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two cadmium(Ⅱ)coordination polymers
1
作者 LI Xiumei LI Linlin +1 位作者 LIU Bo PAN Yaru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623,共11页
Two new transition-metal coordination polymers,{[Cd(oba)(L)_(2)]·H_(2)O}_n(1)and[Cd(4-nph)(L)_(2)]_n(2)(H_(2)oba=4,4'-oxydibenzoic acid,4-H_(2)nph=4-nitrophthalic acid,L=2,2'-biimidazole),were successfull... Two new transition-metal coordination polymers,{[Cd(oba)(L)_(2)]·H_(2)O}_n(1)and[Cd(4-nph)(L)_(2)]_n(2)(H_(2)oba=4,4'-oxydibenzoic acid,4-H_(2)nph=4-nitrophthalic acid,L=2,2'-biimidazole),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zed structurally by IR spectroscopy,elemental analyses,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powder X-ray diffraction,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he results of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how that complex 1 presents a 1D zigzag chain structure and further extends to a 2D network through N—H…O hydrogen bonds andπ-πstacking interactions.Meanwhile,complex 2 has a zero-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also extends to form a 2D network through N—H…O hydrogen bonds andπ-πstacking interactions.In addition,both 1and 2 exhibite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in the solid state.Furthermore,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molecular fragments"extracted from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1 and 2 using the PBE0/LANL2DZ method constructed by the Gaussian 16 program.The calculated values signify a significant coval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ordination atoms and the Cd(Ⅱ)ions.CCDC:2332173,1;23321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cadmium()complex crystal structure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and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of two Ni(Ⅱ)coordination polymers 被引量:2
2
作者 LI Xiumei HUANG Yanju +1 位作者 LIU Bo PAN Yaru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1-2039,共9页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Ni(Hpdc)(bib)(H_(2)O)]_(n)(1)and{[Ni(bib)_(3)](ClO_(4))_(2)}_(n)(2),were prepared by mixing Ni^(2+),3,5⁃pyrazoledicarboxylic acid(H3pdc)/p⁃nitrobenzoic acid and 1,4⁃bis(imidazol⁃1⁃ylmeth...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Ni(Hpdc)(bib)(H_(2)O)]_(n)(1)and{[Ni(bib)_(3)](ClO_(4))_(2)}_(n)(2),were prepared by mixing Ni^(2+),3,5⁃pyrazoledicarboxylic acid(H3pdc)/p⁃nitrobenzoic acid and 1,4⁃bis(imidazol⁃1⁃ylmethyl)butane(bib)by a hydrothermal method,respectively.X⁃ray crystallography reveals a 2D network constructed by six⁃coordinated Ni(Ⅱ)centers,bib,and Hpdc2-ligands in complex 1,while a 2D network is built by Ni(Ⅱ)and bib ligands in 2.Furthermore,the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on‘molecular fragments’extracted from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1 using the PBE0/LANL2DZ method in Gaussian 16 and the VASP program.CCDC:2343794,1;23437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nickel()complex crystal structure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 被引量:19
3
作者 尹学琼 张岐 +2 位作者 于文霞 杨丽春 林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0,共4页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察降解过程中粘度的变化及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在相同的降解条件下,壳聚糖铜配合物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壳聚糖,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壳聚糖直接降解窄,结果进一步证明壳聚糖铜配合物中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结构,同时证明以金属离子Cu?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铜配合物 配位控制降解 铜()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试剂-Cu(Ⅱ)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作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兴明 董发勤 +2 位作者 丁立生 彭汝芳 廖辉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20-924,共5页
