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图像考释
1
作者 戴浩羽 程雅娟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8-127,共10页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是迄今江苏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刺绣遗存。文章立足于图像学视角解析了该衾被的纹饰体系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衾被通过刺绣工艺构建了三阶递进的图像叙事,是时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神仙信仰的... 东海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缯绣衾被是迄今江苏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刺绣遗存。文章立足于图像学视角解析了该衾被的纹饰体系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衾被通过刺绣工艺构建了三阶递进的图像叙事,是时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神仙信仰的图像化表现。缯绣衾被具有多重功能,它既是殓尸的实用器具,也是中国古代丧葬礼制从信仰自发到制度自觉演进的实证。并且,该缯绣衾被的艺术风格与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和过渡性特征,这不仅反映了楚汉时期南北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更揭示了中华文化在多元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缯绣衾被 图像学 织物图像 刺绣技术 楚汉文化 南北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县经济韧性的影响
2
作者 顾雪芹 肖志斌 +1 位作者 周吉顺 蒋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2-650,共9页
为持续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受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受水县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经济持续稳定性、新质生产力和创业环境角度进... 为持续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受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受水县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经济持续稳定性、新质生产力和创业环境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双重差分拟合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可以显著提升受水县经济韧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激发了受水县创新活跃度和创业活跃度,正向作用于该地区的经济韧性。从水资源约束缓解的视角深入探讨区域经济韧性变化,揭示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其影响机制,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宏观布局和水资源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强化南水北调工程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水资源约束 经济韧性 县域发展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水文化建设内容、意义和策略
3
作者 李志海 董永咏 韩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9-272,共4页
采用文献整理、实地考察和多专业分析的方法,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的特点、内容,阐述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建设意义,并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思考。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水文化具有历史悠久性、内容博大性、广泛社会性、时代... 采用文献整理、实地考察和多专业分析的方法,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的特点、内容,阐述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建设意义,并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思考。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水文化具有历史悠久性、内容博大性、广泛社会性、时代先进性;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融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建筑宝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形成了以“负责、务实、求精、创新”为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南水北调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新时代组成部分、延续塑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融合工程沿线文化形成品牌文化、根据定位加快文化创新、按照国家水网建设培育生态文化、借鉴经验传承精神文化、推进文化制度建设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水文化 建设 内容 意义 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
4
作者 徐章星 刘思媛 +2 位作者 李祎雯 蒋政 金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5,共15页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缓解了受水区缺水状况,但考虑到非农用水的“促进效应”和农业用水的“返还效应”,其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我国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从规模和程度双重视角定量分...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缓解了受水区缺水状况,但考虑到非农用水的“促进效应”和农业用水的“返还效应”,其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我国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从规模和程度双重视角定量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累计效应。研究发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显著提升受水区的非农用水规模和占比,且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程通水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水和其他水供给量的增加;与东线工程相比,工程通水的影响在中线工程地区更为显著;细分来看,工程通水促进了工业用水规模的增加,同时农业用水规模逐步减少;此外,通水对受水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分别体现在GDP增长、产业结构层次优化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变动率正向波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受水区 水资源非农化 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调水方式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影响评估
5
作者 张钰 崔萌 +6 位作者 唐梅英 严登明 刘杨 张权 盖永岗 虎珀 王珈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1-659,共9页
