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assessments reveal pollen degradation causes pollen abortion in cotto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lines
1
作者 PEI Qingyu LIU Jinshan +10 位作者 GUO Chunping MA Xiaomei LIU Xiaoyan YOU Chunyuan LIN Hairong LI Zhibo ZHAO Ruihai ZHU Bo WU Yuanlong PAN Zhenyuan NIE Xinhui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3期266-276,共11页
Background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male sterility is crucial for producing hybrid seeds and developing sterile germplasm resources.However,only a few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lines of cotton have been pro... Background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male sterility is crucial for producing hybrid seeds and developing sterile germplasm resources.However,only a few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lines of cotton have been produced due to several challenges,like inadequate vari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incomplete sterility,weak resilience of restorer lines,and difficulty in combining strong dominance.Therefore,the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CMS in cotton will facilitate hybrid breeding.Results Two F_(2)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of cotton were constructed from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HaA and 01A,maternal)and restorer lines(HaR and 26R,paternal).Genetic analysis of these populations revealed a segregation ratio of 3:1 for fertile to sterile plants.Phenotypic analysi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aits of flower bud development between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However,sterile plants exhibited smaller floral organs,shortened filament lengths,and anther atrophy on the flowering da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ertile plants.When perform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he two F_(2) populations revealed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the anther epidermis.Cellular 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len development before pollen maturation.Interestingly,between the pollen maturation and flowering stages,the tapetum layer of sterile plants degenerated prematurely,resulting in abnormal pollen grains and gradual pollen degradation.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fertility-restoring genes are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Sterile plants exhibit distinctive floral morphology,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tamen atrophy and abnormal anthers.Pollen abortion occurs between pollen maturity and flowering,indicating that premature tapetum degradation may be the primary cause of pollen abortion.Overall,our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tilizing CMS in hybrid breeding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dominant configuration of cotton hybrid combinations,mechanisms of sterility,and the role of sterile and restorer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Genetic analysi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ollen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hybrids with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 in Zea mays L.i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建昆 刘克明 崔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1-9,共9页
The abortive behaviour and the cytoplasm quality of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lines of homocary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existence of C race of Bipolaris maydis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enetic ... The abortive behaviour and the cytoplasm quality of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lines of homocary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existence of C race of Bipolaris maydis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enetic breeding,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in this paper.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anger from disease of B. maydis in CMS hybrid pro-duction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Zea mays L. ) hybrid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 PAT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unstability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of Brassica napus L.
3
作者 宋文光 管荣展 任乐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40-44,共5页
The unstability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ies (CMS) of Brassica napus Lwas stud-ied from 1989 to 1992,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occurrence of trace-pollen plants In sterilematerials was caused by nuclear pol... The unstability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ies (CMS) of Brassica napus Lwas stud-ied from 1989 to 1992,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occurrence of trace-pollen plants In sterilematerials was caused by nuclear polygenes of the maintainers; 2. Progenies of partial sterility typeshowed segregation of sterile, partially sterile (with trace pollen )and fertile plants; 3. High andlow temperature CMS lines were crossed and its progenies manifested complex segregation; 4.There wa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the fertility with successive selfing of the high temperatureCMS 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UNSTABLE sterility partial sterility 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MS恢复基因Rf2功能性分子标记开发及恢复系新种质创制
4
作者 赵天宇 杨绪磊 +5 位作者 王孟磊 韩忠旭 王铭钰 林春晶 张井勇 张春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8-1795,共8页
恢复系所含恢复基因的组成及数量直接决定恢复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通过“三系”法育成的杂交大豆的育性稳定性。Rf1基因广泛存在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而Rf2作为新发现的强恢复基因仅在极少数恢复系中存在。为此,通过开发Rf2基... 恢复系所含恢复基因的组成及数量直接决定恢复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通过“三系”法育成的杂交大豆的育性稳定性。Rf1基因广泛存在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而Rf2作为新发现的强恢复基因仅在极少数恢复系中存在。为此,通过开发Rf2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利用常规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聚合恢复基因Rf1和Rf2,可创制具有强恢复能力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新种质。结果表明,Rf1和Rf2分子标记相结合能够快速、准确地筛选目标恢复基因类型,显著提高基因聚合恢复系新种质的育种效率。同时,创制出的恢复系新种质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上表现优异。本研究为“三系”杂交大豆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恢复系新种质,也为今后更多强恢复系的高效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 不育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ssociated Gene of Cotton(Gossypium harknessii)
5
作者 WU Jian-yong,GONG Yang-chang,XING Chao-zhu,GUO Li-ping(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1-,共1页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 is a maternally inherited trait that results in the failure to produce functional pollen.It was identified in many plants,and it is widely used to exploit heterosis.
