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的纤维相结构 被引量:5
1
作者 孙世清 郭志猛 殷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8-661,共4页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 (η =1.6 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η =5 .42 )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 η =...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 (η =1.6 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η =5 .42 )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 η =5 .42时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单根Fe 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 (宽度约为 10 0nm) ,通过亚单元共同的 [110 ]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 ,相邻晶粒的取向角在 3°~ 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选择腐蚀 Fe-Cr纤维 亚单元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和Fe-Cr纤维的磁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微华 孙世清 +2 位作者 刘宗茂 刘丛 胡彦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21-223,238,共4页
采用拉拔变形法制备了Cu-Fe-Cr原位复合材料,并从线材中提取出Fe-Cr纤维。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线材和纤维的微观形貌,并用VSM对复合线材和Fe-Cr纤维进行了磁性测试,绘制了磁滞回线。结果表明:复合线材具有磁各向异性,其易磁化方向平行... 采用拉拔变形法制备了Cu-Fe-Cr原位复合材料,并从线材中提取出Fe-Cr纤维。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线材和纤维的微观形貌,并用VSM对复合线材和Fe-Cr纤维进行了磁性测试,绘制了磁滞回线。结果表明:复合线材具有磁各向异性,其易磁化方向平行于线材轴向;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复合线材的剩磁和矫顽力逐渐增大;Fe-Cr纤维的比饱和磁化强度Ms达到了150 emu.g-1,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复合材料 Fe—Cr纤维 磁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B_(w)/Ti网状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3
作者 贾建波 穆利双 +2 位作者 赵留洋 刘宝宝 徐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72-2787,共16页
通过热压缩等温实验对放电等离子烧结原位自生TiB_(w)/Ti复合材料在变形温度650~800℃、应变速率0.01~5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获得了Zener-Hollomon参数对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通过热压缩等温实验对放电等离子烧结原位自生TiB_(w)/Ti复合材料在变形温度650~800℃、应变速率0.01~5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获得了Zener-Hollomon参数对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iB_(w)/Ti复合材料的峰值应力随温度降低和应变速率升高而升高。不同ln Z值对应不同的组织形貌特征,当ln Z为高值(≥42.50)时,局部塑性流动区是主要的微观组织特征,动态再结晶程度低,再结晶晶粒平均尺寸小于1.40μm。当ln Z为中值(34.29~38.50)时,动态再结晶显著,再结晶晶粒平均尺寸为1.53~2.91μm,且随ln Z值减小,增强颗粒长径比增大,偏聚现象改善,位错密度降低,再结晶程度提高。当ln Z为低值(≤32.48)时,再结晶晶粒明显粗化,平均晶粒尺寸大于3.1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w)/Ti复合材料 原位自生 热变形行为 ZENER-HOLLOMON参数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TiC+Al_(3)Ti)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庄伟彬 曹庆 +3 位作者 覃龙健 孙川淼 金忠贵 刘敬福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0-7145,共6页
采用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1%、3%、5%(质量分数)(TiC+Al_(3)Ti)/6061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双相增强体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在复合材料中,TiC颗粒分布于晶界处,而Al_(3)Ti相呈短棒状、分布于晶粒内部。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随着(... 采用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1%、3%、5%(质量分数)(TiC+Al_(3)Ti)/6061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双相增强体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在复合材料中,TiC颗粒分布于晶界处,而Al_(3)Ti相呈短棒状、分布于晶粒内部。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随着(TiC+Al_(3)Ti)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TiC+Al_(3)Ti)含量为5%(质量分数)时,晶粒细化效果最为显著,此时复合材料平均晶粒尺寸为43.02μm。随着(TiC+Al_(3)Ti)含量的增加,铸态复合材料布氏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以及最大抗压载荷逐渐增加,5%(质量分数)(TiC+Al_(3)Ti)/6061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最高,其值分别为104.57 HB、322.19 MPa、186.27 MPa、457.1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 (TiC+Al_(3)Ti)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5
