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6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天山CuNi-VTiFe复合型矿化镁铁-超镁铁杂岩——哈拉达拉岩体成岩成矿背景特殊性讨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龙灵利 王玉往 +3 位作者 唐萍芝 王莉娟 王京彬 廖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15-2028,共14页
西天山哈拉达拉镁铁-超镁铁杂岩为一CuNi-VTiFe复合型矿化岩体,主要由橄长岩、橄榄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组成。获得岩体中橄榄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308.8±1.9Ma,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307.3±8.2Ma。... 西天山哈拉达拉镁铁-超镁铁杂岩为一CuNi-VTiFe复合型矿化岩体,主要由橄长岩、橄榄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组成。获得岩体中橄榄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308.8±1.9Ma,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307.3±8.2Ma。岩石具堆晶结构、辉长-辉绿结构,岩体韵律层发育;各类岩石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模式相似,多具Eu,Sr正异常,它们可能为同一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产物;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初始比值=0.703913~0.705259,εNd(t)=4.00~8.42)表明原始岩浆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推测哈拉达拉岩体形成于后碰撞造山早期伸展环境、叠加近同期地幔柱活动的特殊地质背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vtife复合型矿化 锆石U-PB年龄 SR-ND同位素 哈拉达拉 西天山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矿物组分对CO_(2)地质捕获形式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媛 岳高凡 宋胜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934,共14页
【研究目的】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促使CO_(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实施势在必行。CO_(2)-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和过程不仅直接影响CO_(2)储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决定了CO_(2)的注入效率和储存量。【研究方法】基于中国首个全流程咸水层... 【研究目的】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促使CO_(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实施势在必行。CO_(2)-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和过程不仅直接影响CO_(2)储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决定了CO_(2)的注入效率和储存量。【研究方法】基于中国首个全流程咸水层CCS示范工程,采用TOUGHREACT ECO_(2)N构建内蒙古神华CCS储层长时间序列的水-CO_(2)-热-化学反应耦合模型,研究储集层原生矿物组分对CO_(2)不同捕获机制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储层有利于CO_(2)的矿化封存,1000年时的矿化封存量达总注入量的64.02%。储集层中方解石、奥长石、钠长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解,生成蒙脱石、铁白云石和片钠铝石沉淀。铁白云石是主要的固碳矿物,水气两相区的封存量最大,最大可达15 kg/m^(3)。奥长石、钠长石和方解石的含量变化对气体和溶解封存的影响较小,对矿.化封存无影响。绿泥石的含量变化对3种封存形式影响较大,当绿泥石初始体积分数从1.9%升高到8.4%时,1000年时矿化封存量从7×10^(8) kg升高至1.6×10^(9) kg,变化量达到9×10^(8) kg。【结论】原生矿物组分种类和含量均会影响CO_(2)不同捕获机制的封存量。研究成果可作为优化现有CO_(2)封存工程设计和合理评价未来CO_(2)封存区选址的依据,助力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原生矿物组分 矿化封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渣形貌及岩石磨蚀性的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评估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桦 谢鲍 +2 位作者 姚直书 荣传新 林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31,共17页
针对西部地区侏罗系地层钻井法施工深大立井滚刀磨损严重问题,以西部某煤矿北一回风井钻井法凿井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评估方法。首先,基于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地层滚刀磨损程度及磨损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关量化指标;其... 针对西部地区侏罗系地层钻井法施工深大立井滚刀磨损严重问题,以西部某煤矿北一回风井钻井法凿井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评估方法。