关键词 Gossypium harknessi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ssociated Gene of Cotton G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抗倒高含油甘蓝型油菜CMS汉11A的选育及应用
6
作者 孙晓敏 谌国鹏 +4 位作者 邢丽红 瞿丽英 薛艳 张雁霞 裴璐华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1-13,61,共4页
甘蓝型油菜不育性易于保持和恢复,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汉11A是用汉3A与常规品种中双11号经连续7 a定向成对回交选育而成的双低CMS。以该不育系配制的多个杂交组合已经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并进行了转让转化,示范推广... 甘蓝型油菜不育性易于保持和恢复,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汉11A是用汉3A与常规品种中双11号经连续7 a定向成对回交选育而成的双低CMS。以该不育系配制的多个杂交组合已经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并进行了转让转化,示范推广效果良好。综上,汉11A是集丰产、稳产、抗倒、抗病及高含油于一体的高配合力的不育系,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CMS-D2和CMS-D8不育系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7
作者 葛李爽 冯娟娟 +8 位作者 张梦 郭立平 戚廷香 张学贤 李永旗 唐会妮 乔秀琴 邢朝柱 吴建勇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目的】探究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CMS-D2)和三裂棉不育胞质(CMS-D8)的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的序列结构差异,为筛选鉴定不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方法】根据D2A和D8A这2个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果,使用Synteny and Rearrangem... 【目的】探究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CMS-D2)和三裂棉不育胞质(CMS-D8)的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的序列结构差异,为筛选鉴定不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方法】根据D2A和D8A这2个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果,使用Synteny and Rearrangement Identifier(Sy RI)软件鉴定结构变异,用Plotsr可视化分析包含共线性及非共线性区域的重组变异位点。以D8A线粒体基因组注释结果为参考,用D2A线粒体基因组注释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tblastn比对,筛选出D2A线粒体基因组中特有的ORF,并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相对表达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D2A和D8A这2个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2个部分重叠且相邻的倒易位区域。在D2A中发现17个特异的ORF,PCR验证了D2A中存在的6个特异ORF(orf114e、orf121b-1、orf121b-2、orf138b-2、orf186a-2和orf317a-2)。3~4 mm花蕾中orf121b-1和orf121b-2的相对表达量较高。orf114e、orf186a-2和orf317a-2具有典型的跨膜结构域和嵌合基因结构,符合不育基因的部分特征。【结论】D2A和D8A线粒体基因组间存在2个相邻的倒易位区域。D2A中存在6个特异的ORF,其中orf114e、orf186a-2和orf317a-2可能与棉花CMS-D2孢子体败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基因组 孢子体不育 配子体不育 开放阅读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S水稻不同器官的膜脂过氧化水平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明永 梁承邺 +2 位作者 段俊 黄毓文 刘鸿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03-606,共4页
比较了CMS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珍汕97B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中的膜脂过氧化、活性氧水平及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花药中H_2O_2和O_2水平较高,丙二醛(MDA)含量也高,而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 比较了CMS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珍汕97B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中的膜脂过氧化、活性氧水平及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花药中H_2O_2和O_2水平较高,丙二醛(MDA)含量也高,而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则较低,幼穗中,不育系的H_2O_2和MDA含量高于保持系,其它指标基本无差异,叶片中不育系H_2O_2含量较高。说明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活性氧代谢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生殖器官中,特别于花药中;叶片与幼穗中虽有H_2O_2的差异,未对除花药外的器官的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水稻 膜脂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乃元 梁康迳 +3 位作者 李毓 王颖 王洪飞 仇秀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29-1937,共9页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新质源cms—FA 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CMS不育系与保持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浩 柳李旺 +3 位作者 陈崇顺 龚义勤 宋贤勇 韦开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08,i006-i009,共8页
研究了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A2 、A4及其相应保持系B2 、B4的小孢子发生与花药壁发育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 ,不育系A2 的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出现异常 ,小液泡增多 ,至单核期汇合形成大液泡 ,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 ;小孢子外壁染色浅 ... 研究了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A2 、A4及其相应保持系B2 、B4的小孢子发生与花药壁发育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 ,不育系A2 的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出现异常 ,小液泡增多 ,至单核期汇合形成大液泡 ,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 ;小孢子外壁染色浅 ,细胞壁受到破坏 ,最后与绒毡层一同降解。不育系A4在减数分裂期即表现出异常 ,绒毡层异常肥大 ;花药发育后期 ,小孢子外壁亦染色较浅 ;绒毡层细胞融合形成细胞团块侵入药室挤压小孢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胞质雄性不育 小孢子发生 细胞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线粒体基因coxⅡ的SNP检测及其与CMS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腾义 范东东 +4 位作者 赵婷 刘齐元 王建革 朱肖文 程元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0-727,共8页