作者 刘钧 陈哲 +4 位作者 陈东 李险峰 吴一 夏存娟 王浩伟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兼具高模量、高强塑性、高抗疲劳与良好的加工成形性能,作为结构材料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有助于实现相关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且仅通过常规铝合金加工方法与设备,即可实现铝基复合材料构件的规模化... 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兼具高模量、高强塑性、高抗疲劳与良好的加工成形性能,作为结构材料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有助于实现相关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且仅通过常规铝合金加工方法与设备,即可实现铝基复合材料构件的规模化制造。对比分析了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与铝合金、传统铝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介绍了铸造、变形和增材制造三大系列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与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系列铝基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典型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陶瓷颗粒 原位自生 铸造成形 塑性加工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铺丝技术的CF/PAEK热塑性复合材料原位退火工艺
7
作者 辛志博 江梦茹 +6 位作者 肖涵 赵威 张翰林 朱垠晓 杨方鸿 王成博 段玉岗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1,共9页
针对CF/PAEK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成型工艺中质量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铺放后真空辅助原位退火(vacuum-assisted in-situ annealing,VIA)工艺。针对自动铺放成型后的层合板开展VIA工艺实验,通过调控原位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制备CF/PAEK复... 针对CF/PAEK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成型工艺中质量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铺放后真空辅助原位退火(vacuum-assisted in-situ annealing,VIA)工艺。针对自动铺放成型后的层合板开展VIA工艺实验,通过调控原位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制备CF/PAEK复合材料单向层合板,分别研究VIA工艺参数对成型温度场、翘曲变形、孔隙率、结晶度和层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IA工艺可以为样件提供均匀的温度场,消除结晶梯度,使样件翘曲程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直至消除;当退火温度超过树脂熔融温度,可以降低CF/PAEK预浸料或自动纤维铺放(AFP)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孔隙,孔隙率降至1.97%,同时大幅提升层间性能,使样件层间剪切强度达到64.7 MPa,相比未经过VIA的样件提升5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复合材料 自动铺丝 原位成型 CF/PAEK 原位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激光原位成型工艺调控研究进展
8
作者 任毅 虞筱琛 +1 位作者 祝颖丹 陈刚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51,共8页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及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原位成型技术是热塑性复合材料主要的先进成型工艺,针对其工艺参数的调控和成型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及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原位成型技术是热塑性复合材料主要的先进成型工艺,针对其工艺参数的调控和成型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激光原位成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激光加热温度、压辊压力、成型速度等工艺对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性能和缺陷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针对热塑性复合材料激光原位成型工艺多为试验研究,有待开展多工艺参数耦合协同仿真分析及复杂曲面成型工艺研究,为激光原位成型工程应用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激光原位成型 工艺参数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原位反应制备Al_(3)Ti/Al基复合材料的影响
9
作者 李佳乐 牛立斌 +2 位作者 常永刚 陈珑方 张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56-160,共5页
选用纯度99.00wt%的金属铝为基体,40目钛丝网为反应源,采用热压装置通过原位反应法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出Al_(3)Ti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升高,时间增长,原位反应越充分。原位反应机理为铝原子迁移通过钛边界层,经... 选用纯度99.00wt%的金属铝为基体,40目钛丝网为反应源,采用热压装置通过原位反应法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出Al_(3)Ti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升高,时间增长,原位反应越充分。原位反应机理为铝原子迁移通过钛边界层,经过扩散到达生成物层,此时发生反应得到Al_(3)Ti;同时固-液界面前沿不断推进,使活性钛原子进入铝液,Al_(3)Ti晶粒进一步生长、长大。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50℃、保温1 h、压力为12 MPa。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复合材料显微硬度是铝基体的10倍,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为单纯铝基体磨损率的1/5。原位反应制备Al_(3)Ti/Al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主要包括颗粒强化、位错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3)Ti/Al复合材料 原位反应 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生长技术的Cu-BTC@GDY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创新实验设计
10
作者 商虹 郭丽华 +2 位作者 李慧朋 彭佳 周友贵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2,共6页
