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Cu/Fe双金属催化剂—过氧化氢工艺催化降解甲基橙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悦 于鹏 +2 位作者 李溪 刘志英 徐炎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18,共4页
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Cu/Fe双金属催化剂。采用微波—Cu/Fe双金属催化剂—过氧化氢工艺处理甲基橙废水,并研究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u/Fe双金属催化剂的Cu和Fe具有协同催化效应,可大大提高甲基橙废水的降解率。... 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Cu/Fe双金属催化剂。采用微波—Cu/Fe双金属催化剂—过氧化氢工艺处理甲基橙废水,并研究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u/Fe双金属催化剂的Cu和Fe具有协同催化效应,可大大提高甲基橙废水的降解率。在Cu/Fe双金属催化剂投加量10g/L、过氧化氢(质量分数为30%)投加体积1.0mL、微波功率500 W、辐照时间5min的最优化条件下,50mL质量浓度为100mg/L的甲基橙废水降解率可达9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cu/fe双金属催化剂 过氧化氢 甲基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添加对Cu/Zn/ZrO_2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郭伟 高文桂 +3 位作者 王华 田俊杰 韩冲 覃志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4-47,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添加不同Fe含量的Cu/Zn/ZrO2催化剂,在523K、3.0MPa和3000h-1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Fe含量对Cu/Zn/ZrO2催化剂上CO2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低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CO2程序...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添加不同Fe含量的Cu/Zn/ZrO2催化剂,在523K、3.0MPa和3000h-1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Fe含量对Cu/Zn/ZrO2催化剂上CO2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低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Cu/Zn/ZrO2催化剂中加入适量的Fe后,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醇的时空产率(STY)以及C2+醇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cu ZN ZRO2催化剂 二氧化碳 低碳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亮 刘利军 +4 位作者 李小蓓 张志新 相宏伟 李永旺 韩怡卓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1-217,共7页
采用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在接近F-T合成实际工况下考察了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反应性能,研究反应温度、压力、原料气空速和氢碳摩尔比等操作参数对催化剂反应活性、产物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总运转时间达2 500h;... 采用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在接近F-T合成实际工况下考察了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反应性能,研究反应温度、压力、原料气空速和氢碳摩尔比等操作参数对催化剂反应活性、产物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总运转时间达2 500h;同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对催化剂的抗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操作参数对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目标产物产率有较大的影响,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磨损性能,F-T合成烃产物分布合理;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589h的稳定条件运行内,催化剂的失活速率为0. 23% /d(以CO转化率的降低计);在整个运行期间CH4 选择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F—T合成 fecu—K催化剂 烃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物种对Cu/Fe_2O_3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性贻 马俊涛 +2 位作者 陈崇启 詹瑛瑛 郑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7-163,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铜负载量不同的Cu/Fe2O3水煤气变换(WGS)催化剂,并考察了铜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水煤气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2O3催化剂呈现出良好的水煤气反应性能,当CuO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的WGS性能最优,25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铜负载量不同的Cu/Fe2O3水煤气变换(WGS)催化剂,并考察了铜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水煤气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2O3催化剂呈现出良好的水煤气反应性能,当CuO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的WGS性能最优,250°C时CO转化率高达97.2%,同时热稳定性也最好.