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Ⅱ)、Ni(Ⅱ)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及微生物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登志 刘海涛 +2 位作者 伍洋伯 崔锡钦 季军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Cu(Ⅱ)和Ni(Ⅱ)广泛存在于各类工业废水中。为促进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在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本文考察了Cu(Ⅱ)、Ni(Ⅱ)对厌氧氨氧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ANAMMOX-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的... Cu(Ⅱ)和Ni(Ⅱ)广泛存在于各类工业废水中。为促进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在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本文考察了Cu(Ⅱ)、Ni(Ⅱ)对厌氧氨氧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ANAMMOX-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的影响,分析了anammox反应中硝酸盐还原酶(N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肼合成酶(HZS)和肼氧化酶(HZO)的活性变化,揭示了Cu(Ⅱ)、Ni(Ⅱ)对anammox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在氮容积负荷(NLR)为1.50 kg·m^(-3)·d^(-1)条件下,Cu(Ⅱ)、Ni(Ⅱ)对anammox的抑制阈值分别为2.0和1.0 mg·L^(-1),此浓度下anammox污泥的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分别下降56.21%和58.71%,但厌氧氨氧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反应器(ANAMMOX-UASB)仍具有稳定脱氮性能,氮去除效率(NRE)分别为81.65%和83.24%。4.0 mg·L^(-1) Cu(Ⅱ)和2.0 mg·L^(-1) Ni(Ⅱ)分别导致ANAMMOX-UASB的NRE下降至17.09%和22.07%。解除Cu(Ⅱ)、Ni(Ⅱ)胁迫后,ANAMMOX-UASB脱氮性能均成功恢复,恢复期分别为20和54 d,但SAA仅恢复至5.62和4.90 mg·g^(-1)·h^(-1),为初始状态的42.29%、37.81%。Ni(Ⅱ)对anammox的抑制主要归因于对功能酶NiR活性的负面作用,2.0 mg·L^(-1) Ni(Ⅱ)使NiR活性降低40.00%;Cu(Ⅱ)对4种功能酶未产生明显抑制,4.0 mg·L^(-1) Cu(Ⅱ)仅使HZS活性降低10.00%。厌氧氨氧化菌(AnAOBs)通过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EPS)可有效抵抗Cu(Ⅱ)胁迫,但无法有效应对Ni(Ⅱ)胁迫。Cu(Ⅱ)、Ni(Ⅱ)的添加引起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Jettenia之间生态位变化,Candidatus Jettenia对Cu(Ⅱ)、Ni(Ⅱ)具有更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cu() Ni()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对Cu(Ⅱ)去除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丁亚荣 李灿华 +5 位作者 章蓝月 李家茂 何川 李明晖 朱伟长 韦书贤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及其复合材料以去除重金属的优异性能而著称,但较高的制备成本极大限制了S-nZVI的发展及应用。本工作以Na_(2)S_(2)O_(4)为单一还原剂,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S-nZVI@M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EDS、XPS、XRD、F...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及其复合材料以去除重金属的优异性能而著称,但较高的制备成本极大限制了S-nZVI的发展及应用。本工作以Na_(2)S_(2)O_(4)为单一还原剂,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S-nZVI@M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EDS、XPS、XRD、FTIR、VSM等手段对S-nZVI@Ma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nZVI@Ma对模拟废水中Cu(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S-nZVI@Ma能够高效地去除模拟废液中99%以上的Cu(Ⅱ),并可利用外置磁铁将其从模拟废液中分离出来。经过五次重复利用后,S-nZVI@Ma对Cu(Ⅱ)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回收利用性能。Cu(Ⅱ)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容量(qmax)为71.43 mg·g^(-1),热力学研究表明了去除过程的自发性和吸热性。利用FESEM-EDS、XRD、XPS、FTIR等手段对反应物进行表征,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讨论了反应机理。以上研究可为S-nZVI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连二亚硫酸钠 含铜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络合Cu(Ⅱ)介导过二硫酸盐降解氧氟沙星的研究
3
