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等离子喷涂NiCoCrAlYTa-Cr_(2)O_(3)-Cu-Mo高温耐磨涂层组织和性能
1
作者 张昂 郭孟秋 +5 位作者 王长亮 张梅 岳震 王天颖 聂梓杏 高燊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0,共9页
为了探究工艺参数对NiCoCrAlYTa-Cr_(2)O_(3)-Cu-Mo高温耐磨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正交实验,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tmospheric plasma spray,APS)工艺制备NiCoCrAlYTa-Cr_(2)O_(3)-Cu-Mo涂层,应用极差分析法研究工艺参数对NiCoCrAlYTa-... 为了探究工艺参数对NiCoCrAlYTa-Cr_(2)O_(3)-Cu-Mo高温耐磨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正交实验,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tmospheric plasma spray,APS)工艺制备NiCoCrAlYTa-Cr_(2)O_(3)-Cu-Mo涂层,应用极差分析法研究工艺参数对NiCoCrAlYTa-Cr_(2)O_(3)-Cu-Mo涂层显微组织、硬度和结合强度性能影响的主次关系,完成喷涂工艺参数优化。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氩气流量为50 L/min,氢气流量为12 L/min,电流为500 A,喷涂距离为100 mm。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喷涂的NiCoCrAlYTa-Cr_(2)O_(3)-Cu-Mo涂层显微组织均匀致密,涂层孔隙率小于1%,结合强度平均值为70.7 MPa,硬度平均值为543.7HV,900℃温度下50~100 h平均氧化速率为0.07302 g/(m^(2)·h),达到完全抗氧化级别,在800℃表现出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平均摩擦因数为0.248,磨损率为2.12×10^(-6) mm^(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CrAlYTa-Cr_(2)O_(3)-cu-Mo涂层 大气等离子喷涂 高温耐磨 正交实验 抗氧化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镧对Cu-O/γ-Al_2O_3催化剂活性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晓原 周仁贤 +2 位作者 朱波 袁贤鑫 郑小明 《科技通报》 1997年第3期148-151,共4页
在色谱-微反流动法实验装置上考察了三种催化剂对CO和CH4的氧化活性,并运用BET、XRD及TPR等技术研究了La2O3的添加对Cu-O/γ-Al2O3催化剂性能及催化剂氧化还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2O3的添加... 在色谱-微反流动法实验装置上考察了三种催化剂对CO和CH4的氧化活性,并运用BET、XRD及TPR等技术研究了La2O3的添加对Cu-O/γ-Al2O3催化剂性能及催化剂氧化还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2O3的添加不仅使La2O3与CuO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且也与载体γ-Al2O3产生相互作用;La2O3的添加促进了CuO在γ-Al2O3上的分散,并使CuO均以非晶相形式存在,从而改善了Cu-O/γ-Al2O3催化剂对CO和CH4的氧化活性,还使La-Cu-O/γ-Al2O3催化剂的TPR峰温降低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镧 氧化铜 催化氧化 三氧化二铝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NiCu-CrCl_3充放氢性能及充氢过程中的“引燃”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振兴 王尔德 刘祖岩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通过球磨过程中的吸氢反应,将镁粉、镍粉、铜粉和氯化铬制备成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储氢性能,充氢容量大,充放氢速度快,放氢温度较低.揭示了其快速吸氢的原因,并首次提出了“引燃”的概念,初步研究了... 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通过球磨过程中的吸氢反应,将镁粉、镍粉、铜粉和氯化铬制备成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储氢性能,充氢容量大,充放氢速度快,放氢温度较低.揭示了其快速吸氢的原因,并首次提出了“引燃”的概念,初步研究了充氢过程中出现的引燃现象与温度及球磨时间的关系.上述复合物一般在200℃发生明显的引燃,其温度在几秒中内迅速升高到360~400℃,吸氢量也很快达到重量比5.6%,吸氢过程很快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NiCu CrCl3 储氢材料 MgNiCuCrCl3复合物 机械球磨 放氢过程 充氢过程 镁镍铜合金 纳米复合物 氯化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TC@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e^3+的吸附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亮 方向晨 +2 位作者 王刚 段晓光 王少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6-882,共7页
采用原位浸渍法合成了Cu-BTC/PUS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Ce^3+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e^3+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配位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 采用原位浸渍法合成了Cu-BTC/PUS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Ce^3+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e^3+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配位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H=6、25℃和溶液初始浓度为600 mg/L时,Cu-BTC/PUS复合材料对Ce^3+的最大吸附量为177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TC复合材料 聚氨酯海绵 吸附 三价铈离子 络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SZ-13与Fe-β混合催化剂上NH_(3)-SCR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渊 侯宇坤 +1 位作者 赵立国 谭小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5-59,共5页
