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Ⅱ型鲤疱疹病毒研究进展
- 1
-
-
作者
林润鑫
李活
郑佩明
张婧
-
机构
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广东金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出处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3期271-275,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
文摘
鲫(Cyprinus auratus)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近年来因Ⅱ型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Ⅱ, CyHV-Ⅱ)引发的造血器官坏死病面临严重威胁,其暴发可导致80%~90%的死亡率,对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文章系统综述了CyHV-Ⅱ的病原学特性、传播机制、宿主免疫应答及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CyHV-Ⅱ属异样疱疹病毒科,为双链DNA病毒,直径约90 nm~120 nm,表面含gB、gL等关键膜糖蛋白。病毒通过水平(水体)和垂直(亲代至子代)传播扩散,其中gB蛋白与宿主鳃组织Nectin受体结合是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步骤。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DNA聚合酶完成复制,并通过出芽释放新病毒粒子。研究发现,30 d龄异育银鲫感染后致死率高达90%~100%,而180 d龄个体则表现为典型病理症状,如肝组织黄化、体表充血等。宿主免疫机制方面,鲫通过先天性免疫(Toll样受体识别病毒DNA、干扰素通路激活)和适应性免疫(T/B淋巴细胞介导的抗体产生及细胞凋亡)双重途径抵御感染。然而,黑鲫等品种因炎症因子表达不足导致免疫应答延迟,易感性较高。针对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鉴定出ORF92、ORF25等8种免疫原性蛋白,为疫苗研发提供了靶点。检测技术方面,基于ELISA和PCR的方法已广泛应用。巢式PCR技术灵敏度达3×10~2 bp/μL,可实现早期快速诊断。防控策略以免疫增强剂和疫苗为核心:甘露寡糖、紫锥菊提取物等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通路提升宿主免疫力;灭活疫苗、重组口服疫苗(如展示ORF132的酵母疫苗)可使存活率提升至64%~71.4%。药物治疗中,穿心莲、黄芪等中草药及小檗碱通过调节免疫显著降低死亡率,其中穿心莲定制饲料投喂60 d后存活率达85%。未来研究需聚焦以下方向:1)解析CyHV-Ⅱ基因组特性及进化规律,比较不同毒株遗传差异;2)探究水质、温度等环境因子对病毒传播及宿主免疫的影响;3)开发高灵敏度检测技术;4)优化疫苗设计以提高保护效价。通过多学科交叉攻关,有望为鲫鱼健康养殖及CyHV-Ⅱ的精准防控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
鲫(Cyprinus
auratus)
ⅱ型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ⅱ
cyhv-ⅱ)
造血器官坏死病
免疫机制
疫苗开发
综合防控
-
Keywords
Cyprinus auratus
cyprinid herpesvirus ii(cyhv-ⅱ)
hematopoietic necrosis disease
immune mechanisms
vaccin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control
-
分类号
S941.4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