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离散余弦变换(DCT)研究大庆探区外围DB1线重力场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凤旭 孟令顺 +1 位作者 王世煜 张凤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9-1015,共7页
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方法稳定性优良。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常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Euler反褶积等正、反演方法用于大庆探区外围虎林盆地DB1线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综... 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方法稳定性优良。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常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Euler反褶积等正、反演方法用于大庆探区外围虎林盆地DB1线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综合分析了该线重力场特征。利用基于DCT的Euler反褶积法反演出断层14条,分析了其中7条较深大断裂的性质。根据反演的结晶基底起伏情况和断裂构造剖面轨迹的基本特征,将DB1线划分为两隆两坳的构造格局,其中七虎林河断陷是由古新纪(E)断陷与早白垩纪(K1)残余盆地组成的2个旋回(E+K1)的叠合盆地,而凯北坳陷为早白垩纪(K1)的残余盆地。把敦密南北支2条断裂确定为虎林盆地控盆断裂,阐述了控盆断裂的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t 重力场特征 结晶基底 断裂构造 控盆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重力场及断裂构造特征
2
作者 刘洪波 王润生 +7 位作者 胡雪平 勇晓宇 吴治国 贺春艳 孟庆发 李嘉 王恩强 张宁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揭示了莱州湾东部海域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利用最新1/20万陆海域高精度重力资料,对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陆...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揭示了莱州湾东部海域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利用最新1/20万陆海域高精度重力资料,对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总体表现为强烈波动性和等值线带状展布特征;通过布格重力异常场源分离,对昌邑—大店断裂以东海域的断裂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共推断断裂17条,可划分为NE、NW和EW向3组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断裂。研究结果为区内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调查和金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高精度重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 海底重力 布格异常 重力场特征 断裂构造 金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
3
作者 王斌 黄江培 +6 位作者 杨雄 祝意青 隗寿春 李岩 徐佰翔 刘蜀 苏晓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30,共8页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 丽江M S7.0地震 重力场 时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重力场及基底特征分析
4
作者 徐梦龙 杨亚斌 +3 位作者 邓友茂 苏振宁 冯楚豪 施苏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5-126,共2页
鄂尔多斯块体是我国华北地区在新生代和现代构造活动中重要的活动块体,处于华北、华南和青藏3个板块的交接部位,其构造活动和动力学问题一直在基础地质问题领域中备受关注。同时,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查明基底特征对于... 鄂尔多斯块体是我国华北地区在新生代和现代构造活动中重要的活动块体,处于华北、华南和青藏3个板块的交接部位,其构造活动和动力学问题一直在基础地质问题领域中备受关注。同时,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查明基底特征对于区内沉积盖层构造变形、挠曲与次级断裂形成、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后期深部流体上升运移通道、中新生代盖层沉积碎屑物质来源、油气分布与富集、后期铀成矿铀源分析等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王晓鹏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 重力场特征 基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泰5.9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祝意青 陈兵 +1 位作者 张希 张四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6-363,共8页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 5 9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 ,还分析...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 5 9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 ,还分析研究了特征重力变化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演化 景泰地震 地震预报 特征重力变化 强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场特征参数信息熵的适配区选择方法 被引量:19
6
作者 马越原 欧阳永忠 +2 位作者 黄谟涛 邓凯亮 曲政豪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3-768,共6页