为定量评估不同调水方式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减水比与丰增枯减等原则设置7种调水方式,采用水文变异指标法和改进变化范围法,对不同调水方式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上线6座水源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变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推... 为定量评估不同调水方式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减水比与丰增枯减等原则设置7种调水方式,采用水文变异指标法和改进变化范围法,对不同调水方式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上线6座水源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变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推荐调水规模,不同调水方式明显影响输水隧洞设计流量与水源水库调节库容等工程规模指标,均匀调水方式下隧洞设计流量较小,若减水比由60%减小至40%,热巴、阿安、仁达、霍那调节库容分别增加约1.4亿、0.3亿、0.4亿、0.8亿m3,满足丰增枯减需进一步增大调节库容以提高水库丰枯调剂能力;隧洞设计流量受调水保证率影响较大,在调水保证率不变时,各水库引水支洞设计流量差别控制在1.5 m3/s;不同调水方式下各水源水库下游水文情势整体变异等级多为中等,霍那为低等;水文情势变化与减水比的大小直接相关,减水比由60%降至40%,热巴、阿安、仁达、霍那下游水文整体变异度值分别减小14.58%、12.67%、15.58%、26.92%,而丰增枯减设置对水文情势改变视水库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 水源区 不同调水方式 丰增枯减 减水比 水文情势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思政育人价值挖掘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俊哲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中华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与思政教育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精神资源和深邃内涵,做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元固本、培根铸魂的育... 中华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与思政教育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精神资源和深邃内涵,做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元固本、培根铸魂的育人工作。经过调研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档案资源融入思政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从顶层设计、沉浸式技术赋能、开放式互动教育、多维主体协同等方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水平和实效,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水北调 档案资源 思政育人 多元参与 数字技术 沉浸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地区差异的要素分解与政策启示
7
作者 吴利学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9,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各增长要素作用差异明显。利用发展核算基础上的地区差异分解框架和1978—2022年中国省级地区数据,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对南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北地区总产出差异... 21世纪以来,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各增长要素作用差异明显。利用发展核算基础上的地区差异分解框架和1978—2022年中国省级地区数据,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对南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北地区总产出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但劳均产出近十多年来变化不大,劳动力和资本流入成为南方地区总产出更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一直是影响南北差异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会主导未来的区域差异趋势;物质资本差异受区域政策影响比较突出,但政策效果需要多方面协调考虑。要素分解对于缩小中国南北差异的政策启示在于,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从而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区差异 发展核算 要素贡献分解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作用
8
作者 李庆中 侯霖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57-160,共4页
大运河是古代开凿的以漕运为主要功能的人工运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留给世人许多珍贵的物资和精神财富。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目的的最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构筑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南水北调工... 大运河是古代开凿的以漕运为主要功能的人工运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留给世人许多珍贵的物资和精神财富。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目的的最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构筑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南水北调工程和大运河都是以水为主元素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从工程和文化视角,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保护 传承 利用 大运河文化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 被引量:68
9
作者 张强 韩兰英 +3 位作者 郝小翠 韩涛 贾建英 林婧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2-1103,共12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干旱灾害 灾损率 响应规律 南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33
10
作者 张绍亮 张建培 +1 位作者 唐贤君 张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4,共8页
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特征。西部斜坡带北部和南部为断阶式构造样式,中部的平湖斜坡带主要为单断式;中央-洼陷反转构造带自北向南构造样式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断裂反... 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特征。西部斜坡带北部和南部为断阶式构造样式,中部的平湖斜坡带主要为单断式;中央-洼陷反转构造带自北向南构造样式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断裂反转强度自北向南减弱的趋势;东缘陡坡断隆带北部以西倾的同向断阶式为主,南部以东倾的反向断阶为主,中部黄岩边缘断裂带呈过渡特征。各主要构造带南北构造样式的转换部位也具有特殊的构造现象,凹陷中南部主要表现为晚期近E—W向断裂的集中发育,两侧NE、NNE向断层多尖灭或横向错移,中北部主要表现为断裂走向的变化。构造带南北构造样式的转换部多位于区域NW、NWW向基底断裂的延伸线上,这类NW、NWW向基底断裂多具有走向平移特征,据此,笔者认为这种构造特征的南北差异可能与早期NW、NWW向基底调节断裂的限制或再活动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南北差异的成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构造样式 南北差异 成因机制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马敏劲 杨秀梅 +2 位作者 丁凡 谭子渊 李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7-197,共11页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12月-2015年11月171个城市的逐小时大气污染资料,对比分析了南北方大气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出现PM_(2.5)和PM_(10)污染日的频率分别为17.23%和10.33%,PM_(2.5)、PM_(10)具有...