首先,基于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地层滚刀磨损程度及磨损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关量化指标;其次,对竖井钻机岩渣开展现场预处理,采用图像识别方法进行后处理,统计分析了岩渣几何形貌,并使用类指数分布函数描述其累积分布规律;此后,以皮尔逊系数为相关性评价指标探究了岩渣颗粒分布及矿物成分对滚刀磨损指标的影响,阐明了西部地区钻井法凿井滚刀易磨损致因;最后,基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若干主要影响参数,使用非线性拟合工具给出了针对不同岩层的滚刀磨损指标预测公式,并提出现场更换滚刀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与岩层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地层单位进尺消耗滚刀数量依次为:泥质胶结泥性地层>钙质胶结泥、砂互层地层≈钙质、铁质胶结砂性地层>极弱胶结砂性地层,西部钻井法凿井刀盘深磨区易集中于b、c、d刀圈,而中心刀及其附近区域多为浅磨区;岩渣几何形貌统计特征可间接反映不同地层单位进尺滚刀磨损程度,西部地区砂系、泥系地层岩渣粒径分布符合类指数函数,相关系数R 2为0.976~0.997,根据拟合函数得到的岩渣均匀系数与磨损均匀性指标相关性最高,泥性地层及泥、砂互层地层滚刀磨损加剧的原因可归结为岩渣泥化、砂化;以岩渣圆度分布的箱宽、大颗粒占比、均匀系数、岩石磨蚀性指数为滚刀磨损主要表征参数,得到适用于不同地层的滚刀磨损预测模型,与现场实测对比,模型预测成功率达90.9%;提出的滚刀磨损评估方法可为现场提钻换刀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法凿井 岩渣颗粒分布 矿物成分 滚刀磨损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质岩体中角闪石成分空间变化及其深部物质组成示踪和成矿意义
4
作者 王晓霞 陈小丹 +2 位作者 王涛 柯昌辉 杨阳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38-3052,共15页
角闪石是花岗质岩体中常见的暗色矿物之一,蕴含着岩浆成因、物质来源、形成物理化学条件等重要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区域深部物质示踪和成矿规律探索,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质岩体中角闪石为研究对... 角闪石是花岗质岩体中常见的暗色矿物之一,蕴含着岩浆成因、物质来源、形成物理化学条件等重要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区域深部物质示踪和成矿规律探索,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质岩体中角闪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分和形成物理化学条件的空间变化,探讨其对深部物质组成示踪和成矿规律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北秦岭和南秦岭2个构造单元中花岗质岩体的角闪石成分、形成条件及其物质来源差异明显,导致其成矿特征各异。北秦岭花岗质岩石中的角闪石主要为镁角闪石,成分变化范围较小,Cl含量高,形成温度(633~802℃)和压力(0.07~0.28GPa)较低,氧逸度较高(-16.5~-12.4),显示出良好的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而南秦岭的角闪石类型多样,包括镁角闪石、铁角闪石、铁韭闪石和韭闪石,成分变化范围较大,Cl含量较低,形成温度(687~808℃)和压力(0.12~0.36GPa)较高,成矿特征与北秦岭不同,主要以金多金属矿为主。这些角闪石成分的空间变化与之前通过黑云母成分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揭示的深部物质组成空间变化特征一致,表明角闪石与黑云母成分在揭示深部物质组成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为区域深部物质组成、成矿背景、成矿潜力及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石成分 物理化学条件 花岗质岩体 成矿作用 地壳深部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初始损伤饱水花岗岩的冲击破坏规律
5
作者 褚怀保 陈璐阳 +3 位作者 杨小林 王东辉 魏海霞 孙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4,共14页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岩的微观致裂机制。结果表明:饱水后花岗岩中角闪石、钠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的占比减少,高岭石占比显著提高;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大,花岗岩的动态峰值应力逐渐减小,而破碎程度和块度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且初始损伤对块度分形维数的影响大于饱水的影响;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加,断口出现更多的微裂纹和碎屑,断口图像的分形维数也逐渐增加;放大倍数在400~3200范围内时,断口图像分形维数随着图像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增加,超过3200后,分形维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动力学 矿物成分 破碎块度 断口微观形貌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8致密砂岩储层脆性评价
6
作者 宋鹏 臧金鹏 +3 位作者 肖文联 石坚 董於 杨卫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岩性差异大、在水力压裂后不同气井的产能差异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储层岩石压裂后形成的缝网形态存在差异,而这取决于储层岩石的脆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顺98区块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岩... 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岩性差异大、在水力压裂后不同气井的产能差异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储层岩石压裂后形成的缝网形态存在差异,而这取决于储层岩石的脆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顺98区块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岩样开展岩石力学、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岩石孔喉结构分析等实验。