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话语及其体系的逻辑刻画
1
作者 陈金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3,共14页
法治话语的逻辑刻画,关键在于强调话语与逻辑的关联。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语不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法治话语及其体系与逻辑的关系尤为密切。近些年来,随着法治话语的增多,引发了有关法治与逻辑关系的探究。这不仅使“法律不是逻... 法治话语的逻辑刻画,关键在于强调话语与逻辑的关联。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语不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法治话语及其体系与逻辑的关系尤为密切。近些年来,随着法治话语的增多,引发了有关法治与逻辑关系的探究。这不仅使“法律不是逻辑”的判断受到批评,而且引申出缺少逻辑是带伤的思考之话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需要法治逻辑,而法律方法论的使命就是在法治思维中嵌入逻辑。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法治框架是拟制基础上的逻辑构造。这是以逻辑思维规则塑造法治话语体系的基础命题。由法律定义的秩序包括法律的一般性、体系性、稳定性、自主性以及据法阐释、法源思维等捍卫法治的基本话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话语体系 法治逻辑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思维规则的意义探究
2
作者 陈金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9,239,共13页
在中国法理学者一般的语用中,法律多被界定为行为规范,而行为之前的思维环节常被忽略。对行为的规范是以对思维的调控为前提的,因而动态的法律运用蕴含着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法治是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 在中国法理学者一般的语用中,法律多被界定为行为规范,而行为之前的思维环节常被忽略。对行为的规范是以对思维的调控为前提的,因而动态的法律运用蕴含着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法治是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包括法律思维规则;既有对合法性、正当性获取的指引功能,也有对思维对错的评判作用。法律思维规则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对正确性、正当性的追求,使法律思维规则成为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基础问题。法律思维规则是逻辑方法的使用。在中国语境下探究法律思维规则的意义,可唤起对逻辑的重视,充分挖掘法律思维规则的功能,进而为司法执法前置可行的方法路径。与法治中国建设相匹配的思维方式理应包含法律思维规则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维规则 法律方法 行为规范 法治思维 法律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活力的法治“护成”——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语境
3
作者 邓少岭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31,共16页
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是时代所提出的重要问题。社会活力的形成有三种基本方式:对社会自身蕴含活力的尊重和因势利导、对社会主体的涵养维护、对社会活力机制的辅助和提高。三种方式中又以第一种最为基本和重要。法治以其独特机制,为社会... 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是时代所提出的重要问题。社会活力的形成有三种基本方式:对社会自身蕴含活力的尊重和因势利导、对社会主体的涵养维护、对社会活力机制的辅助和提高。三种方式中又以第一种最为基本和重要。法治以其独特机制,为社会活力提供“护成”功能。“护成”意为:活力基本上是社会本身所蕴含而并不过多假借外力,法治对社会活力起到的是承认、尊重、照料、涵养、补充和提供环境等功能。社会活力的法治“护成”有其深层理据,“护成论”有其独特意义。“护成”的法治在价值维度上强调自由的重要性,并需要一系列相应的调整方法和法律技术。当代中国已初步走上社会活力的法治“护成”之路,但尚存在明显问题。因此,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原理要有所深化,价值、文化和技术方面要持续改进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活力 法治 “护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探寻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金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7,共13页
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是拟制的概念,因而法治的实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没有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以及对据法思考之思维方式的坚守,很难在行为上接近法治。法治精神... 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是拟制的概念,因而法治的实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没有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以及对据法思考之思维方式的坚守,很难在行为上接近法治。法治精神对思维和行为具有指引功能,而这种指引是以尊重法律的权威以及恪守法律的一般性、规范性、体系性、稳定性、安定性等为前提的。法治的筹划或法律所预设的概念、规范、原则以及价值等能够最大化地实现,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支持。现代法治精神的展开,需要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恪守思维方式上的据法思考;在言说方式上使用法治话语,遵从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尽其所思促成法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精神 现代法治 法治思维 法治文化 法律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结构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谦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7,共18页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在思维要素、思维面向和思维样态的结构维度上的独特性,逐步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范畴和原创性法学概念在实践进程中对法治思维的积极运用。思维要素是探究所涉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在思维要素、思维面向和思维样态的结构维度上的独特性,逐步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范畴和原创性法学概念在实践进程中对法治思维的积极运用。思维要素是探究所涉思维结构命题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要素是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法治文明形态中,运用宏观法治思维范式展开表达、界分的现实结果,从而分别指向其思维表达要素与思维界分要素。思维面向是探究所涉思维结构命题的内涵载体,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面向旨在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蕴含思维要素置于价值、规范、事实不同面向的载体要义,从而分别指向其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载体、规范系统与规范事项载体、目标事实与保障事实载体。思维样态是探究所涉思维结构命题的外延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样态旨在梳理合法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考量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思维要素的类型化表征,从而分别指向其法治权威表征、法律信任表征与法律整合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法治思维要素 法治思维面向 法治思维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科学思想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江必新 孙珺涛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共12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内的,具有时代内涵、中国特色、实践价值的完整科学思想方法体...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内的,具有时代内涵、中国特色、实践价值的完整科学思想方法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方法论贡献。“七大思维”的形成过程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密不可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大思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并进行了极大的创新,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性、完整性与科学性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蕴涵的科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理论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科学思想方法 “七大思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意涵、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瑶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改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范式缺乏实践性、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充分...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改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范式缺乏实践性、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建设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面所具有的整体性、引领性、组织性作用,系统整合法治课程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性范式、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实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法治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法治思维培育 习近平法治思想 课程思政 法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外法治的系统思维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志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7,共14页