针对当前重力统计特征参数类别繁多,选择标准复杂而导致错选有效匹配区域的问题,利用信息熵具有能够整合多种统计参数且算法计算量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参数信息熵的重力辅助导航适配区的选择方法。首先,在DTU10模型下将该方法... 针对当前重力统计特征参数类别繁多,选择标准复杂而导致错选有效匹配区域的问题,利用信息熵具有能够整合多种统计参数且算法计算量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参数信息熵的重力辅助导航适配区的选择方法。首先,在DTU10模型下将该方法与传统单一特征参数的方法进行比较,确定了传统方法的确会错误选择可匹配区,从而也反映了所提出方法的优越性;其次,在该方法划分出的匹配区和非匹配区中分别设计了8条仿真航线,匹配区中仿真航线的匹配效果明显优于非匹配区中的匹配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匹配导航 特征统计参数 适配区 重力场信息熵 选择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县M_L5.0地震前重力异常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善华 张鹤 李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 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 下降 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 非...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 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 下降 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 非均匀态 发震的演化过程;滦县地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形态支持了孕震体震前膨胀 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重力场 地震孕育 孕震体 中短期异常 首都圈 动态演化 异常变化 动态图像 清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鑫 姜文亮 +3 位作者 张景发 王德华 田云峰 申文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8-1001,共14页
本文采用欧拉反褶积、场源参数成像(SPI)、场源边界提取(SED)、莫霍面反演、地壳三维可视化等多源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布格重力场进行反演与分析,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深部结构与变形特征,探讨区域深部孕震环境及动力学机制.研究表... 本文采用欧拉反褶积、场源参数成像(SPI)、场源边界提取(SED)、莫霍面反演、地壳三维可视化等多源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布格重力场进行反演与分析,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深部结构与变形特征,探讨区域深部孕震环境及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布格重力场整体呈负异常值,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表现出鄂尔多斯盆地异常值相对偏高、阿拉善块体次之、青藏高原块体极低的特点,其中海源断裂系形成了一条宽缓的弧形重力梯度条带,梯度值达1.2 mGal·km^-1.欧拉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相比于青藏高原块体而言,场源点具有较强的均一性,场源强度值高(密度值高)且深度稳定在25~32 km范围内,而高原块体的中下地壳尺度广泛分布着低密度异常体.SPI图可知,海源弧形断裂系位于“浅源异常”弧形区,反映其地壳较为活跃,易发生中强地震.SED图揭示青藏高原地壳向东北扩展,经过几大断裂系的调节后运动矢量向东或东南转化,SED与GPS、SKS运动特征大致相同,说明地表-地壳-地幔的运动特征有着较强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壳幔变形是连贯的,加之莫霍面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是逐渐加深的,因此属于垂向连贯变形机制,不符合下地壳管道流动力学模式.区域形成了似三联点构造格局,其中海源弧形断裂系的深部地壳结构复杂,高低密度异常体复杂交汇,是青藏高原、阿拉善、鄂尔多斯三大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枢纽,其运动学特征总体为中段走滑尾端逆冲,而断裂系正处于大型的弧形莫霍面斜坡带之上,具备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因此大尺度的运动调节与深部孕震条件共同促使了该地区中强震的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重力场 深部结构 动力学特征 深部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谷M6.6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区域性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少安 郝洪涛 韦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3-615,共3页
利用国家重力网和云南省区域重力网获得的高精度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14-10-07云南景谷M6.6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滇西南区域重力场变化幅度大、速度快、升降转换周期短,揭示出在复杂构造环境和反复增强的应力场条件下,... 利用国家重力网和云南省区域重力网获得的高精度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14-10-07云南景谷M6.6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滇西南区域重力场变化幅度大、速度快、升降转换周期短,揭示出在复杂构造环境和反复增强的应力场条件下,地震能量快速积累和释放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重力场 演变规律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与孕震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伟民 石磊 +1 位作者 陈石 卢红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1-452,I0001,共13页
