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负载下热再生氨电池产电及Cu^(2+)去除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卢志强 张亮 +4 位作者 李俊 付乾 朱恂 廖强 陈鹏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41-3349,共9页
热再生氨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ammonia-based battery,TRAB)在利用低温废热产电的同时去除Cu^(2+),在含铜电镀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作为关键运行参数之一的负载不但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 热再生氨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ammonia-based battery,TRAB)在利用低温废热产电的同时去除Cu^(2+),在含铜电镀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作为关键运行参数之一的负载不但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电性能,而且还会对Cu^(2+)去除效果产生影响。此外,氨渗透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Cu^(2+)的去除效果。本文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对电池进行批次放电,探究负载对电池的产电特性及铜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利用循环伏安法探究不同氨浓度条件下阴极发生的反应。对产电后的阳极液进行热再生,探究不同再生温度对热再生过程、电池功率及Cu^(2+)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负载的降低(电流增大),电池的产电量得到提升,批次处理所需的时间大幅缩短。并且较小的负载可以有效降低阴极氨渗透量,减弱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升阴极库仑效率,因此获得较高的Cu^(2+)去除率。当负载为1Ω时获得了较大的产电量(350C),且处理时间缩短为2.1h,使得废水中Cu^(2+)的去除率达到80.5%。热再生过程对下一批次电池性能和阴极Cu^(2+)去除有重要影响,一定范围内提升再生温度有利于热再生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再生氨电池 负载 Cu^(2+)去除率 氨渗透 电化学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硫化黑染色废水中S^(2-)去除的电絮凝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辉 姚继明 +1 位作者 张维 谢源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94,共6页
为提高硫化黑染色废水中S^(2-)去除效率,以镁、铁作为交替阳极,选择交流电源构建电絮凝-芬顿耦合体系。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体系参数如施加电压、电解时间、初始pH值、H_(2)O_(2)用量进行优化设计与验证,探究其对S^(2-)去除、色度、... 为提高硫化黑染色废水中S^(2-)去除效率,以镁、铁作为交替阳极,选择交流电源构建电絮凝-芬顿耦合体系。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体系参数如施加电压、电解时间、初始pH值、H_(2)O_(2)用量进行优化设计与验证,探究其对S^(2-)去除、色度、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结果表明:H_(2)O_(2)添加量对废水COD去除率和S^(2-)去除率有一定影响,S^(2-)浓度受多因素的复合效果影响较明显。在施加电压27V、电解时间40min、初始pH值为5.9、H_(2)O_(2)为0.4mL,S^(2-)去除率最高,达到79.41%,此时COD去除率为48.08%,色度3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黑染色废水 交流电絮凝 响应曲面法 S^(2-)去除率 电芬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聚酯纱线的超临界CO_(2)萃取除油工艺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福尔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再生聚酯在纺纱时需加入纺丝油剂,油剂会影响后续染色过程。为减少油剂对后续染色过程的影响,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研究了再生聚酯纱线在超临界体系下的除油效果,选取除油温度、压力、时间、CO_(2)流量作为研究因素,利用响应面... 再生聚酯在纺纱时需加入纺丝油剂,油剂会影响后续染色过程。为减少油剂对后续染色过程的影响,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研究了再生聚酯纱线在超临界体系下的除油效果,选取除油温度、压力、时间、CO_(2)流量作为研究因素,利用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对除油后纱线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除油温度64℃,除油压力21 MPa,除油时间60 min,CO_(2)流量415 kg/h,在此条件下再生聚酯纱的除油率可达到78%,超临界CO_(2)除油后的纱线表面油剂有一定减少,纱线物理结构未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响应面 再生聚酯 除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对STI CMP中SiO_(2)和Si_(3)N_(4)去除速率选择比的影响
4