作者 张笑萌 周润生 +1 位作者 周磊 修光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Ⅱ)介导PDS体系降解OFX的过程,发现在6.0 mmol/L Cu(Ⅱ)和6 mmol/L PDS共存条件下,2 min内OFX的降解率可达到50.78%。淬灭实验表明,Cu(Ⅱ)介导的PDS体系降解受到了羟基自由基(·OH)、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作用。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有机络合Cu(Ⅱ)介导作用下,OFX可通过羟基化、脱羧基和去甲基化3条路径发生转化。毒性鉴定结果表明,OFX的6种降解产物中4种属于无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二硫酸盐 氧氟沙星 cu() 高级氧化法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改性淀粉对废水中Pb(Ⅱ)和Cu(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研究
4
作者 陆洪江 姚莉 尹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为探索新型环保的Pb(Ⅱ)和Cu(Ⅱ)处理方法,使用紫外线辐照改性糊化后的玉米淀粉,探究其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表征改性机理;... 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为探索新型环保的Pb(Ⅱ)和Cu(Ⅱ)处理方法,使用紫外线辐照改性糊化后的玉米淀粉,探究其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表征改性机理;采用间歇吸附法研究紫外线辐照时间、辐照距离、吸附时间、初始Pb(Ⅱ)和Cu(Ⅱ)浓度、温度和pH值等对改性淀粉吸附Pb(Ⅱ)和Cu(Ⅱ)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75 W紫外线(UV)灯辐照下,淀粉最佳辐照条件为辐照时间1.5 h,辐照距离5 cm;改性淀粉吸附Pb(Ⅱ)和Cu(Ⅱ)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溶液pH为5,温度为338 K,100 mL初始质量浓度为160 mg/L的Pb(Ⅱ)和Cu(Ⅱ)溶液中加入0.2 g改性淀粉,吸附时间为80 min时,对Pb(Ⅱ)和Cu(Ⅱ)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0.45 mg/g和17.08 mg/g。改性淀粉作为一种来源广、成本低的吸附剂,可用于处理含Pb(Ⅱ)和Cu(Ⅱ)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辐照 改性淀粉 废水处理 Pb() cu()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研究
5
作者 石小雪 董季玲 +3 位作者 钟晨晨 杨灵医 蒋伟 钟国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8-1098,共11页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成后修饰的方法改性得到NH2-Fe_(3)O_(4)@MIL-100(Fe),采用XRD、FT-IR、SEM、TEM、VSM和EA等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pH、时间、浓度、温度对改性前后材料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H2-Fe_(3)O_(4)@MIL-100(Fe)与Cu(Ⅱ)之间的配位和静电作用,其对Cu(Ⅱ)的吸附容量(46.77 mg/g)显著高于改性前。改性前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而改性前为自发放热过程。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NH2-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容量仍略高于Fe_(3)O_(4)@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IL-100(Fe) 己二胺 改性 吸附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提铝残渣制备4A分子筛及Cu(Ⅱ)吸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世永 肖雨辰 +3 位作者 马清清 杨珍妮 王纪镇 樊晓萍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134,共8页
4A分子筛由于其优异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成为处理重金属废水优良的吸附材料。为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以粉煤灰酸法提铝残渣为原料制备地质聚合物,再经水热原位转化合成体型化4A分子筛。采用XRD、FT-IR、SEM、BET、TGA等手段对4A沸石进行... 4A分子筛由于其优异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成为处理重金属废水优良的吸附材料。为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以粉煤灰酸法提铝残渣为原料制备地质聚合物,再经水热原位转化合成体型化4A分子筛。采用XRD、FT-IR、SEM、BET、TGA等手段对4A沸石进行表征,探讨吸附时间、Cu(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及溶液p 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4A分子筛孔隙发达且微孔含量较多,总比表面积为71.85 m^(2)/g,其中微孔比表面积为53.91 m^(2)/g,微孔孔径主要集中在1.3 nm左右。体型化4A分子筛吸附Cu(Ⅱ)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为240 min、Cu(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用量为2.0 g/L、溶液p H为6~9,此时吸附量为32.97 mg/g,Cu(Ⅱ)的去除率可达65.93%。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Ⅱ)在合成4A沸石上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且拟合得到的Cu(Ⅱ)的最大吸附量为37.0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提铝残渣 体型化4A分子筛 cu()吸附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LANGMU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催化NaOCl氧化碘帕醇的效果和过程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红 滕锐杰 +3 位作者 郑佳欣 高美娟 钮金芬 蔡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67-3178,共12页
