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茶菌中D-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气相色谱检测法 被引量:9
1
作者 吴薇 籍保平 +1 位作者 田文礼 杨志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8-169,共2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D-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气相色谱检测法,该检测方法与有关文献介绍的其它检测方法相比较,具有灵敏度高、前处理简便、测定速度快、成本低、适用面广等优点。同时,对红茶菌样品的检测结果为解释红茶菌饮料的解毒、抗癌...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D-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气相色谱检测法,该检测方法与有关文献介绍的其它检测方法相比较,具有灵敏度高、前处理简便、测定速度快、成本低、适用面广等优点。同时,对红茶菌样品的检测结果为解释红茶菌饮料的解毒、抗癌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d-葡萄糖1 4内酯 气相色谱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成分对红茶菌液中D-葡萄糖二酸-1,4-内酯和总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侃 甘旭华 +2 位作者 唐欣昀 王硕 檀华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7,共4页
采用纯化的酵母菌和木醋酸菌菌株培养红茶菌液,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培养液中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L)的含量,考察不同配方对DSL产量的影响。用HPCE法在培养10 d的红茶菌液中稳定检测到DSL;采用麦芽糖与绿茶培养的红茶菌... 采用纯化的酵母菌和木醋酸菌菌株培养红茶菌液,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培养液中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L)的含量,考察不同配方对DSL产量的影响。用HPCE法在培养10 d的红茶菌液中稳定检测到DSL;采用麦芽糖与绿茶培养的红茶菌液中的DSL含量达1.09 g/L,远高于乌龙茶和蔗糖培养液中的0.28 g/L。发现有利于DSL合成的糖类依序是:麦芽糖>葡萄糖>蔗糖;茶叶依序是:红茶≥绿茶>乌龙茶;较高浓度的糖不利于DSL的合成。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总酸的含量,计算得率(酸/糖耗),发现葡萄糖和麦芽糖、绿茶和红茶有利于红茶菌液的成熟,高浓度的糖抑制红茶菌液的成熟。DSL浓度约占总酸的6.5%~7.3%,与总酸显著相关(α=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纯菌培养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d-葡萄糖-1 4-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土D—葡萄糖酸配合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及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树功 倪嘉缵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22-426,共5页
十五种希土D-葡萄糖酸配合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非常相似,结构类同,配合物的糖酸谱带明显展宽,羧酸根的对称和反对称振动谱带相差200cm^(-1),与希土离子单齿配位,糖酸为β构型,吡喃环上的O_1和O_5也参予配位,希土离子配位数是9。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d-葡萄糖酸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葡萄糖酸改性不锈钢网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显猴 王自远 +2 位作者 曹静静 王伟 武荣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65-1472,共8页
采用一步法将不锈钢网进行酸刻蚀并吸附葡萄糖酸(GA),成功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的葡萄糖酸改性不锈钢网(GAG-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GAG-不锈钢网表面形貌和化学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A成功地吸附在了不锈... 采用一步法将不锈钢网进行酸刻蚀并吸附葡萄糖酸(GA),成功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的葡萄糖酸改性不锈钢网(GAG-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GAG-不锈钢网表面形貌和化学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A成功地吸附在了不锈钢网上和网表面成功构造微纳米粗糙结构。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表面进行了润湿性测试,在空气中,水滴在其表面接触角为0°;在水下,油滴在其表面接触角大于150°。GAG-网能够有效地分离多种油水混合物,分离效率均达到98%以上,分离通量达140 L·(m^2·s)^(-1);分离正己烷/水的混合物40次后仍具有99.5%以上的分离效率;在腐蚀性环境中也具有优异的分离能力。该方法简单绿色,制备过程无需任何电器和机械设备。制备的GAG-网油水分离性能优异,在处理油水混合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 不锈钢网 高通量 耐腐蚀 d-葡萄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咔唑法测定中华鲟软骨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叶 赵婷 +4 位作者 冯伟伟 李芸子 但招陵 刘治华 仰榴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597-11598,共2页
