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化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对Cu(Ⅱ)去除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丁亚荣 李灿华 +5 位作者 章蓝月 李家茂 何川 李明晖 朱伟长 韦书贤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及其复合材料以去除重金属的优异性能而著称,但较高的制备成本极大限制了S-nZVI的发展及应用。本工作以Na_(2)S_(2)O_(4)为单一还原剂,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S-nZVI@M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EDS、XPS、XRD、F...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及其复合材料以去除重金属的优异性能而著称,但较高的制备成本极大限制了S-nZVI的发展及应用。本工作以Na_(2)S_(2)O_(4)为单一还原剂,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S-nZVI@M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EDS、XPS、XRD、FTIR、VSM等手段对S-nZVI@Ma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nZVI@Ma对模拟废水中Cu(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S-nZVI@Ma能够高效地去除模拟废液中99%以上的Cu(Ⅱ),并可利用外置磁铁将其从模拟废液中分离出来。经过五次重复利用后,S-nZVI@Ma对Cu(Ⅱ)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回收利用性能。Cu(Ⅱ)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容量(qmax)为71.43 mg·g^(-1),热力学研究表明了去除过程的自发性和吸热性。利用FESEM-EDS、XRD、XPS、FTIR等手段对反应物进行表征,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讨论了反应机理。以上研究可为S-nZVI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连二亚硫酸钠 含铜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Salen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动力学 被引量:3
2
作者 蔡哲斌 丁莉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7,共5页
采用Cu(Ⅱ ) Salen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丙硫醇浓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得到常压 (PO2 =10 1.3kPa)下 ,当c(NaOH) <2 .5mol/l、c(n C3 H7SH) <0 ... 采用Cu(Ⅱ ) Salen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丙硫醇浓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得到常压 (PO2 =10 1.3kPa)下 ,当c(NaOH) <2 .5mol/l、c(n C3 H7SH) <0 .4mol/l时 ,反应动力学方程为v0 =12 .8c0 .7(NaOH)c(n C3 H7SH)e-15.1/RT,反应活化能Ea=15 .1kJ/mol。并采用红外光谱 (IR)、紫外光谱 (UV)和质谱 (MS)表征了氧化产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alen 分子氧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 配合物 丙硫醇 动力学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有序介孔碳对重金属离子Cu(Ⅱ)、Cr(Ⅵ)的选择性吸附行为 被引量:27
3
作者 陈田 王涛 +5 位作者 王道军 赵建庆 丁晓春 吴士超 薛海荣 何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49-3256,共8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330m2·g-1和2.13cm3·g-1,平均孔径6.4nm.对其先氧化、后氯化、再胺化,得到不同胺基接枝量的胺化介孔碳(C-NH2(m),m为加入的乙二胺的质量(g)).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结果证实,胺基官能团成功接枝到有序介孔碳表面.TEM测试表明介孔碳的有序孔道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持.以有序介孔碳、胺化介孔碳作吸附剂对Cu(Ⅱ)、Cr(Ⅵ)进行选择性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化修饰前,样品对Cu(Ⅱ)、Cr(Ⅵ)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3.33、241.55mg·g-1;修饰后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495.05、68.21mg·g-1.功能化介孔碳表现了较强的选择性吸附Cu(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胺化接枝 选择性吸附 cu()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竹炭对水溶液中Cu(Ⅱ)、Cd(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4
作者 伍婵翠 梁英 +3 位作者 李京鸿 莫晓晓 高清 余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7-381,419,共6页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改性竹炭和未经改性的竹炭。吸附温度为15℃、25℃、45℃时,氧化竹炭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653mg/g、6.702mg/g和7.897mg/g,而氧化竹炭对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00mg/g、1.826mg/g和2.282mg/g。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实验证明,氧化竹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竹炭 改性 竹炭 吸附 cu()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和Cd(Ⅱ)对克氏原螯虾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董学兴 吕林兰 +3 位作者 黄金田 王爱民 於叶兵 许海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7-470,共4页
将体质量为(11.35±1.52)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露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Cu(Ⅱ)(0.055、0.28、1.38、6.88、34.38 mg/L)和Cd(Ⅱ)(0.0048、0.024、0.12、0.60、3.00 mg/L)溶液中96 h,测定其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 将体质量为(11.35±1.52)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露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Cu(Ⅱ)(0.055、0.28、1.38、6.88、34.38 mg/L)和Cd(Ⅱ)(0.0048、0.024、0.12、0.60、3.00 mg/L)溶液中96 h,测定其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Ⅱ)和Cd(Ⅱ)能诱导克氏原螯虾代谢酶的活性,肌肉和肝胰腺中代谢酶的活性均随Cu(Ⅱ)和Cd(Ⅱ)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d(Ⅱ)浓度为0.12 