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12月-2015年11月171个城市的逐小时大气污染资料,对比分析了南北方大气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出现PM_(2.5)和PM_(10)污染日的频率分别为17.23%和10.33%,PM_(2.5)、PM_(10)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PM_(2.5)浓度约占PM_(10)浓度的47%,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北地区、四川盆地和两湖地区。(2)南北方大气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从12月到次年3月和6、11月差距大,其他月份小(O3除外),PM_(2.5)/PM_(10)比值在秋末冬初大,其他季节小。(3)北方PM_(2.5)年均浓度为62.28μg/m3,比南方高12.62μg/m3,北方PM_(10)年均浓度为115.98μg/m3,比南方高36.34μg/m^3,虽然北方颗粒物浓度比南方大,但除2015年11月外,PM_(2.5)/PM_(10)北方都小于南方;北方SO_2、NO_2、CO年均浓度分别为38.16、42.28、1 256.67μg/m^3,比南方高18.43、3.56、315.83μg/m3,南北O3年均浓度相当。(4)从日变化看,污染物平均浓度(O3和SO_2除外)白天低于夜间,下降速率白天大于夜间;南北PM_(2.5)、PM_(10)、CO、NO_2平均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O3呈"单峰单谷"型;日变化曲线还表明,日间和夜间北方PM_(2.5)、PM_(10)、CO、NO_2平均浓度都高于南方,下降速率也是北方大于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气体污染物 南北差异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方鸡蛋、各壳系鸡蛋、洋鸡蛋与土鸡蛋之间营养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付丽君 张焕 +1 位作者 何林芝 张永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7-320,共4页
对南北方鸡蛋、各壳系(褐壳、粉壳、白壳)鸡蛋、洋鸡蛋和土鸡蛋之间在蛋壳、蛋清、蛋黄占全蛋质量百分比,蛋清、蛋黄及全蛋的含水量,卵磷脂、胆固醇、粗脂肪含量;蛋清、蛋黄及全蛋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了实验测定,为消... 对南北方鸡蛋、各壳系(褐壳、粉壳、白壳)鸡蛋、洋鸡蛋和土鸡蛋之间在蛋壳、蛋清、蛋黄占全蛋质量百分比,蛋清、蛋黄及全蛋的含水量,卵磷脂、胆固醇、粗脂肪含量;蛋清、蛋黄及全蛋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了实验测定,为消费者科学地选购鸡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壳系的鸡蛋中褐壳鸡蛋的粗脂肪、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含量均最高,且总含水量最低,说明单位质量褐壳鸡蛋所含干物质量更高。洋鸡蛋和土鸡蛋在各项指标中差异较大,但同为南方或同为北方的洋鸡蛋和土鸡蛋在各项指标中差异多为不显著,并且只要是洋鸡蛋就比相应土鸡蛋的蛋清多、蛋壳薄、全蛋含水量高。总体上南方鸡蛋优于北方鸡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方鸡蛋 各壳系鸡蛋 洋鸡蛋 土鸡蛋 营养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 被引量:26
13
作者 董芬 王喜全 +1 位作者 王自发 晏平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0,共8页
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资料,以及华北地区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中天气形势和北京地区气象要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该现象的天... 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资料,以及华北地区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中天气形势和北京地区气象要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该现象的天气学成因和气象要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北京共发生47次"南北两重天"现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秋、冬季的午夜至次日上午,且多为南差北好的污染物分布情景。该现象的发生与北京地区中-α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一些特征有关,特别是与干冷空气进入北京地区的路径以及移动速度的区域差异有关。另外,在弱天气系统控制下,北京西南部地区经常出现的小尺度辐合型流场,也是形成北京地区"南北两重天"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分布 中-α尺度天气系统 南北两重天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集体主义的南北方差异及其文化动力 被引量:36
14
作者 马欣然 任孝鹏 徐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1-1555,共5页
中国存在着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但学者对其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不容忽视,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区域集体主义倾向越强。研究运用"亲亲性(loyalty/nepotism)"的内隐文化任务对来自27个省份... 中国存在着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但学者对其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不容忽视,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区域集体主义倾向越强。研究运用"亲亲性(loyalty/nepotism)"的内隐文化任务对来自27个省份的745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南方人对朋友更优待,内外群体的心理界限更明显,集体主义倾向更强。并探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心南迁对这一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南北方 亲亲性 儒家文化影响力 文化中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 被引量:87
15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1-797,共7页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计算了我国西部11个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分布,并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差异进行比较。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为...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计算了我国西部11个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分布,并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差异进行比较。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为3种类型:夏适型包括乌鲁木齐等5个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倒"U"形变化,不舒适期较长;春秋适宜型包括成都等5个城市,无不舒适期,气候舒适度呈"M"形变化;冬适型为南宁市,全年无不舒适期,气候舒适度呈"U"字形变化。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随纬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说明南方具有更长的旅游气候舒适期,这是造成我国南北旅游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温湿指数 综合舒适指数 南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及临近地区基底结构——镇康—泸西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12
