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structures,and properti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ased on bipyridyl ligands and isophthalic acid 被引量:1
1
作者 HOU Jimin LI Mengyang +4 位作者 GONG Chunhua ZHANG Shaozhuang ZHAN Caihong XU Hao XIE Jingl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2E,6E)-4-methyl-2,6-bis(pyridin-3-ylmethylene)cyclohexan-1-one(L_(1))and 4-methyl-2,6-bis[(E)-4-(pyridin-4-yl)benzylidene]cyclohexan-1-one(L_(2))were synthesized and combined with isophthalic acid(H_(2)IP),then under... (2E,6E)-4-methyl-2,6-bis(pyridin-3-ylmethylene)cyclohexan-1-one(L_(1))and 4-methyl-2,6-bis[(E)-4-(pyridin-4-yl)benzylidene]cyclohexan-1-one(L_(2))were synthesized and combined with isophthalic acid(H_(2)IP),then under solvothermal conditions,to react with transition metals achieving four nove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Zn(IP)(L_(1))]_(n)(1),{[Cd(IP)(L_(1))]·H_(2)O}_(n)(2),{[Co(IP)(L_(1))]·H_(2)O}_(n)(3),and[Zn(IP)(L_(2))(H_(2)O)]_(n)(4).MOFs 1-4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powder X-ray diffraction,thermogravimetry,and elemental analysis.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hows that MOF 1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P2_(1)/n,and MOFs 2-4 belong to the triclinic system with the P1 space group.1-3 are 2D sheet structures,2 and 3 have similar structural characters,whereas 4 is a 1D chain structure.Furthermore,1-3 exhibited certain photocatalytic capability in the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Rh B)and pararosaniline hydrochloride(PH).4could be used as a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the Knoevenagel reaction starting with benzaldehyde derivative and malononitrile.4 could promote the reaction to achieve corresponding products in moderate yields within 3 h.Moreover,the catalyst exhibited recyclability for up to three cycles without significantly dropping its activity.A mechanism for MOF 4 catalyzed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aromatic aldehyde and malononitrile has been initially proposed.CCDC:2356488,1;2356497,2;2356499,3;23564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yridyl ligand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NT Intercalated Co Porphyrin-Based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2
作者 Pei-Pei He Jin-Hua Shi +6 位作者 Xiao-Yu Li Ming-Jie Liu Zhou Fang Jing He Zhong-Jian Li Xin-Sheng Peng Qing-Gang He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The poo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materials hinders their direct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atalysis in fuel cells.Herein,we proposed a strategy of embedding carbon nanotubes(CNT... The poo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materials hinders their direct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atalysis in fuel cells.Herein,we proposed a strategy of embedding carbon nanotubes(CNTs)during the growth process of MOF crystals,synthesizing a metalloporphyrin-based MOF catalyst TCPPCo-MOF-CNT with a unique CNT-intercalated MOF structure.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revealed that the CNTs enhance the overall conductivity while retaining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F and metalloporphyrin.Simultaneously,the insertion of CNTs generated adequate mesopores and created a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that enhances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c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C atom in CNT changed the electron cloud density on the catalytic active center Co,optimiz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Consequently,the E_(1/2) of the TCPPCo-MOF-CNT catalyst under neutral conditions reached 0.77 V(vs.RHE),outperforming the catalyst without CNTs.When the TCPPCo-MOF-CNT was employed as the cathode catalyst in assembling microbial fuel cells(MFCs)with Nafion-117 as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MFCs reached approximately 500 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CNT intercalated ELECTROCATALYSI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Microbial fuel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l-organic framework-derived sulfur-doped iron-cobalt tannate nanorods for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performance
