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Fe_(60)Co_xZr_(10) Mo_5 W_2B_(23-x)(x=1,3,5,7,9) bulk metallic glasses
1
作者 刘东艳 胡壮麒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11-114,119,共5页
The bulk Fe<sup>60 CoxZr<sup>10 Mo5W2B<sup>23-x (x=1, 3, 5, 7, 9) amorphous rods with diameters of 1.5 mm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opper mold casting method with the low purity raw materials.... The bulk Fe<sup>60 CoxZr<sup>10 Mo5W2B<sup>23-x (x=1, 3, 5, 7, 9) amorphous rods with diameters of 1.5 mm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opper mold casting method with the low purity raw materials. The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states, and therm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the initial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Tx), the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ΔTx=Tx-Tg), the reduce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sup>rg (Tg/Tm, Tm: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melting of the alloy, and Tg/Tl, Tl: the finished temperature of melting of the alloy)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alysis.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Fe<sup>60 CoxZr<sup>10 Mo5W2B<sup>23-x (x=1,3,5,7,9) bulk metallic glasses has been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alloy (x=7) with the highest T<sup>rg (Tg/Tl=0.607, Tg/Tl=0.590) value, has the strongest glass forming ability among these alloys because its composition is near eutectic composition. The wide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over 72 K indicates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for this alloy system. This bulk metallic glass exhibits quite high strength (Hv 1020). The success of production of the Fe-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with industrial materia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progress of bas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形成能力 块状金属玻璃 耐热性 Fe6oCoxZr10Mo5W2B23-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对选区激光熔化Zr基非晶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畅泽欣 毕文浩 +2 位作者 葛亚琼 宋月 王文先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150,共12页
目的提高锆基块体非晶合金的韧性。方法将Nb颗粒粉末与锆基非晶粉末均匀混合,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不同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5%、10%)Nb颗粒的锆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纳米压痕及... 目的提高锆基块体非晶合金的韧性。方法将Nb颗粒粉末与锆基非晶粉末均匀混合,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不同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5%、10%)Nb颗粒的锆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纳米压痕及数值模拟等手段,重点研究不同Nb颗粒含量对非晶复合材料不同微区(熔池区、重熔区和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形成机理和纳米压痕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在非晶复合材料中,Nb颗粒均匀分布于非晶基体上,Nb颗粒与非晶基体结合的界面处存在200 nm左右的元素扩散层,未观察到新相产生。Nb颗粒的添加降低了熔池的流动性,导致复合材料内部的气孔增多。复合材料的不同微区呈现不同的微观组织特征,其中,熔池区为完全非晶状态,重熔区和热影响区由纳米晶和非晶基体组成。随着Nb颗粒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逐渐增大,在功率为90 W、Nb的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的弹性恢复率和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66、4.852 MPa·m^(1/2)。