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的对比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艺钟 刘珊 +3 位作者 刘志文 吴文成 邓东阳 鞠勇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2-719,共8页
为使壳聚糖粉末吸附后易于固液分离,采用溶胶-凝胶-冷冻干燥法制备毫米级(2.8~3mm)壳聚糖凝胶球,比较了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不同:Cu(Ⅱ)和Cr(Ⅵ)最佳吸附pH分别为5.5和3.0;达到吸附... 为使壳聚糖粉末吸附后易于固液分离,采用溶胶-凝胶-冷冻干燥法制备毫米级(2.8~3mm)壳聚糖凝胶球,比较了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不同:Cu(Ⅱ)和Cr(Ⅵ)最佳吸附pH分别为5.5和3.0;达到吸附平衡Cu(Ⅱ)和Cr(Ⅵ)分别需要25h和2h;Cu(Ⅱ)的吸附反应是自发、吸热、熵增过程,而Cr(Ⅵ)吸附反应为自发、放热、熵减过程;吸附Cu(Ⅱ)后的壳聚糖凝胶球不易脱附,而吸附Cr(Ⅵ)后凝胶球脱附率相对较高。借助红外表征及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表明,Cu(Ⅱ)吸附机理为单层化学吸附,而Cr(Ⅵ)是单层化学吸附与多层物理吸附共同作用的吸附-还原过程。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5.67mg/g和185.08mg/g,说明冷冻干燥法可以强化壳聚糖的吸附量,同时毫米级的壳聚糖凝胶球改善了壳聚糖粉体吸附剂难分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凝胶球 冷冻干燥 cu()和cr() 吸附 还原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有序介孔碳对重金属离子Cu(Ⅱ)、Cr(Ⅵ)的选择性吸附行为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田 王涛 +5 位作者 王道军 赵建庆 丁晓春 吴士超 薛海荣 何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49-3256,共8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330m2·g-1和2.13cm3·g-1,平均孔径6.4nm.对其先氧化、后氯化、再胺化,得到不同胺基接枝量的胺化介孔碳(C-NH2(m),m为加入的乙二胺的质量(g)).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结果证实,胺基官能团成功接枝到有序介孔碳表面.TEM测试表明介孔碳的有序孔道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持.以有序介孔碳、胺化介孔碳作吸附剂对Cu(Ⅱ)、Cr(Ⅵ)进行选择性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化修饰前,样品对Cu(Ⅱ)、Cr(Ⅵ)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3.33、241.55mg·g-1;修饰后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495.05、68.21mg·g-1.功能化介孔碳表现了较强的选择性吸附Cu(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胺化接枝 选择性吸附 cu()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和Cu(Ⅱ)在胡麻和油菜生物质炭上吸附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保卫 石夏颖 马锋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329,共7页
以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热解制得的4种生物炭为吸附剂,以批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Cr(Ⅵ)-Cu(Ⅱ)混合溶液体系中两种金属的吸附作用,考察吸附时间和初始金属浓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与单一吸附体系对比,分析了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发现混... 以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热解制得的4种生物炭为吸附剂,以批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Cr(Ⅵ)-Cu(Ⅱ)混合溶液体系中两种金属的吸附作用,考察吸附时间和初始金属浓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与单一吸附体系对比,分析了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发现混合体系中生物炭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与单一金属体系下相似,但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量较单一Cr(Ⅵ)体系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Cu(Ⅱ)的吸附量较单一Cu(Ⅱ)体系明显增大.表明两种金属在4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存在交互作用,为协同吸附作用.交互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两种金属离子间正负电荷的静电引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胡麻 油菜 cr() cu() 吸附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芷晗 刘研萍 +2 位作者 郭荣欣 郑旭升 邹德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67,272,共7页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紫外老化法增加微塑料表面粗糙度、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动力学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微塑料和老化微塑料对Cr(Ⅵ)和Pb(Ⅱ)的吸附分别以单层的物理吸附和多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点与微塑料种类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对Cr(Ⅵ)和Pb(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乳酸 重金属cr() 重金属Pb() 吸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Cr(Ⅵ)、Hg(Ⅱ)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海云 侯明 陈召桂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8-542,共5页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Cu(Ⅱ)、Cr(Ⅵ)、Hg(Ⅱ)诱导的微核效应以及Cu(Ⅱ)对Cr(Ⅵ)、Hg(Ⅱ)微核效应的影响,并用F检验和q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3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0~120 mg/L Cu(Ⅱ)、0~80 mg/L Cr(Ⅵ)、0~30 mg/L Hg(Ⅱ...