3
作者 ZHAI Haoying WEN Lanzong +3 位作者 LIAO Wenjie LI Qin ZHOU Wenjun CAO Ku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7-1048,共12页
Sulfur-doped iron-cobalt tannate nanorods(S-FeCoTA)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as electro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The optimized S-FeCoTA was interlaced by loose nano... Sulfur-doped iron-cobalt tannate nanorods(S-FeCoTA)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as electro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The optimized S-FeCoTA was interlaced by loose nanorods,which had many voids.The S-FeCoTA catalysts exhibited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performance with a low overpotential of 273 mV at 10 mA·cm^(-2)and a small Tafel slope of 36 mV·dec^(-1)in 1 mol·L^(-1)KOH.The potential remained at 1.48 V(vs RHE)at 10 mA·cm^(-2)under continuous testing for 15 h,implying that S-FeCoTA had good stability.The Faraday efficiency of S-FeCoTA was 94%.The outstanding OER activity of S-FeCoTA is attributed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among S,Fe,and Co,thus promoting electron transfer,reducing the reaction kinetic barrier,and enhancing the OER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thermal method tannic aci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ELECTROCATALYSIS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pH响应性的Cu/ZIF-8@Cur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4
作者 曾凡行 徐畅 +2 位作者 董旭峰 齐民 庄熙晶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1-2098,共8页
姜黄素是一类天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是其稳定性低、溶解度差且在人体中代谢过快等缺点严重限制应用。基于此,研究采用一锅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铜掺杂的ZIF-8双金属MOF材料用于姜黄素的高效负载(简写为Cu/ZIF-8@Cur),以实现优异... 姜黄素是一类天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是其稳定性低、溶解度差且在人体中代谢过快等缺点严重限制应用。基于此,研究采用一锅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铜掺杂的ZIF-8双金属MOF材料用于姜黄素的高效负载(简写为Cu/ZIF-8@Cur),以实现优异的抗菌性。首先,通过紫外和红外等分析,证明了姜黄素的成功负载,其负载率高达45.6%,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复合颗粒具有优异的pH响应性:在未产生细菌时(中性条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当人体产生细菌(环境变为弱酸性),Cu/ZIF-8@Cur颗粒会缓慢的释放离子及药物。Cu/ZIF-8@Cur颗粒对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姜黄素 金属-有机框架 PH响应性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spherical tremella-like Sb2O3 structures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works and its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被引量:3
5
作者 TAN Yu-ming CHEN Xian-hong +1 位作者 ZHU Yi-rong CHEN Li-j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469-1480,共12页
A novel spherical tremella-like Sb2O3 was prepared by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method under a mild liquid-phase reaction condition,and was further employed as an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LIB... A novel spherical tremella-like Sb2O3 was prepared by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method under a mild liquid-phase reaction condition,and was further employed as an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The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morphologies of Sb2O3 was studied.The results from SEM and TEM demonstrate that the tremella-like Sb2O3 architecture are composed of numerous nanosheets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When the tremella-like Sb2O3 was used as LIBs anode,the discharge and charge capacities can achieve 724 and 446 mA·h/g in the first cycle,respectively.Moreover,the electrode retains an impressive high capacity of 275 mA·h/g even after 50 cycles at 20 mA/g,indicating that the material is extremely promising for application in L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ony trioxide spherical tremella-like structure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anode material lithium-ion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THQ薄膜的可控制备及其载流子迁移率调控