作者 李相辉 张祥龙 +3 位作者 孟妮 聂申奥 邱宇轩 何彦刚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CMP)中,需要保证极低的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相对较高的SiO_(2)去除速率,并且要达到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大于30的要求。在Ce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25%,抛光液pH=4的前提下,研究了... 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CMP)中,需要保证极低的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相对较高的SiO_(2)去除速率,并且要达到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大于30的要求。在Ce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25%,抛光液pH=4的前提下,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PMAA)对SiO_(2)与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二者去除速率选择比的影响,分析了PMAA在影响SiO_(2)与Si_(3)N_(4)去除速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MAA的加入可以降低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当PMAA的质量分数为120×10^(-6)时,SiO_(2)和Si_(3)N_(4)的去除速率分别为185.4 nm/min和3.0 nm/min,去除速率选择比为61。抛光后SiO_(2)与Si_(3)N_(4)晶圆表面有较好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90 nm和0.233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槽隔离(STI) 化学机械抛光(CMP) 二氧化硅(SiO_(2)) 氮化硅(Si_(3)N_(4)) 聚甲基丙烯酸(PMAA) 去除速率选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2/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炼油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袁志宇 刘锋 陆大培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81,83,共4页
采用厌氧-好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O2/MBBR)组合工艺对炼油废水处理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中试装置对炼油废水中的CODCr、氨氮的去除情况及系统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A/O2/MBBR组合工艺出水水质明显优于A/O2工艺出水,M... 采用厌氧-好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O2/MBBR)组合工艺对炼油废水处理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中试装置对炼油废水中的CODCr、氨氮的去除情况及系统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A/O2/MBBR组合工艺出水水质明显优于A/O2工艺出水,MBBR可以提高A/O2工艺的容积负荷率和处理效率,具有处理效率高、停留时间短、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2 MBBR 炼油废水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回流比对连续流改进A^2/O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许方园 李勇 黄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62,共4页
以生活污水为原水,在常温(25~33℃)条件下采用连续流改进A2/O反应器进行脱氮除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能实现短泥龄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分相培养,有效降低了回流污泥中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其值小于1mg·L-1。在进水COD在400~5... 以生活污水为原水,在常温(25~33℃)条件下采用连续流改进A2/O反应器进行脱氮除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能实现短泥龄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分相培养,有效降低了回流污泥中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其值小于1mg·L-1。在进水COD在400~500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13h,泥龄为5d的条件下,系统运行高效而稳定,当内回流比在100%~300%之间变化时,内回流比对TN、TP去除影响较大,对COD去除影响较小,NH4+-N的去除基本不受内回流比影响。但从整体上考虑,内回流比为200%时,系统整体除污效果最好,对COD、NH4+-N、TN、TP去除率分别为88%、97%、73.8%、65.1%。由于反应器存在一定程度的边界效应,时而造成泥区污泥分布不均,降低系统除磷效能。但通过修整反应器,消除或减小边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系统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回流比 连续流改进A2/O反应器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_2O_2降解水中2,4-二氯酚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海涛 朱琨 魏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7-28,共2页