本文采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重力平差方法对华北地区2009—2017年的16期陆地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结合研究区内2009年以来4次M≥4.5地震活动,分析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华北地区均衡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沉积层重... 本文采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重力平差方法对华北地区2009—2017年的16期陆地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结合研究区内2009年以来4次M≥4.5地震活动,分析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华北地区均衡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沉积层重力异常和莫霍面重力异常,研究华北地区三维密度结构特征,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深部密度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近年来M≥4.5地震均位于区域差分重力场和累积重力场"零值"等值线附近、异常变化剧烈的梯度带及梯度带转弯部位,以及深部结构中理论均衡厚度与实际地壳厚度存在差异的非均衡区和三维密度结构的高低密度过渡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重力场特征 陆地流动重力 均衡异常 三维密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兵 易天阳 +4 位作者 杨洋 苏琴 蒲晓霞 马伶俐 李菲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50,共8页
利用四川地区2010-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 利用四川地区2010-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观测数据 2013年芦山地震 动态演化特征 重力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坝区二次蓄水前后的局部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少安 项爱民 +2 位作者 徐如刚 张新林 韦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2,122,共5页
通过分析三峡坝区二次蓄水前后局部重力场的变化特征发现:二次蓄水后的重力场变化与相应的库水位变化基本吻合,但在坝前区域与首次蓄水相比差异明显,水库南北两侧极不对称,北侧变化幅度大、衰减较慢;南侧则增幅较小、衰减很快;香溪库段... 通过分析三峡坝区二次蓄水前后局部重力场的变化特征发现:二次蓄水后的重力场变化与相应的库水位变化基本吻合,但在坝前区域与首次蓄水相比差异明显,水库南北两侧极不对称,北侧变化幅度大、衰减较慢;南侧则增幅较小、衰减很快;香溪库段的重力变化比较有规律,基本上以长江为轴对称展开,并呈现出南侧强于北侧的特点。观测结果再次证实:三峡水库二次蓄水后,香溪库段仍是重力变化最大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二次蓄水 局部重力场 变化规律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申晨 袁炳强 +2 位作者 李玉宏 张春灌 鲁海鸥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45-449,共5页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的构造特征,通过系统收集处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资料,讨论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成因,推测出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南部布格重力异常近东西向的重力高值带,主要反映了晚古生界的发育特征,中部及北部重力...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的构造特征,通过系统收集处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资料,讨论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成因,推测出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南部布格重力异常近东西向的重力高值带,主要反映了晚古生界的发育特征,中部及北部重力低值带主要由基底凹陷引起。局部重力高、重力低反映局部凸(隆)起与凹陷构造。研究区发育的主要断裂走向为北东向及东西向,它们控制盆地边界及盆地内部发育的主要地层展布。研究区了墩隆起区黄田凸起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构造单元,即北西地区凹陷和黄田凸起。吐哈盆地盖层为中、新生界,其中侏罗系厚度最大约为2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断裂构造 构造单元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昌图锡力地区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找矿指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一行 吕志成 +5 位作者 颜廷杰 张世晖 赵金忠 何鹏 刘祖鉴 秦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58-1266,共9页
内蒙古昌图锡力地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西坡,成矿条件优越。前期研究发现,区内的银铅锌多金属矿产与中生代火山机构和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有关,由于覆盖较厚,勘查程度不高,只依靠地表地质工作难以确定火山机构分布和侵入岩体的空间位置... 内蒙古昌图锡力地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西坡,成矿条件优越。前期研究发现,区内的银铅锌多金属矿产与中生代火山机构和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有关,由于覆盖较厚,勘查程度不高,只依靠地表地质工作难以确定火山机构分布和侵入岩体的空间位置,不利于区内实现深部找矿突破。通过对磁测数据进行构造分析,揭示其可能为火山机构的放射状构造特征,推测构造18条,通过开展1∶20000重力测量,并对重力场进行剩余异常提取、功率谱分析等处理,发现1处可能为隐伏侵入岩体引起的局部低重力异常,经计算其场源近似深度约1002.5 m。研究结果指示了区内可能的隐伏火山机构分布和侵入岩体空间位置,为该地区下一步开展深部找矿和钻探验证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图锡力 重磁场特征 火山机构 侵入岩体 深部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铭心 刘善华 杨怀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共6页