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Cu(Ⅱ)、Cr(Ⅵ)、Hg(Ⅱ)诱导的微核效应以及Cu(Ⅱ)对Cr(Ⅵ)、Hg(Ⅱ)微核效应的影响,并用F检验和q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3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0~120 mg/L Cu(Ⅱ)、0~80 mg/L Cr(Ⅵ)、0~30 mg/L Hg(Ⅱ)诱导的蚕豆根尖微核率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Cr(Ⅵ)、Hg(Ⅱ)浓度继续增大时,由于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其微核率下降.统计检验表明,各处理组与空白组以及各处理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种金属离子的细胞遗传学毒性大小为Hg(Ⅱ)>Cr(Ⅵ)>Cu(Ⅱ).Cu(Ⅱ)与Cr(Ⅵ)共存时, Cu(Ⅱ)对Cr(Ⅵ)的蚕豆根尖微核效应影响较复杂,既有拮抗效应又有协同效应.当Cu(Ⅱ)与Hg(Ⅱ)共存时,Cu(Ⅱ)对Hg(Ⅱ)的蚕豆根尖微核效应影响总体表现为拮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电根尖细胞 cu() cr() Hg() 微核半 分裂指数 复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零价铁对Cd(Ⅱ)、Cr(Ⅵ)、Pb(Ⅱ)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琋 张桂森 +2 位作者 王雅璇 古雪 王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7-1833,1837,共8页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和XPS分析,揭示了BC-BE-nZVI对单一和复合重金属体系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BC-BE-nZVI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最强,Cd(Ⅱ)、Cr(Ⅵ)、Pb(Ⅱ)去除率分别可达96.43%,97.70%和95.69%,并且能够适应pH范围较广的重金属废水;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更适合描述BC-BE-nZVI的吸附过程;复合重金属体系下,BC-BE-nZVI的吸附过程更适用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竞争吸附能力Cd(Ⅱ)>Cr(Ⅵ);单一重金属体系下,Cd(Ⅱ)去除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Cr(Ⅵ)的去除主要为还原和吸附,Pb(Ⅱ)主要为吸附沉淀;而复合重金属体系下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和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cr() Pb() 改性纳米零价铁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荧光碳点对Cr(Ⅵ)和Hg(Ⅱ)的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汤鼎初 陆原 +2 位作者 冯魏良 田迪 李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6,共7页
该文以废弃涤棉混纺织物为碳源,分别在乙二醇和硫酸溶液中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荧光碳点,实现了对溶液中Cr(Ⅵ)和Hg(Ⅱ)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与红外光谱表征了碳点的形貌与组成,并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碳点的电子跃迁形... 该文以废弃涤棉混纺织物为碳源,分别在乙二醇和硫酸溶液中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荧光碳点,实现了对溶液中Cr(Ⅵ)和Hg(Ⅱ)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与红外光谱表征了碳点的形貌与组成,并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碳点的电子跃迁形式及发光类型。在乙二醇体系中制得的碳点(ETCCDs)能够选择性检测Cr(Ⅵ),检出限为0.093 mg/L,其检测机理为荧光内滤效应;硫酸体系中制备的碳点(WTCCDs)能够选择性检测Hg(Ⅱ),检出限为0.018µmol/L,检测机理为能量转移。对实际水样中的Cr(Ⅵ)和Hg(Ⅱ)进行检测,验证了上述两种碳点的实用性。基于涤棉混纺织物制备的荧光碳点不仅实现了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同时也为废旧纺织物的再生利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涤棉混纺 检测 cr() Hg() 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价吸附剂对Cr(Ⅵ)、Cu(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金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38,43,共5页
采用批次单因素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pH、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等对Cu(Ⅱ),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相关热力学研究实验,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炭化紫茎泽兰与荞麦杆吸附Cr(Ⅵ)和Cu(... 采用批次单因素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pH、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等对Cu(Ⅱ),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相关热力学研究实验,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炭化紫茎泽兰与荞麦杆吸附Cr(Ⅵ)和Cu(Ⅱ)的最佳pH分别为1和3;吸附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反应Cr(Ⅵ)吸附过程特征,Cu(Ⅱ)在紫茎泽兰与荞麦秸秆吸附剂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R2=0.989 6)。炭化紫茎泽兰和荞麦杆这种吸附剂对Cr(Ⅵ)和Cu(Ⅱ)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荞麦秸秆 吸附 cu()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典型伯克氏菌对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吸附转化 被引量:8