研究溶液浊度、pH值及不同光源等因素对 2 ,4 二氯酚降解的影响 ,确定了UV/H2 O2 光氧化降解 2 ,4 二氯酚反应器的水质适用范围 (浊度小于 6NTU)。在 30W的紫外光照射下 ,2 0mg/L 2 ,4 二氯酚 ,H2 O2 的投加剂量为 1 .2 8mg/L时 ,90min... 研究溶液浊度、pH值及不同光源等因素对 2 ,4 二氯酚降解的影响 ,确定了UV/H2 O2 光氧化降解 2 ,4 二氯酚反应器的水质适用范围 (浊度小于 6NTU)。在 30W的紫外光照射下 ,2 0mg/L 2 ,4 二氯酚 ,H2 O2 的投加剂量为 1 .2 8mg/L时 ,90min内 2 ,4 二氯酚去除率可达到 95 % .实验证明UV/H2 O2 光氧化技术是低浊度水深度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2O2 降解 2 4-二氯酚 影响因素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700-2电火花加工工艺试验特征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文武 王西彬 +1 位作者 龙震海 纪永宏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19,共4页
综合应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QT700-2进行电火花加工试验,在分析电火花加工QT700-2基础特征规律之上,考查了电规准对材料去除率、电极损耗等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紫铜电极负极性标准切入加工QT700-2时,在试验范围内,峰值电... 综合应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QT700-2进行电火花加工试验,在分析电火花加工QT700-2基础特征规律之上,考查了电规准对材料去除率、电极损耗等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紫铜电极负极性标准切入加工QT700-2时,在试验范围内,峰值电流对加工速度和电极损耗的影响最为显著;脉冲宽度在25~400μs范围内存在一个使加工速度最快的脉冲宽度ti;峰值电流虽然可以提高加工效率,但是会急剧加速电极损耗,在保证较低相对损耗比的同时提高加工效率,应首先考虑提高脉冲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700-2 电火花加工 材料去除率 电极损耗 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TiO_2光催化处理含锌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晓彩 刘培 陈月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9,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锐态型纳米TiO_2,并利用XRD、SEM对TiO_2粉体进行表征,在紫外光的作用下将自制纳米TiO_2光催化处理含锌废水。考察废水pH值、废水负荷、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锌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锌质量浓度...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锐态型纳米TiO_2,并利用XRD、SEM对TiO_2粉体进行表征,在紫外光的作用下将自制纳米TiO_2光催化处理含锌废水。考察废水pH值、废水负荷、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锌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锌质量浓度为50 mg/L,纳米TiO_2投加量为0.01 g/L,含锌废水的pH值为12,反应时间为30min时,废水中锌的去除率可达9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光催化处理 纳米TIO2 含锌废水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除碳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雪梅 苏永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氮效率及N_(2)O释放规律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微塑料对SBBR除碳脱氮效率及N_(2)O释放规律影响不明显,但当进水微塑料浓度超过2.0 mg/L,碳脱氮效率呈现下降趋势,N_(2)O产率增加。当微塑料浓度为10.0 mg/L时,稳定时期出水COD维持在35.3~37.9 mg/L,COD和NH_(4)^(+)-N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82.4%~83.5%和80.2%~82.3%,低于工况I,此外,N_(2)O产率高达10.2%~10.8%。内聚物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PHA和糖原质的净合成,进而导致内碳源消耗脱氮动力不足。