6
作者 王龙盛 李朝晖 +6 位作者 何漩 李薇馨 陈辉 王大珩 方伟 杜星 赵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的Cu-THQ(THQ=四羟基-1,4-苯醌-水合物)薄膜,并研究了Cu-THQ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分子π-π堆积程度与载流子迁移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了CVD生长过程中温度对Cu-THQ薄膜载流子迁移率...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的Cu-THQ(THQ=四羟基-1,4-苯醌-水合物)薄膜,并研究了Cu-THQ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分子π-π堆积程度与载流子迁移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了CVD生长过程中温度对Cu-THQ薄膜载流子迁移率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热源附近的Cu-THQ-3薄膜中金属离子存在大量不饱和配位,导致层间电荷斥力减弱,形成更紧密的π-π堆积,薄膜表现出更高的表面粗糙度和载流子迁移率,此时,霍尔效应迁移率达到4.10 cm^(2)·V^(-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金属有机框架 化学气相沉积 配位方式 Π-Π堆积 霍尔效应载流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Fe_(2)O_(3)钛基纳米电极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研究
7
作者 刘松麟 杨庆峰 +2 位作者 邱辉强 孙宇雯 刘阳桥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4,109,共7页
过量硝酸盐(NO_(3)^(-))在废水中的排放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电化学方法去除废水中的硝酸盐氮(NO_(3)^(-)-N)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水热合成,利用原位生长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合成路径,在Fe_(2)O_(3)基材上负... 过量硝酸盐(NO_(3)^(-))在废水中的排放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电化学方法去除废水中的硝酸盐氮(NO_(3)^(-)-N)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水热合成,利用原位生长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合成路径,在Fe_(2)O_(3)基材上负载CuO,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电极。这种电极在提升NO_(3)^(-)-N的电催化还原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实验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的条件下,经过两小时反应,当NO_(3)^(-)-N初始浓度为50 mg/L时,其去除率可达96.72%;当NO_(3)^(-)-N浓度提高至100 mg/L时,去除率依然高达94.15%。即使在电流密度降至5 mA/cm2(NO_(3)^(-)-N初始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去除率也能达到85.85%。这些结果表明,该电极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均展现出良好的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当氯离子(Cl^(-))浓度为750 mg/L时,总氮(TN)的去除率可达94%。通过叔丁醇(TBA)自由基清除实验,我们发现该材料去除硝酸盐氮的机制是通过电子的直接转移。在进行10次循环实验后,NO_(3)^(-)-N的去除率略有提升至98.78%,同时Cu和Fe的浸出量分别为4.3μg/L和4.65μg/L,表明该材料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极低的金属浸出量。因此,该材料在实际废水处理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纳米电极 硝酸盐 电催化 金属有机框架(M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o_(3)O_(4)改性钛基纳米电极去除水中硝酸盐
8
作者 刘松麟 杨庆峰 +2 位作者 邱辉强 孙宇雯 刘阳桥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依据金属有机框架(MOF)合成路径,经两次水热再煅烧的方法制备CuO-Co_(3)O_(4)改性钛基纳米电极(CuO-Co_(3)O_(4)@TBNE)。XRD和XPS表征表明,电极表面由Co_(3)O_(4)和Cu^(2+)组成;SEM和EDS表征发现质量分数约7.85%的Cu元素负载在了Co_(3)O... 依据金属有机框架(MOF)合成路径,经两次水热再煅烧的方法制备CuO-Co_(3)O_(4)改性钛基纳米电极(CuO-Co_(3)O_(4)@TBNE)。XRD和XPS表征表明,电极表面由Co_(3)O_(4)和Cu^(2+)组成;SEM和EDS表征发现质量分数约7.85%的Cu元素负载在了Co_(3)O_(4)纳米条上;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了电极对于水中NO_(3)^(-)-N的电催化还原能力,发现其电流响应密度较大,表现出了较强的电化学活性。将其用于电催化还原去除水中硝酸盐,结果表明,在pH=7、电流密度10 mA/cm^(2)、NO_(3)^(-)-N初始质量浓度50 mg/L条件下电解2 h后NO_(3)^(-)-N去除率达到99.73%;电极可以在较大酸碱范围内工作,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比在碱性条件下电化学还原效果更好;此外,当添加质量浓度为1000 mg/L的Cl-时,可以获得93.7%的总氮去除率。添加叔丁醇(TBA)的原子氢清除实验表明,该电极催化体系对NO_(3)^(-)-N的还原基本沿直接电子还原路径进行。稳定性评价实验表明,CuO-Co_(3)O_(4)@TBNE电极在10次循环实验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以及极低的金属浸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钴 钛基纳米电极 硝酸盐 电催化 金属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i@Cu⁃MOF复合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至HCOOH的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芳芳 陈佳琪 孙为银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通过直接搅拌法制备了2种CuBi双钙钛矿材料修饰的Cu金属有机骨架(CuBi@Cu‑MOF),并系统评估了2种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在碱性体系中对CO_(2)还原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FE)。