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前DEMETER卫星探测的离子温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安张辉 范莹莹 +4 位作者 刘君 谭大诚 陈军营 郑国磊 解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4-759,共6页
关键词 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 电离层异常扰动 汶川地震 轨道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利地震前DEMETER卫星对空间高能粒子的观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振霞 李新乔 +6 位作者 吴书贵 马宇蒨 申旭辉 陈化然 王平 游新兆 袁亚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81-1590,共10页
在地震的孕育或发生期间,地球内部岩石圈的活动可能会发出电磁辐射,引起空间电磁扰动,并通过波粒相互作用引起高能电子的投掷角散射,导致高能电子的沉降.本文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智利周围区域在智利地震期间空间高能... 在地震的孕育或发生期间,地球内部岩石圈的活动可能会发出电磁辐射,引起空间电磁扰动,并通过波粒相互作用引起高能电子的投掷角散射,导致高能电子的沉降.本文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智利周围区域在智利地震期间空间高能电子的通量、能谱的分布及演化,发现在智利地震发生前第11天和12天,在以震中为中心,经度跨度10°,在DEMETER卫星轨道高度上L跨度0.1的区域内,有超出背景4到6倍的高能带电粒子暴的出现,期间在其北半球磁镜像区域也观测到了显著的电子通量涨高.粒子暴对应的能谱与2010年前三个月的平均能谱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观测到在出现粒子暴的两条轨道上VLF(Very Low Frequency,甚低频)电场频谱分别在300Hz以下以及13~20kHz的频段存在显著增强,此扰动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与高能粒子暴是一致的.基于回旋共振耦合作用的准线性扩散理论,本文对所观测事例的电子能量与电磁场扰动频率做了分析计算.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该粒子暴源自ICE(Instrument Champ Electrique,电磁探测器)观测到的空间电磁扰动,这是典型的空间波粒耦合事例.进一步分析排除了可能引起粒子暴和VLF电场扰动的环境因素,本文认为本次粒子暴和电场扰动的观测可能与智利地震的震前地壳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高能带电粒子暴 VLF电场扰动 智利地震 波粒回旋共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电磁卫星的粒子探测与汶川地震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新乔 马宇蒨 +9 位作者 王焕玉 卢红 张学民 王平 石峰 徐岩冰 黄建平 孟祥承 王辉 赵小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7-2344,共8页
通过电磁卫星研究地震与空间电离层和磁层的电磁场等参数的变化关系作为地面地震预报研究的补充,是近年来研究地震规律和预报方式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空间带电粒子的相关特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上的高... 通过电磁卫星研究地震与空间电离层和磁层的电磁场等参数的变化关系作为地面地震预报研究的补充,是近年来研究地震规律和预报方式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空间带电粒子的相关特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上的高能电子探测器在2008年间的探测数据,特别是在我国汶川地震前后的数据,研究了内辐射带高能电子在东西经度方向漂移的情况;地震前后汶川上空及不同经纬区域范围内空间电子能谱的变化;以及汶川地区的余震与空间电子通量在短时标上的关联.发现在90~600 keV能区,90°E~110°E,47°N~49°N的汶川北部区域,地震当天与地震前后几天的能谱有明显差别;在VLF发射站引起的电子沉降带上的能谱在地震前有显著低能段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高能粒子探测器 地震 电磁 电子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测中的电磁卫星 被引量:17
4
作者 卓贤军 赵国泽 +2 位作者 王继军 汤吉 詹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波(300kHz以下),监测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要介绍了卫星观测到的震前电磁信号异常现象,分析了在地面进行电磁观测存在的局限性和通过地震电磁卫星进行电磁观...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波(300kHz以下),监测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要介绍了卫星观测到的震前电磁信号异常现象,分析了在地面进行电磁观测存在的局限性和通过地震电磁卫星进行电磁观测的优势。同时,通过比较已有的电磁卫星,提出了发展中国地震电磁卫星的一些基本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电磁 电离层扰动 地震电磁卫星 电磁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ETER卫星探测到的强震前O^+浓度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欧阳新艳 张学民 +4 位作者 申旭辉 黄建平 刘静 泽仁志玛 赵庶凡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7-617,共11页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现扰动信号,震前的扰动信号幅度随地震时间临近有所增强,扰动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震后2天扰动信号依然存在,其幅度并未减弱.通过对比震前1天的轨道在2006年至2008年内的重访轨道,发现O^+浓度存在三类较规律的变化特征,即在夏季时,北半球的值高于南半球;冬季时则相反;二分季节时,南北半球含量相当.本文给出了地震和磁暴对O+浓度的不同影响,地震影响最靠近震中位置轨道上的O+浓度,而磁暴影响全球轨道上O^+浓度分布.同时获取了DEMETER卫星上朗缪尔探针在上述重访轨道同步探测的电子浓度数据,发现电子浓度与O^+浓度存在同步增加.