获取致密砂岩的动态和静态力学参数、矿物组成和含量、孔喉结构,并进一步计算岩石动态脆性指数、静态脆性指数、矿物脆性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致密砂岩的动态弹性模量大于静态弹性模量,动态泊松比大于静态泊松比,且相同区块动-静态力学参数间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建立动-静态力学参数转化模型,针对同一岩样,脆性指数表现为静态>动态>矿物;基于各矿物含量与静态脆性指数曲线图,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的脆性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碳酸盐矿物;不同区块的脆性指数存在差异,静态脆性指数表现为顺98区块>安塞区块>吴起区块,结合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脆性指数不仅受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也受岩石孔隙度、孔隙连通性、非均质性影响;在矿物组成相同的前提下,其岩石非均质性越弱、孔隙连通性越好、孔径越大,则脆性指数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脆性指数 矿物组成 岩石力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变质过程中生物产气特征及微生物代谢机制
7
作者 郭红玉 赵树峰 +6 位作者 Norbert Klitzsch 宋晓夏 赵金贵 刘汉斌 王乾 张斌 陈振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1-194,共14页
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与演化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煤变质过程中生物产气及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为此,选取采自山西省大同市东周窑井田和太原市西山井田马兰矿2个矿区6个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通过全岩黏土矿... 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与演化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煤变质过程中生物产气及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为此,选取采自山西省大同市东周窑井田和太原市西山井田马兰矿2个矿区6个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通过全岩黏土矿物分析、生物产气模拟、主成分分析(PC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宏基因及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煤变质过程中生物产气潜力和影响微生物代谢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煤中总有机碳含量和挥发分含量显著降低,而灰分和黏土矿物含量则增加,黏土矿物类型由高岭土逐渐向伊利石及伊/蒙混层转变;②相应地,两种高变质程度煤样产气量分别降至1.13 mL/g和1.07 mL/g,较低变质程度煤样产气量下降超过50%;③PCA分析结果显示,变质作用通过有机质和矿物组分变化影响生物产气潜力,灰分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限制了有机质的生物可利用性;④尽管高变质程度煤中富集了Petrimonas和Pseudomonas等电活性菌,但由于水解及产酸菌(如Proteobacteria和Synergistota)丰度偏低,甲烷生成仍受到抑制。结论认为:①不同变质程度煤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具有显著代谢差异,差异代谢物如5-Aminolevulinic acid、Dihydroisophorol和4-Hydroxy-1-(3-pyridinyl)-1-butanone均以酸类代谢为主;②研究成果揭示了煤变质过程对生物产气潜力的多维影响机制,能够为生物成因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变质程度煤 生物成因煤层气 矿物组成 总有机碳 黏土矿物 液相产物 菌群结构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园出土古墓砖力学性能与微结构的关系
8
作者 韩建国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7,94,共7页
对清华园出土的跨越1600年历史的古墓砖,进行了形貌、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等宏观性能测试,以及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微观性能测试,全面剖析了不同朝代古墓砖的异同.结果表明:自晋朝至清朝,中国民间制砖工艺和制砖质量无显著变化;中国自秦... 对清华园出土的跨越1600年历史的古墓砖,进行了形貌、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等宏观性能测试,以及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微观性能测试,全面剖析了不同朝代古墓砖的异同.结果表明:自晋朝至清朝,中国民间制砖工艺和制砖质量无显著变化;中国自秦朝就掌握了红砖和青砖2种制砖工艺;相较于红砖,青砖的体积密度更小,孔隙率更大,强度更高,这是因为烧成过程中,附加的焖烧阶段提升了青砖的烧结程度,产生了更高程度的碳酸钙分解和伊利石结晶水的汽化,促进了钙长石和玻璃相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砖 清华园 力学性能 化学组成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特性随粒级分布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刘阳 陈潇 +2 位作者 吕国明 王本仁 周明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6,共8页
