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侯瑞华 吕麦扣 温慧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的首次发病的YACI患者为观察组,根据CEUS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1~4级;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中、重度。另外选取同期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且结果正常的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凝血功能结果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计算DFR。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对观察组中DFR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观察组96例,对照组67例。观察组DFR数值高于对照组([102.06±13.05)×10^(-3) vs(71.35±18.1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观察组中DFR数值与神经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16,P=0.038),与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也呈正相关(r=0.879,P=0.032)。结论YACI患者的DFR数值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可能是判断Y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 急性脑梗死 青年 颈动脉斑块 神经功能缺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相关性
2
作者 袁康 霍淑娴 +2 位作者 谢梦迪 刘锐 刘新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增加≥4分。将患者分为END组(n=44)与无END组(n=461)。90天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n=289),>2分为预后不良组(n=216)。将DFR依据三分位数值0.19 g/L和0.53 g/L分为:DFR三分位数1(<0.19)、DFR三分位数2(0.19~0.53)、DFR三分位数3(>0.5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DFR与END及预后的相关性。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DFR与END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用直方图展示不同DFR三分位数者对应的90天mRS评分分布。结果DFR中位数为0.3(0.1~0.8),44例(8.7%)患者发生END,216例(42.8%)患者90天预后不良。在校正了潜在相关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END显著相关(OR=1.822,95%CI 1.37~2.499,P<0.001),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END显著相关(OR=4.489,95%CI 1.428~17.774,P=0.017)。90天mRS评分分布图显示DFR三分位数3患者90天mRS评分0~2分比例最低,6分比例最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1.556,95%CI 1.146~2.221,P=0.009);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2.007,95%CI 1.053~3.837,P=0.034)。结论DFR可用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能为识别具有较高预后不良风险的患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d-/纤维蛋白比值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联合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比值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东 赵正宇 +1 位作者 王梦云 刘红阳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2-1577,共6页
目的:探讨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联合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比值(D/F)在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4年4月在本院确诊为大脑中动脉闭塞AIS的10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联合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比值(D/F)在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4年4月在本院确诊为大脑中动脉闭塞AIS的10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机进行头颅CT扫描。根据CT灌注成像原始图像中的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晚期定义多时相CTA。采用CTP脑灌注智能分析系统自动获得核心梗死体积和低灌注体积。采用Menon评分法(0~5分)对多时相CTA上侧支血管的情况进行评分。测量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计算两者比值(D/F)。根据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5例)和预后不良组(57例)。采用t或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核心梗死体积和低灌注体积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CTA侧支循环评分及对血浆D/F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AIS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相较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比例显著升高(P<0.05),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显著降低(P<0.001)血浆D/F显著升高(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浆D/F呈显著负相关(r=-0.350,P<0.001)。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和血浆D/F单独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60(95%CI:0.668~0.851,P<0.001)、0.820(95%CI:0.741~0.899,P<0.001);两者联合时AUC为0.868(95%CI:0.801~0.935,P<0.001),相应的诊断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77.8%。结论: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联合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对大脑中动脉闭塞AIS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CT血管成像 侧支循环 D 纤维蛋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珊珊 杨雪微 +2 位作者 郑宇 高玉娟 苏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LYMPH%)及单核细胞比例(MONO%)、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结果:131例患者中110例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21例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相比,合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患者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WBC、D-D、DFR较高,PT延长,LYMPH%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OR=1.054,95%CI:1.024-1.084,P<0.001)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OR=1.026,95%CI:1.002-1.051,P=0.033)为出现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D-D和DF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809。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与D-D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8708);与D-D相比,DFR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P=0.0302)。DFR的最佳cut-off值为16.50,此时的敏感度为90.5%,特异性为70.0%。结论:DFR在预测初发APL相关出血程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DFR值越大提示出血程度越严重,当DFR>16.50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出血程度 d- 纤维蛋白 D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检测全血与传统血浆/血清检测在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中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分析
5
作者 杨萌 梁琼云 +6 位作者 凌永基 莫银娟 朱志强 吕艳丽 张懿 丁细霞 郭勇晖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2-123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二聚体(D-dimer,DDI)、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验证其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二聚体(D-dimer,DDI)、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验证其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22年7—8月期间收集的DDI全血和血浆样本各104例、PCT全血和血清样本各496例、NT-proBNP全血和血清样本各77例。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回归分析、相对灵敏度、相对特异度、约登指数和Kappa值评估全血与血浆/血清样本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性。结果DDI、PCT和NT-proBNP的全血与血浆/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良好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512、r^(2)=0.9428和r^(2)=0.9916(P>0.05)。在医学决定水平下,DDI(0.55μg/mL)相对灵敏度为94.3%,相对特异度为94.1%,约登指数为0.88,Kappa值为0.87;PCT(0.5 ng/mL和2.0 ng/mL)的相对灵敏度分别为均97.4%、89.0%,相对特异度分别为95.8%、98.3%,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87,Kappa值分別为0.93和0.89;NT-proBNP(125 pg/mL)的相对灵敏度为94.1%,相对特异度100%,约登指数0.94,Kappa值为0.87。这些结果表明全血标本检测的高度准确性及两种方法结果的高度一致性。结论该研究验证了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DI、PCT和NT-proBNP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其与传统血浆/血清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POCT在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检测 d- 降钙素 N端脑利钠肽前 全血样本 血浆/血清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4
6
