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白菜2个DH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梁宝萍 宋佳静 +4 位作者 原玉香 张晓伟 姚秋菊 张强 赵艳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7期27-28,57,共3页
[目的]研究来源于小孢子培养的2个DH系(双单倍体)小群体(Y360、YF05)内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大白菜2个DH系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进行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分析DH系群体内的遗传关系.[结果]大白菜DH系Y360群体在遗传... [目的]研究来源于小孢子培养的2个DH系(双单倍体)小群体(Y360、YF05)内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大白菜2个DH系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进行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分析DH系群体内的遗传关系.[结果]大白菜DH系Y360群体在遗传距离为0.43处分为9个类群,遗传距离在0~0.71;YF05群体遗传距离在0.70处分为2个类群,遗传距离在0.08 ~0.81,第一类群材料叶面都有茸毛,第二类群都是光叶材料;大部分材料分布在聚类图的中上部,只有少数材料零星地散布在上部和中下部.[结论]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种质资源,而且可以为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配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dh系群体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薹方式对油菜不同DH后代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种质筛选
2
作者 曹小东 王灏 +6 位作者 罗斌 尚丽平 梁佩萱 张崟 张莉莉 同晓丽 关周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4-591,共8页
研究采薹对油菜不同DH后代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筛选合理的采薹方式和不同性状特征的油蔬两用型油菜种质。选用两个营养体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双亲组合及其239份DH后代为材料,设3个处理:蕾薹期不摘薹(CK)、薹高20~30 cm时摘薹10 cm(... 研究采薹对油菜不同DH后代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筛选合理的采薹方式和不同性状特征的油蔬两用型油菜种质。选用两个营养体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双亲组合及其239份DH后代为材料,设3个处理:蕾薹期不摘薹(CK)、薹高20~30 cm时摘薹10 cm(M1)、薹高40~60 cm时摘薹20 cm(M2),分析不同处理对农艺性状、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M2薹菜产量更高,比M1平均增产106.10%;与对照相比,不同采薹对不同基因型的性状影响各不相同,M1和M2两种方式采薹后群体的平均籽粒产量降低了12.07%和14.80%,但也有87份材料在M1处理增产,59份材料在M2处理增产,34份在两个处理后均表现增产;按综合经济效益计,两种采薹处理都能大幅提升效益,平均效益分别可增加32.11%、77.26%,其中最大效益可提高276.53%;试验显示,两种采薹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株高、分枝高度和有效分枝数等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菜薹产量与薹茎粗、株高、分枝高度、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采薹将DH群体主要成分因子由产量因子转变为株型因子。综上,两种采薹方式比较,M2处理的综合经济效益更好;按照菜-油兼顾目标,筛选出两份薹菜、籽粒产量皆较高,同时摘薹不影响产籽量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薹方式 dh系群体 油蔬两用 产量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大白菜桔红心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秀村 张凤兰 +3 位作者 张德双 杨建平 王美 徐家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4,共4页
运用RAPD标记,在大白菜的小孢子培养DH系群体中采用BSA法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了一个与桔红心球色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OPB01-845,其遗传距离为3 8cM,LOD值为19 05。
关键词 大白菜 桔红心基因 基因连锁 RAPD标记 小孢子培养 dh系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25
4
作者 郭咏梅 穆平 +2 位作者 刘家富 李自超 卢义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重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在水、旱条件间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7,粒宽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7。表明粒长受水分影响最小而粒宽受水分影响较大。粒重、长宽比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14个QTLs,分布于水稻1、5、6、7、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5个,LOD值为1.93—5.11,贡献率为5.97%-28.85%;控制粒宽的1个,LOD值为2.39,贡献率为12.76%;控制长宽比的3个,LOD值为2.08-4.60。贡献率为7.78%。21.89%;控制粒重的5个,LOD值为2.68—9.45,贡献率为4.1%-14.8%。其中控制粒长的qGL-5及控制粒重的qGWt-1a和qGWt-1b在水、旱条件下均能检测到,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QTL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表型分析结果,粒宽相对易受土壤水分影响,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遗传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粒重 加倍单倍体群体(dh)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 水、旱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