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3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醇在Cu_(4)-C_(5)N_(2)H_(2)表面吸附和裂解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婉楠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I0002,共8页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_(4)-C_(5)N_(2)H_(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_(4)...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_(4)-C_(5)N_(2)H_(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_(4)-C_(5)N_(2)H_(2)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高的甲醛选择性,甲醇在Cu_(4)-C_(5)N_(2)H_(2)表面裂解的最优路径为CH_(3)OH→CH_(3)O→CH_(2)O,电荷分析结果显示催化剂与甲醇之间的电子转移使得甲醇得以活化.这些结果为合理设计高效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醛 dft Cu_(4)-C_(5)N_(2)H_(2) 裂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双原子催化CO_(2)氧化C_(3)H_(8)反应机理的DFT研究
2
作者 高鑫海 王婉楠 +2 位作者 石涛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5,I0001,I0002,共10页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催化剂可以实现FeMo双原子同步活化C_(3)H_(8)和CO_(2),C_(3)H_(8)+CO_(2)→CH_(3)CHCH_(3)+COOH→CH_(3)CHCH_(2)+CO+H_(2)O为最优路径.差分电荷分析结果显示,S掺杂促进了Mo原子向CO_(2)的电荷转移,从而提升催化活性.本研究可为设计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原子催化 FeMo dft C_(3)H_(8) CO_(2) C_(2)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T理论研究磷系极压抗磨剂的构性关系
3
作者 芮文琦 梁宇翔 +3 位作者 任强 唐红金 贺景坚 刘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评价分子的极压抗磨润滑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键解离能和分子化学活性进行研究。分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第一步解离能和全部解离能大小分别与热质量损失试验得到初始分解温度、0~50%热质量损失温度增加值规律一致;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能隙与极压抗磨润滑系数的大小顺序规律一致。依据DFT计算的键解离能和前线轨道能对磷系极压抗磨剂热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压抗磨剂 密度泛函理论(dft) 热稳定性 前线轨道理论 解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和DFT计算揭示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
4
作者 杜景卫 郅晓 +2 位作者 朱建平 刘松辉 司亚超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为探索钛石膏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转晶剂,采用钛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α-HH)的可行性,并揭示了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中的羧酸与Ca^(2+)形成配位吸附,在不同晶面产生吸附能差异,并通过延长... 为探索钛石膏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转晶剂,采用钛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α-HH)的可行性,并揭示了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中的羧酸与Ca^(2+)形成配位吸附,在不同晶面产生吸附能差异,并通过延长反应时间使各晶面的生产速率不同;由于在顶部的吸附作用较端面强,使得α-HH晶体沿着纵轴的生长能力减弱,沿横轴的生长能力增强;在EDTA掺量为0.1%时制备了出长径比为1.09∶1.00的短柱状α-HH,但随着EDTA掺量的增大,沿横轴的生长过剩,易产生板状晶形,不利于短柱状α-HH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石膏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能 晶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窗DFT滤波特性的电网宽频信号高精度测量方法
5
作者 许苏迪 袁宇波 +3 位作者 李娟 杨雄 姜云龙 汪家铭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4-211,共8页
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使电力系统中宽频振荡频发,对宽频信号进行监测可为振荡的机理分析和抑制提供数据支撑。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滤波特性的电网宽频信号高精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分析了加窗DFT的带通滤... 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使电力系统中宽频振荡频发,对宽频信号进行监测可为振荡的机理分析和抑制提供数据支撑。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滤波特性的电网宽频信号高精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分析了加窗DFT的带通滤波特性,基于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揭示了宽频信号参数测量的误差机理;构建了窗系数正、负频段的增益比与频率偏差的一一映射关系,基于此推导了宽频信号参数的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插值拟合窗系数滤波特性的实用化宽频信号参数高精度测量方法。