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物理吸脱附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Cu/Fe2O3催化剂的物相、织构特征及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Fe2O4物种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WGS反应活性.这是由于CuFe2O4特殊的尖晶石结构有利于Cu微晶的稳定;同时,CuFe2O4在低温下即被还原为单质铜,有利于促进催化剂体系中电子的转移.此外,通过(NH4)2CO3溶液处理,研究了独立相CuO对Cu/Fe2O3催化剂WGS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独立相CuO的存在,有利于H原子在各组分传递,从而促进催化剂的CuFe2O4的还原,改善Cu/Fe2O3催化剂的WGS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气变换 cu fe2O3 催化剂 铜负载量 cufez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基双孔载体催化剂结构和低碳醇合成反应性能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建国 定明月 +1 位作者 王铁军 马隆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964-1970,共7页
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Cu、Fe双活性组元改性的双孔载体(M)催化剂, 采用N2物理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脱附(H2-TPR/TPD)、X 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催化剂中Cu-Fe的相互作用, 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Cu/Fe摩尔比的改变对低碳醇... 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Cu、Fe双活性组元改性的双孔载体(M)催化剂, 采用N2物理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脱附(H2-TPR/TPD)、X 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催化剂中Cu-Fe的相互作用, 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Cu/Fe摩尔比的改变对低碳醇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小孔硅溶胶浸渍在大孔硅凝胶中可形成具有不同纳米孔径结构的双孔载体, 增加小孔硅溶胶的含量可促使双孔载体中小孔纳米结构尺寸变小. Fe/Cu摩尔比的增加有利于铜物种在载体表面的分散, 促进了表层CuO和Fe2O3的还原, 加强了双孔载体内孔道与铜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促使了单质铜的分散和铁碳化物的生成. CO加氢反应活性和低碳醇时空收率随着Fe/Cu摩尔比的逐渐增加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当Fe/Cu摩尔比增加到30/20时,Cu-Fe基双孔载体催化剂的CO转化率增加到46%, 低碳醇的时空收率增加到0.21 g·mL-1·h-1, C2+OH/CH3OH 质量比达到 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混合醇合成:cufe催化剂:双孔载体: 时空收率: 高级醇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助剂对Cu/ZrO_2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永红 任杰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9-432,共4页
利用XRD、TPR和EXAFS等手段 ,研究了Fe助剂对Cu Fe2 O3 ZrO2 催化剂物化特性的影响 ,同时研究了对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Fe对Cu ZrO2 催化剂结构有一定的修饰作用。添加Fe助剂后 ,铜的分散度提高 ,催化剂的... 利用XRD、TPR和EXAFS等手段 ,研究了Fe助剂对Cu Fe2 O3 ZrO2 催化剂物化特性的影响 ,同时研究了对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Fe对Cu ZrO2 催化剂结构有一定的修饰作用。添加Fe助剂后 ,铜的分散度提高 ,催化剂的起始还原温度提前 ,还原温度区间缩短 ;同时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催化活性上升 ,氢选择性提高 ,产物中CO含量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水蒸气 fe助剂 cu/ZrO2催化剂 催化剂 二氧化锆 氢气 制备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Cu/Fe_3O_4-TiO_2催化剂上甘油氢解制备1,2-丙二醇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霞 胡玉方 +3 位作者 刘德蓉 冯建 熊伟 宋发益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5,共7页
以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副产的甘油为原料,通过催化氢解制备1,2-丙二醇是增长生物柴油产业链、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双金属磁性催化剂Ru-Cu/ Fe3 O4 -TiO2 ,利用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N2 ... 以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副产的甘油为原料,通过催化氢解制备1,2-丙二醇是增长生物柴油产业链、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双金属磁性催化剂Ru-Cu/ Fe3 O4 -TiO2 ,利用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N2 吸附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Ru/ Cu 摩尔比、反应温度、H2 压力、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u-Cu/ Fe3 O4 -TiO2 双金属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1,2-丙二醇选择性.Cu 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Ru 的化学环境,但有效地提高了1,2-丙二醇的选择性,同时Ru 可改善Cu 在钛铁复合载体上的分散性,从而获得了平均金属粒径在5-9 nm 左右的催化剂.在Ru/ Cu 摩尔比1 ∶1. 6、反应温度200 ℃、H2 压力4. 0 MPa、反应时间10 h 的条件下,甘油转化率和1,2-丙二醇的选择性分别高达96. 12% 和86. 77%.反应后产物与催化剂可有效实现磁性分离,为该过程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cu双金属催化剂 fe3O4-TiO2 甘油 氢解 1 2-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态床F-T合成Fe/Cu/K/SiO2催化剂中K助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侯文娟 吴宝山 +3 位作者 安霞 李廷真 相宏伟 李永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6-191,共6页