对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 对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文安5.1级地震与2004年1月河北滦县5.0级地震的重力场变化具有相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安地震 重力异常 重力场变化 孕震体膨胀 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6.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善华 李民 +1 位作者 孙铭心 刘育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2,254,共5页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下降的状态,与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动态变化 演化特征 大同6.1级地震 首都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小波多尺度重力场特征与构造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大莲 张平 +1 位作者 李向前 张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1,共6页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江苏沿海地区重力场进行波场分离,得到多阶小波细节信息。通过对不同阶次小波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不同深度凹陷及隆起的空间展布情况,并推断研究区内7条深大断裂的走向及倾向,发现以兴化-大丰一带为界,北部...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江苏沿海地区重力场进行波场分离,得到多阶小波细节信息。通过对不同阶次小波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不同深度凹陷及隆起的空间展布情况,并推断研究区内7条深大断裂的走向及倾向,发现以兴化-大丰一带为界,北部断裂大部分走向为NNE向,倾向NW,且坡度较陡;南部断裂大部分走向NEE向,倾向SE,且坡度较缓,这种南北差异可能是下扬子对冲构造格局的反映。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地震分布与NE向和NEE向、NW向、近EW向(活动)断裂关系密切,东海-赣榆西北部和大丰港沿海一带断裂的活动性较强,应力场相对不稳定,发生地震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 重力场特征 断裂 对冲构造 地震分布 江苏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矿集区罗河-小包庄矿区重磁场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尚世贵 张千明 +1 位作者 高昌生 范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0-735,共6页
文章对罗河-小包庄西侧、南侧重磁低缓异常进行研究,预测了深部存在铁矿体,并通过钻探证实,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推测其向东、北存有较大延伸,预测资源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小波多尺度变换将重磁异常分解到不同尺度空间,可有效分离具垂向... 文章对罗河-小包庄西侧、南侧重磁低缓异常进行研究,预测了深部存在铁矿体,并通过钻探证实,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推测其向东、北存有较大延伸,预测资源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小波多尺度变换将重磁异常分解到不同尺度空间,可有效分离具垂向叠加重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河-小包庄矿区 磁场特征 小波变换 弱低缓异常分离 找矿模型及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地球物理场界线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燕云 李占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1-1256,共6页
根据新编制的重磁图发现,在龙门山的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存在着一条分割性极强的重磁场分界线,其两侧重磁场面貌完全不同,它可能构成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界线,其规模和活动强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命名为武都—文县断裂。从区... 根据新编制的重磁图发现,在龙门山的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存在着一条分割性极强的重磁场分界线,其两侧重磁场面貌完全不同,它可能构成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界线,其规模和活动强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命名为武都—文县断裂。从区域上分析,该断裂兼具走滑-挤压特征,使断裂东南侧地块向南西,西北侧地块向北东发生走滑而显示右旋走滑性质。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它不仅是一条区划性断裂,而且可能还是一条与阿尔金断裂同等重要的走滑断裂。推测青藏高原东缘沿此断裂向北移动时,断裂发生了右旋走滑。根据东昆仑磁异常带向北推移的距离估算,推移距离200~3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重磁场特征 向上延拓 隐伏的北东向深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约束条件下的连续重力观测非线性漂移改正方法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窦喜英 韦进 +2 位作者 王恩利 马海萍 张丽琼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1-1258,1273,共9页
连续重力观测去除固体潮后所得重力残差结果,除了受仪器故障、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供电系统干扰外,弹簧重力仪的长期漂移也成为重力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漂移改正不可忽略。本文以高台地震台近5年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为数据基础,采... 连续重力观测去除固体潮后所得重力残差结果,除了受仪器故障、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供电系统干扰外,弹簧重力仪的长期漂移也成为重力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漂移改正不可忽略。本文以高台地震台近5年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多阶多项式拟合法,并以驰豫分析结果和流动重力场结果为约束,研究弹簧重力仪的非线性漂移特征及其漂移改正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台重力仪的线性和非线性漂移特征明显,严重影响了其他微弱重力信号的提取,而驰豫分析处理结果和流动重力场成为有效地辅助约束手段,在其双重制约下进行非线性漂移改正,使所得重力非潮汐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重力观测 漂移特性 地球物理场 气压 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