16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段永红 邓晓果 宋向辉 段玉玲 孙一男 张彩军 杨宇东 臧怡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17-3927,共11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业专项的支持下,2011年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滇南沿镇康—泸西一线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该探测剖面跨越三江褶皱系、扬子地台、华南地块等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同时穿越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等多个重要断裂带.探测剖面长600km,沿线共布设11个炮点和400余台三分量地震数字仪进行爆破和接收.本文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方法对沿线11炮初至波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探测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线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其深度在1.0~7.0km范围内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km·s^-1,基底深度较浅,起伏变化不大;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km·s^-1,而基底埋深达7.0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有一个缓慢的变浅,基底深度约5.0km,地表速度约4.5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甚至出露于地表,地表速度增至约5.2km·s^-1.在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地方与该区分布的断裂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该特征在首波的记录截面图上也能清晰的体现.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发生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有限差分方法 时间项方法 红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南部与北部典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戴晓峰 钱贞兵 +1 位作者 陈超 徐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05-107,共3页
选取安徽省南部和北部的10个典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作为评价依据,采用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生态状况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以安徽南部和北部县域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造成南北方环境差异的... 选取安徽省南部和北部的10个典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作为评价依据,采用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生态状况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以安徽南部和北部县域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造成南北方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 南北差异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67
18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2,共7页
基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运用新模型,计算了中国41个热点城市的气候舒适度指数,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等级和时段,并对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出4种舒... 基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运用新模型,计算了中国41个热点城市的气候舒适度指数,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等级和时段,并对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出4种舒适度类型:夏适宜型包括哈尔滨等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倒"U"形变化,不舒适期较长;春秋适宜型包括北京等城市,气候舒适度呈"M"形变化;冬适宜型包括广州等城市,气候舒适度呈"U"形变化;四季适宜型只有昆明,气候舒适度呈倒宽"U"形变化.年综合舒适指数在北纬25°左右最高,以北纬25°为界,以北地区随纬度的降低,综合舒适指数逐步增加,以南地区随纬度的降低,综合舒适指数逐步减小.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温湿指数 综合舒适指数 南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近期重力场变化与指标量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兆辉 王同庆 +3 位作者 刘金钊 朱传东 张品 张双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0-486,共7页
利用2014—2017年南北地震带南段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基于重力段差值的重力场可视化方法和显著性指标量G值和C值,对南北地震带南段重力场变化特征和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期4.5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 利用2014—2017年南北地震带南段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基于重力段差值的重力场可视化方法和显著性指标量G值和C值,对南北地震带南段重力场变化特征和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期4.5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异常过渡带和高梯度带附近,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复杂动力学过程、地壳运动和断裂活动具有一定的关系;(2)指标量G值和C值作为评价测网重力场变化显著性异常程度的定量依据,反映了研究区同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和未来潜在强震的综合效应,对于深入判定潜在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流动重力 重力指标量 重力段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平碉楼与村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忆雯 梁惠娥 崔荣荣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侨乡聚落防御的代表,有其独特的分布特征和空间格局。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揭示开平聚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在开平市域内形成多个以更楼为中心的碉楼与聚落集聚区,表明公共...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侨乡聚落防御的代表,有其独特的分布特征和空间格局。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揭示开平聚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在开平市域内形成多个以更楼为中心的碉楼与聚落集聚区,表明公共防御属于众多聚落的共同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防御功能单元;2通过系统聚类,可将防御功能单元分为公共防御—内陆型、公共防御—要道型和公共防御—联防型三种类型;3市域防御功能格局于1910年代初步形成,在1930年代发展成熟,经历了起步期,成型期,成熟期和稳定期四个阶段;4防御功能格局在起步期呈现“散点分布”,在成型期呈现“多点集聚”,最终在成熟期形成“一核三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功能单元 时空特征 防御功能格局 空间计量分析 开平碉楼与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