对烟草胞质雄性不育性(CMS)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以7个CMS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为材料,利用特异引物PCR法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coxⅡ),通过直接测序和比对,检测到coxⅡ中有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碱基变异,分别是:C-770G、G-772... 对烟草胞质雄性不育性(CMS)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以7个CMS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为材料,利用特异引物PCR法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coxⅡ),通过直接测序和比对,检测到coxⅡ中有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碱基变异,分别是:C-770G、G-772A和G-773C,其中第770位碱基的变化导致了相应位点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第772和773位碱基的变化共同导致了1个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对coxⅡ基因中第770位C→G的突变进行了240个烟草植株个体的PCR-RFLP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保持系单株的线粒体coxⅡ基因片段都可以被HapⅡ酶切,酶切后出现2种条带;而全部雄性不育系单株的线粒体coxⅡ基因片段由于第770位C→G的突变都不能被HapⅡ酶切,电泳图中仅有1条未被切开的条带。说明coxⅡ基因第770位的SNP位点与烟草CMS特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cms coxⅡ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CMS 212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燕 董振生 +4 位作者 张改生 董军刚 刘创社 刘绚霞 李宏兵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7,共5页
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显微观察发现,212A的花药发育受阻于胞原细胞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花药由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无造胞细胞和花粉囊的分化,属于无花粉囊型不育系。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学研究 花药发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显微观察 石蜡切片 发育过程 发育受阻 主要特点 花粉囊 维管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线粒体基因atp6的SNP及其与CMS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婷 朱滕义 +2 位作者 刘齐元 张美良 蒋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55-1661,共7页
为更好地在烟草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对烟草胞质雄性不育(CMS)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atp6基因是影响植物CMS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以7个烟草CMS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为材料,利用PCR特异引物扩增其线粒体基因atp6,通过直接测序和比对... 为更好地在烟草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对烟草胞质雄性不育(CMS)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atp6基因是影响植物CMS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以7个烟草CMS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为材料,利用PCR特异引物扩增其线粒体基因atp6,通过直接测序和比对,发现atp6中A-59C、T-92C、T-185G、T-253C、T-418C和T-768C共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碱基变异,其中第59位、92位、185位和418位碱基的变化导致了相应位点编码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另两个位点(第253位和768位)为同义突变。对atp6基因中第59位A→C的突变进行了大量个体(共222个烟草植株个体)的PCR-RFLP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保持系单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片段都可以被Bst1107I酶切,酶切后出现两种条带;而96%以上的雄性不育系单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片段部分能被Bst1107I酶切,部分由于第59位A→C突变不能被Bst1107I酶切,酶切后出现3种条带。说明atp6基因第59位的SNP位点与烟草CMS特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cms atp6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及其保持系的花药蛋白质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曾维英 杨守萍 +1 位作者 喻德跃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37-1643,共7页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是以栽培大豆组合(N8855×N1628)F2不育株为母本,以N1628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选育而成的,N1628(或NJCMS2B)为其同型保持系。对NJCMS2A和NJCMS2B的二胞花粉期花药进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获得重复性好的...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是以栽培大豆组合(N8855×N1628)F2不育株为母本,以N1628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选育而成的,N1628(或NJCMS2B)为其同型保持系。对NJCMS2A和NJCMS2B的二胞花粉期花药进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获得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在分子量18.4~116.0kD、等电点4~7线性范围内,检测到约217个蛋白点,其中差异表达蛋白点25个,包括在NJCMS2A中出现而在NJCMS2B中缺失的蛋白点13个,在NJCMS2A中缺失而在NJCMS2B中出现的蛋白点10个,另有2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在NJCMS2B中比在NJCMS2A中明显增强。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鉴定出14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0个在NJCMS2A中出现而在NJCMS2B中缺失和4个在NJCMS2A中缺失而在NJCMS2B中出现。对热激蛋白22kD、半胱氨酸蛋白酶、V型H+-ATP酶A亚基、MADS盒蛋白和淀粉分支酶等主要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推测不育系NJCMS2A雄性不育性可能与能量代谢紊乱、细胞程序化死亡(PCD)、淀粉合成受抑制和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作用失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花药 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PolCMS育性恢复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俊霞 杨光圣 +1 位作者 傅廷栋 孟金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5-578,共4页