该文基于前沿技术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化学、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通过六乙炔基苯偶联反应,以金属有机框架(MOF)Cu-BTC材料为基底,利用原位生长技术制备了石墨炔(GDY)均匀包覆的Cu-BTC@GDY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结... 该文基于前沿技术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化学、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通过六乙炔基苯偶联反应,以金属有机框架(MOF)Cu-BTC材料为基底,利用原位生长技术制备了石墨炔(GDY)均匀包覆的Cu-BTC@GDY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结构与形貌表征,并将其用作锂硫电池改性隔膜。通过吸附实验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证明该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该创新实验不仅实现了先进碳材料GDY在MOF材料表面的原位生长,还探索了MOF/GDY复合材料在提升锂硫电池性能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追踪研究热点、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金属有机框架 复合材料 原位制备 创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组织及力学、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1
作者 姜昊 刘聪斌 马壮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42,共11页
目的 研究不同TiB_(2)颗粒含量对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7075铝合金为基体材料,通过混合盐反应法制备了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OM)、配有能谱分析仪(ED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仪(XRD)... 目的 研究不同TiB_(2)颗粒含量对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7075铝合金为基体材料,通过混合盐反应法制备了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OM)、配有能谱分析仪(ED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研究了不同TiB_(2)颗粒含量的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物相组成演变,借助电子万能试验机、维氏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探究TiB_(2)颗粒含量对7075合金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 原位自生TiB_(2)颗粒对7075合金基体晶粒组织细化效果显著,粗大的树枝晶状结构转变为较细小的柱状晶或近球形非枝晶组织,TiB_(2)颗粒均匀分布在晶界附近。当TiB_(2)颗粒质量分数为2%时,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及维氏硬度分别为501 MPa、412 MPa、7.8%和180.8HV。随着TiB_(2)颗粒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铝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及摩擦因数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2%(质量分数)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及摩擦因数分别为9.33×10-3mm3/m和0.224,与7075合金基体相比,分别降低了44.3%和22.2%,由此可知,TiB_(2)颗粒的存在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结论 通过原位自生反应生成的TiB_(2)颗粒可以显著细化7075合金微观组织形貌,提高合金的性能,当TiB_(2)颗粒质量分数为2%时,铝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细化最为明显,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自生 TiB_(2)/7075铝基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TiB_(2)/Al-xSi-4.5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2
作者 梁艳峰 刘逍恂 +1 位作者 夏峰 郭巧琴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97,共6页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量对原位TiB_(2)与TiC粒子分布及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Si含量的复合材料均可以通过原位自生法获得微纳米尺度的TiB_(2)与TiC双相粒子,但随着Si含量增加,原位粒子在Si相附近团聚加剧;当Si含量为12wt%时,复合材料硬度达到极值,为173.56 HV;当Si含量增加到18wt%时,TiC粒子发生失稳分解,导致了复合材料硬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合金 AL基复合材料 TIC TiB_(2) 原位自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敬福 贾婧 +3 位作者 庄伟彬 覃龙健 李菁辉 孟超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3-2073,共11页
原位合成技术制备的铝基复合材料,权衡了强度和塑性间的矛盾,有望实现铝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原位合成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比刚度,比模量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耐磨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是近年来金属基复合... 