铜改性SSZ-13分子筛(Cu-SSZ-13)是一种高效的去除NO_(x)的NH_(3)选择性还原催化剂,但是Cu-SSZ-13的高温(>400℃)脱硝活性欠佳。相比Cu-SSZ-13,铁改性β分子筛催化剂(Fe-β)价格便宜且高温脱硝性能较好,因而Fe-β也备受人们关注。虽... 铜改性SSZ-13分子筛(Cu-SSZ-13)是一种高效的去除NO_(x)的NH_(3)选择性还原催化剂,但是Cu-SSZ-13的高温(>400℃)脱硝活性欠佳。相比Cu-SSZ-13,铁改性β分子筛催化剂(Fe-β)价格便宜且高温脱硝性能较好,因而Fe-β也备受人们关注。虽然掺杂铜后,Fe-β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有所提高,但是其对NO_(x)脱除的低温活性温度窗口还有待拓宽,最高脱除率还有待提高。本工作拟通过Cu-SSZ-13与Fe-β的机械混合制得复合催化剂,以拓展催化剂的温度窗口。在商用SSZ-13的基础上,通过离子交换不同浓度的硝酸铜溶液制备了Cu-SSZ-13。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Ammonia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NH_(3)-SCR)测试表明交换液为0.04 mol/L的硝酸铜溶液时所制备的Cu-SSZ-13的脱硝活性最好,200~400℃NO_(x)脱除率接近100%。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等一系列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机械混合Cu-SSZ-13+Fe-β对Cu-SSZ-13的NH_(3)-SCR低温活性窗口影响不大,但对其高温脱硝性能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β cu-SSZ-13 机械混合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冷喷涂Cu-20%Al_2O_3复合涂层耐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肖正涛 李相波 +2 位作者 王佳 黄国胜 周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80,共5页
利用冷喷涂技术制备Cu-20%(质量分数)Al2O3复合涂层,并在氩气保护气氛下对该复合涂层进行300℃、500℃和700℃退火热处理。采用常温干摩擦试验评价热处理对冷喷涂Cu-20%(质量分数)Al2O3复合涂层耐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 利用冷喷涂技术制备Cu-20%(质量分数)Al2O3复合涂层,并在氩气保护气氛下对该复合涂层进行300℃、500℃和700℃退火热处理。采用常温干摩擦试验评价热处理对冷喷涂Cu-20%(质量分数)Al2O3复合涂层耐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涂层表面磨痕形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经退火热处理后发生了再结晶现象,涂层显微硬度降低。冷喷涂态和退火态复合涂层磨损机制不同:冷喷涂态复合涂层和低温退火热处理(300℃和500℃)下复合涂层磨损主要为磨粒磨损,700℃退火态复合涂层主要表现为疲劳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cu-20%Al2O3 冷喷涂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_(2)O_(3)弥散铜高速铁路接触线对弓网动态受流质量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汤文亮 马浩航 +2 位作者 袁远 刘仕兵 喻卓成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8-1104,共7页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未来其运行速度将达到400 km/h及以上。针对更高速铁路中弓网受流质量变化,首先研究Cu-Al_(2)O_(3)弥散铜接触线材质性能,然后采用受电弓的三元集中质量块单元和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的接触单元,建立弓网耦合动力学...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未来其运行速度将达到400 km/h及以上。针对更高速铁路中弓网受流质量变化,首先研究Cu-Al_(2)O_(3)弥散铜接触线材质性能,然后采用受电弓的三元集中质量块单元和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的接触单元,建立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弓网系统在350,380,400和420 km/h 4种速度下受流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张力为34 kN时,满足冲击载荷及静载荷条件下的使用安全性,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动态接触压力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其中最大动态接触压力、最小动态接触压力、平均动态接触压力及标准偏差基本满足《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中弓网受流质量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3)弥散铜接触线 更高速铁路 弓网系统 受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海山 姚再起 +1 位作者 刘书华 葛继平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6-70,共5页
对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形貌、强度和导电性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r相在形变过程中由铸态的树枝晶变形成为纤维,横截面呈弯曲状薄片,形变量越大,纤维越均匀细密.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结果发现,随形变量增加,强度提高... 对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形貌、强度和导电性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r相在形变过程中由铸态的树枝晶变形成为纤维,横截面呈弯曲状薄片,形变量越大,纤维越均匀细密.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结果发现,随形变量增加,强度提高,电阻率增大.中间热处理对强度和导电性均有影响,在形变量一致的情况下,中间热处理温度太高太低都会使得强度和导电性性能降低.随中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加,强度较小地先增加后减小,只经过一次中间热处理的材料在500℃时,性能组合最佳.几个较好的电导率和极限抗拉强度组合为:82.8%IACS/791 MPa(Φ1 mm、B工艺)、80.6%IACS/809MPa(Φ1 mm、A工艺)和80.2%IACS/731MPa(Φ1.2 9 mm、A工艺),7 8.4%IACS/9 5 0 M Pa(Φ1 mm、C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10%Cr-3%Ag 形变原位复合材料 强度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CuMOF催化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9