采用低温N2吸附、H2-TPR、CO2-TPD、MES、XRD,考察了K的加入顺序对两组微球状费托(F-T)合成Fe/Cu/K/SiO2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还原行为、碳化行为、物相变化以及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的加入顺序对催化剂的织构性质影响很小。先加Si... 采用低温N2吸附、H2-TPR、CO2-TPD、MES、XRD,考察了K的加入顺序对两组微球状费托(F-T)合成Fe/Cu/K/SiO2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还原行为、碳化行为、物相变化以及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的加入顺序对催化剂的织构性质影响很小。先加Si后加K的催化剂具有较强的表面碱性,抑制催化剂在H2气氛下的初始还原,但促进了催化剂的碳化,且在浆态床F-T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反应稳定性,较高的FTS反应活性,较低的甲烷选择性以及较高的重质烃和烯烃选择性,表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合成 浆态床 fe/cu/K/SiO催化剂 K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基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还原NO_x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楚向锋 陈凌珊 +1 位作者 周建伟 许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85,共5页
利用浸渍法制备Cu&Fe基分子筛催化剂来催化还原柴油机尾气中的NOx,反应在SCR系统中进行。试验研究了该催化剂在中低温下的催化活性以及不同N SR对柴油机NOx转化效率的影响,并探究温度、空速对此分子筛催化剂的储氨特性的影响,分析... 利用浸渍法制备Cu&Fe基分子筛催化剂来催化还原柴油机尾气中的NOx,反应在SCR系统中进行。试验研究了该催化剂在中低温下的催化活性以及不同N SR对柴油机NOx转化效率的影响,并探究温度、空速对此分子筛催化剂的储氨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氨存储量与NOx转化效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300~400℃的催化活性在90%以上,适当提高氨氮比NSR可以提高NOx转化效率;温度对储氨特性的影响大于空速,在200~250℃时,NOx转化效率与氨存储量呈线性关系,在大于350℃时,氨存储量对NOx转化效率的影响较小。经试验验证该Cu&Fe基分子筛催化剂在后处理系统达到了国Ⅴ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基分子筛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NOx转化效率 氨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基催化剂在煤基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苏艳敏 郑化安 +3 位作者 付东升 李克伦 肖荣林 吕晓丽 《洁净煤技术》 CAS 2013年第5期68-73,共6页
利用高性能催化剂将煤基合成气制成低碳混合醇成为煤基合成气利用的新方向,催化剂的选择成为合成反应的关键。介绍了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改性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剂以及贵金属铑基催化剂等催化剂及其特点。作为Fischer-Tropsch合... 利用高性能催化剂将煤基合成气制成低碳混合醇成为煤基合成气利用的新方向,催化剂的选择成为合成反应的关键。介绍了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改性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剂以及贵金属铑基催化剂等催化剂及其特点。作为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剂之一的Cu-Fe基催化剂因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较高的活性、醇和C2+醇选择性而被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Cu-Fe基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以及主组分、助剂、载体类型和制备方法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混合醇 cufe催化剂 主组分 助剂 载体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固定化Fe-Cu双金属去除Cr(Ⅵ)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文会 王兴润 +2 位作者 董良飞 王琪 何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65-1971,共7页
通过运用海藻酸钠(SA)固定化Fe-Cu双金属(SAB)来克服Fe0-PRB利用率低、易板结、堵塞的缺陷.结果表明,SA和Fe-Cu双金属的运用能极大地提高Fe0的利用率,SA的运用可以使Fe-Cu双金属以较低的镀铜量获得较高的Cr(Ⅵ)去除率,SAB镀铜0.9%(SAB0... 通过运用海藻酸钠(SA)固定化Fe-Cu双金属(SAB)来克服Fe0-PRB利用率低、易板结、堵塞的缺陷.结果表明,SA和Fe-Cu双金属的运用能极大地提高Fe0的利用率,SA的运用可以使Fe-Cu双金属以较低的镀铜量获得较高的Cr(Ⅵ)去除率,SAB镀铜0.9%(SAB0.9)为最佳的填料.FEI电镜扫描结果表明,SA跟2价金属阳离子Ca2+交联形成孔隙结构,为双金属的附着提供了大量的吸附点位,增大了金属颗粒的比表面积;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Cu负载于Fe0表面,呈疏松层状结构,在Fe0与Cr(Ⅵ)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通过自身化合态变化传递Fe0失去的电子,从而提高了Fe0的利用率.渗透系数实验结果表明,SAB0.9能控制Fe0与Cr(Ⅵ)反应产物的释放,缓解Fe0-PRB易板结、堵塞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VI) 地下水 渗透反应墙(PRB) 零价铁 海藻酸钠 fecu双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双金属去除四氯化碳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陶宏林 单爱琴 +1 位作者 李海花 索金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377-10379,共3页