结论通过增加Nb的含量,促进了材料内部剪切带的增殖与分化,试样的硬度、弹性模量、弹性恢复率和断裂韧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块体非晶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纳米压痕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N掺杂Zr基块体非晶合金摩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黄圣楷 熊祖胜 +2 位作者 杨元政 林焜锐 黄正杨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5,共5页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厚度为1 mm的(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和Zr_(55)Cu_(30)Ni_(5)Al_(10)片状合金样品,并在300℃进行5、20 min保温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硬度仪和摩擦磨损仪研...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厚度为1 mm的(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和Zr_(55)Cu_(30)Ni_(5)Al_(10)片状合金样品,并在300℃进行5、20 min保温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硬度仪和摩擦磨损仪研究了铸态和热处理合金试样结构、热稳定性、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试样热处理前后均为非晶结构,且热处理对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但随着保温时间延长,Zr_(55)Cu_(30)Ni_(5)Al_(10)和(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试样的显微硬度分别从铸态时的464.9和480.9 HV先降低至454.7和471.2 HV,再升高至478.4和490 HV;摩擦系数分别由铸态时的0.77和0.73先升至0.94和0.78,后降至0.76和0.72。(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试样保温20 min后表现出最高的硬度和最小摩擦系数,对应的磨损率也最低,为0.6×10^(-3)mm^(3)·N^(-1)·m^(-1)。热处理使Zr_(55)Cu_(30)Ni_(5)Al_(10)试样的磨损类型由腐蚀磨损、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而热处理未改变(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试样的磨损类型,但其磨损表面会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得光滑,耐磨性也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N掺杂 热处理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基非晶合金切削加工研究现状与分析
4
作者 张好强 孙东奇 +2 位作者 张傲 王莉娜 侯锁霞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由于锆基非晶合金的硬度和韧性都很高,同时切削过程中的大量切削热会导致材料表面晶化,要实现其高效、高质量切削加工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从切削加工机理、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以及提高加工质量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锆... 由于锆基非晶合金的硬度和韧性都很高,同时切削过程中的大量切削热会导致材料表面晶化,要实现其高效、高质量切削加工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从切削加工机理、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以及提高加工质量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锆基非晶合金的切削加工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基非晶合金 切削加工 加工机理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ompressive fracture behavior of a CuZr-based bulk amorphous alloy with Ti addition
5
作者 陈鼎 董建峰 马国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137-1141,共5页
Cu46Zr46A14.8Ti3.2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copper-mold casting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room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by compression tests. The structure and thermal charac... Cu46Zr46A14.8Ti3.2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copper-mold casting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room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by compression tests. The structure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by XRD and DSC, and the fra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was examined by SEM. The glassy alloy with 4 mm in diameter shows an high fracture strength of 1 960 MPa, with an improvement of about 20% compared to the ultimate compression fracture strength of the Cu46Zr46A18 BMG,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Ti addition improves the compression fracture strength.