等离子体浓度增加的现象可能与地震产生异常电场进而影响电离层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浓度 demeter卫星 地震电离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电离层加热现象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学民 FROLOV V L +5 位作者 申旭辉 RUZHIN Y 赵庶凡 泽仁志玛 徐维东 钱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9,共15页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F电磁扰动、ULF谐振波、等离子体特征参量扰动及高能粒子沉降等.由于传播及耦合机制的差异,发射泵波可以穿透电离层直达卫星高度,其观测概率最高达到68%以上,其他扰动受发射调制模式及当地电磁环境等影响,观测概率相对较低,均在40%左右,有些甚至是某次试验中出现的个别事例.结合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飞行轨道设计及载荷配置等,对未来开展加热试验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参考DEMETER,卫星试验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SURA HAARP 等离子体参量 电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ETER卫星数据格式解析与数据入库效率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承玮 宋现锋 +2 位作者 芮小平 徐方舟 汪超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6,共5页
该文旨在解译DEMETER卫星载荷的二进制数据格式,并实现海量电磁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的入库技术,为高效分析卫星数据和研究地震-电磁效应奠定基础。考虑到海量数据入库耗时太长,因此基于入库效率提出了3种不同的数据入库方法,并采用C... 该文旨在解译DEMETER卫星载荷的二进制数据格式,并实现海量电磁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的入库技术,为高效分析卫星数据和研究地震-电磁效应奠定基础。考虑到海量数据入库耗时太长,因此基于入库效率提出了3种不同的数据入库方法,并采用C和OO4O(Oracle Objects for OLE)接口编程实现。从入库耗时和后续科学分析的便利性对3种入库方法的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最优方案建立了Demeter卫星数据库,为后期基于Oracle的高效数据读取和分析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磁数据 数据格式 ORACLE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滕云田 王喜珍 +1 位作者 王晓美 周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2,共6页
大量的震例表明,地震与电离层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为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分析了各国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日前地震电磁卫星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建立多种类型、多种手段、多颗卫星组成的综合卫... 大量的震例表明,地震与电离层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为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分析了各国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日前地震电磁卫星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建立多种类型、多种手段、多颗卫星组成的综合卫星星座观测是实现地震预报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电磁卫星 卫星星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磁卫星监测输电线谐波辐射研究综述 被引量:6
9
作者 吴静 付静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36,844,共9页
输电线谐波辐射已成为近地空间环境的一种人为污染源.介绍了磁层中输电线谐波辐射现象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地基观测和天基观测结果,以及对其形成机理所开展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等.特别介绍了近年来利用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 输电线谐波辐射已成为近地空间环境的一种人为污染源.介绍了磁层中输电线谐波辐射现象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地基观测和天基观测结果,以及对其形成机理所开展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等.特别介绍了近年来利用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观测到的输电线谐波辐射现象.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电网的发展,以及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研制和发射,研究我国上层空间的输电线谐波辐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谐波辐射 电离层 磁层 demeter卫星 电磁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环境卫星系统及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芳 申旭辉 +1 位作者 吴云 卓林 《航天器工程》 2008年第1期68-73,共6页
论述了近地空间电磁场和电离层探测的要素及其在地磁模型、电离层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并结合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立近地空间电磁探测系统的初步研究结果,包括电磁环境探测要素、星载探测仪器配置、卫星系... 论述了近地空间电磁场和电离层探测的要素及其在地磁模型、电离层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并结合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立近地空间电磁探测系统的初步研究结果,包括电磁环境探测要素、星载探测仪器配置、卫星系统组成设想和卫星平台技术需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空间电磁探测 电离层探测 卫星系统 地震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红飞 刘玉荣 阎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0-625,共6页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是支持卫星在轨业务运控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系统架构,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和规划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对...