仿真和现场录波数据测试表明,所提方法可在较短时间窗内实现宽频信号的精确测量,可用于实际系统中监测宽频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振荡 宽频信号 谐波测量 间谐波测量 加窗离散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ODFP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氧化分解的DFT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雅婷 林钰涵 +1 位作者 刘军 施志聪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优先于碳酸酯发生氧化反应,ODFP^(-)结构分解的路径比EC分子分解的路径更容易进行。EC+ODFP^(-)-e体系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路径是ODFP^(-)结构开环,生成CO、CO_(2)和自由基R1。R1可能进一步发生自由基终止反应,生成含有氟代磷酸盐单体的低聚物,从而抑制碳酸酯溶剂分子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氧化分解 新型锂盐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T+U理论的SF_(6)分子与TiO_(2)(001)表面吸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英 王明伟 +2 位作者 高朋 李亚龙 张晓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32-4239,共8页
SF_(6)气体具有极强的温室效应,针对SF_(6)废气降解和转化的研究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DFT+U理论,研究了SF_(6)分子在TiO_(2)(001)缺陷表面的吸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SF_(6)分子与TiO_(2)表面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吸附... SF_(6)气体具有极强的温室效应,针对SF_(6)废气降解和转化的研究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DFT+U理论,研究了SF_(6)分子在TiO_(2)(001)缺陷表面的吸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SF_(6)分子与TiO_(2)表面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吸附能达到-5.280 eV,推测这是一个化学吸附过程。根据Mulliken电荷分析,电子从Ti O2表面转移到SF_(6)气体分子,在此过程中,SF_(6)表现为电子受体,TiO_(2)表现为电子供体。根据态密度结果分析,SF_(6)分子的S原子和F原子与TiO_(2)表面的Ti原子和O原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电子轨道重叠。除此之外,差分电荷密度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电荷转移过程。吸附前后,SF_(6)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S—F键的拉长使得SF_(6)分子更易发生分解。研究表明,Ti O2具有催化降解SF_(6)绝缘气体的潜力,该研究为高效无害化处理SF_(6)气体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 TiO_(2) 降解 表面吸附 dft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钙(CaOH^(+))在铜砷分离中对毒砂抑制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陶明昱 戴普林 +1 位作者 陈航 陈禄政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5,共8页
黄铜矿与毒砂浮选分离中,Cu^(2+)总是不可避免地活化毒砂,使其混入铜精矿产品中,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石灰作为毒砂的有效抑制剂,其有效成分为CaOH^(+)。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CaOH^(+)对毒砂的抑制机理。DFT计算结果表明,Ca... 黄铜矿与毒砂浮选分离中,Cu^(2+)总是不可避免地活化毒砂,使其混入铜精矿产品中,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石灰作为毒砂的有效抑制剂,其有效成分为CaOH^(+)。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CaOH^(+)对毒砂的抑制机理。DFT计算结果表明,CaOH^(+)能够使Cu^(2+)离开毒砂表面,削弱其活化作用;毒砂表面的Fe^(2+)和Cu^(2+)失去的电子对与CaOH^(+)的LUMO+1轨道形成反馈π键,导致Fe、Cu的活性被CaOH^(+)降低,从而对毒砂形成强抑制作用。这表明无论毒砂是否被Cu^(2+)活化,CaOH^(+)均能吸附在其表面,达到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浮选 毒砂抑制剂 dft理论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对K2CO_(3)吸附CO_(2)性能影响的实验及DFT机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百合 李艳红 +3 位作者 张靖超 王彦霖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69,I0019,共12页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SO_(2)在K2CO_(3)吸附剂上的影响及CO_(2)吸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受SO_(2)分子S原子活跃的s轨道影响,S的p轨道及O原子活性均增强,与K2CO_(3)表面O原子价带顶能带简并,SO_(2)被优先吸附在K2CO_(3)表面的O顶位,并将CO_(2)推离吸附剂表面,导致吸附剂活性位点虽有空余却无法吸附CO_(2)。在实验中表现为:模拟烟气中CO_(2)体积浓度为10%时,气氛中体积浓度为0.007%的SO_(2)会使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65 mmol/g降低至1.01 mmol/g。提出CO_(2)与H2O在K2CO_(3)(001)表面的吸附机理,理论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40.7 kJ/mol,反应热为-54.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CO_(3)吸附剂 CO_(2)捕集 SO_(2)影响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层性质的DFT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建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39,共7页