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adiabatic heating induce four types of fracture features: a vein-like structure, an elongated and striated vein pattern, melting and smooth regions. The elongated and striated vein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melting region show that enormous strain energy is released, which causes significant adiabatic heating. Furthernaore, many micro-cracks observed in the smooth region are caused by the strong shear force. In addition, the strong shear force leads to many shear bands as well as the melting in the lateral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Ti-A1 bulk metallic glass compression fracture behavior fracture morphology adiabatic hea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和Nb微合金化对CuZr基相变增韧非晶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燕春 姚文博 +5 位作者 董杰 吕志超 黄燕 张艺波 马东 杨铭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0,共6页
以典型B2相增韧非晶复合材料形成合金Zr_(48)Cu_(48)Al_(4)为基础,分别研究了Ti、Nb微合金化添加对其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与基础合金相比,微合金化显著改变了B2相的组织形貌(包括大小、数量、形状),其中Ti微合金化降低... 以典型B2相增韧非晶复合材料形成合金Zr_(48)Cu_(48)Al_(4)为基础,分别研究了Ti、Nb微合金化添加对其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与基础合金相比,微合金化显著改变了B2相的组织形貌(包括大小、数量、形状),其中Ti微合金化降低了B2晶体相的形核能力,提高了非晶和非晶复合材料的形成能力;而Nb微合金化则提高了B2相的稳定性,并大幅提高了非晶相与B2相的硬度以及非晶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压缩塑性(分别达到了1470 MPa和21.5%)。本研究为非晶复合材料的成分设计与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对开发高性能相变增韧非晶复合材料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复合材料 微合金化 非晶形成能力 相变诱导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处理对Pt基块体金属玻璃塑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易梦丽 王驰 +3 位作者 赖建平 李定骏 袁卫锋 余家欣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采用退火的热诱导方法向Pt基块体金属玻璃(Pt-BMG)基体内原位引入纳米晶,通过纳米压痕实验,考察了Pt-BMG在铸态和在玻璃转变温度Tg之上(250℃)退火15 min,2 h和6 h的力学性能和塑性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退火时间从15 min增加到6 h时... 采用退火的热诱导方法向Pt基块体金属玻璃(Pt-BMG)基体内原位引入纳米晶,通过纳米压痕实验,考察了Pt-BMG在铸态和在玻璃转变温度Tg之上(250℃)退火15 min,2 h和6 h的力学性能和塑性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退火时间从15 min增加到6 h时,Pt-BMG的结晶度从34%增加到57%,平均晶粒尺寸从25.6 nm增加到38.3 nm,硬度和折合模量分别从5.66 GPa和133.83 GPa增加到8.65 GPa和182.89 GPa,同时载荷-位移曲线上的锯齿流变行为呈现从可明显观察到不连续的位移突变到比较平滑的变化规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明,随着纳米晶尺寸的增加,剪切转变区的激活与剪切带的成核呈现先促进后抑制、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金属玻璃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小尺寸纳米晶会被剪切带所包裹或溶解,促进了金属玻璃塑性变形的形成;而大尺寸纳米晶在承受载荷时,在晶体内部产生了位错和滑移,进一步抑制了剪切带的成核与传播.本文结合纳米压痕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尺度上揭示了纳米晶的尺寸影响非晶合金塑性变形的内在机理,为设计理想性能的金属玻璃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基础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Pt基块体金属玻璃 塑性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晶 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表面处理对工业级锆基块体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程杨洋 钟勇 +4 位作者 张星 陈辰 余龙 王鹏飞 张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3,183,共9页
目的针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受到原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制备环境中氧元素的影响,其本征塑性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研究激光表面处理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在... 目的针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受到原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制备环境中氧元素的影响,其本征塑性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研究激光表面处理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在压缩和拉伸条件下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低纯原料制备工业级母合金锭子,利用铜模铸造法在低真空环境下制备工业级非晶合金试样,采用激光法对试样进行表面处理,利用万能试验机对激光处理试样的压缩和拉伸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对试样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镜对力学测试失效后试样的形貌进行微尺度观察。