易磨性差、安定性不良、胶凝活性低是制约钢渣在建材领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问题。本工作将不同预处理的钢渣分级成0~0.6 mm、0.6~2.36 mm、2.36~4.75 mm、4.75~9.5 mm粒级,研究了不同粒级钢渣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易磨性、安定性、胶... 易磨性差、安定性不良、胶凝活性低是制约钢渣在建材领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问题。本工作将不同预处理的钢渣分级成0~0.6 mm、0.6~2.36 mm、2.36~4.75 mm、4.75~9.5 mm粒级,研究了不同粒级钢渣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易磨性、安定性、胶凝活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钢渣易磨性随钢渣粒级的增加而变差,这是因为难磨物相钙铁石(Ca_(2)Fe_(2)O_(5))、RO相(MgO·2FeO)含量随粒级的增加而增加,细粒级钢渣f-CaO含量、沸煮膨胀值、压蒸粉化率均低于粗粒级钢渣,陈化钢渣以及热闷钢渣中0~0.6 mm粒级钢渣赋存f-CaO含量最少。钢渣胶凝活性随粒级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2.36~4.75 mm粒级钢渣最优,钢渣中的C_(3)S、C_(2)S含量提高有利于钢渣胶凝活性的增长。不同粒级钢渣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与钢渣易磨性、安定性、胶凝活性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粒级 化学成分 矿物组成 易磨性 安定性 胶凝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嘎波伟晶岩型锂矿中电气石组成、硼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伟康 董随亮 +4 位作者 张松浩 李光明 付建刚 张林奎 张志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4-819,共16页
西藏洛扎地区是喜马拉雅成矿带重要的稀有金属富集区,电气石在该地区的花岗岩中广泛富集。本文对洛扎地区的白云母花岗岩、锂辉石伟晶岩、锂电气石伟晶岩和电气石石英脉中的电气石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组成和硼同位素分析,来探讨伟晶... 西藏洛扎地区是喜马拉雅成矿带重要的稀有金属富集区,电气石在该地区的花岗岩中广泛富集。本文对洛扎地区的白云母花岗岩、锂辉石伟晶岩、锂电气石伟晶岩和电气石石英脉中的电气石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组成和硼同位素分析,来探讨伟晶岩体系的演化、源区性质、岩体-围岩的相关作用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电气石均属于碱性电气石,除电气石石英脉和锂电气石伟晶岩中的电气石为镁电气石外,其余都是黑电气石。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电气石中Li、Be、Nb、Ta等元素逐渐富集,电气石中(R1+Al)(Na+R2)_(-1)、(Al+O)(R+OH)_(-1)、(Na+Mg)(Al+X_(vac))_(-1)和(X_(vac)Al)(NaR^(2+))_(-1)的替代关系则记录了伟晶岩岩浆逐渐富集Al,亏损Na、Ca、Mg的过程。白云母花岗岩、锂辉石伟晶岩、锂电气石伟晶岩和石英脉中电气石的δ^(11)B平均值分别为(-14.77±0.22)‰、(-11.89±0.34)‰、(-10.94±0.37)‰和(-7.71±0.24)‰,与大陆地壳平均δ^(11)B值(-10‰±3‰)一致,表明物源主要为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同时,电气石的δ^(11)B值也是逐渐变重的,说明岩浆演化晚期流体出溶是导致硼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原因。因此,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对于锂等稀有金属的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电气石 矿物组成 岩浆-热液演化 嘎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铝土矿的矿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提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程 郑绵平 张永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以天然铝土矿为原料,制备了以LiCl·2 Al(OH)_(3)·n H_(2)O为核心成分的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bauxite-based mineral composites,BMC),并用于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锂的分离和富集,并探讨了模拟溶液和真实卤水中BMC对Li^(+)的... 以天然铝土矿为原料,制备了以LiCl·2 Al(OH)_(3)·n H_(2)O为核心成分的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bauxite-based mineral composites,BMC),并用于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锂的分离和富集,并探讨了模拟溶液和真实卤水中BMC对Li^(+)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模拟Li^(+)溶液吸附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且298 K时Li^(+)饱和容量为2.78 mg/g。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Li^(+)分离和富集研究结果表明,BMC用量1.0 g/25 mL时,卤水中Li^(+)的吸附率达到86.38%,在Na^(+)、K^(+)、Ca^(2+)和Mg^(2+)等竞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对Li^(+)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经过5次吸附和再生后,吸附容量下降了10.64%。洗脱液经过离子交换树脂除杂后,采用Na_(2)CO_(3)沉淀的方式对洗脱液中Li^(+)进行富集,Li_(2)CO_(3)产率最高可达80%以上,且制备的Li_(2)CO_(3)与商用分析纯Li_(2)CO_(3)具备相当的品质,表明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在卤水提取Li^(+)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矿物复合材料 卤水 提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入海河流重矿物组成自动识别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育华 刘梦佳 +4 位作者 黄湘通 杨守业 岳伟 赵希林 靳国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2,I0001-I0003,共17页