采用恢、保回交群体和集团分离分析 ( BSA) ,筛选了 860个 10 mer随机引物 ,找到了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 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 ( Rf)连锁的两个 RAPD标记 AH19690 和 AI1683 0 。它们位于 Rf 的一侧 ,与该基因的遗传... 采用恢、保回交群体和集团分离分析 ( BSA) ,筛选了 860个 10 mer随机引物 ,找到了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 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 ( Rf)连锁的两个 RAPD标记 AH19690 和 AI1683 0 。它们位于 Rf 的一侧 ,与该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为 5.9c M和 13.6c M,两标记间的遗传图距为 7.8c M。这两个 RAPD标记的发掘 ,为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P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RAPD标记 集团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CMS158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许忠民 张恩慧 +2 位作者 程永安 巩振辉 马青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Ogura胞质甘蓝雄性不育系CMS158及其保持系B158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小孢子发育有明显差异,不育系CMS158小孢子败育时期发生在四分体时期至单核花粉期,与可育花药相...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Ogura胞质甘蓝雄性不育系CMS158及其保持系B158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小孢子发育有明显差异,不育系CMS158小孢子败育时期发生在四分体时期至单核花粉期,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系的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挤压小孢子,导致小孢子相互粘连,不能形成正常花粉粒而导致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胞质雄性不育系 小孢子发生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CMS-T型育性分子标记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美红 杨海峰 +4 位作者 惠林冲 薛萍 张新圣 缪美华 陈振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585,共10页
为筛选便于鉴定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标记,采用cob(s)、cob(n)、orfA501、Cpp1和orf725共5个与CMS相关分子标记,jnurf13、AcSKP1、DNF-566、RNS-357、OPT和PsaO共6个与育性Ms位点相关分子标记分别对洋葱CMS类... 为筛选便于鉴定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标记,采用cob(s)、cob(n)、orfA501、Cpp1和orf725共5个与CMS相关分子标记,jnurf13、AcSKP1、DNF-566、RNS-357、OPT和PsaO共6个与育性Ms位点相关分子标记分别对洋葱CMS类型和育性基因型筛选与鉴定。在洋葱不育类型分子标记鉴定中,Cpp1标记不适合本材料CMS分类,cob(s)、cob(n)和orfA501 3个标记联合鉴定洋葱CMS-T类型,筛选出orf725标记适合区分不育株及其不育类型;在34份洋葱育性相关基因型鉴定中,DNF-566、RNS-357、OPT和PsaO4个标记鉴定结果与表型不一致,筛选出jnurf13和AcSKP1 2个分子标记能够鉴定洋葱保持系基因型msms、不育系基因型msms、育性恢复基因型MsMs及杂合子(Msms)。结果表明洋葱CMS-T材料由单核基因Ms位点控制,并且首次报道AcSKP1标记用于CMS-T材料验证,但AcSKP1标记采用混合PCR,鉴定成本相对较高。所以,orf725和jnurf13标记适合田间筛选洋葱不育株类型和育性相关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 分子标记 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napus 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ICMS的选育 被引量:43
18
作者 傅寿仲 戚存扣 唐继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5-309,共5页
本研究选用“陆奥”油菜为母本,“五十铃”油菜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以父本连续回交,育成了新的质核互作结构的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 MICMS。该不育系花器官形态和花药解剖结构的变异现象与已知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似。通过不同... 本研究选用“陆奥”油菜为母本,“五十铃”油菜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以父本连续回交,育成了新的质核互作结构的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 MICMS。该不育系花器官形态和花药解剖结构的变异现象与已知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似。通过不同品种测交,已鉴定出对 MICMS 具有较好恢、保能力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细胞质 雄性 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平武 李赟 +1 位作者 何庆彪 杨光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共6页
以甘蓝型油菜pol CMS不育系1141A及其恢复系花叶恢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并进一步构建可育和不育分离群体集团。利用RAPD、SSR、AFLP等技术进行标记筛选,获得与Rfp基因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这2个标记分布于Rfp的两侧,其中,AFLP标记E7P1623... 以甘蓝型油菜pol CMS不育系1141A及其恢复系花叶恢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并进一步构建可育和不育分离群体集团。利用RAPD、SSR、AFLP等技术进行标记筛选,获得与Rfp基因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这2个标记分布于Rfp的两侧,其中,AFLP标记E7P16230与Rfp遗传图距最近,为4.3cM;另一侧的RAPD标记S1-500与Rfp遗传图距为10.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14
20
作者 董建生 杨守萍 +1 位作者 喻德跃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5,共5页
利用组合NJCMS2A×中豆5号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为可育株,F1∶2表现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χ2测验符合15∶1,F2∶... 利用组合NJCMS2A×中豆5号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为可育株,F1∶2表现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χ2测验符合15∶1,F2∶3中无育性分离的家系数∶分离比例符合(3∶1)的家系数∶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家系数经χ2测验符合7∶4∶4,说明在组合NJCMS2A×中豆5号中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由两对显性重叠基因控制,验证了Bai和Gai的研究结果。随机选取组合NJCMS2A×中豆5号的一个F1∶2株行群体作为分子标记定位群体,采用903对大豆SSR引物对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定位,结果找到一个SSR标记Satt135与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连锁,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重组率,利用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离,得到Satt135与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1.47cM,参照Song等整合的大豆分子遗传图谱,将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定位于D2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遗传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