比耗氧速率(SOUR)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全部微生物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脱氮 N_(2)O 糖原质 比耗氧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对水中Pb^2+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桑忠营 司友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5-7,26,共4页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4种不同粒径竹炭对水中Pb^2+的去除效果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b^2+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竹炭对Pb^2+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竹炭粒径越小,对Pb^2+的吸附能力越...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4种不同粒径竹炭对水中Pb^2+的去除效果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b^2+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竹炭对Pb^2+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竹炭粒径越小,对Pb^2+的吸附能力越强;吸附时间为4h、pH6.0-7.0、温度25℃、竹炭用量10mg/L为最佳去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PB^2+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负荷对ABR同步脱除SO_4^(2-)和NO_3^-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慧莉 刘紫璇 +1 位作者 朱葛夫 党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26-1433,共8页
为研究有机负荷变化对同步去除SO_4^(2-)和NO_3^-的影响及确定合适ρ(COD)/ρ(SO_4^(2-))的范围,采用四格室厌氧折板式反应器处理人工配水.反应器在tHR=48 h、pH值≥6、温度为(34±1)℃的条件下运行.实验采用逐步提升进水COD质量浓... 为研究有机负荷变化对同步去除SO_4^(2-)和NO_3^-的影响及确定合适ρ(COD)/ρ(SO_4^(2-))的范围,采用四格室厌氧折板式反应器处理人工配水.反应器在tHR=48 h、pH值≥6、温度为(34±1)℃的条件下运行.实验采用逐步提升进水COD质量浓度的方式提高有机负荷,3个阶段的进水COD质量浓度分别为5、6、7 g/L.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进水有机负荷,并不影响SO_4^(2-)和NO_3^-的去除率,SO_4^(2-)和NO_3^-的去除率可达96.5%和97.8%.当ρ(COD)/ρ(SO_4^(2-))>14时,SO_4^(2-)去除率可达90%以上.厌氧折板式反应器(ABR)可根据进水污染物浓度调整各格室的微生物种群分布,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但是恢复期较长,超过30 d.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甲烷体积分数由40%提升到90%,反应器中以利用乙酸为主的产甲烷菌占优势转变为同时利用乙酸和H_2/CO_2的2个生理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板式反应器 同步去除SO4^2-和NO3^- 有机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D/SO_3^(2-)值对烟道气含硫废碱液厌氧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敦球 闫井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130,共3页
通过利用UASB反应器,考察了COD和亚硫酸盐浓度的比值对烟道气含硫废碱液厌氧消化的影响。实验表明,在HRT为36h,SO32-负荷为0.48~0.56kg/(m·3d),SO32-浓度为800mg/L条件下:COD/SO32-比值决定了SO32-的去除率。当比值为1时,SO32-的... 通过利用UASB反应器,考察了COD和亚硫酸盐浓度的比值对烟道气含硫废碱液厌氧消化的影响。实验表明,在HRT为36h,SO32-负荷为0.48~0.56kg/(m·3d),SO32-浓度为800mg/L条件下:COD/SO32-比值决定了SO32-的去除率。当比值为1时,SO32-的还原率为53%;当比值为1.5时,SO32-还原率为68%;比值为2时,SO32-的还原率在80%以上;当比值为3时,SO32-还原率先上升至87%再下降到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SO32-值 亚硫酸盐 厌氧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塔中有机胺溶液脱除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正秋 皇甫林 +1 位作者 刘鹏举 王建山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在鲍尔环填料塔中,以有机胺溶液为吸收剂,脱除模拟烟气中的CO_(2)。考察了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溶液pH、烟气流量、溶液喷淋量、入口CO_(2)体积分数、液气比、吸收温度及填料层高度等关键参数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脱... 在鲍尔环填料塔中,以有机胺溶液为吸收剂,脱除模拟烟气中的CO_(2)。考察了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溶液pH、烟气流量、溶液喷淋量、入口CO_(2)体积分数、液气比、吸收温度及填料层高度等关键参数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脱除率随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溶液pH、溶液喷淋量、液气比及填料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烟气流量和入口CO_(2)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吸收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为20%,溶液pH为11.0,烟气流量为2.5 m^(3)/h,溶液喷淋量为9 L/h,入口CO_(2)体积分数为8%,液气比为3.6~4.8 L/m^(3),吸收温度为30℃,填料高度为1.70 m的条件下,CO_(2)脱除率超过90%。