沉积物重矿物组成分析是开展物源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重矿物人工鉴定存在误差大、统计量小、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如何通过重矿物组成揭示物源特征和示踪沉积物源汇过程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挑战。通过矿物自动定量分析技术TIMA(TESC... 沉积物重矿物组成分析是开展物源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重矿物人工鉴定存在误差大、统计量小、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如何通过重矿物组成揭示物源特征和示踪沉积物源汇过程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挑战。通过矿物自动定量分析技术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本文对钱塘江、椒江、闽江等浙闽流域8条主要入海河流的2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分析,通过对人工鉴定结果对比及流域地质背景的比较,探讨了TIMA重矿物分析在物源示踪方面的潜力。共分析了209019个矿物颗粒,区分出36种不同类型的重矿物。与人工鉴定方法比较,二者对河流主要重矿物类型及其相对含量变化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但TIMA耗时更少,鉴别出的重矿物数量和类型更多,且鉴定结果重现性好。TIMA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流域主要的重矿物组合为帘石族、角闪石族与铁质金属矿物,其中,绿黝帘石占重矿物百分比高,是浙闽流域的典型重矿物;角闪石族矿物主要为普通角闪石,其次为铁阳起石,含量在不同流域样品间有显著差异;铁质金属矿物百分比在大部分样品中大于40%,含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钛铁矿与自生黄铁矿等矿物。整体上,浙西北、浙东南与闽西北、闽西南、闽东地区出露地层岩性的差异决定了浙闽河流重矿物组成的特征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磷灰石、角闪石族和榍石的较高正载荷(>0.88)与主成分1相关,指示了主成分1受岩浆岩源岩的控制;而主成分2与黑电气石、石榴石族和绿泥石的较高正载荷相关,代表了受变质岩源岩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在对重矿物精确性要求较高的研究中利用TIMA等自动矿物识别方法对河流至海域的重矿物进行从源到汇的系统研究更为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入海河流 重矿物组成 TIMA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13
作者 李莉珍 白志毅 +7 位作者 徐豪 王启要 冯广朋 吉群 韩旭磊 黄少聪 崔相镐 宋炜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61,共8页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幼鱼营养成分特征及其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闽东海域采捕的30尾野生棘头梅童鱼幼鱼(野生组)及人工培育的30尾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养殖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养殖组...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幼鱼营养成分特征及其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闽东海域采捕的30尾野生棘头梅童鱼幼鱼(野生组)及人工培育的30尾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养殖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养殖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和养殖组中均测得18种氨基酸,两者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和甘氨酸,而色氨酸含量均最低;养殖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养殖组共测得33种脂肪酸,野生组共测得32种脂肪酸[肉蔻油酸(C14∶1)未检出];养殖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养殖组矿物质元素总量高于野生组,其中,钾、钙、磷、铜、锌、锰6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养殖组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幼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工业污泥对高硅铝煤的灰熔融特性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金秀 李寒旭 +1 位作者 夏宝亮 毛立睿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109,共8页
选取了两种典型高AFT煤即高硅煤C1、高铝煤C2,利用灰熔融测定仪、热力学计算、XRD和FTIR研究了LIS在弱还原气氛下对高AFT的C1、C2煤的AFT、矿物组成以及熔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IS的添加量为0%~15%(质量比),C1、C2煤的AFT降低效果明... 选取了两种典型高AFT煤即高硅煤C1、高铝煤C2,利用灰熔融测定仪、热力学计算、XRD和FTIR研究了LIS在弱还原气氛下对高AFT的C1、C2煤的AFT、矿物组成以及熔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IS的添加量为0%~15%(质量比),C1、C2煤的AFT降低效果明显,添加量为10%时,仅C1煤的AFT满足气流床气化炉液态排渣的要求。莫来石和六铝酸钙(CA6)分别是导致C1、C2煤的AFT高的原因,随着LIS的加入,莫来石和CA6的含量逐渐减少并消失,分别形成大量低熔点矿物钙长石和铁尖晶石。即低熔点矿物钙长石比铁尖晶石更有效于降低熔融温度。C1和C2煤渣的硅酸盐网络结构分布从层状分别转化为链状、环状和链状为主的简单结构。故LIS更适用于降低高硅煤的灰熔融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工业污泥 高灰熔融温度煤 灰熔融特性 矿物组成 熔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选变量对硫化铅锌矿流变特性及浮选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科华 孙传尧 孙体昌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0,共9页