[目的]探讨Cu/Fe双金属去除四氯化碳的性能。[方法]以四氯化碳(CT)为靶污染物,采用分批试验研究了Cu/Fe双金属去除CT的可行性,并研究了铜化率、投加量及pH对CT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柱试验考察了Cu/Fe双金属去除CT的长效性。[结果]Cu/Fe... [目的]探讨Cu/Fe双金属去除四氯化碳的性能。[方法]以四氯化碳(CT)为靶污染物,采用分批试验研究了Cu/Fe双金属去除CT的可行性,并研究了铜化率、投加量及pH对CT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柱试验考察了Cu/Fe双金属去除CT的长效性。[结果]Cu/Fe双金属对CT有良好的去除性能,CT终去除率可达97.90%;在试验条件下,铜化率越高、投加量越大,Cu/Fe双金属对CT去除效果越好;偏酸性环境有利于Cu/Fe双金属对CT的去除;对于CT的去除,Cu/Fe双金属比零价铁更具有长效性,其寿命是零价铁的2倍以上。[结论]为双金属脱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双金属 四氯化碳 还原脱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双金属可渗透反应墙体系对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东 沈莉萍 +3 位作者 张志鹏 熊亭亭 曹楠 龚正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71,共7页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 Fe∶m 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双金属 静态试验 动态试验 可渗透反应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B_(12)协同Fe/Cu双金属去除二氯甲烷过程调控与机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英杰 张硕 +1 位作者 孙力平 邢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50-2657,共8页
针对地下水中低卤代烷烃的难修复问题,实验制备了Fe/Cu双金属功能性颗粒,研究其对以二氯甲烷为典型污染物的还原去除效能及强化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维生素B_(12)可有效提升Fe/Cu双金属还原能力,其中Fe/Cu-B_(12)系统对二氯甲烷降解的准... 针对地下水中低卤代烷烃的难修复问题,实验制备了Fe/Cu双金属功能性颗粒,研究其对以二氯甲烷为典型污染物的还原去除效能及强化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维生素B_(12)可有效提升Fe/Cu双金属还原能力,其中Fe/Cu-B_(12)系统对二氯甲烷降解的准一级速率常数(0.444h^(-1))远大于Fe/Cu体系(0.018h^(-1))或Fe-B_(12)体系(0.03h^(-1)),证明Cu和B_(12)协同环境可提升零价铁供电子能力.进一步针对Fe/Cu-B_(12)体系开展了过程控制研究,提炼出Cu负载率5%以及pH9.5的弱碱性条件最有利于促成催化还原脱氯反应,并通过还原产物表征结合动力学响应变化对Cu和B_(12)可能的催化协同机理进行了探讨,推测B_(12)先作为活泼电子受体在Cu^0表面将目标有机物脱氯形成中间体物质,而后迅速分解生成B_(12)和加氢还原的卤代物,整个催化过程是在Fe(电子供体)、Cu和B_(12)三者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双金属 维生素B12 二氯甲烷 催化脱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负载率对纳米Fe/Cu双金属+维生素B_(12)体系中二氯甲烷还原速率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婷婷 孙力平 +5 位作者 林英杰 邱春生 刘楠楠 王晨晨 王栋 王少坡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24-2128,共5页
研究了铜负载率对Fe/Cu+B_(12)体系中二氯甲烷还原速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负载率小于5%时,反应速率随铜负载率的增大而升高,铜负载率5%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铜负载率大于5%时,反应速率随铜负载率的增大而降低。从... 研究了铜负载率对Fe/Cu+B_(12)体系中二氯甲烷还原速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负载率小于5%时,反应速率随铜负载率的增大而升高,铜负载率5%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铜负载率大于5%时,反应速率随铜负载率的增大而降低。从Fe/Cu原电池效应和铜表面的催化性能两方面,初步分析了铜负载率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双金属 维生素B12 铜负载率 催化还原脱氯 低氯代有机物 地下水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苯催化氢化反应中的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强明辉 李云庆 王家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79-1484,共6页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以硅酸钠、铝酸钠为原料,碳分法原位对其进行表面包覆,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Fe3O4及Al2O3/SiO2/Fe3O4复合磁性纳米粒子。利用XRD、SEM、FTIR以及VSM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将所制备的这两种磁性载体分...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以硅酸钠、铝酸钠为原料,碳分法原位对其进行表面包覆,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Fe3O4及Al2O3/SiO2/Fe3O4复合磁性纳米粒子。利用XRD、SEM、FTIR以及VSM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将所制备的这两种磁性载体分别负载金属Ru及Ru-Co催化剂,以甲苯为底物考察了负载催化剂的组成与催化加氢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以SiO2/Fe3O4为载体负载的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循环使用6次后活性未下降;以Al2O3/SiO2/Fe3O4为载体所负载的催化剂,起始催化活性较高,循环过程中活性略微降低。双金属Ru-C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形成的结构及组成密切相关,催化活性为RushellCocore>Ru-Co>CoshellRucore,Ru/Co的摩尔比为1∶5的RushellCocore/PVP/SiO2/Fe3O4催化剂对甲苯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转化频率可达16656,高于相同条件下的单金属Ru催化剂的转化频率(9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子 纳米SiO2/fe3O4 纳米Al2O3/SiO2/fe3O4 Ru-Co双金属催化剂 甲苯 催化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C改性纳米Fe/Cu双金属模拟PRB去除地下水中2,4-二氯苯酚 被引量:10