[目的]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中华鲟软骨中硫酸软骨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碱提-酶解法提取中华鲟软骨中硫酸软骨素,采用咔唑法,以D-葡萄糖醛酸为标准品,在硼砂-浓硫酸介质中经咔唑显色后,以蒸馏水为空白,于波长530nm处分别测定对照品溶... [目的]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中华鲟软骨中硫酸软骨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碱提-酶解法提取中华鲟软骨中硫酸软骨素,采用咔唑法,以D-葡萄糖醛酸为标准品,在硼砂-浓硫酸介质中经咔唑显色后,以蒸馏水为空白,于波长530nm处分别测定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按标准曲线计算葡萄糖醛酸含量,进而转换为硫酸软骨素含量。[结果]D-葡萄糖醛酸在10~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015X-0.037(r=0.9997),3个不同浓度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87%、100.73%和101.29%(n=5),RSD值分别为2.74%、2.56%和2.22%。[结论]该方法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作中华鲟软骨中硫酸软骨素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法 软骨素 d-葡萄糖 中华鲟软骨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钠辅助谷氨酰胺转移酶对牦牛乳凝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赵敏 杨林 +2 位作者 张辉 辜雪冬 祝亚辉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1,35,共5页
为了解决牦牛酸奶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易出现凝胶破碎和乳清析出等质构缺陷。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柠檬酸三钠(TSC)对经谷氨酰胺转移酶(MTGase)处理的脱脂牦牛乳形成凝胶的持水力、硬度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柠檬酸三钠(0、10、30和... 为了解决牦牛酸奶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易出现凝胶破碎和乳清析出等质构缺陷。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柠檬酸三钠(TSC)对经谷氨酰胺转移酶(MTGase)处理的脱脂牦牛乳形成凝胶的持水力、硬度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柠檬酸三钠(0、10、30和50mmol/L)加入到牦牛乳中,分散均匀后重新调整pH至6.55~6.65,然后加入MTGase以促进牦牛乳酪蛋白的共价交联反应。将上述分散体系用1.4%(w/v)D-葡萄糖酸-δ-内酯(GDL)于42℃下酸化4~5 h。结果表明,当TSC的浓度分别为0、10、30和50 mmol/L时,牦牛乳酪蛋白胶束形成的颗粒直径分别为300、110、70、30 nm。在0~30 mmol/L范围内,随着TSC浓度的增加,经过MTGase处理后的牦牛乳形成的酸凝胶的硬度、持水力和屈服应力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超过30 mmol/L,凝胶的硬度、持水力和屈服应力逐渐降低。总体而言,TSC能够将牦牛乳酪蛋白胶束分解成较小的颗粒,在MTGsae存在的条件,能显著改善牦牛乳酸凝胶的质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三钠 d-葡萄糖酸-δ-内酯 凝胶 共价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夷扇贝多糖提取及纯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刘瑀 方志强 +1 位作者 刘宇馨 娄亚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08-213,共6页
以青岛虾夷扇贝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对水提、酶提醇沉法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扇贝柱多糖工艺及多糖脱蛋白进行研究,并对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和D-葡萄糖酸-δ-内酯(D-glucono-δ-lactone,GDL)的脱蛋白效果... 以青岛虾夷扇贝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对水提、酶提醇沉法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扇贝柱多糖工艺及多糖脱蛋白进行研究,并对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和D-葡萄糖酸-δ-内酯(D-glucono-δ-lactone,GDL)的脱蛋白效果进行对比,其中利用GDL对多糖中的蛋白质进行脱除尚属首次。结果显示,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0∶1(m L/g)、加酶量2.5%、60℃提取3 h,在此条件下虾夷扇贝多糖得率可达10.90%;TCA法脱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蛋白时间5 h、TCA质量分数5%、脱蛋白次数3次;GDL法脱蛋白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45℃、GDL质量分数0.3%。在两者最佳条件下,分别进行3次平行实验,TCA蛋白脱除率为88.654%,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905%;GDL蛋白脱除率为99.062%,RSD为0.679%;对比两种脱蛋白方法,GDL法脱蛋白效率更高,实验效果也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多糖 三氯乙 d-葡萄糖酸-δ-内酯 脱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诺氟沙星盐的制备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永琼 祝宏 《中国兽药杂志》 2006年第4期25-28,16,共5页