The interaction of Zincon(ZCN)-Cu(Ⅱ) metal complex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in acidic buffer solution (pH=4.25). ZCN-Cu(Ⅱ)-BSA was a blueness color coordi... The interaction of Zincon(ZCN)-Cu(Ⅱ) metal complex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in acidic buffer solution (pH=4.25). ZCN-Cu(Ⅱ)-BSA was a blueness color coordination compound, with maximum absorption at 605 nm with 10 nm, 60 nm and 140 nm of red shift compared to the ZCN-Cu(Ⅱ) complex, ZCN-BSA complex and ZCN. According to molar ratio method and dual wavelength method, the apparent molar absorptivity of ε was equal to 4.82×105 L·mol-1·cm-1. Conditional constants were defined as ZCN∶Cu(Ⅱ)∶BSA=10∶5∶2. Condition combination constant of ZCN-Cu(Ⅱ) and BSA K was 8.82×104. A combined mechanism was suggested between BSA and ZCN-Cu(Ⅱ) by electrostatic force (Primary action force) and distant water force. Position of Impact might be arginine, proline, histidine, tyrosine and cystine. Contemporary formation of electron transfer complexes is an important cause in forming ZCN-Cu(Ⅱ)-BSA compl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锌试剂-铜配合物 牛血清蛋白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M(H_(2)bpb)(H_(2)O)_(4)](SO_(4)_(2)·6H_(2)O[M=Zn(Ⅱ),Cu(Ⅱ)]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惠芳 李玲 +2 位作者 樊健 赵伟 孙为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8,共4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含吡啶基团的柔性配体:N,N'-Bis(3-pyridylmethyl)-1,4-benzenedimethylamine(bpb)。通过bpb与硫酸锌及硫酸铜反应得到了两个新型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犤M(H2bpb)(H2O)4犦(SO4)2·6H2O犤M=Zn?1,Cu?2犦... 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含吡啶基团的柔性配体:N,N'-Bis(3-pyridylmethyl)-1,4-benzenedimethylamine(bpb)。通过bpb与硫酸锌及硫酸铜反应得到了两个新型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犤M(H2bpb)(H2O)4犦(SO4)2·6H2O犤M=Zn?1,Cu?2犦。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均属三斜晶系,并具有相同的空间群P1珔,晶体学参数分别为配合物1:a=11.8055(12)?,b=11.8778(12)?,c=12.1840(13)?,α=80.763(2)°,β=71.982(2)°,γ=80.913(2)°;配合物2:a=11.7403(19)?,b=11.890(2)?,c=12.254(2)?,α=71.339(3)°,β=81.936(4)°,γ=80.9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锌()配合物 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Cu(Ⅱ/Ⅰ)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金晶 徐晓婷 +3 位作者 丛盛美 李雷 张广宁 牛淑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49-2557,共9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Ⅱ/Ⅰ)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H2O}n,(3)[Cu(cyan)(phen)].H2O(H2ox:草酸,H4btec:均苯四甲酸,MeOH:甲醇,H2pdc:2,5-吡啶二羧酸,phen:邻菲啰啉,Hcyan:氰尿酸).通过X...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Ⅱ/Ⅰ)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H2O}n,(3)[Cu(cyan)(phen)].H2O(H2ox:草酸,H4btec:均苯四甲酸,MeOH:甲醇,H2pdc:2,5-吡啶二羧酸,phen:邻菲啰啉,Hcyan:氰尿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固体紫外-可见(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FTⅠR)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具有三维(3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2)是具有二维(2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但又通过氢键进一步连成了三维(3D)网络,(1)与(2)的中心金属均为Cu(Ⅱ)离子;(3)为含Cu(Ⅰ)的单核配合物,但又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它成为2D超分子化合物.配合物SPS结果显示,配合物(1)-(3)在300-800nm范围内都呈现光伏响应,表明三者均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讨论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维数、配体种类、中心金属离子价态及配位微环境对SPS的影响,并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Ⅰ)配聚物 合成 结构 表面光电压光谱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氧氮氧三齿配体Cu(Ⅱ)配合物催化NA酯水解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解永树 寇福平 +1 位作者 林瑞森 宗汉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73,共6页