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 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且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宽容、环保的良好秩序。涉外法治的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跨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国家在跨境立法、执法、司法、促进守法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充实法律的工具箱,依法进行国际维权。第二,国际法治合作和制度竞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其法治化水平和正当性程度。第三,提升国家的法治话语和叙述的水平,通过法治方式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展示中国作为法治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使中国理念与行动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系统思维 跨境法律规制 跨境法律服务 国际治理 话语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治理法治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亮 李惠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6,65,共7页
法治蕴于教育治理的始终是合理释放教育自由空间与有效规范教育秩序的逻辑旨归。教育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涵在于确保教育治理迈向正义公正的场域,促进教育治理理性制度的生成,加快多元主体间共治目标的实现。然而,在推进教育治理法治化... 法治蕴于教育治理的始终是合理释放教育自由空间与有效规范教育秩序的逻辑旨归。教育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涵在于确保教育治理迈向正义公正的场域,促进教育治理理性制度的生成,加快多元主体间共治目标的实现。然而,在推进教育治理法治化进程中也面临着教育法制不健全、缺乏权威性,教育治理结构脆弱,教育法治观念淡薄等现实困境。立法的加强、新结构的构建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应成为实现教育治理法治化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教育改革 法治化 法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治视域下公民参与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建国 刘小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9,共8页
善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已经确立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方针并予以推进实施。善治模式关注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在此种治理理念下,国家还权于民、还政于民,公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善治要求以人民为... 善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已经确立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方针并予以推进实施。善治模式关注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在此种治理理念下,国家还权于民、还政于民,公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善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主权,因而,吸纳公民参与国家治理乃是善治的基本要义,亦是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公民参与以其约束权力任性的制度保障性功能来推动国家善治的实现,然而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公民参与的路径和方式仍存在一些机制性障碍,需要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机制,以助力于国家善治的推行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 法治 公民参与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教学模式三大核心要素“真”思考--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朱小超 李洪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6,共6页
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情境、情感、思维有着极其丰富的蕴涵和极其缜密的规定性。研究认为:情感、情境、思维都深刻反映“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真理意蕴,都充分体现“各科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通”的情境教学模式要义。从本... 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情境、情感、思维有着极其丰富的蕴涵和极其缜密的规定性。研究认为:情感、情境、思维都深刻反映“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真理意蕴,都充分体现“各科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通”的情境教学模式要义。从本质上来讲,它们是真情境、真情感、真思维。真情境是情境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内核,真情感是模式的命脉,真思维是模式的核心,三者有机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践行情境教学模式,将更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作为一个发展的模式,情境教学的理论及实践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教学模式 真情境 真情感 真思维 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官绩效考评制度的功能与反思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建 李瑜青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44-51,共8页
法院构建的以指标为内容、数字为手段的法官绩效考评制度,本意是通过促进法官更好地审判以提高司法质量和实现司法正义。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唯数字化的倾向,背离了制度设计的本意。学界已对制度运行的异化现象给予了反思和批判,但由于... 法院构建的以指标为内容、数字为手段的法官绩效考评制度,本意是通过促进法官更好地审判以提高司法质量和实现司法正义。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唯数字化的倾向,背离了制度设计的本意。学界已对制度运行的异化现象给予了反思和批判,但由于方法不对并没有能够充分解释异化的内在逻辑。从内在视角出发,本文认为法官绩效考评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中弥漫着政法传统的特点,制度的意图与支配制度的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才是制度运行中出现异化的根本原因。实现司法正义的根本途径在于需要从政法传统思维中走出来并过渡到法治思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官绩效考评制度 司法正义 政法传统 法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思维方式的确立与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森年 张光紫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67-75,99,共10页
确立法治思维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法治思维方式的第一要义是程序思维,其核心是宪法思维。确立法治思维方式,针对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则尤为重要和紧迫。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学法动力不足、尊法观... 确立法治思维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法治思维方式的第一要义是程序思维,其核心是宪法思维。确立法治思维方式,针对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则尤为重要和紧迫。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学法动力不足、尊法观念不强、守法自觉不够、用法能力不高的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法治思维方式的确立,进而影响了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投身法治实践;注重法治考核,强化社会监督;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治环境,是提高干部法律素养,确立法治思维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方式 依法治国 程序思维 宪法思维 现实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法学思维的基本姿态——尊重逻辑、塑造法理、捍卫法治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9-49,157,共12页
