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梨树枝枯病病原菌Diplodia seriata的分离与鉴定
1
作者 丁丹丹 刘博 +4 位作者 李爽 赵继荣 程国亭 回虹燕 徐成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在辽宁兴城秋子梨栽培园出现一种新型枝干病害,主要症状为枝枯及木质部坏死。为明确梨树枝枯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从辽宁兴城地区采样,经过菌株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结合病原菌的ITS、EF-1α和β-tubulin多基因联... 在辽宁兴城秋子梨栽培园出现一种新型枝干病害,主要症状为枝枯及木质部坏死。为明确梨树枝枯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从辽宁兴城地区采样,经过菌株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结合病原菌的ITS、EF-1α和β-tubulin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秋子梨枝枯病的病原菌为色二孢Diplodia seriata。研究结果为明确色二孢引起的辽宁梨树枝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 枝枯病 系统发育分析 色二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黑色蒂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2
作者 陈丽锋 邓伯勋 +1 位作者 闵晓芳 余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1,共4页
从自然发病的柑橘果实表面分离出柑橘黑色蒂腐病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都有很大影响,其中以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速度最快,产... 从自然发病的柑橘果实表面分离出柑橘黑色蒂腐病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都有很大影响,其中以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大。病原菌适宜的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30℃;光照条件对病菌的生长及产孢没有显著的影响;病菌的致死温度在75℃左右,在测试的常用化学药剂中,以咪鲜胺对其抑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黑色蒂腐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花生茎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洪参 李林 +5 位作者 齐军山 张正 李长松 徐作珽 李凡 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8期83-85,共3页
对山东省十几个县市花生茎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花生主产区苗期发病率高,主要危害茎基部及分枝,并与土质、气候、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旬,全省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8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 对山东省十几个县市花生茎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花生主产区苗期发病率高,主要危害茎基部及分枝,并与土质、气候、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旬,全省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8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株衰老,病情指数缓慢上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期。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好力克+多菌灵、腈菌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百泰防治效果分别为92.36%、76.74%、79.8%和7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色二孢茎腐病 发病规律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球壳孢菌菌落及孢子形态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晓东 James A.Walla +2 位作者 徐贵军 刘桂荣 陈江燕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通过 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 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5个美国菌株在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方面的对比研究 ,发现辽宁的菌株在形态上基本一致。辽宁菌株与美国的类型A相近 ,主要表现在孢子表面平滑 ,通常无隔或有 1个隔 ,在成品PDA培养基... 通过 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 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5个美国菌株在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方面的对比研究 ,发现辽宁的菌株在形态上基本一致。辽宁菌株与美国的类型A相近 ,主要表现在孢子表面平滑 ,通常无隔或有 1个隔 ,在成品PDA培养基上产生绒毛状、白色至灰色菌落。不同之处在于 ,辽宁菌株在自制PDA培养基上形成贴在培养基表面的菌落———与类型B相似 ,分生孢子长度介于A型和B型之间或与后者相近。 5个美国菌株与类型A一致。同时发现 ,培养基的来源对菌落形态研究非常重要 ;光照使菌落气生菌丝有所减少且出现绿色 ;培养基和寄主种类对孢子大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球壳孢菌 松枯梢病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被引量:121
5
作者 焦树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红花尔基沙地引种到章古台 ,在中幼龄林阶段一直表现稳定 ,生长较快。但是 ,至 35~ 4 0年生以后出现提早衰弱、生育周期缩短等问题。通过对1 7年定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 ,... 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红花尔基沙地引种到章古台 ,在中幼龄林阶段一直表现稳定 ,生长较快。但是 ,至 35~ 4 0年生以后出现提早衰弱、生育周期缩短等问题。通过对1 7年定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 ,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引种地区纬度跨越大 ,水分、热量比原分布区充足 ,引起了樟子松自身生长规律的变化 ,高峰生长期提前、峰值高、峰期短 ,旺盛生长期缩短等。另外 ,由于当地 5、6月份降水量少 ,在干旱年使林分出现水分亏缺 ;7、8月份降水集中 ,又造成林分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在这种水热条件作用下 ,当林分生长势降低时 ,便感染枯梢病。由于干旱和枯梢病的影响 ,林分进一步提早衰弱。但是 ,樟子松仍然是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 ,在固沙造林中还没有其他树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超过樟子松。选育抗病型良种 ,营造混交林 ,实行集约化经营等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生育规律 水分亏缺 枯梢病 营林技术 提早衰弱 固沙造林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球壳孢菌菌落生长速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晓东 James A.Walla +3 位作者 徐贵军 刘桂荣 陈江燕 赵长润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共5页