合成了不对称氮氧杂链型配体N-(2′-羟基)苄基乙醇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0(KNO3)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质子化及其与Cu(Ⅱ... 合成了不对称氮氧杂链型配体N-(2′-羟基)苄基乙醇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0(KNO3)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质子化及其与Cu(Ⅱ)离子配位热力学。在25±0.1℃,I=0.10(KNO3),pH=7~9(50mol·L-1缓冲溶液)范围内,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配合物对p-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催化动力学,得到了NA酯催化水解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NP((mol·L-1)-1·s-1)。结果表明:Cu(Ⅱ)离子与醇羟基配位作用较强,并且还与一个水分子有较弱的配位。配位醇羟基和水分子的离解常数pKa分别为7.62和11.22。在中性pH值可以产生具有有很强亲核能力的配位烷氧负离子Cu(Ⅱ)…-OR,配合物对酯的水解有金属离子Lewis酸活化和亲核试剂进攻双重催化作用,与碱性磷酸酯催化作用比较类似,在pH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对NA酯水解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当pH为9.0时,kNP达到0.12(mol·L-1)-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酚乙酸酯 水解 配合物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4-乙烯基吡啶与Cu(Ⅱ)离子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孔德轮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配合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5的P4VP,其c*为15 mmol·L-1(按P4VP中的链节量计算).在稀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内配合物,表观配位数为9-10;在亚浓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发生分子间配合作用,由于配位交联,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P4VP-Cu(Ⅱ),配位数为3.P4VP与Cu(Ⅱ)离子形成配合物后,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配合物结构 聚4-乙烯基吡啶 cu()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马来松香酰乙二胺-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曹宇 史伯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5期60-63,共4页
介绍了聚马来松香酰乙二胺-Cu(Ⅱ)高分子配合物的制备和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方法,测定了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米氏常数,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及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重复催化活性。结果表... 介绍了聚马来松香酰乙二胺-Cu(Ⅱ)高分子配合物的制备和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方法,测定了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米氏常数,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及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重复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聚马来松香酰乙二胺-Cu(Ⅱ)高分子配合物,是香蕉多酚氧化酶的良好固定化载体,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米氏常数Km=4.56×10-3mol.L-1,小于天然香蕉多酚氧化酶的米氏常数(1.95×10-2mol.L-1),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均优于天然香蕉多酚氧化酶,并有一定的重复使用性。对香蕉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方式和固定化香蕉多酚氧化酶的催化反应机理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马来松香酰乙二胺 cu()-高分子配合物载体 香蕉多酚氧化酶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3‑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Cu(Ⅱ)/Zn(Ⅱ)/Mn(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奇龙 孙乐涛 +3 位作者 杨先炯 徐红 李立郎 杨小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9-994,共6页
将配体3‑((5‑(3‑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HL)与Cu(OAc)_(2)·H_(2)O、Zn(OAc)_(2)·2H_(2)O和Mn(OAc)_(2)·4H_(2)O分别进行配位反应,得到3个配位聚合物{[Cu_(2)(L)_(4)]·CHCl_(3)}_(n)(1)、{[Zn... 将配体3‑((5‑(3‑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HL)与Cu(OAc)_(2)·H_(2)O、Zn(OAc)_(2)·2H_(2)O和Mn(OAc)_(2)·4H_(2)O分别进行配位反应,得到3个配位聚合物{[Cu_(2)(L)_(4)]·CHCl_(3)}_(n)(1)、{[Zn(L)_(2)]·4CHCl_(3)}_(n)(2)和{[Mn(L)_(2)]·4CHCl_(3)}_(n)(3),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固体状态下,配位聚合物1形成1D螺旋链状结构,配位聚合物2和3形成2D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二酮 cu()配位聚合物 Zn()配位聚合物 Mn()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酚-(8-羟基)喹啉-Cu(Ⅱ)高分子配合物固定化漆树酶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伯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5年第6期15-17,共3页