mg/L时,肝胰腺中ACP、AKP、GPT、GOT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8.83%、86.17%、85.66%、70.98%(P<0.05);Cu(Ⅱ)浓度为0.28 mg/L时,肝胰腺中ACP和AKP活性达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12.53%和94.98%(P<0.05),Cu(Ⅱ)浓度为1.38mg/L时,肌肉中ACP和AKP活性最高,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42.35%和171.9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Cd() 克氏原螯虾 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周丹丹 梁妮 +3 位作者 李浩 张迪 吴敏 潘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23-1930,共8页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Ⅱ)吸附;柠檬酸浓度增大以后,堵塞生物炭的内部孔隙,从而抑制了Cu(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草酸浓度在0.5~50 mg·L^(-1)范围内,对生物炭吸附Cu(Ⅱ)始终为抑制作用,这与液相中的草酸与Cu(Ⅱ)的强络合、固相吸附的草酸竞争Cu(Ⅱ)吸附位点(比如占据含氧官能团、生物炭内部孔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草酸 柠檬酸 cu()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C_(30)H_(58)O_4N_2·Cu(Ⅱ)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杜巧云 郭旭明 +1 位作者 王建革 张振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7-709,共3页
Grafting dodecyl in EDTA,A ligand-N,N′-di ( dodecyl ) disodium ethylenediamine di-acetic acid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complex C 30 H 58 O 4N 2Cu ( Ⅱ ) was obtained in chloroformme∶thanol=1∶1( V/V ).The products we... Grafting dodecyl in EDTA,A ligand-N,N′-di ( dodecyl ) disodium ethylenediamine di-acetic acid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complex C 30 H 58 O 4N 2Cu ( Ⅱ ) was obtained in chloroformme∶thanol=1∶1( V/V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EA? 1HNMR and UV spec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C30H58O4N2·cu()合成 表征 EDTA 十二烷 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下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Cu(Ⅱ)、Pb(Ⅱ)和Cd(Ⅱ)吸附与解吸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梁晶 徐仁扣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谭文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2-995,共4页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吸附平衡液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和Pb(II)的解吸量先随pH增加而增加,在某一pH时达最大,随后再逐渐减小。3种重金属离子在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不同特征是pH导致的土壤表面电荷的变化和离子水解程度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和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 Pb() Cd() 吸附-解吸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Cu(Ⅱ)、Cd(Ⅱ)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彦秋 刘婷婷 +3 位作者 费洪博 邓斌 孙鹏 臧树良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远强于Cd(Ⅱ)。Cu(Ⅱ)只与214位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而C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4位和135位色氨酸残基均发生作用。Cu(Ⅱ)与Cd(Ⅱ)同时存在时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Cd() 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延涛 高楼军 +1 位作者 李环 乔苗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5-267,共3页
在H2SO4介质中,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为增敏剂,微量Cu(Ⅱ)对桑色素的荧光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Cu(Ⅱ)的新方法。当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17nm和497nm时,Cu(Ⅱ)在4.0-20ng/mL浓度范围内与桑... 在H2SO4介质中,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为增敏剂,微量Cu(Ⅱ)对桑色素的荧光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Cu(Ⅱ)的新方法。当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17nm和497nm时,Cu(Ⅱ)在4.0-20ng/mL浓度范围内与桑色素荧光强度变化值(△F)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0.39ng/mL。对12ng/mL Cu(Ⅱ)进行12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76%。方法可用于不同环境水样中微量Cu(Ⅱ)的测定,回收率在96.1%-102.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分光光度法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桑色素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麻秸秆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吸附Cu(Ⅱ)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尚婷婷 赵保卫 +2 位作者 马锋锋 晏丽娟 黄丽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45-152,共8页