作者 郝一男 王任飞 +5 位作者 张国 王晶文 任志远 沈洪霞 王德刚 姚利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4,共7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表面积、结构稳定性和可调功能使其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u MOF催化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N2...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表面积、结构稳定性和可调功能使其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u MOF催化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BET)、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应用于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中。结果表明:Fe_(3)O_(4)@Cu MOF催化剂表面粗糙多孔,比表面积为206.239 m^(2)/g,平均孔径为6.64 nm,属于介孔材料。Fe_(3)O_(4)@Cu MOF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2.6 emu/g,易分离回收。当催化剂用量为3 wt%、醇油摩尔比为20∶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 h时,生物柴油产率最高,为75.0%。Fe_(3)O_(4)@Cu MOF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生物柴油的产率仍能达到6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Cu MOF催化剂 生物柴油 文冠果油 稳定性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状锌铝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优化制备Cu/ZnO/Al_(2)O_(3)气相醛加氢催化剂
10
作者 白鹏 刘函澎 +6 位作者 陈雪娇 张永辉 赵振祥 吴萍萍 黄德鑫 吴先锋 张志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32,共9页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的引入方式对ZnAl_(2)O_(4)尖晶石形成的影响,考察不同条件下所得催化剂的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与工业催化剂相比,在辛烯醛气相加氢反应中混合法制得的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活性相当,产物选择性在空速1.5 h^(-1)时高于工业剂1.9%,在空速4.0 h^(-1)时高于工业剂2.5%;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制备的ZnAl-LDH前驱物大大提高锌铝结合效率,减少非结合Al_(2)O_(3)的产生,提高产物选择性,同时实现380℃低温焙烧条件下ZnAl-LDH向ZnAl_(2)O_(4)尖晶石的转变,避免传统的高温焙烧过程中CuO的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O/Al_(2)O_(3)催化剂 ZnAl_(2)O_(4)尖晶石 ZnAl-LDH 气相醛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3+掺杂对Ni-Cu-Zn铁氧体纳米颗粒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应强 孙爱民 +2 位作者 潘晓光 张伟 赵锡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343-347,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950℃下烧结得到了Y^3+取代部分Fe3+的Ni0.3Cu0.2Zn0.5YxFe2-xO4铁氧体,掺杂量分别为0、0.025、0.05、0.075和0.1。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少量的Y^3+掺杂并不会破坏Ni-Cu-Zn铁氧体的晶体结构,但是当掺...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950℃下烧结得到了Y^3+取代部分Fe3+的Ni0.3Cu0.2Zn0.5YxFe2-xO4铁氧体,掺杂量分别为0、0.025、0.05、0.075和0.1。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少量的Y^3+掺杂并不会破坏Ni-Cu-Zn铁氧体的晶体结构,但是当掺杂量大于0.025时会有少量YFeO3杂相生成。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先减小后增大,晶粒尺寸和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与纯的Ni0.3Cu0.2Zn0.5Fe2O4铁氧体相比,掺杂后的样品的矫顽力、剩磁、矩形比和居里温度都增加,但均表现为顺磁性。当掺杂量为0.025时,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了68.98emu/g,居里温度升高到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ZN铁氧体 Y^3+掺杂 结构性能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K-CoOx@Al_(2)O_(3)催化氧化氯化氢制氯气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琪炯 郑伟中 +1 位作者 孙伟振 赵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43-749,共7页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K-CoO_(x)@Al_(2)O_(3)复合氧化物,利用TEM、XRD、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氧化氯化氢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活性组分K_(2)O和CoO均匀分布在Al_(2)O_...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K-CoO_(x)@Al_(2)O_(3)复合氧化物,利用TEM、XRD、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氧化氯化氢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活性组分K_(2)O和CoO均匀分布在Al_(2)O_(3)载体表面,催化剂为典型的介孔结构,工业使用温度范围内(350~430℃)稳定性良好。实验结果表明,Co/Cu摩尔比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常压下反应的最佳条件为:410℃,重时空速360 h^(-1),O_(2)/HCl进料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Cu/Co摩尔比为10∶5的催化剂活性最高,氯化氢转化率为75.2%。与传统的铜基催化剂相比,Cu-K-CoO_(x)@Al_(2)O_(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K-CoOx@Al_(2)O_(3)复合氧化物 氯化氢 氯气 催化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Cu-Co catalysts supported on HNO_3-pretreated CNTs for higher-alcohol synthesis 被引量:10