利用 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 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及 4个美国菌株进行菌落生长速度对比研究发现 ,除个别菌株外 ,辽宁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显著慢于供试的A型标准菌株和美国菌株 ;美国菌株与A型标准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相近 ,显著快于B... 利用 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 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及 4个美国菌株进行菌落生长速度对比研究发现 ,除个别菌株外 ,辽宁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显著慢于供试的A型标准菌株和美国菌株 ;美国菌株与A型标准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相近 ,显著快于B型标准菌株 ;辽宁菌株之间也有显著差别。同时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球壳孢菌 松枯梢病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杉枯萎病病原初步研究
7
作者 吴大椿 余雪松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13,共3页
对引起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ang枯萎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接种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病原为一种色二孢菌 Diplodia
关键词 水极 枯萎病 色二孢菌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松枯梢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梁臣 张宏敏 +1 位作者 梁佳鑫 柏玉东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根据柯赫氏证病法则和病原茵形态特征证明杜松枯梢病是由桧色二孢Diplodia juniperi Westend.引起的。病原茵的适生温度15~35℃,最适温度30℃,温度你于20℃生长缓慢,低于15℃时完全停止生长。菌丝在pH值5.8~8.2之间均能生长,最... 根据柯赫氏证病法则和病原茵形态特征证明杜松枯梢病是由桧色二孢Diplodia juniperi Westend.引起的。病原茵的适生温度15~35℃,最适温度30℃,温度你于20℃生长缓慢,低于15℃时完全停止生长。菌丝在pH值5.8~8.2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为6,偏酸更好。不同的碳源对生长无显著影响,乳糖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有机氮源,硝酸钙为最佳无机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松 枯梢病 病原菌 桧色二孢 培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松枯梢病的松色二孢菌9个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彭星元 苏开君 +1 位作者 邓群 谭松山 《广东林业科技》 1997年第1期36-40,共5页
对来自不同发病程度,不同地点的国外松枯梢病松色二孢菌的9个菌株的生长、产孢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pH值为6~7,相对湿度为90%以上;9245、H21二菌株对湿度、pH... 对来自不同发病程度,不同地点的国外松枯梢病松色二孢菌的9个菌株的生长、产孢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pH值为6~7,相对湿度为90%以上;9245、H21二菌株对湿度、pH值和培养基的适应范围都较广,且产孢量多;在培养基中加入1‰的硼对各菌株的生长和产孢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抑制产孢最明显,表现出硼对国外松枯梢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枯梢病 松色二孢菌 菌株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枯梢病侵染的有症状和无症状樟子松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10
作者 刘玉祥 王磊 +1 位作者 任宁红 游崇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9-131,共13页
【目的】分析受樟子松枯梢病侵染的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期为筛选有效的内生拮抗菌并防治樟子松枯梢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的针叶、嫩梢... 【目的】分析受樟子松枯梢病侵染的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期为筛选有效的内生拮抗菌并防治樟子松枯梢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的针叶、嫩梢、韧皮部(胸径处)3个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筛选了嫩梢处丰度有显著差异的内生菌。【结果】(1)分别在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中分离到233株和360株内生真菌,分离率最高的均是Diplodia sapinea。此外,Hormonema sp.在无症状樟子松上分离率较高,但在有症状樟子松上分离率较低,且仅在有症状樟子松的嫩梢处分离到。(2)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中内生真菌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的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3)对扩增子数据进行线性判别分析发现:Hormonema属真菌在无症状樟子松嫩梢中丰度最高,而Diplodia属真菌在有症状樟子松的嫩梢中丰度最高。(4)真菌营养型分类也证实无症状樟子松的3个部位中均是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最高,而有症状樟子松的韧皮部的植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较无症状显著增多。【结论】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其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下一步将进行拮抗试验以评估无症状樟子松嫩梢部位中显著富集的真菌Hormonema属真菌作为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害防治 樟子松 枯梢病 真菌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11
作者 刘彩霞 王慧敏 +5 位作者 张美丽 梁玲瑜 蔡泱莲 汪杨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梢甲虫 形态鉴定 松色二孢 系统发育分析 松枯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