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u/Al共掺ZnO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维学
高姗姗
+2 位作者
戴剑锋
索忠强
王青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2,共7页
利用Material Studio2017软件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模块,仿真建立2×2×2的ZnO超晶胞,在相同情况下用不同比例的Cu/Al(Cu-Al、2Cu-Al和Cu-2Al)替换超晶胞中的Zn原子,得到Zn_(1-x-y)Cu_(x)Al_(y)O体系,对本征ZnO和各掺杂体...
利用Material Studio2017软件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模块,仿真建立2×2×2的ZnO超晶胞,在相同情况下用不同比例的Cu/Al(Cu-Al、2Cu-Al和Cu-2Al)替换超晶胞中的Zn原子,得到Zn_(1-x-y)Cu_(x)Al_(y)O体系,对本征ZnO和各掺杂体系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上述各掺杂体系在低能区的光吸收均发生红移,体系为简并半导体.可针对ZnO的不同用途,通过控制Cu/Al掺杂比来提高该体系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或光透射.在可见光范围内,Zn_(0.8125)Cu_(0.125)Al_(0.0625)O体系的光吸收最强,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极材料等;Zn_(0.8125)Cu_(0.0625)Al_(0.125)O体系的透光率高,可用于制作高透光ZnO半导体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共掺zno
第一性原理计算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e、Al共掺杂对纳米ZnO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岳露露
董伟霞
+2 位作者
包启富
李萍
顾幸勇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29,共8页
采用简易的一步水热法制备Ce、Al共掺氧化锌导电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激光粒度分布仪、电阻仪和第一性原理(DFT)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Ce的...
采用简易的一步水热法制备Ce、Al共掺氧化锌导电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激光粒度分布仪、电阻仪和第一性原理(DFT)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Ce的掺杂量为0.4%、Al的掺杂量为1.5%时,样品呈现棒状结构,样品的粒径D_(50)。禁带宽度和电阻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176μm、3.085 eV和13.67Ω·m。基于DFT和UV-Vis结果可知Ce和Al的掺杂降低了禁带宽度,增加了自由载流子浓度,较小的粒径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自由载流子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无表面活性剂
al
、Ce
共
掺
纳米
zno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u/Ag单掺及Cu-Ag共掺对ZnO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海峰
李鹏
+1 位作者
卢士香
徐文国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2-1120,共9页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Ag单掺及Cu-Ag共掺对ZnO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CuZn2和CuZn1-CuZn3的形成能接近0.0 eV,CuZn1-CuZn2的形成能为负值,表明Cu较易掺杂且掺杂时有聚集的趋势。AgZn2的形成能为2.5 eV,AgZn1-AgZn2和...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Ag单掺及Cu-Ag共掺对ZnO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CuZn2和CuZn1-CuZn3的形成能接近0.0 eV,CuZn1-CuZn2的形成能为负值,表明Cu较易掺杂且掺杂时有聚集的趋势。AgZn2的形成能为2.5 eV,AgZn1-AgZn2和AgZn1-AgZn3的形成能高于4.5 eV,说明高浓度的Ag掺杂在实际合成中不易出现。CuZn1-AgZn2和CuZn1-AgZn3的形成能与AgZn2的相近。CuZn2、CuZn1-CuZn2和CuZn1-CuZn3模型的Cu3d与O2p轨道有较大程度的杂化,价带顶端主要由Cu3d轨道占据。AgZn2、AgZn1-AgZn2和AgZn1-AgZn3模型的Ag4d与O2p轨道杂化较弱,价带顶端主要由O2p轨道占据。CuZn1-AgZn2和CuZn1-AgZn3模型的Cu3d与O2p轨道虽有杂化,但价带顶端主要由O2p轨道占据。Cu或Ag原子掺杂使Zn4s轨道在导带区显著向下移动,降低了模型的带隙宽度,它们对ZnO电子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带隙附近。Cu-Ag共掺修饰ZnO电子结构的能力介于Cu和Ag单掺之间。上述掺杂模型吸收边都发生了红移,实现了ZnO对可见光的吸收,同时对3.10~3.90 eV范围内紫外光的吸收均高于纯ZnO,有效提高了ZnO的光催化效率。结合形成能分析可知,在不同类型掺杂下最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分别为CuZn1-CuZn2、AgZn2和CuZn1-AgZ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cu/
Ag单
掺
cu
-Ag
共
掺
第一性原理
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u/Al共掺ZnO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维学
高姗姗
戴剑锋
索忠强
王青
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64023)。
文摘
利用Material Studio2017软件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模块,仿真建立2×2×2的ZnO超晶胞,在相同情况下用不同比例的Cu/Al(Cu-Al、2Cu-Al和Cu-2Al)替换超晶胞中的Zn原子,得到Zn_(1-x-y)Cu_(x)Al_(y)O体系,对本征ZnO和各掺杂体系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上述各掺杂体系在低能区的光吸收均发生红移,体系为简并半导体.可针对ZnO的不同用途,通过控制Cu/Al掺杂比来提高该体系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或光透射.在可见光范围内,Zn_(0.8125)Cu_(0.125)Al_(0.0625)O体系的光吸收最强,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极材料等;Zn_(0.8125)Cu_(0.0625)Al_(0.125)O体系的透光率高,可用于制作高透光ZnO半导体薄膜.
