共3页
以磷钼钒杂多酸H6PMo9V3O40为催化剂,通过乙酸和乙醇反应合成乙酸乙酯.分别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回流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6PMo9V3O40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酯化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2∶l,催化剂用量为反应... 以磷钼钒杂多酸H6PMo9V3O40为催化剂,通过乙酸和乙醇反应合成乙酸乙酯.分别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回流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6PMo9V3O40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酯化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2∶l,催化剂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3.5%,回流反应时间为25 min,酯化率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6PMo9V3O40 催化剂 乙酸乙酯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A-乙酯和DHA-乙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色谱容量因子与溶解度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云 任其龙 +2 位作者 熊任天 严全鸿 吴平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以二氧化碳为流动相,ODS柱为固定相,测定了二十碳五烯酸乙酯(EPA-EE)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DHA-EE)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容量因子。从宏观热力学出发,研究了溶质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容量因子及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的关系,并用实验数据... 以二氧化碳为流动相,ODS柱为固定相,测定了二十碳五烯酸乙酯(EPA-EE)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DHA-EE)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容量因子。从宏观热力学出发,研究了溶质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容量因子及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的关系,并用实验数据对该热力学关系作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溶解度 超临界流体色谱 容量因子 二十碳五烯酸乙酯 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 分离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