结果经激光表面处理后影响区的深度约为150μm,在影响区内铜元素的含量有所降低,但依然为非晶结构。在压缩条件下,未经激光表面处理的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应变为0,断裂强度为1534 MPa。经过激光表面处理后,试样具有1%的塑性应变,屈服强度为1337 MPa,断裂强度为1562 MPa。在拉伸条件下,激光表面处理前后工业级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应变均为0,断裂强度也无明显变化,其平均值为1379 MPa。结论通过激光表面处理在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试样表面引起的成分变化和引入的残余应力状态,能够有效促使压缩载荷作用下剪切带的萌生,提高其压缩塑性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级块体非晶合金 激光表面处理 塑性变形 断裂强度 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合金中剪切温升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娇娇 范婧 王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9-206,共8页
区别于传统的晶态金属材料,非晶合金(BMGs)不具备长程有序结构,其塑性变形载体为剪切带。剪切带一旦形成,便很快发展成为裂纹,引发材料的灾难性断裂。剪切不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非晶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的理解,并可为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 区别于传统的晶态金属材料,非晶合金(BMGs)不具备长程有序结构,其塑性变形载体为剪切带。剪切带一旦形成,便很快发展成为裂纹,引发材料的灾难性断裂。剪切不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非晶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的理解,并可为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提高提供设计思路。近年来,基于非晶合金的结构特点,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究非晶合金的剪切不稳定性,主要提出了结构软化诱导的剪切不稳定性和热软化引发的剪切不稳定性两种机制。本文重点总结了非晶合金中剪切温升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测试应变速率、外部约束、试验机刚度和测试温度对剪切温升的影响,指明非晶合金中剪切引入的热远低于玻璃转变温度,暗示热软化对剪切不稳定性的影响是微弱的。本文最后对非晶合金中剪切不稳定性机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剪切不稳定性 剪切温升 锯齿流变 热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非晶合金的性能、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玉来 沈军 +4 位作者 孙剑飞 王刚 邢大伟 周彼德 李庆春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综述了大块非晶合金的性能、制备方法及应用,对比了吸铸法制备的棒状Zr41 2Ti13 8Cu12 5Ni10Be22 5,Zr57Cu20Al10Ni8Ti5,Zr52 5Ti5Cu17 9Ni14 6Al10(原子分数)大块非晶样品的过冷温度区间宽度(ΔTx),给出了3种大块非晶合金系列的热稳定... 综述了大块非晶合金的性能、制备方法及应用,对比了吸铸法制备的棒状Zr41 2Ti13 8Cu12 5Ni10Be22 5,Zr57Cu20Al10Ni8Ti5,Zr52 5Ti5Cu17 9Ni14 6Al10(原子分数)大块非晶样品的过冷温度区间宽度(ΔTx),给出了3种大块非晶合金系列的热稳定性参数Tg、Tx及ΔTx,提出了大块非晶合金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吸铸法 热稳定性参数 牛顿流动 超塑性 弹性模量 软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共晶比例法制备铜基大块非晶合金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英俊 孙剑飞 +2 位作者 李永泽 孙继库 沈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79-1183,共5页
采用二元深共晶比例法,设计了系列Cu-Ti-Zr-Ni非晶合金成分。采用传统的铜模铸造法,由成分为Cu52.55Ti30.05Zr11.4Ni6与Cu53.1Ti31.4Zr9.5Ni6的两种合金可以制备出临界直径达5mm的完全非晶组织。两合金均具有较高的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 采用二元深共晶比例法,设计了系列Cu-Ti-Zr-Ni非晶合金成分。采用传统的铜模铸造法,由成分为Cu52.55Ti30.05Zr11.4Ni6与Cu53.1Ti31.4Zr9.5Ni6的两种合金可以制备出临界直径达5mm的完全非晶组织。两合金均具有较高的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分别为0.603与0.598,其合金成分更加接近体系深共晶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其中Cu52.55Ti30.05Zr11.4Ni6的玻璃转变温度(694K)与过冷液相区宽度(52K)均较高,表明该合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 二元深共晶 玻璃形成能力 约化玻璃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微区变形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8
12
作者 武晓峰 张海峰 +3 位作者 李宏 王爱民 杨洪才 胡壮麒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68-1373,共6页