法学思维是对法律思维规则的探寻,这是法律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法治不仅需要行为规范的规制,还需要思维规则的指引。法律思维规则是根植于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塑造,是基于法治精神的基本教义,包括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 法学思维是对法律思维规则的探寻,这是法律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法治不仅需要行为规范的规制,还需要思维规则的指引。法律思维规则是根植于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塑造,是基于法治精神的基本教义,包括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法律论辩等诸多规则。法治逻辑是根据法律所拟制的规范体系以及机制体制的运行要求,进而展开的涵摄思维、体系思维、批判思维和类比思维,以获取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解释和运用。尊重逻辑、塑造法理、捍卫法治,这既是探究法学思维以及法治话语表达方式的基本姿态,也是改变传统的整体、辩证思维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逻辑 法学思维 法理思维 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系语用的法思考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金钊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101,共12页
体系语用目前在法学界非常盛行,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等修饰组词蔚然成风。这既源自动态法治思考体系的特点,也与西方法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法治理论、法律实践的需求有关系。对法律、法治和法学的体系修饰,... 体系语用目前在法学界非常盛行,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等修饰组词蔚然成风。这既源自动态法治思考体系的特点,也与西方法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法治理论、法律实践的需求有关系。对法律、法治和法学的体系修饰,目的是为法律、法治实现寻找正确的思维方法,整饬辩证、整体与实质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体系语用是对逻辑思维规则的重视,更是对轻视逻辑的思维倾向的矫正。这意味着,冠以体系之名的修辞需要转变成支配思维的话语方式。建立在体系思维基础上的体系解释,并不排斥文义解释优先规则,并且体系思维亦与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有兼容性。在传统思维方式之中融进体系思维和体系解释,能够减少错误思维,增进恰当思维,改变传统的、被庸俗化的对立统一思维,构造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意识形态或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语用 体系思维 体系解释 法学思维 法治话语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法律观所衍生的悲剧——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59,共9页
由于很多人奉行实用主义的法律观,因而对法律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运用法律表现出了随意性,不想用就走"上访"、"闹访"之路。当"上访"、"闹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后,直接导致了法律权威的失... 由于很多人奉行实用主义的法律观,因而对法律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运用法律表现出了随意性,不想用就走"上访"、"闹访"之路。当"上访"、"闹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后,直接导致了法律权威的失落。这表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还没有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存在着诸多的冲突。"我不是潘金莲"本来是一个道德判断,由基层社会组织就可以解决,然而却在现实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律制度与信访制度、政府与司法机关之间来回翻转,最终也没有使矛盾得以化解。这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信访制度、法律制度,乃至于法治的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信访制度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法阐释与辩思解释的融贯——中国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方式塑造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金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66,共15页
据法阐释的思维方式奠基于形式逻辑,其构成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难以兼容,是反法治或瓦解法治的思维方式。能印证这一判断的是,后现代法学思潮用辩思方法论证了法律的可废止性及法律推理的不可能性,进而... 据法阐释的思维方式奠基于形式逻辑,其构成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难以兼容,是反法治或瓦解法治的思维方式。能印证这一判断的是,后现代法学思潮用辩思方法论证了法律的可废止性及法律推理的不可能性,进而提出法治危机论。可后现代法学重解构轻建构,反而是传统的基础法学提出了法律论证、实质推理、法律渊源等外部征用的补救方法。这些方法运用辩思解释打开了法律的封闭性,同时从完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来展示法治命题的可能性,这些外部征用的法律论证方法是辩思解释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纯粹的辩思无法直接推进法治,但法治思维的塑造离不开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辩思。与法治中国相匹配的法治思维,需要融贯据法阐释与辩证思维,持法达变是其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思解释 法治思维 法治逻辑 据法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思维范式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探析——以我国高等教育法的修改与完善为视角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慧丽 余升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9-154,共6页
以法为据、以法为尺的法治思维范式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合法、高效、公平、公正的法治轨道上运行,并全方位、动态地实现高等教育法治化。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应该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高等教育... 以法为据、以法为尺的法治思维范式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合法、高效、公平、公正的法治轨道上运行,并全方位、动态地实现高等教育法治化。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应该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高等教育事务进行法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形成法治结论。通过坚持依法治教思维的核心理念、公平正义思维的价值追求、权利义务思维的基本要素、制约监督思维的坚强后盾等法治思维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行全面的修改与完善,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法治思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法律作为修辞——认真对待法律话语 被引量:40
19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8,共10页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都应该在法治框架内展开,法律修辞的力量应该超过其他的话语系统,从而成为最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人们把思维的重点集中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上,但离开了法治,所有的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促动中国的进步。把法律作为修辞是筹划中国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律修辞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语境的法治化探寻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9,共12页
尽管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化有诸多批评,但现代化是中国不能跳过的阶段。现代化寓示着先进性。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关系密切的法治化,包含规范制度的体系建构、主体机制的逻辑拟制;其特... 尽管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化有诸多批评,但现代化是中国不能跳过的阶段。现代化寓示着先进性。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关系密切的法治化,包含规范制度的体系建构、主体机制的逻辑拟制;其特别含义可作为现代化的目标理念。作为方法理念的法治化,重视拟制思维的使用,并运用逻辑拟制法律规范、平等主体及调整机制等来建构法律关系,以期全面促进治理现代化。法律的安定性等因素对法治建设有促进作用,是其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法治化 法治思维 法治话语 法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