9
作者 檀笑 曾洁仪 +2 位作者 张逸凡 曾巧云 陈烁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2-937,共6页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12,用于开展水体Cr(Ⅵ)/Cu(Ⅱ)复合污染微生物吸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Y-12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规律不同。随时间延长,Cr(Ⅵ)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是共存Cu(Ⅱ)的去除率在2.00h达到最大值之后却又逐渐被解吸出来;Y-12去除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最佳pH为6,强酸条件下,Y-12对Cr(Ⅵ)的吸附受到抑制,而当溶液pH为9时,Y-12主要通过还原作用对Cr(Ⅵ)进行解毒;Cr(Ⅵ)浓度越大越不利于Cr(Ⅵ)的去除,溶液中Cu(Ⅱ)浓度变化对Cr(Ⅵ)去除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适宜环境条件下,Y-12能有效去除水体中Cr(Ⅵ)/Cu(Ⅱ)复合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cu() 复合污染 微生物吸附 还原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聚乙烯胺凝胶珠的制备及其对Cr(Ⅵ)/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素清 修绍迪 +2 位作者 王玉路 张斐斐 靳丽强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26,34,共6页
以明胶(GE)和两性聚乙烯胺(PVAm)为原料,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明胶/两性聚乙烯胺(GE/PVAm)凝胶珠,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和Cr(Ⅵ)。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GE/PVAm的化学基团结构信息,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GE/PVAm的微观... 以明胶(GE)和两性聚乙烯胺(PVAm)为原料,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明胶/两性聚乙烯胺(GE/PVAm)凝胶珠,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和Cr(Ⅵ)。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GE/PVAm的化学基团结构信息,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GE/PVAm的微观结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GE/PVAm去除铜离子的最佳p H为6,最大吸附容量分20.44 mg/g;去除六价铬离子的最佳p H为2,最大吸附容量分别18.41 mg/g。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GE/PVAm对Cu(Ⅱ)的吸附行为可使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描述,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可更好地解释Cr(Ⅵ)在GE/PVAm上的吸附行为;Cu(Ⅱ)及Cr(Ⅵ)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两性聚乙烯胺 cr() cu()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改性及对Cr(Ⅵ)与Cu(Ⅱ)的吸附 被引量:3
11
作者 苏良佺 卢玉栋 +3 位作者 陈彩珍 吴阳 柯金炼 吴宗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17-21,48,共6页
采用油茶果壳提取物与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油茶果壳提取物改性吸附剂;探讨溶液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吸附剂吸附铬离子、铜离子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油茶多酚吸附剂对Cr(Ⅵ)、Cu(Ⅱ)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 采用油茶果壳提取物与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油茶果壳提取物改性吸附剂;探讨溶液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吸附剂吸附铬离子、铜离子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油茶多酚吸附剂对Cr(Ⅵ)、Cu(Ⅱ)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99.6 mg·g^(-1)、71.7 mg·g^(-1);且具有较好的再生吸附性能,当吸附剂使用3次后,吸附剂对Cr(Ⅵ)离子再生饱和吸附量可达83.2 mg·g^(-1)。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改性吸附剂对Cr(VI)离子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一级模型进行模拟,对Cu(Ⅱ)离子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模型进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多酚 吸附剂 吸附 cr()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木屑对水中Cu(Ⅱ)/Cr(Ⅵ)的连续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梦珠 郝林林 李桂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1-466,共6页