采用批次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胡麻秸秆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吸附重金属Cu(Ⅱ)的特性,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对重金属Cu(Ⅱ)的吸附符合准... 采用批次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胡麻秸秆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吸附重金属Cu(Ⅱ)的特性,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对重金属Cu(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初始pH值在2~6时,三者对Cu(Ⅱ)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25℃时,生物炭和加炭黄土对Cu(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而黄土对Cu(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当温度在20~40℃时,吸附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且三者对Cu(Ⅱ)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一定浓度的无机盐Ca2+对生物炭、黄土和加炭黄土吸附重金属Cu(Ⅱ)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生物炭 吸附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Cu(Ⅱ)和Pb(Ⅱ)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竞争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仁扣 肖双成 +2 位作者 蒋新 吴建军 谢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1-874,共4页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 Pb() 竞争吸附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Cu(Ⅱ/Ⅰ)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表面光电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丽 牛淑云 +3 位作者 金晶 孙丽萍 杨光第 叶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phen)(H2O)(o-tpha)].H2O}n(1),[Cu2Cl4(phen)2](2),[Cu4Cl4.(bipy)2](3)和[Cu2Cl2(phen)]n(4)(bipy=2,2′-bipyridyl,phen=1,10-phenanthroline,o-H2tpha=o-phthalicacid)4个铜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phen)(H2O)(o-tpha)].H2O}n(1),[Cu2Cl4(phen)2](2),[Cu4Cl4.(bipy)2](3)和[Cu2Cl2(phen)]n(4)(bipy=2,2′-bipyridyl,phen=1,10-phenanthroline,o-H2tpha=o-phthalicacid)4个铜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4是具有一维无限结构的聚合物,配合物2是双核Cu(Ⅱ)配合物并由氢键连成超分子,配合物3是四核Cu(Ⅰ)簇合物.常温下测定了4个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IR和UV-Vis-NIR光谱.SPS的测试结果显示,4个化合物均在300~800nm范围内存在光伏响应带,但是它们呈现了不同的特性.配合物1~3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SPV),配合物4的SPS呈现出负的表面光伏响应.4个配合物的表面光伏响应带的位置、数量以及强度均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Ⅰ) 晶体结构 表面光电压谱 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 电子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VO(Ⅱ)异双核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电化学和磁学性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陶偌偈 梅崇珍 +2 位作者 臧双全 王庆伦 廖代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合成了一种二 ( 3 羧基水杨醛叉 )缩 1 ,3 丙二胺 (TS)Schiff碱为配体的Cu(Ⅱ ) VO(Ⅱ )异双核配合物CuVO(TS)·MeOH。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光谱、UV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 合成了一种二 ( 3 羧基水杨醛叉 )缩 1 ,3 丙二胺 (TS)Schiff碱为配体的Cu(Ⅱ ) VO(Ⅱ )异双核配合物CuVO(TS)·MeOH。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光谱、UV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 ,由于第 2金属离子的配位增强了内部铜离子的稳定性 ;在 4~3 0 0K范围内测量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 ,经拟合得磁参数J =-1 63 1 2cm-1,表明在此异双核配合物中 ,金属离子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 cu()-VO()异双核 循环伏安法 磁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对红壤吸附Cr(Ⅵ)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仁扣 肖双成 赵安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4-947,共4页
选择3种红壤研究了Cu(Ⅱ)对土壤吸附CrO42-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显著增加了土壤对CrO42-的吸附量,Cu(Ⅱ)对CrO42-吸附的影响程度随着Cu(Ⅱ)加入量的增加和体系pH的升高而增加。3种土壤对CrO42-的吸附量及Cu(Ⅱ)对土壤吸附CrO42-影响的... 选择3种红壤研究了Cu(Ⅱ)对土壤吸附CrO42-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显著增加了土壤对CrO42-的吸附量,Cu(Ⅱ)对CrO42-吸附的影响程度随着Cu(Ⅱ)加入量的增加和体系pH的升高而增加。3种土壤对CrO42-的吸附量及Cu(Ⅱ)对土壤吸附CrO42-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广西红壤>湖南红壤>江西红壤,这与这些土壤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含量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Cu(Ⅱ)不仅增加土壤对CrO42-的吸附量,在铜存在下土壤吸附的CrO42-的解吸量也高于对照体系中的,但解吸增量(加铜体系与对照体系之间解吸量的差值)比吸附增量(加铜体系与对照体系之间吸附量的差值)低得多,说明Cu(Ⅱ)对CrO42-在土壤中吸附的促进作用机制涉及静电作用、专性吸附和表面共沉淀。不同土壤中,不同机制对Cu(Ⅱ)促进CrO42-吸附的相对贡献不同,广西红壤中静电吸附的贡献很小;而在江西红壤和湖南红壤中,由于铜的吸附导致土壤表面正电荷增加使土壤对CrO42-静电吸附量增加是铜增加CrO42-吸附的重要原因之一。铜的促进作用增加了红壤对CrO42-的吸附量,降低了CrO42-在土壤中的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cu() CrO4^2-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点与硫黄素T之间的内滤光效应测定Cu(Ⅱ) 被引量:3
16
作者 瞿鹏 武冠辉 +3 位作者 瞿昊宏 宋凌霄 田爱华 徐茂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3-516,共4页
本文以柠檬酸(Citric Acid,CA)为碳源,聚乙烯亚胺(Branched Polyethylenimine,BPEI)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碳点(Carbon Dots,CDs)。使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制得的CDs进行... 本文以柠檬酸(Citric Acid,CA)为碳源,聚乙烯亚胺(Branched Polyethylenimine,BPEI)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碳点(Carbon Dots,CDs)。使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制得的CDs进行表征。制备的CDs粒径分布均匀,主要在3-6nm之间,量子产率为39.8%。由于CDs的发射光谱和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的激发光谱有很大程度的重叠,基于荧光内滤效应构建了测定Cu(Ⅱ)的BPEI-CDs/ThT体系,该体系测定Cu(Ⅱ)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线性范围为5.0×10^-8-5.0×10^-5 mol/L,检测限为1.0×10^-8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内滤光效应 碳点 硫黄素T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中溶解性有机质与Cu(Ⅱ)的络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军 王薇 +4 位作者 储刚 周丹丹 赵婧 王琳 李芳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2160-22165,共6页