矿浆流变特性显著影响浮选指标,而脉石矿物组分、矿浆浓度和水玻璃等浮选变量对矿浆流变特性影响较大。研究了矿浆浓度和水玻璃对两种脉石矿物组分有明显差异的硫化铅锌矿石的流变特性和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脉石矿物中高岭石等... 矿浆流变特性显著影响浮选指标,而脉石矿物组分、矿浆浓度和水玻璃等浮选变量对矿浆流变特性影响较大。研究了矿浆浓度和水玻璃对两种脉石矿物组分有明显差异的硫化铅锌矿石的流变特性和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脉石矿物中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时,其矿浆流变特性显著劣于以石英等非黏土矿物为主要脉石矿物的矿浆,造成浮选指标的差异。对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等非黏土矿物的硫化铅锌矿,矿浆以简单的条块堆积结构为主,矿浆表观黏度较低,适用于通过高浓度浮选(50%左右)提升浮选指标、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含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较多的铅锌矿石,矿浆中出现蜂窝状的网络结构,矿浆表观黏度高,不适用高浓度浮选;但可添加适量的水玻璃,通过破坏矿浆网络状结构,改善浮选矿浆的流变特性从而提升浮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铅锌矿 流变特性 矿物组分 水玻璃 高浓度浮选 表观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在含铝岩系岩矿分析中的应用——以陇东地区太原组为例
16
作者 马琛璐 井向辉 +2 位作者 贾连奇 李涵 王爱国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0-512,共13页
【目的】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含铝岩系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受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制约,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研究仍较为薄弱。【方法】本文使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结合薄... 【目的】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含铝岩系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受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制约,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研究仍较为薄弱。【方法】本文使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结合薄片观察等手段,研究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特征,查明矿物组成及其赋存状态,详细测定矿物的种类、含量,并讨论其成因、总结矿物演化序列。【结果】该地区含铝岩系的主要矿物成分包括硬水铝石、菱铁矿、黄铁矿、伊利石、高岭石、鲕绿泥石等。伊利石主要是流体蚀变的产物,早期沉积高岭石为风化过程的产物,晚期成岩高岭石由后期硬水铝石硅化而成。锐钛矿和硬水铝石同期结晶,并形成于还原环境。早期的鲕绿泥石形成于喀斯特环境,并经过一段距离的运移到达成矿场所,晚期的鲕绿泥石形成与菱铁矿溶蚀有关。该地区含铝岩系中矿物形成于地表风化期、成矿期、后生期等三个阶段。【结论】对于含铝岩系这类矿物组成复杂、晶粒细小光学显微镜不易观察的样品,基于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TIMA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含铝岩系的矿物组成,获取矿物含量和元素信息,并查明不同矿物之间共生、连生和包裹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A 含铝岩系 矿物成分 演化序列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矿物质组成及风险评估
17
作者 钱晓莉 陈阿琴 +2 位作者 王磊 吴旭干 姚春霞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3±6.28)g]、湖泊养殖[雌蟹:(117.78±4.35)g,雄蟹:(168.16±10.58)g]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雌蟹:(113.97±44.20)g,雄蟹:(104.88±45.29)g]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Na、Mg、K、Ca、P)和10种微量元素(Zn、Cu、Mn、Se、Fe、Co、Ni、Sn、Mo、Cr)的含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试验结果显示: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池塘雄蟹肌肉中的P和池塘雌蟹肌肉中的Ca、Mg含量显著高于长江野生蟹(P<0.05);肝胰腺中,长江野生蟹的常量元素总量是池塘蟹和湖泊蟹的1.7~3.2倍。可食组织中微量元素Zn、Cu、Fe和Mn的含量超过1 mg/kg,Se的含量为0.25~1.61 mg/kg,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1 mg/kg;池塘蟹和湖泊蟹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除Fe、Mn和Sn外,长江野生蟹肝胰腺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池塘蟹和湖泊蟹。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部分可食组织中Cu、Fe和Se的水平超过了推荐摄入量,但未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综上,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由生活环境和饵料组成不同导致,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是人类矿质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可食组织 矿物质差异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统计分析的页岩脆性定量评价方法--以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为例