本研究成果可为有机胺溶液脱除CO_(2)的工业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塔 有机胺 CO_(2)脱除率 溶液性质 操作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脱硫反应器中COD/SO_4^(2-)比对硫酸盐去除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奎 刘海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6期1119-1122,共4页
采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产酸相作为硫酸盐还原单元,以食用红糖为碳源,通过连续流实验,重点研究了产酸相中COD/SO42-值(C/S)对SO42-去除率的影响。在(34±1)℃、进水碱度(ALK)(300~500)mg/L、pH(6.0~6.2)、氧化还原电位(ORP)(-25... 采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产酸相作为硫酸盐还原单元,以食用红糖为碳源,通过连续流实验,重点研究了产酸相中COD/SO42-值(C/S)对SO42-去除率的影响。在(34±1)℃、进水碱度(ALK)(300~500)mg/L、pH(6.0~6.2)、氧化还原电位(ORP)(-250^-350)mV等条件下,当进水C/S<2.0时,SO24-去除率小于81%;当进水C/S值为2.5~2.0时,SO42-去除率为(90~81)%;当进水C/S值为大于2.5时,SO24-去除率为90%以上。随着C/S值的降低,SO24-的去除效果会将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脱硫反应器 COD/SO4^2-比 SO4^2-去除率 硫酸盐还原菌(S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H)2对H2O2碱性体系下NO脱除促进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瀚辰 李阳 +3 位作者 杨成龙 姚明宇 赵婷雯 程广文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7-64,共8页
本文搭建小型鼓泡试验系统,研究了H2O2在碱性条件下的脱硝机理,对比了不同金属对H2O2脱硝效果的催化作用与催化机理,探究了NaOH-Ca(OH)2-H2O2体系脱除烟气中NO的关键试验参数。结果表明:在小型试验台上H2O2分解产生的·O2^-对NO有... 本文搭建小型鼓泡试验系统,研究了H2O2在碱性条件下的脱硝机理,对比了不同金属对H2O2脱硝效果的催化作用与催化机理,探究了NaOH-Ca(OH)2-H2O2体系脱除烟气中NO的关键试验参数。结果表明:在小型试验台上H2O2分解产生的·O2^-对NO有显著的氧化脱除效果;Ca(OH)2可以促进H2O2分解产生·O2^-;NaOH-Ca(OH)2-H2O2体系中添加Ca(OH)2最佳质量分数为0.1%,吸收液最佳温度为45℃;在单独脱除NO时,NaOH-Ca(OH)2-H2O2体系NO脱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在流量为100 m^3/h的中试喷淋塔试验台上进行稳态试验,NaOH-Ca(OH)2-H2O2体系最高NO脱除效率可以维持在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 碱性体系 H2O2 NO CA(OH)2 NaOH-Ca(OH)2-H2O2 自由基 NO脱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法处理高海拔地区污水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相宇 郝凯越 +1 位作者 苏东 宗永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3-96,共4页
以林芝市A^2/O工艺为例探讨了高海拔、极端水温造成的西藏污水处理特性。结果表明,污水DO含量受海拔、水温、HRT影响较大,随海拔和水温增大而减少,却随HRT增加而增加;当污水温度低于15℃时,处理后出水水质较难达到GB 18918-2002的1级B水... 以林芝市A^2/O工艺为例探讨了高海拔、极端水温造成的西藏污水处理特性。结果表明,污水DO含量受海拔、水温、HRT影响较大,随海拔和水温增大而减少,却随HRT增加而增加;当污水温度低于15℃时,处理后出水水质较难达到GB 18918-2002的1级B水质;较难以达标的水质指标为TP、NH_3-N;HRT与A^2/O工艺处理效果呈现正相关性,但HRT的变化对去除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海拔 水温 HRT 溶解氧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MgO/Al_(2)O_(3)吸附-臭氧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洪军 张倩 +3 位作者 唐一 胡滨 杨晓进 胡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8-827,共10页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对甲基橙及草酸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在中性条件下,臭氧催化氧化比单独臭氧氧化能提前30 min使得甲基橙溶液褪色,反应105 min时,臭氧催化氧化对TOC的去除率高达96.53%,比单独使用臭氧氧化对甲基橙...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对甲基橙及草酸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在中性条件下,臭氧催化氧化比单独臭氧氧化能提前30 min使得甲基橙溶液褪色,反应105 min时,臭氧催化氧化对TOC的去除率高达96.53%,比单独使用臭氧氧化对甲基橙TOC去除率提高了47.19%,在处理草酸废水时臭氧催化氧化对TOC去除率高达80.59%,比单独使用臭氧氧化对草酸TOC去除率提高了59.14%.