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的CuBi@Cu‑MOF催化剂表现出明显提升的H... 通过直接搅拌法制备了2种CuBi双钙钛矿材料修饰的Cu金属有机骨架(CuBi@Cu‑MOF),并系统评估了2种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在碱性体系中对CO_(2)还原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FE)。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的CuBi@Cu‑MOF催化剂表现出明显提升的HCOOH选择性,其对应的最高FE可达56%,优于Cu‑MOF催化剂本身的FE(15%)。研究结果显示,表面改性降低了电荷转移阻力,增加了活性位点数量,从而提高了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金属有机骨架 cuBi双钙钛矿 电催化 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龙飞 徐康景 王春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8-232,242,共6页
为拓宽铜-有机框架材料(Cu-BTC)在吸附、光催化和抗菌领域的应用,室温下将羊毛在(Zn,Cu)羟基双盐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混合溶液和均苯三甲酸(BTC)溶液中进行层层组装,制备了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 为拓宽铜-有机框架材料(Cu-BTC)在吸附、光催化和抗菌领域的应用,室温下将羊毛在(Zn,Cu)羟基双盐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混合溶液和均苯三甲酸(BTC)溶液中进行层层组装,制备了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多种表征方法,证明了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的化学组分、晶体结构和形貌。测试了不同组装次数的复合材料对Cr(Ⅵ)的液相吸附和光催化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羊毛和3-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在30min达到吸附平衡,去除率分别为8.3%和73.6%;在1000W氙灯光照条件下催化60min后,3-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对Cr(Ⅵ)的去除率达99.9%,而羊毛对Cr(Ⅵ)无光催化去除效果。3-PVP/Cu-BTC/羊毛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6%和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有机框架材料 羊毛 聚乙烯吡咯烷酮 吸附 光催化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生长技术的Cu-BTC@GDY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创新实验设计
11
作者 商虹 郭丽华 +2 位作者 李慧朋 彭佳 周友贵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2,共6页
该文基于前沿技术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化学、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通过六乙炔基苯偶联反应,以金属有机框架(MOF)Cu-BTC材料为基底,利用原位生长技术制备了石墨炔(GDY)均匀包覆的Cu-BTC@GDY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结... 该文基于前沿技术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化学、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通过六乙炔基苯偶联反应,以金属有机框架(MOF)Cu-BTC材料为基底,利用原位生长技术制备了石墨炔(GDY)均匀包覆的Cu-BTC@GDY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结构与形貌表征,并将其用作锂硫电池改性隔膜。通过吸附实验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证明该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该创新实验不仅实现了先进碳材料GDY在MOF材料表面的原位生长,还探索了MOF/GDY复合材料在提升锂硫电池性能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追踪研究热点、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金属有机框架 复合材料 原位制备 创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CuFe_(2)O_(4)@C的制备及其催化苯酚湿式空气氧化性能
12
作者 吕岩锋 郑泉辉 +1 位作者 杭瑞强 王欣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3,共7页
本研究在常温下一步合成铜铁双金属有机框架(Cu/Fe-MOFs)前驱体,再经退火处理得到CuFe_(2)O_(4)@C催化剂。利用TG-DTG、XRD、XPS、SEM等技术系统表征了材料的组织结构。通过单因素变量法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苯酚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 本研究在常温下一步合成铜铁双金属有机框架(Cu/Fe-MOFs)前驱体,再经退火处理得到CuFe_(2)O_(4)@C催化剂。利用TG-DTG、XRD、XPS、SEM等技术系统表征了材料的组织结构。通过单因素变量法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苯酚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苯酚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MOFs高温退火后生成CuFe_(2)O_(4)@C并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结构,XPS进一步证明Fe(Ⅱ)、Fe(Ⅲ)、Cu(Ⅰ)和Cu(Ⅱ)共存,有利于催化反应的发生。退火温度700℃、底物浓度100 mg/L、催化剂用量20 mg、反应温度220℃下反应180 min,苯酚去除率达到97.6%,且COD去除率超过96%。推测反应机理为体系中的金属离子在与氧气和苯酚反应的过程中发生完整的氧化还原过程,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不断生成·O_(2)^(-)、·OH^(-)等活性物质,从而将苯酚分解为CO_(2)和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金属有机框架(MOF) cuFe_(2)O_(4)@C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蒸汽辅助法用于一步制备多级孔Cu-BTC 被引量:1
13