介绍了漆酚-(8-羟基)喹啉-Cu(Ⅱ)高分子配合物的制备和固定化漆树酶的方法,测定了固定化漆树酶的活性和米氏常数,研究了酸度和温度对固定化漆树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及固定化漆树酶的重复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漆酚-(8-羟基)喹啉-Cu(Ⅱ)高分... 介绍了漆酚-(8-羟基)喹啉-Cu(Ⅱ)高分子配合物的制备和固定化漆树酶的方法,测定了固定化漆树酶的活性和米氏常数,研究了酸度和温度对固定化漆树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及固定化漆树酶的重复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漆酚-(8-羟基)喹啉-Cu(Ⅱ)高分子配合物是漆树酶的良好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漆树酶的米氏常数Km=4·85×10-3mol·L-1,小于天然漆树酶的米氏常数,固定化漆树酶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均优于天然漆树酶,并有一定的重复使用性。对漆树酶的固定化方式和固定化漆树酶的催化反应机理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酚-(8-羟基)喹啉接枝树脂 cu()-高分子配合物载体 漆树酶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层状铜(Ⅱ)配位聚合物[Cu(PAc)_2(μ-3-PyOH)_2]_n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丽丽 高山 +1 位作者 霍丽华 赵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5-648,共4页
羟基吡啶不仅是一类有机和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而且它含有的氮和氧两种配位原子,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构筑配位聚合物的组织基元,近年来在晶体工程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中引起极大的重视。目前,对以羟基吡啶为小分子桥联配体参与构建一... 羟基吡啶不仅是一类有机和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而且它含有的氮和氧两种配位原子,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构筑配位聚合物的组织基元,近年来在晶体工程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中引起极大的重视。目前,对以羟基吡啶为小分子桥联配体参与构建一维或多维配位聚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邻-羟基吡啶及其共振衍生物,而对于3-羟基吡啶及其配合物的研究报道很少,特别是以3-羟基吡啶作为配体构筑的铜(Ⅱ)配合物的结构研究报道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位聚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提升厌氧污泥对重金属Cu(Ⅱ)极限浓度调控效果
13
作者 朱彦辉 朱易春 +2 位作者 刘祖文 田帅 李鑫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0-406,共7页
以污泥基质降解速率(vCOD)、胞外聚合物(EPS)和酶活性(DHA)等变化为评价指标,探究了不同进水Cu(Ⅱ)浓度下低强度超声波提高厌氧污泥对重金属Cu(Ⅱ)耐受性影响的效应。结果表明,低强度超声波能够提高污泥微生物对Cu(Ⅱ)的耐受性。随着进... 以污泥基质降解速率(vCOD)、胞外聚合物(EPS)和酶活性(DHA)等变化为评价指标,探究了不同进水Cu(Ⅱ)浓度下低强度超声波提高厌氧污泥对重金属Cu(Ⅱ)耐受性影响的效应。结果表明,低强度超声波能够提高污泥微生物对Cu(Ⅱ)的耐受性。随着进水Cu(Ⅱ)浓度升高,超声组与对照组vCOD均下降,但超声组vCOD下降幅度更缓。超声组和对照组进水Cu(Ⅱ)浓度与污泥基质降解速率抑制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拟合得到IC_(50)分别为94.62 mg/L和88.85 mg/L,表明低强度超声波能够提高厌氧污泥对Cu(Ⅱ)的抑制阈值。进水Cu(Ⅱ)浓度为1 mg/L时,超声组与对照组EPS含量略有提高,而后随着Cu(Ⅱ)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但超声组比对照组EPS含量更高,可能是低强度超声波通过促进污泥分泌更多的EPS降低了Cu(Ⅱ)的生物毒性。此外,超声组的DHA活性比对照组提高了3.95%~36.31%。因此,通过低强度超声波可以提高厌氧污泥对重金属Cu(Ⅱ)的耐受性,从而维持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超声波 厌氧污泥 重金属cu() 脱氢酶活性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甲基吡啶悬臂Cu(Ⅱ)-Zn(Ⅱ)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与CT-DNA的结合活性
14
作者 王洋 李铭 +4 位作者 关金涛 张智勇 闫俊涛 熊兰 毛佳伟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58-1866,共9页
本文通过3,3′-((乙基-1,2-二基双((吡啶-2-甲基)杂氮二基))双亚甲基)二(2-羟基-5-甲基苯甲醛)(H2L)和丙二胺在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的缩合反应,得到了一个新型3-甲基吡啶悬臂Cu(Ⅱ)-Zn(Ⅱ)异双核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电喷... 本文通过3,3′-((乙基-1,2-二基双((吡啶-2-甲基)杂氮二基))双亚甲基)二(2-羟基-5-甲基苯甲醛)(H2L)和丙二胺在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的缩合反应,得到了一个新型3-甲基吡啶悬臂Cu(Ⅱ)-Zn(Ⅱ)异双核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电喷雾质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六方晶系,P63/m空间群,a=1.982 18(17) nm,b=1.982 18(17) nm,c=1.839 4(2) nm,分子式为C37H41CuN6O4Zn。金属中心Cu(Ⅱ)和Zn(Ⅱ)由两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醋酸根桥联,它们的配位环境都可以近似地看作为四方锥结构,Cu(Ⅱ)和Zn(Ⅱ)之间的距离是0.289 7 nm。本文还利用循环伏安实验和黏度实验的方法对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方式为弱的插入模式,其相应的结合活性为6.92×103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甲基吡啶悬臂 cu()-Zn()异双核配合物 单晶衍射 配位环境 CT-DNA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例Ni(Ⅱ)/Cu(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娟 刘美玲 葛红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2-1257,1271,共7页