本文研究Cu(Ⅱ)催化NaOCl氧化非离子型碘代X射线造影剂—碘帕醇(IPM),对IPM降解过程中Cu的回收和形态进行解析,考察Cu(Ⅱ)、NaOCl浓度和卤素离子对IPM降解效果及碘代消毒副产物-碘仿的生成影响;采用XRD、XPS分析Cu(Ⅱ)反应后的产物晶型... 本文研究Cu(Ⅱ)催化NaOCl氧化非离子型碘代X射线造影剂—碘帕醇(IPM),对IPM降解过程中Cu的回收和形态进行解析,考察Cu(Ⅱ)、NaOCl浓度和卤素离子对IPM降解效果及碘代消毒副产物-碘仿的生成影响;采用XRD、XPS分析Cu(Ⅱ)反应后的产物晶型和形态变化,结合循环伏安曲线和计时电流表征Cu(Ⅲ)的生成,推测Cu(Ⅱ)催化NaOCl氧化IPM的机理.利用HPLC/MS/MS分析中间产物,推测IPM的降解路径.结果表明,与Co(Ⅱ)、Fe(Ⅱ)、Mn(Ⅱ)相比,Cu(Ⅱ)显著提高了NaOCl的分解率和IPM的氧化效果,25℃、pH=6.71,500r/min,NaOCl和Cu(Ⅱ)浓度分别为0.5和0.05mmol/L,60min,8.0mg/L IPM的降解率达到77.51%;HO·、活性氯自由基和Cu(Ⅲ)都有助于Cu(Ⅱ)/NaOCl氧化IPM,且Cu(Ⅲ)的贡献随pH值升高而增大.NaOCl浓度在0.1~2.5mmol/L范围增加,IPM降解率增加;Cu(Ⅱ)浓度在0.005~0.5mmol/L存在适宜值.HPLC/MS/MS共检测出13种产物,IPM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侧链酰胺键水解和氧化,碘取代、羟基加成.Cl^(−)、Br^(−)和I^(−)(1~5mmol/L)在影响IPM氧化效果的同时,Br^(-)显著促进了CHI_(3)的生成,生成量达到48.28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帕醇 cu()/NaOCl cu(Ⅲ) 碘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蛋壳生物炭对Cu(Ⅱ)和苯胺吸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微 韩苗苗 +1 位作者 朱心雨 梁威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4,共7页
针对印染废水有机物和重金属混合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的问题,本研究以鸡蛋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利用SEM、XRD和BET等方法分析生物炭理化性能,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最佳吸附条件,研究其对苯胺和Cu(Ⅱ)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印染废水有机物和重金属混合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的问题,本研究以鸡蛋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利用SEM、XRD和BET等方法分析生物炭理化性能,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最佳吸附条件,研究其对苯胺和Cu(Ⅱ)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磁性鸡蛋壳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改性前的3.98倍,孔隙结构及吸附点位得到优化,多方位提升生物炭的吸附性能。pH是最显著影响因素,pH和生物炭投加量的交互作用对Cu(Ⅱ)和苯胺去除率的影响较大,最佳吸附条件为pH=6.0,吸附剂投加量0.015 g/mL,接触时间24 h,生物炭对Cu(Ⅱ)、苯胺吸附容量为2.00、0.97 mg/g。MESBC对污染物的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混合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MESBC具有较好的循环再生稳定性,重复利用次数不宜超过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壳生物炭 吸附 苯胺 铜离子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41负载磁铁矿纳米颗粒及其对Cu(Ⅱ)的吸附特征
9
作者 于文彬 覃宗华 +3 位作者 周楼 许善胜 于文霖 万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CM-41负载磁铁矿纳米颗粒(MCM-41/Mag),并研究了其结构、热稳定性及对Cu(Ⅱ)的吸附特征。MCM-41/Mag中磁铁矿纳米颗粒分布在MCM-41的外表面及介孔孔道内,w(磁铁矿)为17.33%的负载型样品(MCM-41/Mag_(0.3))的... 本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CM-41负载磁铁矿纳米颗粒(MCM-41/Mag),并研究了其结构、热稳定性及对Cu(Ⅱ)的吸附特征。MCM-41/Mag中磁铁矿纳米颗粒分布在MCM-41的外表面及介孔孔道内,w(磁铁矿)为17.33%的负载型样品(MCM-41/Mag_(0.3))的比表面积为631.6 m^(2)/g,远高于纯磁铁矿纳米颗粒(Mag-NPS)的91.1 m^(2)/g,这归因于磁铁矿纳米颗粒在MCM-41上良好的分散性及载体巨大的比表面积。DSC结果表明MCM-41/Mag_(0.3)中磁铁矿的相变温度显著高于Mag-NPS。MCM-41/Mag_(0.3)吸附Cu(Ⅱ)在120 min可达到平衡,其吸附等温线符合Sips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0.44 mg/g,吸附机理包括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部分Cu(Ⅱ)可与磁铁矿表面形成Fe—O—Cu共价键,部分Cu(Ⅱ)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样品表面。MCM-41/Mag_(0.3)中单位磁铁矿对Cu(Ⅱ)的最大吸附量可达62.78 mg/g,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铁(氢)氧化物。由于其快的吸附速率和高的吸附能力,MCM-41/Mag_(0.3)可作为Cu(Ⅱ)吸附材料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拓展磁铁矿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并为开发性能良好的重金属吸附剂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负载 吸附 重金属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胺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有机染料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杰丽 刘义青 +1 位作者 唐钰琦 付永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47-5555,共9页