作者 代艳辉 熊启钊 +5 位作者 房强 杨东晓 王毅 陈杨 李晋平 李立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29-3337,共9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构高度可调等优势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传感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大多数MOF的孔结构在微孔范围,狭窄的孔隙环境限制了其应用过程中的传质扩散以及活性位点释放...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构高度可调等优势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传感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大多数MOF的孔结构在微孔范围,狭窄的孔隙环境限制了其应用过程中的传质扩散以及活性位点释放,在微孔MOF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多级孔的构建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实现经典Cu-BTC结构上的多级孔构筑,基于原位蒸汽辅助合成加刻蚀过程开发了一步制备多级孔Cu-BTC的新方法。通过绿色刻蚀剂乙酸用量、蒸汽辅助时间的调节,获得了孔径范围可调的多级孔Cu-BTC。由于多级孔结构对传质过程和活性位点的提升作用,该材料在CO_(2)电还原实验中展现出优秀的转化效率,最高乙烯的选择性可提升157%。通过蒸汽辅助耦合材料制备和刻蚀过程使得多级孔MOF的一步制备成为了可能,其具有的减少反应物用量和反应步骤的特点将进一步推动多级孔MOF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多级孔 原位蒸汽辅助 一步制备 绿色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u双金属MOF纳米片的合成及电催化析氧反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盛鹏 刘杨 秦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2,共6页
析氧反应(OER)是电解水制氢的阳极反应,其反应速度仅为阴极析氢反应(HER)速度的十分之一。为了加快反应速度,通常需要使用RuO_(2)等贵金属催化剂,但贵金属的稀缺性及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发展。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是一类非常具有... 析氧反应(OER)是电解水制氢的阳极反应,其反应速度仅为阴极析氢反应(HER)速度的十分之一。为了加快反应速度,通常需要使用RuO_(2)等贵金属催化剂,但贵金属的稀缺性及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发展。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是一类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OER电催化剂,然而目前MOFs在电催化OER中的应用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制备过程复杂、配体价格昂贵、催化活性低等。在此,提出了一种简易的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Co-Cu双金属MOF纳米片的方法,在室温下搅拌对苯二甲酸和硝酸铜、硝酸钴,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混合溶液,即可得到尺寸约为100~200nm的Co-Cu MOF纳米片。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电催化OER性能测试表明,Co-Cu MOF(n_(Co)∶n_(Cu)=2∶1)在碱性条件下对OER反应具有优异的OER活性,达到电流密度10mA/cm^(2)时的过电位(η_(10))仅为320mV,明显优于单一的Co MOF(430mV)和Cu MOF(几乎没有活性)。理论研究表明,Cu^(2+)的加入能提高Co MOF中Co的氧化态,进而提高其OER活性。该法操作简单、原料价格便宜,适合大规模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金属有机框架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架构物Cu-BTC低温吸附储氢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席肖桐 田绅 +4 位作者 郭璐娜 陈六彪 许成杨 徐伟宸 孙志利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125,共8页
物理吸附储氢具有安全性能高、储氢密度大及充放氢速率快的优势,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储氢方式,其中金属有机架构物(MOFs)材料凭借其高度有序的孔隙结构和可调控特性已成为理想的吸氢材料。为探究吸附储氢过程热效应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物理吸附储氢具有安全性能高、储氢密度大及充放氢速率快的优势,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储氢方式,其中金属有机架构物(MOFs)材料凭借其高度有序的孔隙结构和可调控特性已成为理想的吸氢材料。为探究吸附储氢过程热效应对储氢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吸附储氢数值模型并进行验证,随后对比分析了Cu-BTC与活性炭AX-21的储氢特性,并探究不同温度下Cu-BTC的储氢能力。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AX-21,采用Cu-BTC作为吸附剂材料,常温下储氢量提升了12.8%;将储氢温度降至77 K时,Cu-BTC储罐的最高压力降至0.97 MPa,储氢质量相较于常温300 K提升了174%。以上结论可为Cu-BTC材料储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 吸附储氢 金属有机架构物 cu-BTC 低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OF衍生Cu/CuO复合材料用于丙酮气体传感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严文坤 杨晨光 +1 位作者 刘茁 徐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7-341,共5页
丙酮在工业中应用广泛,是化学合成中的一种重要原料。暴露于高浓度丙酮气体中会造成机体酮中毒。探索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可靠的丙酮气体传感材料至关重要。以过渡金属阳离子Cu^(2+)和1,3,5-苯三甲酸为配体,通过配位键作用制备... 丙酮在工业中应用广泛,是化学合成中的一种重要原料。暴露于高浓度丙酮气体中会造成机体酮中毒。探索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可靠的丙酮气体传感材料至关重要。以过渡金属阳离子Cu^(2+)和1,3,5-苯三甲酸为配体,通过配位键作用制备了Cu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煅烧得到其衍生Cu/CuO复合材料,用于丙酮气体传感。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将Cu/CuO复合物组装成气敏元件,并对其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分级结构Cu/CuO衍生物对丙酮具有良好的气敏响应特性,在160℃下,对体积分数为1×10^(-4)的丙酮气体响应值可达2.2,并且对丙酮气体有较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MOF衍生金属氧化物 丙酮 气体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S/Cu-MOFs超疏水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龚向宇 王群 +1 位作者 裴刘军 王际平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