在温度273.15 K、压力1.013×10^(5) Pa条件下,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应用Gaussian 03程序B3LYP方法6-31G基组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及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水合物结构(水分子数n=1~3)进行了全优化计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在... 在温度273.15 K、压力1.013×10^(5) Pa条件下,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应用Gaussian 03程序B3LYP方法6-31G基组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及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水合物结构(水分子数n=1~3)进行了全优化计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在气液界面层中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之间的相互相用,并对界面的形成、稳定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以氢键形成了稳定的水合物,在水合物中发生明显的电荷从表面活性剂分子向水分子的迁移现象,水合过程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通过计算水合物的电荷分布规律,对气液界面层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排布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与亲水基团连接部分带有与亲水基同种电荷,而远离亲水基的一端带有部分负电荷;气液界面层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氢键及静电作用力形成稳定有序的排布.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及十二烷基磺酸钠复配协同增效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表面活性剂水合物分子间除了氢键作用外,还存在较强的正负电荷静电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其界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水合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dft) 气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T的频率敏感双分支Transformer多变量长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烈弘 黄铝文 +1 位作者 田旭 段飞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9-2746,共8页
在进行多变量长时间序列预测时,仅利用时域分析通常无法充分捕捉长时间序列依赖,而这会导致信息利用率不足、预测精度不够高。因此,结合频域时域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频率敏感双分支多变量长时间序列预测(FSDformer)... 在进行多变量长时间序列预测时,仅利用时域分析通常无法充分捕捉长时间序列依赖,而这会导致信息利用率不足、预测精度不够高。因此,结合频域时域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频率敏感双分支多变量长时间序列预测(FSDformer)方法。首先,通过DFT实现时间和频率的相互转换,从而将复杂的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结构简单的低频趋势项、中频季节项和高频余项3个分量;其次,采用双分支结构,针对中高频分量预测,应用Encoder-Decoder结构,设计了周期性增强注意力机制;针对低频趋势分量预测,采用多层感知机(MLP)结构;最后将中高频分量与低频分量预测结果相加,得到多变量长时间序列的最终预测结果。在2个数据集上把FSDformer与其他5个经典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在Electricity数据集上,当历史序列长度为96,预测序列长度为336时,相较于Autoformer等对比算法,FSDformer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下降了11.5%~29.1%,均方误差(MSE)下降了20.9%~43.7%,达到了最优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FSDformer能有效捕捉长时间序列的相关依赖,在提升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同时,增强了模型预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傅里叶变换 频率敏感 时间序列预测 序列分解 TRANSFORMER 周期性增强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N共掺杂石墨烯氧还原反应活性的DFT研究
12