利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等研究了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纳米压痕条件下的变形及力学性能。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纳米压头作用下以弹性塑性方式变形 ,载荷—位移曲线及压痕周边多重剪切带 (堆起或波纹状 )的特征证明了塑性变形的存在。冷却... 利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等研究了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纳米压痕条件下的变形及力学性能。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纳米压头作用下以弹性塑性方式变形 ,载荷—位移曲线及压痕周边多重剪切带 (堆起或波纹状 )的特征证明了塑性变形的存在。冷却速度、第二相及退火等因素影响非晶合金的压痕硬度HV和弹性模量E ,冷却速度小的试样或部位 (如试样中心 )的HV ,E值略高 ;离第二相 (W丝 )越近 ,HV ,E值越高 ;退火处理提高非晶的HV ,E值 ,同时退火与第二相还明显改变压痕周边的变形状态及塑性变形量的大小 ,退火显著减小塑性变形量 ,使压痕周边凹陷 ,而第二相使压痕堆起消失。对塑性变形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基大块非晶合金 纳米压痕 变形 力学性能 扫描电镜 纳米压痕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_(55)Al_(10)Ni_5Cu_(30)大块非晶合金的超塑性挤压成形性能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志豪 周成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确定了Zr55Al10Ni5Cu30大块非晶合金的过冷温度区域范围, 采用应变速率突变压缩实验分析了合金在450℃时的力学性能, 研究了合金在不同挤压速度、不同真空度等工艺条件下的挤压成形性能。结果表明: Zr55Al10Ni5Cu3...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确定了Zr55Al10Ni5Cu30大块非晶合金的过冷温度区域范围, 采用应变速率突变压缩实验分析了合金在450℃时的力学性能, 研究了合金在不同挤压速度、不同真空度等工艺条件下的挤压成形性能。结果表明: Zr55Al10Ni5Cu30大块非晶合金的玻璃化转变开始温度Tg 为422.4℃, 晶化开始温度Tx 为482.4℃; 在450℃、应变速率小于5×10-3 s-1的条件下, 合金的流动应力小于 40 MPa; 在挤压速度为 0.002~0.004mm/s范围内挤压时, 合金的最大挤压载荷变化较小; 在挤压温度为450℃时, 合金的最大挤压力随着真空度(2~2×10-3 Pa)的提高而增加; 大块非晶合金在超塑性成形时呈现出比一般金属材料更大的摩擦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非晶合金 挤压 摩擦 真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淬法制备W_丝/Zr基大块金属玻璃复合棒材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肖学山 李维火 +3 位作者 王庆 夏雷 华勤 董远达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1年第6期6-8,共3页
用水淬法制备出了 2 0mm× 2 0 0mm的W丝/Zr基大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棒材 ,使用TEM、SEM、XRD和DSC对复合棒材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关键词 棒材 水淬法 大块金属玻璃 显微组织 复合 TEM SEM 制备 块体金属玻璃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bSiBCu大块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与晶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贾元智 魏尊杰 +2 位作者 马明臻 曾松岩 王文魁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5,80,共4页
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原位高温X射线衍射研究了(Fe36Co36Nb4Si4.8B19.2)100-xCux(x=0,0.5,0.6,0.7)大块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及其晶化过程。结果表明,微量Cu显著改变了Fe36Co36Nb4Si4.8B19.2大块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无铜合金表现出单一尖... 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原位高温X射线衍射研究了(Fe36Co36Nb4Si4.8B19.2)100-xCux(x=0,0.5,0.6,0.7)大块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及其晶化过程。结果表明,微量Cu显著改变了Fe36Co36Nb4Si4.8B19.2大块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无铜合金表现出单一尖锐晶化峰,而含铜量原子分数为0.5%,0.6%和0.7%的晶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Cu的加入提高了非晶合金纳米析出相的热稳定性。原位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FeCoNbSiBCu大块非晶合金初始晶化相为bcc-FeCo并于930K转变为bcc-Co7Fe3相。Cu添加后bcc-Co7Fe3的晶化表观激活能由460.41kJ/mol升高至545.69kJ/mol。用谢乐公式计算样品在840K保温17.5min的平均晶粒尺寸为22.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非晶 热稳定性 晶化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基块状非晶晶化过程的微区变形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春燕 寇生中 +2 位作者 胡勇 丁雨田 许广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86-1591,共6页