以三水合硝酸铜和和1,3,5-苯羧酸为前驱体,在棉织物表面原位生长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u-MOFs),赋予棉织物表面一定的粗糙结构,同时借助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疏水整理,制备了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的超疏水织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以三水合硝酸铜和和1,3,5-苯羧酸为前驱体,在棉织物表面原位生长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u-MOFs),赋予棉织物表面一定的粗糙结构,同时借助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疏水整理,制备了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的超疏水织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超疏水棉织物表面形貌、结构及组成进行表征,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超疏水棉织物不仅具有出色的抗紫外性能,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自清洁和油水分离性能。在油水分离测试中,对不同种类的油的分离效率均能达到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织物 金属有机框架(MOFs) 超疏水 自清洁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光热转化的CuBDC-NH_(2)/PmPD混合基质膜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海燕 自丽梦 +1 位作者 张冰 付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采用简单高效的软喷雾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优良光热转化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基混合基质膜(MMM).在含有2-氨基对苯二甲酸(H_(2)BDC-NH_(2))和间苯二胺(mPD)的混合溶液表面均匀喷涂少量铜离子,铜离子同步引发MOFs的自组装和单体聚合,... 采用简单高效的软喷雾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优良光热转化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基混合基质膜(MMM).在含有2-氨基对苯二甲酸(H_(2)BDC-NH_(2))和间苯二胺(mPD)的混合溶液表面均匀喷涂少量铜离子,铜离子同步引发MOFs的自组装和单体聚合,在气/液界面形成大面积的CuBDC-NH_(2)/PmPD MMM.该方法不仅简单高效,而且由于铜离子的双重作用,可以一步合成MOF分布均匀的混合基质膜.所得MMM具有良好的完整性,表现出优异的太阳能水蒸发能力,可用于高效海水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混合基质膜 太阳能水蒸发 软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Cu-BTC基混合基质膜在CO_(2)分离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涛 高翔 +5 位作者 高继峰 邓海全 余显涌 周振华 唐玲 吕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0-3246,共7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分离材料,其孔道结构独特,具有高度可调性和选择性,在膜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OFs在潮湿的环境下易损坏,这严重限制了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因此,提高M...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分离材料,其孔道结构独特,具有高度可调性和选择性,在膜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OFs在潮湿的环境下易损坏,这严重限制了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因此,提高MOFs的水稳定性,是实现其在膜分离领域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柠檬酸铵(ammonium citrate,AC)功能化制备了具有高水稳定性的Cu-BTC-AC填料,并将其与Pebax 1657聚合物共混制备了系列不同掺杂量的MMMs,并考察了25℃饱和水蒸气下所制备Cu-BTC-AC/Pebax膜的CO_(2)/N_(2)分离性能。与纯Pebax膜相比,本工作中制备的MMMs具有更优异的CO_(2)渗透性和CO_(2)/N_(2)选择性,在CO_(2)渗透通量为776.5GPU时CO_(2)/N_(2)选择性为46.7。此外,AC功能化改性赋予填料的高水稳定性使得本工作中制备的MMMs具备了应用于实际工业气体分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柠檬酸铵 水稳定性 混合基质膜 气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I/T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朝晖 徐康景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2,82,共5页
以水为介质,Cu(NO_(3))_(2)·3H_(2)O和2-甲基咪唑(2-MI)为原料,室温下制备了铜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MI)。将Cu-MI加入热塑性聚氨酯(TPU)纺丝液中,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得Cu-MI/TPU纳米纤维膜。采用FTIR、SEM、XRD等方法,对Cu-MI... 以水为介质,Cu(NO_(3))_(2)·3H_(2)O和2-甲基咪唑(2-MI)为原料,室温下制备了铜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MI)。将Cu-MI加入热塑性聚氨酯(TPU)纺丝液中,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得Cu-MI/TPU纳米纤维膜。采用FTIR、SEM、XRD等方法,对Cu-MI和Cu-MI/TPU膜的化学组分、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测试了Cu-MI对活性黑KN-B染料、活性红3BS和活性艳蓝KN-R的液相吸附性能,以及Cu-MI/TPU膜的抗菌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当混合液pH为7时,可形成八面体形态的Cu-MI,且其对活性黑KN-B、活性艳蓝KN-R和活性红3BS的吸附效果最好。加入Cu-MI可提高TPU膜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性和膜的热稳定性,而且随着Cu-MI质量分数的增加,Cu-MI/TPU膜的抑菌效果和热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膜 静电纺丝 铜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吸附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