13
作者 Limin Shi Wei Chu Siyu Deng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HNO 3 -pretreated CNTs were employed as supports, and a special ultrasound-assisted impregnation method was designed to prepare supported Cu-Co catalysts for higher-alcohol synthesis from syngas. The catalysts used in... HNO 3 -pretreated CNTs were employed as supports, and a special ultrasound-assisted impregnation method was designed to prepare supported Cu-Co catalysts for higher-alcohol synthesis from syngas. The catalysts used in this work were characterized by N 2 adsorption-desorption, TEM, XRD, H 2 -TPR, CO-TPD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e-treatment procedure of CNTs remarkably promoted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 Cu-Co/CNTs catalysts. For the Cu-Co catalyst supported on CNTs pre-treated by 68 wt% HNO 3 , some active component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CNTs channels, their dispersions and the amount of strongly adsorbed CO-species were improved. The CO conversion and alcohol yield on the HNO 3 -pretreated Cu-Co/CNTs catalyst were increased by ~21% and ~6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ose on the normal Cu-Co/CNTs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O 3 -pretreated CNTs cu-Co/CNTs catalysts CO hydrogenation higher-alcoho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2O3复合粉末颗粒原位生成机制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贵民 杜林飞 +1 位作者 闫涛 惠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1-35,共5页
以Cu-Al合金粉末和CuO粉末为原料,采用反应球磨法制备了Cu-Al2O3复合粉末。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设备,研究了球磨时间对粉末形貌、粒径、物相、晶粒尺寸和内应变的影响,探究了球磨过程中粉末组... 以Cu-Al合金粉末和CuO粉末为原料,采用反应球磨法制备了Cu-Al2O3复合粉末。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设备,研究了球磨时间对粉末形貌、粒径、物相、晶粒尺寸和内应变的影响,探究了球磨过程中粉末组织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纳米Al2O3颗粒的原位生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球磨的最终产物为Cu和Al2O3。纳米Al2O3颗粒的原位生成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过程,球磨过程中粉末颗粒从椭球状先后变为层片状、等轴状,颗粒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层间距不断减小,粉末晶粒不断细化,内应变逐渐增大,为原子的扩散提供了快速通道。同时,CuO在Cu-Al合金粉末中形成了无数扩散-反应偶,降低了反应激活能,促进了纳米Al2O3颗粒的原位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 反应球磨 粉末组织演变 颗粒原位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Cu,Mn)_(3)O_(4)接触层在SOEC阳极侧的应用
15
作者 黄旭锐 余喻天 +7 位作者 雷金勇 郝敬轩 俞传鑫 潘军 杨怡萍 廖梓豪 关成志 王建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中铁素体不锈钢合金连接体和电解池阳极之间存在界面接触、连接体表面氧化以及氧电极“铬毒化”等问题,是导致电解堆性能衰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工作利用反应烧结工艺在连接体与阳极之间制备了多孔的(Cu,Mn)_...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中铁素体不锈钢合金连接体和电解池阳极之间存在界面接触、连接体表面氧化以及氧电极“铬毒化”等问题,是导致电解堆性能衰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工作利用反应烧结工艺在连接体与阳极之间制备了多孔的(Cu,Mn)_(3)O_(4)导电接触层,形成了粘结强度高的连接体/接触层/电解池界面结构。所得试样在750℃下表现出优异的电性能,整个500 h测试过程半电池的面比电阻(ASR)值稳定保持在20.13~20.32 mΩ·cm^(2)。通过微观结构表征技术证实,多孔(Cu,Mn)_(3)O_(4)接触层与相邻的电解堆部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可以抑制连接体表面的氧化薄膜增长,同时阻止铬元素的迁移。(Cu,Mn)_(3)O_(4)接触层也降低了电解池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了电池电化学输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阳极接触层 (Cu Mn)_(3)O_(4)尖晶石 反应烧结 面比电阻(A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对Al-3Cu-1Li合金酸性条件下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佳诚 王赫男 李昊宸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35-42,共8页