18
作者 李娟 王胜建 +3 位作者 田玉昆 周惠 刘策 薛宗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0-690,共11页
【研究目的】页岩储层的脆性是反映页岩气储集层压裂品质的参数之一,对压裂难易程度和压裂缝网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方法】为准确评价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对鄂西黄陵背斜南翼五口钻井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全岩矿物及黏... 【研究目的】页岩储层的脆性是反映页岩气储集层压裂品质的参数之一,对压裂难易程度和压裂缝网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方法】为准确评价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对鄂西黄陵背斜南翼五口钻井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全岩矿物及黏土含量测试、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声学力学联测实验等分析测试,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页岩脆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矿物与岩石脆性密切相关,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定量表征泥页岩中有效脆性矿物成分和非有效脆性矿物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岩石力学、矿物组分和元素成分的脆性指数综合定量评价公式,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形成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层段的脆性指数剖面。【结论】微地震监测及压裂施工结果显示,新建立的脆性指数剖面能准确指示页岩的高脆性层段,与压裂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脆性 矿物组分 力学参数 元素 统计分析 牛蹄塘组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过程对小型集水区沉积物地球化学与重矿物组成的影响——以巴兰河为例
19
作者 赵慧莹 谢远云 +4 位作者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孙磊 魏振宇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5,共13页
【目的】河流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源区信息,对于探究流域源区风化、搬运—沉积循环及母岩成分具有重要意义。与整合了不同风化机制并包含复杂岩石类型的大型流域不同,小型河流具有相似的气候和岩性背景,对研究沉积物物质组成有重要研究... 【目的】河流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源区信息,对于探究流域源区风化、搬运—沉积循环及母岩成分具有重要意义。与整合了不同风化机制并包含复杂岩石类型的大型流域不同,小型河流具有相似的气候和岩性背景,对研究沉积物物质组成有重要研究价值。【方法】为了探究河流过程对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将从巴兰河上游到下游的边滩上获取的8个样品进行分粒级处理(<63μm、63~125μm、125~250μm),将小于63μm的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常量、微量、稀土和Sr-Nd同位素),63~125μm和125~250μm的样品进行重矿物测试。【结果】巴兰河沉积物经历了较低的化学风化作用、成熟度较低,处于初次循环沉积,物源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物源指标(La/Sc、Co/Th、Cr/Th、Th/Sc)和Sr-Nd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能够代表巴兰河总体流域特征。【结论】巴兰河样品呈现出一致的化学风化程度、成熟度、再循环特征、母岩特征,这说明河流过程并没有对巴兰河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造成明显影响。重矿物经过河流的搬运后稀释混合,不同河段及不同粒级组分的重矿物明显呈现不同的含量组成,表明短距离的搬运很难使重矿物均匀分配到不同粒级组分。因此,在进行河流源—汇系统研究时,少数的样品很难代表整个流域的重矿物组成,即便是在小型河流中。另外,强调了Sr-Nd同位素与不活动元素比值结合可以有效进行河流物源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兰河 河流过程 地球化学组成 重矿物 SR-ND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20
作者 张朝良 李钧 +3 位作者 晏晓龙 吕建荣 张德富 窦萍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建立化学剂在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上的吸附图版,最后通过驱油实验,验证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比表面大,Zeta电位较高,其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的岩心物性最好,总采出程度最高;活跃矿物含量最少的Ⅱ类储集层岩心化学驱驱油效率最高;Ⅲ类储集层岩心驱油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集层 矿物组成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