通过成盐方式增加诺氟沙星的水溶性。选择L-天冬氨酸、L-谷氨酸、D-半乳糖醛酸和D-葡萄糖酸分别与NFX作用制备四种诺氟沙星盐,并进行溶解度试验。结果显示,诺氟沙星L-天冬氨酸盐、诺氟沙星L-谷氨酸盐、诺氟沙星D-半乳糖醛酸盐和诺氟沙... 通过成盐方式增加诺氟沙星的水溶性。选择L-天冬氨酸、L-谷氨酸、D-半乳糖醛酸和D-葡萄糖酸分别与NFX作用制备四种诺氟沙星盐,并进行溶解度试验。结果显示,诺氟沙星L-天冬氨酸盐、诺氟沙星L-谷氨酸盐、诺氟沙星D-半乳糖醛酸盐和诺氟沙星D-葡萄糖酸盐的合成收率分别为59%、73%、60%和86%(以诺氟沙星计);当4种诺氟沙星盐的浓度(以活性物NFX计)分别为166、162、174和174mg/mL时,溶液的pH分别为4.9、5.1、5.4和4.3,满足生理对pH范围(pH4~8)的需要。4种诺氟沙星盐的制备工艺简单,水溶性良好,具有工业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诺氟沙星L-天冬氨 诺氟沙星L-谷氨 诺氟沙星d-半乳糖醛 诺氟沙星d-葡萄糖酸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刺参多糖的提取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佳 姜淼 +3 位作者 郑杰 宋志远 李智博 赵前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14,共8页
以大连刺参为原料,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木瓜蛋白酶提取刺参多糖的酶解工艺条件;以蛋白脱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法,优化D-葡萄糖酸-δ-内酯(GDL)对刺参多糖的脱蛋白工艺;并检测经过提取纯... 以大连刺参为原料,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木瓜蛋白酶提取刺参多糖的酶解工艺条件;以蛋白脱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法,优化D-葡萄糖酸-δ-内酯(GDL)对刺参多糖的脱蛋白工艺;并检测经过提取纯化后的刺参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刺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酶量1.60%、pH7.30、温度54.0℃,在此条件下刺参多糖提取率为5.34%;最佳脱蛋白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 h、GDL溶液(w/w,20%)加入量2.5 mL,蛋白脱除率为95.8%。提取纯化的刺参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3、4.5、3.9、0.85 mg/mL。刺参多糖浓度为3.0 mg/mL时,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达到90.4%,且与阳性对照VC的清除能力相差不大。说明刺参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多糖 d-葡萄糖酸-δ-内酯 脱蛋白 体外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果肉发酵红茶菌饮料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清鹏 胡卓炎 +2 位作者 赵雷 周沫霖 余小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6-221,共6页
以龙眼果肉和茶糖水为原料,探讨了发酵温度、初始可溶性固形物和接种量等因素对龙眼果肉红茶菌发酵的影响,并以总酸、D-葡糖糖二酸1,4-内酯和D-葡萄糖二酸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设计进行工艺优化,得出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9.6℃,初始TSS为... 以龙眼果肉和茶糖水为原料,探讨了发酵温度、初始可溶性固形物和接种量等因素对龙眼果肉红茶菌发酵的影响,并以总酸、D-葡糖糖二酸1,4-内酯和D-葡萄糖二酸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设计进行工艺优化,得出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9.6℃,初始TSS为14.7°Brix,接种量为14.1%,发酵时间6 d,所得发酵液总酸含量为26.87 g/L,D-葡糖糖二酸1,4-内酯为5.51 g/L,D-葡萄糖二酸为18.0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龙眼 d-葡糖糖二1 4-内酯 d-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菌种主要代谢产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吴薇 盖宝川 籍保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7-151,共5页
本文介绍了红茶菌中几种主要代谢产物的生成特性,不同菌种及其不同组合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各不相同。结果表明,菌种A22具有很强的代谢葡萄糖生成酸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大量的D-葡萄糖二酸1,4内酯,它是红茶菌中的主要功能因子... 本文介绍了红茶菌中几种主要代谢产物的生成特性,不同菌种及其不同组合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各不相同。结果表明,菌种A22具有很强的代谢葡萄糖生成酸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大量的D-葡萄糖二酸1,4内酯,它是红茶菌中的主要功能因子,另外,A22还可产生较多的其它有益成分,如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等,而乙酸的含量适中。因此,该菌种是生产具有解毒、抗癌作用的红茶菌功能性饮料的理想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代谢 d-葡萄糖1 4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对饮食诱导肥胖小鼠体重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涛 籍保平 +2 位作者 周峰 杨志伟 栗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46-251,共6页