熔炼制备Al-3Cu-1Li-x Sc(x=0、0.1、0.3和0.5,wt%)合金,用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和光学显微镜对其成分和显微组织进行测量和观察。在pH=2的硫酸溶液中,用电化学方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Mott-Schottky曲线研究Sc对该合金腐蚀行... 熔炼制备Al-3Cu-1Li-x Sc(x=0、0.1、0.3和0.5,wt%)合金,用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和光学显微镜对其成分和显微组织进行测量和观察。在pH=2的硫酸溶液中,用电化学方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Mott-Schottky曲线研究Sc对该合金腐蚀行为和腐蚀产物膜的成分及内部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Sc未改变Al-3Cu-1Li合金的腐蚀机制和表面形成腐蚀产物膜具有的n型半导体特征;随Sc含量的增加,该合金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加,耐蚀性下降,与合金表面形成腐蚀产物膜的氧化程度降低及膜内氧空位浓度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cu-1Li-xSc合金 电化学阻抗谱 Mott-Schottky曲线 氧空位浓度 X射线光电子能谱 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修饰对Cu/Al_(2)O_(3)催化乙酰丙酸乙酯加氢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商宗玲 张弨 赵凤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8,共9页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酸乙酯氢解制1,4-戊二醇收率为50.8%,经稀土改性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显著提升,其中CuNd0.25/Al_(2)O_(3)催化剂上获得1,4-戊二醇的收率高达92.7%。通过对催化剂性能以及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氢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CO红外吸附(CO-DRIFT)等表征结果的分析发现,稀土元素的存在不仅改变了Cu活性中心的还原性质、分散度和电子结构,还改变了催化剂表面酸、碱性位点的分布。稀土元素的修饰既促进了催化剂表面反应物的吸附与活化,又抑制了目标产物1,4-戊二醇的脱水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3)催化剂 稀土修饰 1 4-戊二醇 乙酰丙酸乙酯 氢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对Fe基催化剂NH_(3)-SCR性能助力作用研究
18
作者 龚蕾 董世城 +2 位作者 胡容赫 曲振平 王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7-454,共8页
Fe基催化剂在中温范围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而Cu基催化剂有着低温优势,因此将两者相结合,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了Fe-Cu复合氧化物.引入Cu后,Fe-Cu催化剂的NO x转化率达90%,起燃温度下降至150℃.Fe_(2)O_(3)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 Fe基催化剂在中温范围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而Cu基催化剂有着低温优势,因此将两者相结合,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了Fe-Cu复合氧化物.引入Cu后,Fe-Cu催化剂的NO x转化率达90%,起燃温度下降至150℃.Fe_(2)O_(3)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约1/4,且增强了Fe^(3+)的亲电性,促进NO_(2)等电负性物质的吸附.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与表面吸附氧Oα比例,NO更易向NO_(2)转变,快速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进程更易发生.此外,Fe_(2)O_(3)和CuO的相互作用让催化剂拥有较多的酸性位点,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升.最终使得Fe-Cu催化剂不仅继承了Cu基催化剂的低温优势,还保持了优良的N_(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复合氧化物 NH_(3)-SCR 相互作用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Sn8Si3Pb2Cu-08Al双金属轴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芳伟 李丰 《内燃机配件》 2002年第2期4-6,共3页
关键词 AlSn8Si3Pb2cu-08Al双金属 汽车 发动机 轴瓦 铝基双金属 轴承合金 轴瓦材料 合金成分 高温性能 抗疲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型LaFe_(1-x)Cu_xO_3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傅希贤 杨秋华 桑丽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286,共4页
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钙钛矿型 La Fe O3及 La Fe1 - x Cux O3化合物 ,测定了其对酸性红 3B等水溶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利用红外、紫外和光声光谱、正电子寿命谱及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了 La Fe O3的光催化性能及掺杂对其活性的影... 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钙钛矿型 La Fe O3及 La Fe1 - x Cux O3化合物 ,测定了其对酸性红 3B等水溶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利用红外、紫外和光声光谱、正电子寿命谱及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了 La Fe O3的光催化性能及掺杂对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掺杂 Cu2 + 可使 La 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Fe1-xCuxO3 光催化降解活性 掺杂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 镧铁铜复合氧化物 柠檬酸络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