在处理甲基橙及草酸的小试实验中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起到了加快反应进行的作用.在对垃圾渗滤液超滤出水时,O_(3)与COD质量比为1:1时,臭氧催化氧化对COD去除率为49.09%,比单独使用臭氧氧化提高36.37%,臭氧催化氧化对TOC的去除率是单独使用臭氧氧化的2.54倍,在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水时,臭氧催化氧化对COD去除率高达88.72%,比单独使用臭氧氧化提高37.60%,并且臭氧催化氧化对TOC的去除率是单独臭氧氧化的1.6倍.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对有机物更快的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氧化 TOC去除率 ZnO-MgO Al_(2)O_(3)催化剂 垃圾渗滤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升温流态化下CaO/生物质焦的SO_(2)/NO联合脱除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春晓 李英杰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燃煤锅炉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对电厂脱硫和脱硝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O作为脱硫剂可以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中SO_(2)的高效脱除,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NO,同时CaO的存在对焦炭还原NO起催化作用,可以实现燃煤烟气中SO_(2)/NO的联合... 燃煤锅炉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对电厂脱硫和脱硝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O作为脱硫剂可以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中SO_(2)的高效脱除,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NO,同时CaO的存在对焦炭还原NO起催化作用,可以实现燃煤烟气中SO_(2)/NO的联合脱除。为了探究连续温度变化对CaO/生物质焦联合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在钙循环捕集CO_(2)技术背景下,研究了等速升温流态化下CaO/生物质焦的SO_(2)/NO联合脱除特性。探究了烟气中O_(2)和CO_(2)对CaO/椰壳焦脱除SO_(2)/NO的影响。结果表明,O_(2)通过对椰壳焦表面碳原子的活化作用降低了异相还原NO温度,在300~950℃等速升温过程中CaO/椰壳焦的NO脱除效率逐渐增加,780℃以上能实现100%脱硝。O_(2)也提高了CaO/椰壳焦的脱硫效率。CO_(2)与CaO的碳酸化反应以及与椰壳焦的气化反应对同时脱除SO_(2)/NO有明显抑制作用。O_(2)和CO_(2)共同作用下,在500~800℃内CaO/椰壳焦的脱硝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脱硫效率先降低后升高。NO促进了CaO/椰壳焦脱除SO_(2),而SO_(2)对脱硝有抑制作用。800℃时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和NO的效率分别为97.7%和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 生物质焦 SO_(2)/NO联合脱除 流态化 等速升温 钙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Fe_(2)O_(3)@SiO_(2)-EDTA催化剂脱除NO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思哲 黄超 +2 位作者 张宁 王瑶瑶 王美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1-605,共5页
以Fe_(2)O_(3)、正硅酸乙酯(TEOS)和N-(三甲氧基硅丙基)乙二胺三乙酸钠盐(EDTA-TMS)为原料,采用物理浸渍法制备Fe_(2)O_(3)@SiO_(2)-EDTA催化剂,并考察了介质阻挡放电(DBD)协同Fe_(2)O_(3)@SiO_(2)-EDTA催化剂对NO的脱除效果。实验结果... 以Fe_(2)O_(3)、正硅酸乙酯(TEOS)和N-(三甲氧基硅丙基)乙二胺三乙酸钠盐(EDTA-TMS)为原料,采用物理浸渍法制备Fe_(2)O_(3)@SiO_(2)-EDTA催化剂,并考察了介质阻挡放电(DBD)协同Fe_(2)O_(3)@SiO_(2)-EDTA催化剂对NO的脱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TEOS加入量和烘干温度对Fe_(2)O_(3)@SiO_(2)-EDTA的NO脱除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最适TEOS加入量为2 mL(此时制备的催化剂中Fe_(2)O_(3)与SiO_(2)的摩尔比为1∶4),最适烘干温度为50℃;DBD协同Fe_(2)O_(3)@SiO_(2)-EDTA催化剂的NO脱除率相较于空载DBD和催化剂复合组分物理堆叠的DBD具有明显优势,在能量输入密度为720 J/L时的NO脱除率已达81.14%;烘干温度为50℃时弱磁性Fe_(2)O_(3)@SiO_(2)-EDTA的NO脱除效果好于强磁性Fe_(2)O_(3)@SiO_(2)-EDTA;该催化剂使用9次后,NO脱除率仍能达到5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DBD) 催化剂 Fe_(2)O_(3) SiO_(2) NO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