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是支持卫星在轨业务运控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系统架构,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和规划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电磁卫星进行了原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磁卫星 任务规划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磁卫星精密定轨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瑞林 王琪 +2 位作者 赵齐乐 乔学军 郭利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高精度卫星轨道是提高卫星应用水平的基础,卫星精密定轨方法主要基于卫星轨道动力学理论,通过跟踪卫星轨迹的测轨技术,将几何和动力学信息进行融合。地震电磁卫星拟采用星载GPS和综合轨道求解方法进行精密定轨,并辅之以人卫激光测距,其... 高精度卫星轨道是提高卫星应用水平的基础,卫星精密定轨方法主要基于卫星轨道动力学理论,通过跟踪卫星轨迹的测轨技术,将几何和动力学信息进行融合。地震电磁卫星拟采用星载GPS和综合轨道求解方法进行精密定轨,并辅之以人卫激光测距,其定轨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电磁卫星 精密定轨方法 卫星测轨技术 星载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LF/MF电场频谱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9,共14页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得LF频段(10—20kHz)和MF频段(20kHz—3MHz)以16天为周期的昼侧和夜侧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空间分布图,得到了以下初步结果.L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不高,主要呈现纬度分带特征.夜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较高,主要差异在于谱的幅度,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分带特征不明显;②昼侧谱的幅度值跨度要比夜侧的小很多,前者一般为1—1.5个数量级,而后者一般在2个以上,甚至达到4个数量级;③在汶川地震前后,平均功率谱密度在成都—兰州一线存在明显的变化.M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对应时段的谱形态没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可能具有较好、弱或不具有相似性,具有明显、弱或不具纬度分带特征.夜侧,某些频段对应时段的谱形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或者分时期的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不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带特征,具有弱分区或者弱经度分带特征;②昼侧和夜侧的谱幅度变化都不大,基本都在0.5个数量级之内;③在汶川地震前后没有发现明显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功率谱 电场 电离层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磁卫星星座轨道优化设计
14
作者 张雅声 李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0,共5页
根据地震监测任务对电磁卫星的需求,利用点数字仿真方法和遗传算法优化设计了电磁卫星星座。由4颗卫星组成的电磁卫星星座之空间分辨率约为700km,覆盖全球的观测用时周期为12小时。
关键词 地震监测 电磁卫星 点数字仿真方法 遗传算法 星座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于田7.2级地震前的电离层电磁扰动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学民 钱家栋 +4 位作者 欧阳新艳 蔡晋安 刘静 申旭辉 赵庶凡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21,共9页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磁、等离子体等参量的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2级地震前离子温度(T_i)、离子密度(N_i)、甚低频(VLF)磁场等出现的异常变化.T_i分析显示震中区上空出现的突变信号在更大空间多次重复出现,作...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磁、等离子体等参量的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2级地震前离子温度(T_i)、离子密度(N_i)、甚低频(VLF)磁场等出现的异常变化.T_i分析显示震中区上空出现的突变信号在更大空间多次重复出现,作为地震异常的信度不高.通过多次重访轨道对比发现H^+离子密度整体变化形态一致,但夏秋季节的峰值变化幅度是冬春季节的1倍.通过把2008年的数据与2007年和2006年同期的重访轨道数据进行对比,发现2008年在于田地震前1个月左右N_i在峰值区呈现了显著增强的变化趋势,并一直持续到地震前,2008年2月以后的峰值幅度是其他两年同期的1倍多.对于磁场频谱数据,抽取了震中区域上空2000km范围内多个轨道的单频(400Hz)信息,并在研究区域统一纬度空间(0~60°N)进行了时间序列对比,结果发现地震前2日内震中区域上空400Hz谱密度增加了近一个数量级,反映空间存在明显的VLF电磁辐射现象.对于3月20日极低频段(ELF)三分量电磁场的矢量分析显示观测时段内存在一些左旋极化电磁信号,反映了空间电离层离子密度变化伴随ELF电磁辐射信息.综合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前各参量的变化过程与目前地震孕育及电离层耦合机理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离层 离子密度 电磁信号 地震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前电磁扰动与电磁立体监测体系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学民 丁鉴海 +5 位作者 申旭辉 王敏 刘静 余素荣 王亚丽 欧阳新艳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研究分析了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面电磁与电离层中观测到的中、短临电磁异常,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地电阻率显示了2年左右的趋势下降异常,下降幅度7.2%,同时多台电阻率观测在震前1个月左右显示短临突变异常;... 