本实验以高脂饲料喂食的C57BL/6J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为期11周的实验,以小鼠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含量、血清脂质水平、小鼠脏器系数、肝组织形态、脂肪组织形态为检测指标,研究茶叶浸出液、A4(Gluconacetobacter sp.A4)发酵液、红茶菌原... 本实验以高脂饲料喂食的C57BL/6J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为期11周的实验,以小鼠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含量、血清脂质水平、小鼠脏器系数、肝组织形态、脂肪组织形态为检测指标,研究茶叶浸出液、A4(Gluconacetobacter sp.A4)发酵液、红茶菌原液发酵液对小鼠体重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浸出液、A4发酵液、红茶菌原液发酵液,均能够减缓小鼠体重增长的进程,减少小鼠体内脂肪含量,并能够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蓄积以及减缓脂肪细胞增大的进程。其中,以A4发酵液的效果最为明显,表现出对饮食诱导小鼠的很好的体重控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葡糖杆菌 饮食诱导 d-葡萄糖-1 4-内酯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炎症显像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楚进锋 王学斌 +5 位作者 吕恭序 赵毅 张俊波 王金城 米宏志 杨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5-239,共5页
对柠檬酸 (Cit)、酒石酸 (Tar)、DL 苹果酸 (DL Mal)、L 苹果酸 (L Mal)和D 葡萄糖二酸 (D Gca)等 5种含有羟基和羧基的小分子化合物的99mTc标记条件以及亲炎症的生物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根据它们的最佳标记条件 ,分别对其进行标记 .... 对柠檬酸 (Cit)、酒石酸 (Tar)、DL 苹果酸 (DL Mal)、L 苹果酸 (L Mal)和D 葡萄糖二酸 (D Gca)等 5种含有羟基和羧基的小分子化合物的99mTc标记条件以及亲炎症的生物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根据它们的最佳标记条件 ,分别对其进行标记 .标记率均大于 90 % .这 5种配合物和99mTcO- 4(P)在松节油致炎小鼠中的生物分布结果表明 :炎症模型脓肿与肌肉的质量活度分数之比值 (am(A) /am(M) )分别达 4 .0 2± 0 .2 1(Cit,3h) ,3.2 0± 0 .17(Tar,1h) ,4 .0 4± 0 .2 1(DL Mal,6h) ,3.50± 0 .2 3(L Mal,1h) ,4 .30± 0 .77(D Gca ,3h)和 3.2 3± 0 .4 1(P ,1h) .对99mTc D Gca在松节油致炎家兔中的生物分布进行了静态显像 ,结果较好 .据此可认为99mTc标记的 5种配合物和99mTcO- 4均有亲炎症组织的生物性质 ,其中 ,99mTc Cit国外已用于临床 ,而99mTc D Gca很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炎症显像剂 ,值得进一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 炎症显像剂 d-葡萄糖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药金铁锁的薄层色谱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园 周欣 +2 位作者 赵超 龚小见 陈华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目的:建立苗药金铁锁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金铁锁药材经不同溶剂提取后,以氯仿:甲醇=10∶1(体积比)为展开系统,对金铁锁药材中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作定性鉴别。结果:采用此... 目的:建立苗药金铁锁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金铁锁药材经不同溶剂提取后,以氯仿:甲醇=10∶1(体积比)为展开系统,对金铁锁药材中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作定性鉴别。结果:采用此法检测,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金铁锁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铁锁 薄层色谱法 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 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主要功能菌株发酵糖茶水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莉 籍保平 +2 位作者 周峰 杨志伟 李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145,共4页
葡糖酸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sp.A4)作为红茶菌中的主要功能菌株具有很强的产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L)能力。本实验探讨了温度、pH、叶酸、木糖醇和发酵时间对A4生长及代谢产DSL的影响,得出最佳培养工艺:培养液组成为红茶0.5%(W... 葡糖酸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sp.A4)作为红茶菌中的主要功能菌株具有很强的产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L)能力。本实验探讨了温度、pH、叶酸、木糖醇和发酵时间对A4生长及代谢产DSL的影响,得出最佳培养工艺:培养液组成为红茶0.5%(W/V)、葡萄糖5%(W/V)和木糖醇3%(W/V),接种量10%(V/V);在发酵过程中维持pH为4.0、发酵温度30℃,静止培养8d。发酵结束后,葡萄糖利用率达82%,DSL产量为4.69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葡糖杆菌 d-葡萄糖1 4内酯 气相色谱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