关键词
cu/al共掺zno
第一性原理计算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Keywords
cu/
al
co-doped
zno
first-principles c
al
cu
lations
electronic structure
optic
al
properties
分类号
TB34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e、Al共掺杂对纳米ZnO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岳露露
董伟霞
包启富
李萍
顾幸勇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
出处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29,共8页
基金
江西省重大自然科学基金(20232ACB204017)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2201048)
+2 种基金
景德镇市科技厅项目(20212GYZD009-18,20224GY008-16)
景德镇市科技计划项目(20234-016649)
开放课题“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SKL2021-04)。
文摘
采用简易的一步水热法制备Ce、Al共掺氧化锌导电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激光粒度分布仪、电阻仪和第一性原理(DFT)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Ce的掺杂量为0.4%、Al的掺杂量为1.5%时,样品呈现棒状结构,样品的粒径D_(50)。禁带宽度和电阻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176μm、3.085 eV和13.67Ω·m。基于DFT和UV-Vis结果可知Ce和Al的掺杂降低了禁带宽度,增加了自由载流子浓度,较小的粒径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自由载流子的传输。
关键词
水热法
无表面活性剂
al
、Ce
共
掺
纳米
zno
电阻率
Keywords
hydrotherm
al
method
without surfactant
al
and Ce co-doped
nano
zno
resistivity
分类号
TQ174.75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u/Ag单掺及Cu-Ag共掺对ZnO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海峰
李鹏
卢士香
徐文国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出处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2-112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03945)
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2015YJ07)。
文摘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Ag单掺及Cu-Ag共掺对ZnO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CuZn2和CuZn1-CuZn3的形成能接近0.0 eV,CuZn1-CuZn2的形成能为负值,表明Cu较易掺杂且掺杂时有聚集的趋势。AgZn2的形成能为2.5 eV,AgZn1-AgZn2和AgZn1-AgZn3的形成能高于4.5 eV,说明高浓度的Ag掺杂在实际合成中不易出现。CuZn1-AgZn2和CuZn1-AgZn3的形成能与AgZn2的相近。CuZn2、CuZn1-CuZn2和CuZn1-CuZn3模型的Cu3d与O2p轨道有较大程度的杂化,价带顶端主要由Cu3d轨道占据。AgZn2、AgZn1-AgZn2和AgZn1-AgZn3模型的Ag4d与O2p轨道杂化较弱,价带顶端主要由O2p轨道占据。CuZn1-AgZn2和CuZn1-AgZn3模型的Cu3d与O2p轨道虽有杂化,但价带顶端主要由O2p轨道占据。Cu或Ag原子掺杂使Zn4s轨道在导带区显著向下移动,降低了模型的带隙宽度,它们对ZnO电子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带隙附近。Cu-Ag共掺修饰ZnO电子结构的能力介于Cu和Ag单掺之间。上述掺杂模型吸收边都发生了红移,实现了ZnO对可见光的吸收,同时对3.10~3.90 eV范围内紫外光的吸收均高于纯ZnO,有效提高了ZnO的光催化效率。结合形成能分析可知,在不同类型掺杂下最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分别为CuZn1-CuZn2、AgZn2和CuZn1-AgZn2。
关键词
zno
cu/
Ag单
掺
cu
-Ag
共
掺
第一性原理
光催化活性
Keywords
zno
cu/
Ag doped
cu
-Ag codoped
first-principle
photocat
al
ytic
分类号
O649 [理学—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u/Al共掺ZnO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李维学
高姗姗
戴剑锋
索忠强
王青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Ce、Al共掺杂对纳米ZnO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岳露露
董伟霞
包启富
李萍
顾幸勇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Cu/Ag单掺及Cu-Ag共掺对ZnO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张海峰
李鹏
卢士香
徐文国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