17
作者 潘煜 孙力平 +1 位作者 陈星宇 林明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789-3796,共8页
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纳米零价铁(NZVI)改性,并将铜(Cu)作为复合金属,制得改性纳米Fe/Cu双金属.同时采用模拟反应柱模拟可渗透反应墙(PRB)去除地下水中2,4-二氯苯酚(2,4-DCP)的反应过程.改性前后材料的表征以及沉降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纳米零价铁(NZVI)改性,并将铜(Cu)作为复合金属,制得改性纳米Fe/Cu双金属.同时采用模拟反应柱模拟可渗透反应墙(PRB)去除地下水中2,4-二氯苯酚(2,4-DCP)的反应过程.改性前后材料的表征以及沉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材料有更强分散性.通过考察污染物浓度、材料投加量、Cu的负载率、pH值、流量等因素对降解2,4-DCP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较低的pH值与较小的流速以及10%的Cu负载率有利于2,4-DCP脱氯,过多的材料投加量和过高的初始2,4-DCP浓度不利于其脱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纳米fe/cu双金属 可渗透反应墙(PRB) 2 4-二氯苯酚 脱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u/Fe_3O_4@C催化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勇 袁涛 +4 位作者 刘德蓉 熊伟 吴小海 衣飞 孟晓静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86-1692,共7页
1,4-丁烯二醇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精细化学品,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是制备1,4-丁烯二醇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双金属磁性催化剂Pd-Cu/Fe_3O_4@C,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 1,4-丁烯二醇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精细化学品,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是制备1,4-丁烯二醇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双金属磁性催化剂Pd-Cu/Fe_3O_4@C,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d/Cu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H2压力、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Cu物质的量之比1∶1、催化剂/底物为1∶90000、反应温度为50℃、H_2压力为4MPa、时间为25min的条件下,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了95.2%和98.3%。该催化剂不仅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而且易与反应产物实现磁性分离,为该过程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C载体 Pd-cu双金属催化剂 1 4-丁炔二醇 1 4-丁烯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板塔Fe/Cu湿式催化氧化脱除H_2S气体制硫磺的实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俊丰 童志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690,共4页
阐述了筛板塔Fe/Cu湿式催化氧化脱除H2S气体制硫磺流程,考察了操作空塔气速、液气比、起始pH值和H2S入口浓度对H2S脱除效率的影响及鼓风量、液柱高度对Fe3+氧化再生的影响;并进行了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含120g/L的Cu2+、70g/L的Fe2+及70... 阐述了筛板塔Fe/Cu湿式催化氧化脱除H2S气体制硫磺流程,考察了操作空塔气速、液气比、起始pH值和H2S入口浓度对H2S脱除效率的影响及鼓风量、液柱高度对Fe3+氧化再生的影响;并进行了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含120g/L的Cu2+、70g/L的Fe2+及70g/L的Fe3+的吸收体系即能对体积分数为1000×10-6的H2S废气近100%稳定脱硫,流程简短、能耗低,体系除消耗O2外,过程不消耗原料,不产生二次污染,体系无降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 湿式氧化 H2S fe/cu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对Fe(bpy)_3^(2+)负载改性PAN纤维光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航 韩振邦 韩旭 《针织工业》 2015年第4期55-58,共4页
制备了Fe(bpy)32+负载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并通过配位作用将Cu2+引入该催化剂,制备了双金属负载改性PAN纤维催化剂(Cu Fe B-PAN)。并对该催化剂进行FTIR光谱、UV-Vis DRS谱图、光催化活性分析,探讨并分析了... 制备了Fe(bpy)32+负载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并通过配位作用将Cu2+引入该催化剂,制备了双金属负载改性PAN纤维催化剂(Cu Fe B-PAN)。并对该催化剂进行FTIR光谱、UV-Vis DRS谱图、光催化活性分析,探讨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的引入拓宽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范围;Cu2+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而且拓宽了p H适用范围;Cu2+的引入提高了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bpy)3 2+ cu2+ PAN纤维 双金属 催化 染料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