研究分析了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面电磁与电离层中观测到的中、短临电磁异常,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地电阻率显示了2年左右的趋势下降异常,下降幅度7.2%,同时多台电阻率观测在震前1个月左右显示短临突变异常;震前18天地磁垂直分量出现低点位移,分界线两侧的低点时间超过2h;震前3天即5月9日,地磁低点位移、利用GPS反演得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电离层测高仪得到的foF2和电磁卫星监测的离子密度和温度等均观测到局部电磁扰动现象,多数异常幅度超过50%。汶川8.0级地震前各种电磁观测技术记录到的明显异常现象,揭示了电磁学科在地震预报研究领域巨大的潜力,加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电磁监测对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磁异常 地电阻率 低点位移 GPS 电磁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期间的ELF电磁异常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蓓 曾中超 +1 位作者 方广有 王东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5-630,共6页
关键词 地震电磁 电磁辐射 demeter卫星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离层VLF电磁场频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建国 姚丽 +2 位作者 刘晓灿 马新欣 焦立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对2006年3月—2009年2月DEMETER卫星VLF电磁场频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球地震电离层电磁场频谱有以下特征:50~300 Hz为地震电离层效应的优势频段;距离地震空间位置越近,地震异常越显著;不同半球的地震,异常方向和方位不同;对地磁夏季北... 对2006年3月—2009年2月DEMETER卫星VLF电磁场频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球地震电离层电磁场频谱有以下特征:50~300 Hz为地震电离层效应的优势频段;距离地震空间位置越近,地震异常越显著;不同半球的地震,异常方向和方位不同;对地磁夏季北半球地震的研究表明,海洋地震主要为正异常,陆地地震为负异常;地磁夏季,不同半球地震的磁场频谱异常显著不同,北半球的正异常偏南,而负异常偏北,南半球的负异常偏东北,而正异常偏西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观测 电离层 VLF电磁场频谱 全球异常特征 地磁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基地基地震电磁前兆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忠 宋奕瑶 +1 位作者 刘海军 安建琴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震地基电磁前兆和天基电磁前兆研究的主要进展,回顾了地基电磁前兆在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场以及电磁扰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法国DEMETER卫星为例,介绍了天基电磁前兆在电场、磁场和其他物理参量方面的研究进展.归... 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震地基电磁前兆和天基电磁前兆研究的主要进展,回顾了地基电磁前兆在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场以及电磁扰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法国DEMETER卫星为例,介绍了天基电磁前兆在电场、磁场和其他物理参量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国内外在天基和地基电磁数据联合处理上的研究成果,指出地基和天基二者的电磁异常在时间和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基和天基电磁前兆信息联合分析研究,对未来地震监测预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前兆 demeter卫星 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M_(S)6.0以上地震异常电磁波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牧萍 钱庚 +3 位作者 张学民 申旭辉 张萌 金艳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9-674,共6页
利用2005-01~2009-12 DEMETER电磁卫星详查模式下磁场与电场的极低频(ELF)三分量波形数据,选取东北亚地区(38°~58°N,105°~145°E)6个M_(s)≥6地震,对震前30 d震中上空±10°的6000余条1130和1135轨道数据进... 利用2005-01~2009-12 DEMETER电磁卫星详查模式下磁场与电场的极低频(ELF)三分量波形数据,选取东北亚地区(38°~58°N,105°~145°E)6个M_(s)≥6地震,对震前30 d震中上空±10°的6000余条1130和1135轨道数据进行波矢分析和坡印廷矢量分析。结果发现,2005-08-16日本本洲东岸近海M_(s)7.2地震和2009-06-05日本北海道地区M_(s)6.6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记录到来源于地球的异常电磁波扰动;2005-11-10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M_(s)6.4地震和2007-08-02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M_(s)6.8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没有记录到异常电磁波扰动;2007-02-17日本北海道地区M_(s)6.2地震和2008-06-13日本本州东岸近海M_(s)7.3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记录到异常电磁波扰动,但并非来源于地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电磁卫星 东北亚 波矢分析 坡印廷 异常电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