采用盐酸羟胺(HA)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亚甲基蓝(MB),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反应物投加量及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天然有机物对HA/Cu(Ⅱ)/PAA体系去除MB效果的影响;通过鉴别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探究PAA在HA/Cu(Ⅱ)/PAA体系... 采用盐酸羟胺(HA)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亚甲基蓝(MB),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反应物投加量及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天然有机物对HA/Cu(Ⅱ)/PAA体系去除MB效果的影响;通过鉴别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探究PAA在HA/Cu(Ⅱ)/PAA体系中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pH值为7.0条件下,当Cu(Ⅱ)和PAA投加量均为200μmol/L时,向Cu(Ⅱ)/PAA体系中加入400μmol/L的HA,经过30min的反应,MB的去除率可由14.7%增加到74.1%,降解速率由0.0047min^(-1)提高至0.2271min^(-1);HA的引入推动了Cu(Ⅱ)向Cu(Ⅰ)的转化,促进了PAA的催化分解,导致体系中生成更多的活性物种.基于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羟基自由基(HO•)主导了MB的氧化降解.溶液pH值对MB降解影响较大,中性和弱碱性环境更有利于HA/Cu(Ⅱ)/PAA体系对MB的降解.共存Cl^(-)和HCO_(3)^(-)会抑制MB降解,而天然有机质对MB降解起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 cu() 盐酸羟胺 高级氧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乙二水杨酰胺合铜(Ⅱ)酸根的Cu(Ⅱ)-Co(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代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8年第7期647-650,共4页
本文报道了2个新的Cu(Ⅱ)-Co(Ⅱ)双核配合物的制备。经元素分析和红外、电子光谱以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研究了配合物的某些性质。
关键词 双核配合物 cu()-co()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渣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去除含铜废水中Cu(Ⅱ)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军 武宏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共6页
研究了采用NaOH活化焙烧咖啡渣制备咖啡渣活性炭并用于吸附去除含铜废水中的Cu(Ⅱ)。通过SEM和EDS对咖啡渣活性炭进行表征,考察了废水初始pH、Cu(Ⅱ)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Cu(Ⅱ)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质量浓度5... 研究了采用NaOH活化焙烧咖啡渣制备咖啡渣活性炭并用于吸附去除含铜废水中的Cu(Ⅱ)。通过SEM和EDS对咖啡渣活性炭进行表征,考察了废水初始pH、Cu(Ⅱ)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Cu(Ⅱ)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质量浓度50 mg/L、pH=6的50 mL模拟含铜废水,在咖啡渣活性炭投加量10 mg、温度25℃,搅拌速率150 r/min条件下吸附9 h, Cu(Ⅱ)去除率可达94.12%;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该吸附材料对废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水 咖啡渣 活性炭 焙烧 cu() 吸附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吸附水中Cu(Ⅱ)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姚先富 周咪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研究用农林剩余物板栗壳提取板栗壳色素,将板栗壳色素与甲醛进行交联合成甲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采用震荡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pH、吸附质浓度、温度、吸附时间对复合材料吸附水中Cu(Ⅱ)的影响;利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研究用农林剩余物板栗壳提取板栗壳色素,将板栗壳色素与甲醛进行交联合成甲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采用震荡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pH、吸附质浓度、温度、吸附时间对复合材料吸附水中Cu(Ⅱ)的影响;利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数据,并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吸附Cu(Ⅱ)的最佳pH为6;最佳吸附温度为300 K,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吸附在60 min基本达到平衡;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占主导。等温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层吸附,在300 K时对Cu(Ⅱ)的最大单层吸附量为30.4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壳色素 甲醛 树脂 吸附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絮凝剂MAAPAM对水中Cu(Ⅱ)捕集条件的优化和机理