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选择350、400、475及600 K进行1 h的等温退火,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等研究Cu基块状非晶晶化过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Cu基块状非晶在纳米压头作用下体现弹-塑性变形方式,载荷—位移曲线和压痕周边多重剪切带的特征证... 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选择350、400、475及600 K进行1 h的等温退火,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等研究Cu基块状非晶晶化过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Cu基块状非晶在纳米压头作用下体现弹-塑性变形方式,载荷—位移曲线和压痕周边多重剪切带的特征证明了塑性变形的存在。350 K退火试样具有较大的压痕硬度HV和弹性模量E值及较小的塑性变形量dn值;400 K退火后,HV和E值显著减小,dn值明显增大;475 K退火后,有少量晶体相析出,但合金以非晶的特性为主,HV和E值继续减小,dn值继续增大;600 K退火后,晶体相进一步长大和析出,其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使合金的HV和E值有所增加,dn值略有减小。对塑性变形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基块状非晶 晶化 纳米压痕 变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Zr-Mo-W-B块体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与热稳定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庆军 范洪波 +3 位作者 孙剑飞 沈军 钱坤明 线恒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55-1559,共5页
采用铜模铸造法,可以制备出直径为3 mm的非晶圆柱棒。结合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析测试结果,从动力学和结构学等方面阐述了Ni元素对Fe58Co10-xNixZr10Mo5W2B15(x=0,3,4,5,6,摩尔分数,%)合金系玻璃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铜模铸造法,可以制备出直径为3 mm的非晶圆柱棒。结合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析测试结果,从动力学和结构学等方面阐述了Ni元素对Fe58Co10-xNixZr10Mo5W2B15(x=0,3,4,5,6,摩尔分数,%)合金系玻璃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元素含量的微量变化可以明显改善Fe58Co10-xNixZr10-Mo5W2B15(x=0,3,4,5,6)合金系的玻璃形成能力;当Ni含量达到4%时,Fe58Co6Ni4Zr10Mo5W2B15具有最佳的玻璃形成能力,晶化温度(Tx)、玻璃转变温度(Tg)、过冷液相区宽度(ΔTx)、玻璃形成能力判据Trg和γ分别为887 K、957 K、70 K、0.590 2和0.40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金属玻璃 玻璃形成能力 非晶钢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非晶合金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流变行为 被引量:10
18
作者 沈军 孙剑飞 +2 位作者 王刚 黄永江 周彼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7期22-25,共4页
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内较低应变速率变形条件下呈现出牛顿型流变状态,并获得最佳塑性。其流变机制为一种与聚合物体系及无机玻璃相似的动力学行为。由于在超塑性流变过程中非晶相伴随有晶化现象的发生,因此,大块非晶合金的粘滞流... 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内较低应变速率变形条件下呈现出牛顿型流变状态,并获得最佳塑性。其流变机制为一种与聚合物体系及无机玻璃相似的动力学行为。由于在超塑性流变过程中非晶相伴随有晶化现象的发生,因此,大块非晶合金的粘滞流变是一种非晶相-晶化相复相结构的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非晶合金 过冷液相区 超塑性流变行为 力学本构模型 粘滞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非晶合金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探索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玉峰 李华芳 +1 位作者 王彦波 顾雪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大块非晶合金具有不同于晶态合金的独特性质,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耐蚀性、高疲劳抗力、低弹性模量、大弹性应变极限、屈服前基本上完全弹性、屈服时完全塑性、无加工硬化现象等。在将其作为结构材料大规模使用的同时,人们认识到了... 大块非晶合金具有不同于晶态合金的独特性质,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耐蚀性、高疲劳抗力、低弹性模量、大弹性应变极限、屈服前基本上完全弹性、屈服时完全塑性、无加工硬化现象等。在将其作为结构材料大规模使用的同时,人们认识到了大块非晶合金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基于元素毒性考虑,Ti基、Zr基、Fe基、Mg基及Ca基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未来得到医学应用的5类大块非晶合金体系,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材料在模拟体液下的腐蚀行为和离子溶出规律、细胞毒性和动物体内植入后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对大块非晶合金医学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未来发展方向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非晶合金 生物材料 医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相的“团簇+连接原子”模型与成分设计 被引量:14
20
作者 董闯 羌建兵 +2 位作者 袁亮 王清 王英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02-2510,共9页
以最近邻配位多面体为基元描述复杂合金相的结构特征,总结出合金相的常见团簇类型,并建立了合金相的"团簇+连接原子"模型。以此为基础解析准晶和非晶合金为代表的团簇合金的结构与团簇成分式特征,提出复杂合金相成分设计的团... 以最近邻配位多面体为基元描述复杂合金相的结构特征,总结出合金相的常见团簇类型,并建立了合金相的"团簇+连接原子"模型。以此为基础解析准晶和非晶合金为代表的团簇合金的结构与团簇成分式特征,提出复杂合金相成分设计的团簇式方法,并以块体非晶合金和稳定固溶体合金为例说明多组元合金相团簇成分式的建立与运用过程以及团簇基元及连接原子种类与数目的确定原则。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基于"团簇+连接原子"模型的团簇成分式方法为多元复杂合金相定量设计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连接原子”模型 合金成分设计 团簇式 块体非晶合金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