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例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Ni(H2O)2(1,3-BIP)2]·TFBDC}n(1)和{[Cu3(H2O)4(1,3-BIP)6]·(BTC)2·(H2O)15}n(2)(1,3-BIP为1,3-二(咪唑)丙烷,H2TFBDC为2,3,5,6-四氟对苯二甲酸和H3BTC为1,3,5-均苯三... 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例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Ni(H2O)2(1,3-BIP)2]·TFBDC}n(1)和{[Cu3(H2O)4(1,3-BIP)6]·(BTC)2·(H2O)15}n(2)(1,3-BIP为1,3-二(咪唑)丙烷,H2TFBDC为2,3,5,6-四氟对苯二甲酸和H3BTC为1,3,5-均苯三酸),并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1呈现一维环形链构型,并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配位聚合物2呈现出(4,4)拓扑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研究了两例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配位聚合物 铜配位聚合物 环形链 X-射线单晶衍射 热稳定性 溶剂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镍(Ⅱ)金刚石拓扑MOF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
16
作者 潘会宾 黄沛沛 +2 位作者 吴婷婷 卢久富 高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0-786,共7页
以4-(2-甲基咪唑-1-基)苯甲酸(HMIBA)和Ni(NO_(3))_(2_)·6H_(2)O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例结构新颖的Ni(Ⅱ)配位聚合物:[Ni(MIBA)2]n,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对配位聚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 以4-(2-甲基咪唑-1-基)苯甲酸(HMIBA)和Ni(NO_(3))_(2_)·6H_(2)O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例结构新颖的Ni(Ⅱ)配位聚合物:[Ni(MIBA)2]n,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对配位聚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的测定结果表明上述配位聚合物拥有三维空间结构。配位聚合物中相邻的Ni(Ⅱ)通过HMIBA配体桥联形成了扭曲的金刚石状笼,可容纳直径为9A的假想球体,并且配位聚合物沿着c轴方向存在较大尺寸的孔道结构。此外,配位聚合物对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表现出优良的光催化降解性能,RhB和M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75.4%和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金刚石状笼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多样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7
作者 张文谦 牛亚杰 +3 位作者 吴文荣 常笑玮 王东飞 张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9-1757,共9页
为了构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采用溶剂热法,以吡啶-3-羧酸-1-氧(HL1)和吡啶-4-羧酸-1-氧(HL2)为有机配体,与一水合醋酸铜〔Cu(OAc)_(2)·H_(2)O〕金属盐反应合成了3种Cu(Ⅱ)的配合物(CPs):[Cu_(3)(HL1)_(4)(OH)2(H_(2)O)2]n(... 为了构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采用溶剂热法,以吡啶-3-羧酸-1-氧(HL1)和吡啶-4-羧酸-1-氧(HL2)为有机配体,与一水合醋酸铜〔Cu(OAc)_(2)·H_(2)O〕金属盐反应合成了3种Cu(Ⅱ)的配合物(CPs):[Cu_(3)(HL1)_(4)(OH)2(H_(2)O)2]n(CP1)、[Cu(HL2)(OH)]n(CP2)和[Cu(HL2)(CH_(3)O)]_(n)(CP3),其中n为正整数。通过单晶XRD、FTIR、元素分析、TGA、UV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CP1~3在相似的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却分别显示出一维、二维到三维的多维度构型,探讨了配体官能团的相对位置、配体的配位模式和溶剂体系在配合物的结构多样性方面的可能机制。TGA表明,CP1~3可以分别稳定到202、228、25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CP1~3的维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好。通过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还原法测试得出,CP1~3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21、0.26、0.62μmol/L,均具有一定的SOD活性,且CP1~3的维度越低,SOD活性越好。其中,CP1和CP2较低的IC50表明其可作为有潜在应用前景的SOD模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吡啶-3-羧酸-1-氧 吡啶-4-羧酸-1-氧 SOD活性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痕量监测2,4,6-三硝基苯酚的锌基配位聚合物荧光探针的构筑
18
作者 孙述文 王高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3-760,共8页