14
作者 管映兵 汤超 +1 位作者 黄慧 王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4,共6页
采用自制的巯基乙酰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MAAPAM)作为重金属絮凝剂,以模拟含Cu(Ⅱ)水样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捕集水力条件、初始Cu(Ⅱ)浓度、初始pH、共存有机质、致浊物质对MAAPAM捕集Cu(Ⅱ)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分... 采用自制的巯基乙酰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MAAPAM)作为重金属絮凝剂,以模拟含Cu(Ⅱ)水样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捕集水力条件、初始Cu(Ⅱ)浓度、初始pH、共存有机质、致浊物质对MAAPAM捕集Cu(Ⅱ)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表征手段探讨了MAAPAM捕集Cu(Ⅱ)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捕集水力条件为快搅(搅拌速度140r/min)1.5min、慢搅(搅拌速度30r/min)15min;MAAPAM对不同Cu(Ⅱ)初始浓度的含Cu(Ⅱ)水样均具有良好的捕集效果;Cu(Ⅱ)的去除率随着体系初始pH的升高而升高,MAAPAM捕集Cu(Ⅱ)最佳pH为6.0;在低MAAPAM投加量下,柠檬酸钠、焦磷酸钠、EDTA等共存有机质对MAAPAM捕集Cu(Ⅱ)均具有一定的抑制影响,而共存腐殖酸对MAAPAM捕集Cu(Ⅱ)有促进作用;在高MAAPAM投加量下,共存有机质的存在对MAAPAM捕集Cu(Ⅱ)表现出的抑制影响基本消除。表征结果显示,MAAPAM高分子链中-SH与Cu(Ⅱ)发生了螯合作用,与共存有机质中配位体(M)-Cu的作用机理主要为脱络-螯合,有效地捕集废水中Cu(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絮凝剂 cu()废水 捕集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醛酰腙-Cu(Ⅱ)-CopC三元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小林 宋珍 杨斌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11-1819,共9页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酰化、酯化、胺解、亲和加成合成2,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酰腙(L1)。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方法研究了酸碱对L1互变异构的影响及L1、Cu(Ⅱ)、铜运输蛋白(copper trafficking protein,ap...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酰化、酯化、胺解、亲和加成合成2,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酰腙(L1)。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方法研究了酸碱对L1互变异构的影响及L1、Cu(Ⅱ)、铜运输蛋白(copper trafficking protein,apo Cop C)三者的相互结合。结果表明,在p H=7.4、50 mmol·L-1 Tris-HCl缓冲条件下,L1可分别与Cu(Ⅱ)、apo Cop C结合形成1∶1的配合物,条件结合常数分别为3.32×106 mol-1·L和4.01×105 mol-1·L;而Cu(Ⅱ)-L1与apo Cop C结合形成1∶1复合物的条件结合常数为8.09×105mol-1·L。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子对接模拟表明,L1结合在apo Cop C的N端,光谱滴定证实L1、Cu(Ⅱ)、apo Cop C可形成以Cu(Ⅱ)为中心的三元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醛酰腙 cu() 铜运输蛋白 配合物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农作物秸秆炭对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64
16
作者 佟雪娇 李九玉 +1 位作者 姜军 徐仁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1,共5页
为考察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中的作用,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由花生秸秆、大豆秸秆、稻草和油菜秸秆制备的4种生物质炭对采自江西和广西的2种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由农作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提高了红... 为考察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中的作用,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由花生秸秆、大豆秸秆、稻草和油菜秸秆制备的4种生物质炭对采自江西和广西的2种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由农作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提高了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生物质炭对Cu(Ⅱ)吸附的促进作用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低pH值条件下促进作用更明显。