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固体产物,因其具有多孔、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较大及矿物质较为丰富等优点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对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有重金属特性、生物炭固体颗粒及... 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固体产物,因其具有多孔、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较大及矿物质较为丰富等优点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对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有重金属特性、生物炭固体颗粒及其所含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特性。生物炭进入环境后,生物炭中的DOM易随环境介质发生迁移转化且DOM含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其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然而,生物炭DOM的特性受生物炭母质来源和热解温度的影响,不同源生物炭中DOM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生物炭DOM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评估生物炭对重金属的迁移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多种光谱技术,探讨了生物炭中DOM的组成及其与Cu(Ⅱ)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SUVA_(254) DOM和SUVA_(260) DOM属于芳香性很低的亲水性材料,且玉米秸秆生物炭DOM(MDOM)浓度高于松木生物炭DOM(PDOM)浓度;三维荧光光谱鉴定出DOM主要由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构成;与PDOM相比,MDOM中含有更多的荧光物质(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为其与Cu(Ⅱ)的络合提供了结合位点,因此其络合稳定常数高于PDOM;^(1)H-NMR证明DOM中酚羟基官能团与Cu(Ⅱ)发生了明显的络合作用。本研究将为生物炭作为功能性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筛选依据以减低其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溶解性有机质(DOM) cu() 荧光淬灭 结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Zn(Ⅱ)异三核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8
作者 陶偌偈 梅崇珍 牛景扬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20-1023,共4页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单核配合物CuHL(H3L为N3羧基水杨醛N′水杨醛缩乙二胺)及其Cu(Ⅱ)Zn(Ⅱ)Cu(Ⅱ)异三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三核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三核配合...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单核配合物CuHL(H3L为N3羧基水杨醛N′水杨醛缩乙二胺)及其Cu(Ⅱ)Zn(Ⅱ)Cu(Ⅱ)异三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三核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三核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862(2)nm,b=15440(3)nm,c=19488(4)nm;α=9004(3)°,β=9786(3)°,γ=9012(3)°;V=35356(12)nm3,Z=1;R1=00614,wR2=01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水杨醛 不对称双Sehiff碱 cu()-Zn()-cu()异三核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Zn(Ⅱ)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热性质 被引量:3
19
作者 贤景春 窦甜甜 王顺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37-1540,共4页
用5-硝基水杨醛与色氨酸缩合制备了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Zn(Ⅱ)进行作用合成出两种新型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IR、UV、摩尔电导率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对超氧离子... 用5-硝基水杨醛与色氨酸缩合制备了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Zn(Ⅱ)进行作用合成出两种新型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IR、UV、摩尔电导率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对超氧离子的催化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 荧光淬灭 歧化作用 cu() 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Cu(Ⅱ)、Cd(Ⅱ)在黄土上二元竞争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晶晶 唐晓武 王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7-333,共7页
铅、铜、镉是3种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可用于模拟多重离子复合污染情况。研究了离子浓度、土水比等因素对3种元素在黄土上二元竞争吸附特性的影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R模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Pb(Ⅱ)-Cu(Ⅱ)、... 铅、铜、镉是3种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可用于模拟多重离子复合污染情况。研究了离子浓度、土水比等因素对3种元素在黄土上二元竞争吸附特性的影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R模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Pb(Ⅱ)-Cu(Ⅱ)、Pb(Ⅱ)-Cd(Ⅱ)、Cu(Ⅱ)-Cd(Ⅱ)在黄土上的竞争吸附性能。黄土对Pb(Ⅱ)、Cu(Ⅱ)、Cd(Ⅱ)的选择顺序为Pb(Ⅱ)>Cu(Ⅱ)>Cd(Ⅱ)。相比单一吸附,黄土对每种离子的吸附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溶液的初始浓度越大,3种离子在单位黄土上的最大吸附量也随之增大,吸附效率随之降低;适当增大土水比可提高离子的去除效率。试验结果为黄土作为防污屏障和污水处理材料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cu() Cd() 黄土 重金属污染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