原位合成技术制备的铝基复合材料,权衡了强度和塑性间的矛盾,有望实现铝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原位合成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比刚度,比模量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耐磨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是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汽车制造、高铁动车、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归纳了三种原位合成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反应体系(Al-K_(2)TiF_(6)-KBF_(4)体系、Al-TiO_(2)-B_(2)O_(3)体系和Al-Ti-B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概述了原位合成TiB_(2)颗粒对铝基体晶粒尺寸、界面结合和润湿性产生影响的研究现状,对TiB_(2)颗粒强化铝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展开了讨论,梳理总结现阶段在此领域研究过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展望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潜在发展空间,以期为研究和开发原位合成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 TiB_(2) 反应体系 显微组织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T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伟彬 覃龙健 +3 位作者 贾婧 李菁辉 刘敬福 孟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3-489,共17页
原位合成T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比模量高、低热膨胀系数、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良好,以及耐磨性能和耐有机液体和溶剂侵蚀优良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了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反应体系、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 原位合成T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比模量高、低热膨胀系数、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良好,以及耐磨性能和耐有机液体和溶剂侵蚀优良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了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反应体系、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强化机制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原位合成TiC/Al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和开发原位合成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 碳化钛 反应体系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Ti-Al复合材料的搅拌摩擦加工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杨 徐雅欣 李文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目的解决冷喷涂直接沉积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时因金属颗粒硬脆而出现的沉积率极低或无法沉积等问题,针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的需求,采用冷喷涂和搅拌摩擦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原位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方法采用纯铝板为冷喷涂基板,经冷喷涂沉积... 目的解决冷喷涂直接沉积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时因金属颗粒硬脆而出现的沉积率极低或无法沉积等问题,针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的需求,采用冷喷涂和搅拌摩擦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原位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方法采用纯铝板为冷喷涂基板,经冷喷涂沉积纯Ti、Al后得到预沉积体,对已沉积的Ti-Al复合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搅拌摩擦加工后制备出试样,并采用光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硬度测试对比研究不同处理状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喷涂态沉积体并未形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经FSP处理后,沉积体中形成了含有细小晶粒的Ti和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组织。由XRD结果可知,FSP制备的金属间化合物为TiAl3,且复合材料中存在未反应的原始Ti颗粒。冷喷涂沉积体经热处理因Kirkendall效应会产生较大孔隙,但经FSP处理后组织致密,无明显孔隙,硬度显著提高到256HV,复合材料的组织得到细化。结论通过高压冷喷涂技术和搅拌摩擦加工原位制备了组织均匀且致密、内部结合良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并使用优化后的搅拌摩擦工艺参数完成了良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增材制造,达到试验预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TIAL复合材料 冷喷涂 搅拌摩擦加工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PbBr_(3)@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16
作者 杨宇轩 杨晓华 +3 位作者 陈健壮 沈建华 张建鹏 杨晓玲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08-7014,共7页
钙钛矿材料因具备结构可调、光电特性优异、制备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光电探测领域获得广泛关注。针对钙钛矿量子点目前存在的环境稳定性差的关键问题,采用固相模板法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5(Zn)孔隙内实现了钙钛矿量子点的原位合成,成功... 钙钛矿材料因具备结构可调、光电特性优异、制备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光电探测领域获得广泛关注。针对钙钛矿量子点目前存在的环境稳定性差的关键问题,采用固相模板法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5(Zn)孔隙内实现了钙钛矿量子点的原位合成,成功制备出具有优异稳定性的CsPbBr_(3)@MOF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证实了CsPbBr_(3)量子点成功合成并填充在MOF孔隙中。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CsPbBr_(3)@MOF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结构。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和瞬态荧光光谱研究了CsPbBr_(3)@MOF的光学性能。基于荧光光谱强度的变化趋势,证实了复合材料CsPbBr_(3)@MOF的水、光和热稳定性相较于CsPbBr_(3),获得显著提升。该研究为提高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并拓展其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及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模板法 原位合成 钙钛矿量子点 复合材料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砂助熔剂诱导莫来石晶须增强硅酸铝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7