作者 饶甲环 马煜盛 +3 位作者 龙洁旎 刘季晨 薛雅芝 郭志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3-949,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比值)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CS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D/F比值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比值)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CS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D/F比值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4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分为正常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ACS组,进一步将ACS组按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Gensini积分中位数分为高Gensini积分组和低Gensini积分组。分析各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F比值及hs-CRP等4项指标与ACS的相关性,以及对ACS诊断预测及病变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结果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hs-CRP在各组中总体趋势为正常组<SAP组<ACS组,而D/F比值总体趋势为正常组=SAP组<ACS组;4项指标均与ACS患者冠脉病变支数相关(P<0.05),D-二聚体、D/F比值及hs-CRP等3项指标与ACS患者Gensini积分相关(r=0.18,P=0.006;r=0.20,P=0.002;r=0.14,P=0.029),在冠心病患者中D/F比值对ACS的诊断预测价值与hs-CRP相当(Z=0.449<1.96,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F比值和hs-CRP是ACS患者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6,P=0.045;OR=1.197,P<0.001)。结论 D/F比值、hs-CRP与ACS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是ACS患者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d-/纤维蛋白比值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2
7
作者 丁萌 张青云 +5 位作者 景阳 陈向华 耿学丽 谢守军 张秀琴 杨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885-1888,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2)岁。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非血栓性疾病患者50例为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5±2.3)岁,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颈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3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3.9)岁。检测3组DD及FIB的血清浓度。结果 3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分别为DVT组(0.91±0.26)mg/L和(5.18±0.09)g/L,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0.54±0.06)mg/L和(4.57±0.69)g/L,正常对照组(0.29±0.09)mg/L和(2.71±0.29)g/L。DVT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D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74.4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7%和91.78%;FIB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4.00%和76.6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79%和84.1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73.3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和94.29%。结论联合检测血清DD和FIB的水平能够提高DVT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并且降低其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d-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8
作者 薛红霞 崔华东 +5 位作者 刘冬梅 付文轶 刘晓丹 杨丽丽 赵丽娟 张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及其与RA病情活动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DD及FIB水平,分析RA血浆DD和FIB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及其与RA病情活动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DD及FIB水平,分析RA血浆DD和FIB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及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血浆DD水平[(364±325)μg/L]高于健康对照者[(99±91)μg/L](P<0.01);RA患者血浆FIB水平[(3.83±0.78)g/L]高于健康对照者[(2.43±0.63)g/L](P<0.01)。RA患者血浆DD与FIB水平显著相关(r=0.55,P<0.01),且二者分别与ESR(r=0.481,r=0.572;P<0.01)、CRP(r=0.653,r=0.738;P<0.01)、DAS28(r=0.494,r=0.441;P<0.01)、PLT(r=0.611,r=0.461;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Hb呈显著负相关(r=-0.35,r=-0.371;P<0.01)。结论 RA患者血浆DD升高并不必然提示血栓形成,血浆DD及FIB可能成为判断RA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d-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化规律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强 王永利 +3 位作者 王征宇 彭志清 相建峰 陈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D、FIB浓度... 目的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D、FIB浓度。计算每例患者D-D峰值、D-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D增高时间,统计学分析D-D、FIB变化规律,以及D-D峰值、D-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D增高时间之间相关性和线性关系。结果 CDT术后18例患者中13例(72%)疗效评价为优或良,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CDT治疗中尿激酶微泵速度不变情况下,D-D先上升后下降,FIB持续下降;尿激酶微泵速度减半后,D-D下降速度变缓,FIB逐渐上升。统计学分析显示,D-D峰值与D-D上升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88,P<0.01),D-D峰值与D-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80,P<0.01),D-D上升速度与D-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62,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49,P=0.04),D-D峰值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76,P<0.01),D-D增高时间与FIB下降速度间无相关性。结论急性LEDVT患者CDT治疗过程中血浆D-D、FIB会产生规律性变化,监测和分析D-D、FIB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CDT疗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d-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胸痛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水平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方杰 李湘民 +3 位作者 张娟 王爱民 周利平 李小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 目的:探讨急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急性的胸部和/或背部疼痛,入院时均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和FDP,均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确诊。比较3种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FIB和FDP的水平和阴性率。结果:共纳入234例患者,包括主动脉夹层患者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和肺栓塞患者41例。主动脉夹层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肺栓塞组的D-二聚体阴性率依次分别为13.68%,70.41%和4.88%;FDP阴性率依次分别为24.21%,81.63%和24.39%。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组中D-二聚体和FDP阴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和FDP阴性率显著高于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组(均P<0.001)。急性心肌梗死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主动脉夹层组和肺栓塞组(均P<0.001),而主动脉夹层组与肺栓塞组之间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间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FDP水平显著低于主动脉夹层组和肺栓塞组(均P<0.001),而主动脉夹层组与肺栓塞组之间的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和FDP在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导致的急性胸痛中表达水平升高,并可能作为二者初步诊断的标志物;但不适于诊断疑似急性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 肺栓塞 d-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2 位作者 孙菲 李宁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纤维蛋白 抗凝血酶Ⅲ d- 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血栓溶解体积之间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琦 孙思翘 +2 位作者 程志华 王中英 刘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3-1528,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血栓溶解体积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制作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按照处置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即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 目的:探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血栓溶解体积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制作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按照处置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即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进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含量测定,并且计算静脉造影所显示的血栓溶解体积,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手术后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测量值均先升高后降低,模型组出现2次峰值,假手术组升高3 h达到峰值后即逐渐下降,至术后24 h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手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且模型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测量值与相应的血栓溶解体积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Pearson系数为0.307,R2=0.412(P<0.05)。