作者 马俊杰 宁锴 +4 位作者 王婷 刘建峰 袁斌霞 潘卫国 施正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为了研究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比较单金属原子和氮不同的掺杂方式对石墨烯ORR活性的影响.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然后将氧气分子分别吸附在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表面上.采... 为了研究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比较单金属原子和氮不同的掺杂方式对石墨烯ORR活性的影响.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然后将氧气分子分别吸附在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表面上.采用CASTEP模块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并模拟计算,分析了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吸附能、脱附能和导电性变化规律.基于模拟计算,发现单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时,Fe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优于Co和Ni;单金属原子和氮共掺杂石墨烯时,Fe-N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高于Co-N和Ni-N掺杂石墨烯,且M-N4-G形态的ORR活性优于M-N1-G、M-N2-G和M-N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金属原子 氮掺杂 石墨烯 氧还原反应 df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T-MARTE模型的时序分析算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嘉 周晴 +1 位作者 杜家昊 王一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针对航天嵌入式软件(aerospace embedded software,AES)时序需求复杂带来的时序需求定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RTE(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模型的数据流时序(data flow timing based on MARTE,DF... 针对航天嵌入式软件(aerospace embedded software,AES)时序需求复杂带来的时序需求定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RTE(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模型的数据流时序(data flow timing based on MARTE,DFT-MARTE)模型,设计基于该模型的处理点缓存计算算法、时序偏离概率检测算法和时序序列分析算法。处理点缓存计算算法动态更新缓存空间,使后续时序检测正常执行;时序偏离概率检测算法利用多线程并发模拟时序特性,检测需求中时序偏离问题;时序序列分析算法是基于梯度下降算法,拟合时序序列,指导用户优化需求。该模型相比传统数据流模型更适用航天嵌入式软件,利于后续开发和维护,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流时序模型 数据流图 嵌入式软件 时序偏离检测 多线程 时序分析 梯度下降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醇吸附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的气敏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海燕 李琦 +2 位作者 王梓臻 文豪 刘丹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见的硫醇与六种典型的VOCs(乙醇ETN、异丙醇IPA、丙酮ACN、正己烷HXN、甲苯TLN、苯甲醛BND),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其表面静电势(ESP)并建立气体吸附模型.在气体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其吸附能,并分析其弱相互作用,从微观角度解释气体吸附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羟基的MUD分子对同样有羟基的气体(如ETN、IPA)能够以氢键的方式吸附,具有较强的选择效果;具有苯环的MTT分子与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分子(如TLN、BND)吸附时会在苯环之间形成π-π堆积,基于色散作用进行吸附,这表明MTT分子对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研究发现其色散作用吸附的强弱与分子的表面ESP绝对值有关.本文对于传感器表面修饰物吸附气体的气敏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对表面修饰物的选择和实验结果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VOCS dft 表面静电势 气体吸附模型 弱相互作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DFT方法的ECSP配比设计策略研究
15
作者 李门 李天鹏 高欣宝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7-564,共8页
为提高电控固体推进剂(ECSP)配比设计中能量特性参数计算效率以及解决传统配比设计策略未考虑组分含量同步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vDSD-PBEP86-D3(BJ)泛函的组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co-revDSD),将几何优化、振动分析、单点能计... 为提高电控固体推进剂(ECSP)配比设计中能量特性参数计算效率以及解决传统配比设计策略未考虑组分含量同步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vDSD-PBEP86-D3(BJ)泛函的组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co-revDSD),将几何优化、振动分析、单点能计算、单点能外推等步骤组合,并结合非迭代三激发电子相关耦合簇(CCSD(T))方法进行了校正,对比了部分有机物生成焓的实验值和co-revDSD方法的计算值;建立了基于评价指数的配比设计策略,基于co-revDSD方法计算了ECSP组分生成焓,绘制了考虑ECSP不同组分含量同步变化时的能量特性参数云图。结果表明,co-revDSD方法可以高效地计算生成焓,部分有机物的实验值和co-revDSD方法的计算值误差在-5%~5%之间;硝酸羟胺(HAN)的生成焓-250.031 kJ·mol^(-1),聚乙烯醇(PVA)的生成焓与重复单元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219.117;氧化剂/燃料(O/F)比和Al含量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均会造成ECSP的能量特性参数的增大,增大Al含量和O/F比可在比冲合适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燃烧温度及燃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固体推进剂 聚乙烯醇 硝酸羟胺 配比设计 密度泛函理论 生成焓 能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诺哌齐结构和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6