pH值4.0和w为2%生物质炭添加水平下,油菜秸秆炭、花生秸秆炭、大豆秸秆炭和稻草炭使江西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7%、79%、51%和54%;花生秸秆炭和大豆秸秆炭使广西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1%和44%,当生物质炭添加水平w达4%时,Cu(Ⅱ)吸附量的增幅达97%和165%。生物质炭表面带负电荷,可以同时增加红壤对Cu(Ⅱ)的静电吸附量和专性吸附量,但以增加专性吸附为主。因此,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Cu(Ⅱ)在酸性红壤中的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生物质炭 作物秸秆 cu()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离子在Micrococcus luteus细菌上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32
17
作者 刘瑞霞 潘建华 +1 位作者 汤鸿霄 劳伟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唯一的 ,同时还存在着Cu(Ⅱ )离子与带负电荷细菌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 ,当溶液pH值较高时 ,Cu(Ⅱ )离子又可能形成氢氧化物微沉淀沉积在细胞表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MICROCOCcuS luteus细菌 吸附机理 生物吸附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有序介孔碳对重金属离子Cu(Ⅱ)、Cr(Ⅵ)的选择性吸附行为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陈田 王涛 +5 位作者 王道军 赵建庆 丁晓春 吴士超 薛海荣 何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49-3256,共8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330m2·g-1和2.13cm3·g-1,平均孔径6.4nm.对其先氧化、后氯化、再胺化,得到不同胺基接枝量的胺化介孔碳(C-NH2(m),m为加入的乙二胺的质量(g)).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结果证实,胺基官能团成功接枝到有序介孔碳表面.TEM测试表明介孔碳的有序孔道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持.以有序介孔碳、胺化介孔碳作吸附剂对Cu(Ⅱ)、Cr(Ⅵ)进行选择性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化修饰前,样品对Cu(Ⅱ)、Cr(Ⅵ)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3.33、241.55mg·g-1;修饰后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495.05、68.21mg·g-1.功能化介孔碳表现了较强的选择性吸附Cu(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胺化接枝 选择性吸附 cu()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及对Cu(Ⅱ)的螯合性能 被引量:15
19
作者 程发 李厚萍 +2 位作者 魏玉萍 冯建新 李桂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2-366,共5页
先将 N,O-羧甲基壳聚糖与 Cu2 + 螯合 ,然后用戊二醛交联 ,再洗脱 Cu2 + 的方法合成了交联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了它对 Cu2 + 的螯合性能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螯合前后树脂表面形貌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 Cu2 + 有较大的螯... 先将 N,O-羧甲基壳聚糖与 Cu2 + 螯合 ,然后用戊二醛交联 ,再洗脱 Cu2 + 的方法合成了交联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了它对 Cu2 + 的螯合性能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螯合前后树脂表面形貌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 Cu2 + 有较大的螯合容量 ,在 Cu2 + 初始浓度为2 .4 133× 10 - 4mol/ L的稀溶液中 ,可达 14 0 mg/ g树脂 ,是一般壳聚糖饱和吸附量的 5倍左右 ,而且可以再生和反复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羧甲基壳聚糖 制备 cu() 螯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竹炭对水溶液中Cu(Ⅱ)、Cd(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20
作者 伍婵翠 梁英 +3 位作者 李京鸿 莫晓晓 高清 余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7-381,419,共6页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改性竹炭和未经改性的竹炭。吸附温度为15℃、25℃、45℃时,氧化竹炭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653mg/g、6.702mg/g和7.897mg/g,而氧化竹炭对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00mg/g、1.826mg/g和2.282mg/g。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实验证明,氧化竹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竹炭 改性 竹炭 吸附 cu()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