结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随着时间呈现均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能够反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凝聚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深静脉血栓 纤维蛋白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血栓溶解 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军 张源源 +4 位作者 冯德光 刘玲 徐丞 彭艳 刘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611-361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外周血血浆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变化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n=15)、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n=25)、慢性心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外周血血浆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变化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n=15)、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n=25)、慢性心功能不全组(n=182)的BNP(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D-D和FG的浓度(免疫荧光法),同一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研究对象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比较不同组BNP、D-D、FG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脏结构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组的BNP、D-D和FG浓度均明显升高,LAD和LVEDD均明显增大,LVEF和FS均明显减小,且血浆BNP、D-D和FG的浓度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增高而升高,并在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D-D、FG的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脑钠肽 d- 纤维蛋白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强 程英升 王永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1-1035,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患者血浆D-D、FIB值。计算D-D峰值、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及血栓溶解率并予疗效分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D、FIB值变化规律,D-D峰值与血栓量、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平均血栓溶解率为78%,6例血栓完全溶解。疗效分级优、良13例(72.2%),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尿激酶剂量不变情况下D-D值先升后降,FIB值持续下降,尿激酶剂量减半后D-D值下降变缓,FIB值逐渐上升。D-D峰值与血栓量呈正相关(r=0.81,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r=0.49,P=0.04),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08,P=0.08);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35,P=0.16)。结论 CDT治疗急性LEDVT过程中监测分析血浆D-D、FIB,有助于指导溶栓药物应用,延长溶栓时间,提高CDT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d-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任占芬 杨金良 +1 位作者 罗寰 白晓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8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口服,对观察...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8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口服,对观察组在予以西药口服基础上联合予以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干预治疗后2周后,分别对两组的关节压痛情况、疾病活动度、炎症水平、凝血功能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28,DAS28)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白细胞介素-1(Interleulin-1,IL-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7.50%(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80.00%(32/40)(P<0.05)。结论采用红花注射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炎症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活动期 红花注射液 纤维蛋白 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述菊 吴绪平 +2 位作者 丁昀 黄伟 刘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8期1764-1765,共2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D...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含量,用凝固法测定Fib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电针 d-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裂解产物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古兴元 陈志坚 吴建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076-3078,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ADVT)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h...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ADVT)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h、溶栓72h、溶栓7d以及溶栓第14天)D-二聚体(D-Dimer,D-D)、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h血清D-D水平高于72h、7d以及14d(P<0.05);治疗24h、72h以及7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h以及72h相比较,治疗7d以及14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物 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戴淼 柳毅 黄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80例,均为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患者,分为治愈组(24例)、显效组(24例)...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80例,均为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患者,分为治愈组(24例)、显效组(24例)、有效组(20例)及无效组(12例)。比较4组患者术前当天及术后第1天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术前4组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除无效组外,其他3组术后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治愈组及显效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有效组及无效组(P<0.05)。术前4组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正常值,无效组小于治愈组及显效组(P<0.05)。术后无效组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治愈组(P<0.05)。结论 :动态观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不仅可用于评估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的预后情况,且对预防咯血复发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d- 纤维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因素与冠心病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明成 黄红漫 葛均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9例(冠心病组),对照组61例,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N)、D二聚体、尿酸(UA)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FN、D二聚体、LP(a)、U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目的探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9例(冠心病组),对照组61例,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N)、D二聚体、尿酸(UA)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FN、D二聚体、LP(a)、U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0005)。FN、D二聚体、Lp(a)、UA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的支数、分数呈线性相关。结论冠心病是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脂质代谢、高凝状态、UA代谢等诸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A 纤维蛋白 d-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孔祥锋 王萍 陈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1-1102,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LP(a)与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呈正相关。结论:LP(a)增高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临床通过测定LP(a)水平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a) 纤维蛋白 d- 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