作者 孙婷婷 王德堂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8,共8页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同基组水平下经过谐振频率分析,证实了12种分子构象的稳定结构,并确定了优势构型为DC20-1.根据Marcus理论,对其重组能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氟诺哌齐分子不具备运输性质.通过前线轨道(FMO)分析,发现氟诺哌齐分子具有一定的电子跃迁能力和分子内反应活性,活性反应位点为C15、O28、C23和O26.根据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模拟计算结果,对谱图数据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氟诺哌齐表征和鉴别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诺哌齐 密度泛函(dft) 重组能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卡巴嗪分子拉曼和紫外吸收光谱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玉锋 陈慧 +3 位作者 任黎英 赵宁 韩金玲 李雨桐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ol theory,DFT),在B3LYP/6-31+g(d,p)基组水平上,对达卡巴嗪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频率计算,获得达卡巴嗪的拉曼光谱,与实验获得的拉曼光谱进行对比,对400~2000 cm^(-1)频率范围内的拉曼光谱特征峰进行...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ol theory,DFT),在B3LYP/6-31+g(d,p)基组水平上,对达卡巴嗪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频率计算,获得达卡巴嗪的拉曼光谱,与实验获得的拉曼光谱进行对比,对400~2000 cm^(-1)频率范围内的拉曼光谱特征峰进行了指认归属.计算分析前线分子轨道和表面静电势,预测了达卡巴嗪分子化学反应发生的位点.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计算了该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态,获得电荷转移光谱,分析了达卡巴嗪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达卡巴嗪 拉曼光谱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Ir掺杂MoS_(2)表面对N_(2)气敏吸附与解离反应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8
作者 肖香珍 胡林峰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明掺杂之后对N_(2)表现出略好的吸附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_(2)吸附后,掺杂Fe、Ir原子与两个N原子之间电荷有所增加,N-N键之间的区域电荷密度减少,N-N键的强度减弱.态密度计算结果发现,N_(2)在吸附过程中,主要是N原子的2p_(y)、2p_(z)轨道与Ir的5d_(xy)和5d_(z^(2))以及Fe的3d_(xy)和3d_(z^(2))发生杂化作用.通过分析解离活化能,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需要活化能均较高,且远大于在相应掺杂表面的吸附能,说明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应该表现为分子吸附或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r 掺杂 单层MoS_(2) N_(2) 吸附与解离 活化能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DFT的介损数字测量方法 被引量:74
19
作者 王楠 律方成 +1 位作者 梁英 李和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共4页
针对离散傅立叶变换 ( DFT)用于介损测量时因系统频率波动难以满足同步采样而产生泄漏误差影响基波相位测量精度的问题 ,作者分析了 DFT算法非同步采样造成的泄漏效应 ,采用加余弦窗的改进方式 ,提出了基于 Black-man- Harris窗的 DFT... 针对离散傅立叶变换 ( DFT)用于介损测量时因系统频率波动难以满足同步采样而产生泄漏误差影响基波相位测量精度的问题 ,作者分析了 DFT算法非同步采样造成的泄漏效应 ,采用加余弦窗的改进方式 ,提出了基于 Black-man- Harris窗的 DFT介损测量方法。数字仿真表明基于加窗 DFT算法的介损测量较原有 DFT算法计算精度显著提高 ,实际测量亦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损失 数字测量 高精度dft 离散傅立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谐波滑窗迭代DFT检测算法的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23
20
作者 陆秀令 周腊吾 +1 位作者 张松华 曹才开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3652-3655,共4页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动态补偿要求能够准确、实时地检测出电网中瞬态变化的畸变电流。针对现阶段有源电力滤波器畸变电流检测方法存在工频周期时延、计算量大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滑窗迭代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动态补偿要求能够准确、实时地检测出电网中瞬态变化的畸变电流。针对现阶段有源电力滤波器畸变电流检测方法存在工频周期时延、计算量大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滑窗迭代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算法。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实时性、目标跟随特性和抗干扰性,并且具有计算量小、容易工程实现的特点。利用MATLAB进行了滑窗迭代DFT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窗迭代 dft 谐波检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