基于对苯二甲酸(H_(2)bdc)和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mfdp)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构筑了一个Zn(Ⅱ)基配位聚合物:{[Zn_(2)(bdc)_(2)(mfdp)]_(2)·4DMA·2Me_(2)NH·3H_(2)O}_(n)(1)(DMA=N,N-二甲基乙酰胺),并用红外光谱... 基于对苯二甲酸(H_(2)bdc)和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mfdp)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构筑了一个Zn(Ⅱ)基配位聚合物:{[Zn_(2)(bdc)_(2)(mfdp)]_(2)·4DMA·2Me_(2)NH·3H_(2)O}_(n)(1)(DMA=N,N-二甲基乙酰胺),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在配合物1中,相邻的锌离子具有相同的{ZnNO_(4)}配位构型,共同构成轮桨状的构筑单元。由拓扑结构分析可知,该配合物具有二重互穿的{4^(12)·6^(3)}结构。荧光传感实验表明配合物1的荧光能够被2,4,6-三硝基苯酚猝灭,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检测限LOD=0.164μmol·L^(-1),猝灭常数KSV=6.65×10^(4) L·mol^(-1))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Zn() 荧光探针 芳香硝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二维Cd(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2
19
作者 牛淑云 迟玉贤 +2 位作者 金晶 杨光第 叶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04-1806,共3页
Two novel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s, [Cd 2(C 10H 2O 8)\5(H 2O) 6] n (1) and [Cd 4(C 6H 4O 2N) 8(H 2O) 4] n (2) (C 10H 2O 8=1,2,4,5-benzenetetracarboxyl and C 6H 4O 2N=nicotinato),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 Two novel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s, [Cd 2(C 10H 2O 8)\5(H 2O) 6] n (1) and [Cd 4(C 6H 4O 2N) 8(H 2O) 4] n (2) (C 10H 2O 8=1,2,4,5-benzenetetracarboxyl and C 6H 4O 2N=nicotinato),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of the single-crystal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0.559 62(7) nm, b=0.777 58(6) nm, c=0.969 75(10) nm, α=111.981(5)°, β=101.649(6)°, γ=98.240(5)°, and Z=1. Final R=0.024 8(wR=0.078 5). Complex 2 belongs to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bca with unit cell dimensions a=1.144 94(19) nm, b=1.209 69(6) nm, c=1.740 73(8) nm and Z=8. Final R=0.018 5(wR=0.034 8). Both the two complexes are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a two-dimensional infinite structure, the repeat unit is [Cd 2(C 10H 2O 8)(H 2O) 6] (1) and [Cd 4(C 6H 4O 2N) 8(H 2O) 4] (2) which are bridged by the ligands of 1,2,4,5-benzenetetracarboxyl(C 10H 2O 8) and nicotinato(NA), respectively. The two polymers show strong fluorescence with λ em=433 nm(λ ex=333 nm, 1) and λ em=423 nm(λ ex=330 nm, 2) in the solid stat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missions observed in the polymers are tentatively assigned to the ligands fluorescence(LL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配位聚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均苯四甲酸根 烟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6
20
作者 朱建华 李欣 强亮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53-1855,共3页
Cu(Ⅱ)-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was prepared by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pproach by using oleic acid and divinylbenzene as the functional monomer and the cross-linker separat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 Cu(Ⅱ)-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was prepared by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pproach by using oleic acid and divinylbenzene as the functional monomer and the cross-linker separat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inted polymer adsorbed Cu(Ⅱ)in water with a high velocity and favorable selectivity through copper ion entering into its cavity and replacing hydrogen of hydroxyl group.Autosorb instrument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the imprinted polymer.Many holes in surface of the Cu(Ⅱ)-molecule imprinted polymer which possess high availability are filled because of ad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印迹聚合物 制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