作者 马晓亮 汪桂根 +4 位作者 张孟予 赵宝军 钟业盛 史丽萍 赫晓东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为改善陶瓷纤维增强气凝胶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容易脆裂的问题,在硅酸铝纤维表面引入原位生长的莫来石晶须,以硅酸铝纤维/莫来石晶须作为增强体,将SiO_(2)湿凝胶引入增强体中,通过常压干燥法获得硅酸铝纤维/莫来石晶须增强SiO_(2)气凝胶... 为改善陶瓷纤维增强气凝胶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容易脆裂的问题,在硅酸铝纤维表面引入原位生长的莫来石晶须,以硅酸铝纤维/莫来石晶须作为增强体,将SiO_(2)湿凝胶引入增强体中,通过常压干燥法获得硅酸铝纤维/莫来石晶须增强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最大压缩形变可达60%,在60%压缩形变下,材料抗压强度可达1.745 MPa,约为硅酸铝纤维增强SiO_(2)气凝胶材料抗压强度(0.518 MPa)的3.4倍,该复合材料还具有密度低(0.24 g·cm^(-3))、热导率低(0.038 W·m^(-1)·K^(-1))、比表面积高(106.21 m^(2)·g^(-1))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来石晶须 原位生长 气凝胶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热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iB+TiC)/TA15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及绝热剪切行为
18
作者 孙守伟 马逸飞 任宇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0,共7页
钛基复合材料(TMC)在涉及冲击载荷服役条件的武器装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揭示新型“难熔金属+陶瓷”杂化增强TMC的高应变率加载响应特性及失效行为,通过原位合成反应成功制备了(W+TiB+TiC)/TA15杂化增强TMC,并利用材料万能试验... 钛基复合材料(TMC)在涉及冲击载荷服役条件的武器装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揭示新型“难熔金属+陶瓷”杂化增强TMC的高应变率加载响应特性及失效行为,通过原位合成反应成功制备了(W+TiB+TiC)/TA15杂化增强TMC,并利用材料万能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压杆测试了该TMC在0.001~4 000/s应变率范围内的室温压缩力学性能,同时对高应变率加载后TMC的微观组织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准静态及动态压缩时,杂化增强TMC的强度和塑性均高于作为基体的均质TA15合金;4 000/s应变率时,TMC的平均流变应力、均匀塑性应变和冲击吸收能分别达到1632 MPa、27%和449 J/cm^(3),较均质TA15合金分别提高了9.8%、8.0%和20.7%;杂化增强相团簇的存在显著影响TMC中绝热剪切带(ABS)的扩展和交互作用行为,导致ASB更容易发生偏转、分叉和汇聚,有效耗散了高应变率加载过程中的冲击能量,使TMC表现出了更优异的动态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杂化增强相 原位合成 力学行为 高应变率 绝热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环境损伤原位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晓晨 郑瑞晓 +3 位作者 李露 马浩林 赵培航 马朝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9-622,共14页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苛刻、损伤失效过程复杂,深刻理解与准确分析其在近服役环境下损伤失效模式对于材料和构件的可靠服役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事后分析”方法无法获取材料在复杂服役环境下的损伤失效过程数据,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面向高温服役环境的复合材料原位表征测试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声发射、电阻等原位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势与局限性,重点讨论了以上各种原位监测方法及多种原位监测方法联用在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力学表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原位监测技术存在的挑战,并对多种原位技术联用、太赫兹辐射等新型检测技术、复杂构件的损伤原位监测方法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SiC复合材料 原位监测 数字图像相关 声发射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效应影响下复合材料损伤抗性增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可 徐晨晨 王中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48-2358,共11页
为研究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抗损伤尤其是抗分层能力增强策略,首先对复合材料原位横向拉伸和剪切强度进行参数化分析,指明材料薄层化后能提升材料的原位强度并改善其抗损伤性能。然后,通过短梁弯曲试验分析得到面外载荷作用下基体裂纹... 为研究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抗损伤尤其是抗分层能力增强策略,首先对复合材料原位横向拉伸和剪切强度进行参数化分析,指明材料薄层化后能提升材料的原位强度并改善其抗损伤性能。然后,通过短梁弯曲试验分析得到面外载荷作用下基体裂纹扩展是导致层合板内部分层的重要原因,并构建基于经典Hashin准则和考虑原位效应的材料损伤模型,运用该材料模型对短梁弯曲失效行为开展仿真分析。最后,将该损伤模型和材料强化方案推广应用至局部冲击载荷下层合板损伤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当正交铺层短梁的单层厚度减少到原来的1/4时,其弯曲强度显著提升48%,结构失效位移也显著变大;层间分层被抑制和结构强度提升的原因在于基体中裂纹萌生和扩展被显著推迟。在相同冲击载荷下,薄层化层合板内部分层区域明显减小,表明薄铺层设计方案提升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局部冲击分层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原位强度 薄铺层 分层损伤 局部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