将木屑用NaClO预处理并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改性木屑,探讨了直接吸附Cr(Ⅵ)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及木屑改性前后对Cu(Ⅱ)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的效果,并研究了pH、实际废水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Cu(Ⅱ)后再吸附Cr(Ⅵ)比... 将木屑用NaClO预处理并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改性木屑,探讨了直接吸附Cr(Ⅵ)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及木屑改性前后对Cu(Ⅱ)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的效果,并研究了pH、实际废水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Cu(Ⅱ)后再吸附Cr(Ⅵ)比直接吸附Cr(Ⅵ)的效果更好。改性木屑对Cu(Ⅱ)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能力比原木屑分别提高78.32%和122.90%。30℃下改性木屑对Cu(Ⅱ)和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95.70、555.56mg/g,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拟合。改性木屑对Cu(Ⅱ)和Cu(Ⅱ)/Cr(Ⅵ)的连续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氨基化改性 连续吸附 cu()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生物材料制备可降解水凝胶去除水中Cu(Ⅱ)和Cr(Ⅵ)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洁 陈莉君 +1 位作者 牛育华 马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8-204,共7页
以腐植酸钾(KHA)、壳聚糖(CTS)、蒙脱土(MMT)为原料合成了一种KHA/CTS/AA-MMT水凝胶材料,用于去除重金属Cu(Ⅱ)和Cr(Ⅵ)。采用SEM、FT-IR、XPS对水凝胶材料结构进行表征,证实水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对水凝胶材料的吸水倍率,以及在不同p... 以腐植酸钾(KHA)、壳聚糖(CTS)、蒙脱土(MMT)为原料合成了一种KHA/CTS/AA-MMT水凝胶材料,用于去除重金属Cu(Ⅱ)和Cr(Ⅵ)。采用SEM、FT-IR、XPS对水凝胶材料结构进行表征,证实水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对水凝胶材料的吸水倍率,以及在不同pH条件进行测试,发现在弱酸性至碱性吸水溶胀性能优良,溶胀率可达80g/g。研究结果表明,在298K时,水凝胶材料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量分别可达249.45和212.81mg/g;通过热力学分析可知,水凝胶对Cu(Ⅱ)、Cr(Ⅵ)的吸附是放热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且为自发过程。通过XPS与吸附过程理论拟合得知,吸附Cu(Ⅱ)、Cr(Ⅵ)主要是羰基的螯合与氨基的配位作用,该材料在重金属去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钾 水凝胶材料 吸附 cu()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改性稻草秸秆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艳玲 左德松 张丛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85,共5页
用聚乙烯亚胺改性稻草秸秆(PEI-RS),研究处理温度、吸附剂用量、处理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对Cu(Ⅱ)和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 H5、处理温度35℃、吸附剂用量0.2 g、处理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初始浓度为40 mg/L的Cu(Ⅱ)和30 m... 用聚乙烯亚胺改性稻草秸秆(PEI-RS),研究处理温度、吸附剂用量、处理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对Cu(Ⅱ)和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 H5、处理温度35℃、吸附剂用量0.2 g、处理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初始浓度为40 mg/L的Cu(Ⅱ)和30 mg/L的Cr(Ⅵ)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4.99%、96.16%。PEI-RS对该2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秸秆 聚乙烯亚胺 改性 cu() cr()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 Cr(Ⅵ)复合污染对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贾秀英 李喜梅 +2 位作者 杨亚琴 胡凌飞 朱越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重金属Cr(Ⅵ)、Cu对蚯蚓单一与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Ⅵ)、Cu对蚯蚓都具毒性,Cr(Ⅵ)的毒性大于Cu的毒性;Cr(Ⅵ)、Cu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重金属Cr(Ⅵ)、Cu对蚯蚓单一与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Ⅵ)、Cu对蚯蚓都具毒性,Cr(Ⅵ)的毒性大于Cu的毒性;Cr(Ⅵ)、Cu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4.04mg·kg-1、176.12mg·kg-1。复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u对Cr(Ⅵ)毒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Cr(Ⅵ)对蚯蚓48h的半致死浓度为94.605mg·kg-1;中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u的存在增强了Cr(Ⅵ)的毒性,且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增强,Cr(Ⅵ)对蚯蚓48h的半致死浓度为76.608mg·kg-1;高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r(Ⅵ)对蚯蚓的毒性也明显增强,但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趋平缓。可见,重金属Cr(Ⅵ)、Cu的复合污染对蚯蚓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各污染物的不同浓度组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cr() cu 单一及复合污染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吸附水体中共存Cr(Ⅵ)、Cd(Ⅱ)重金属离子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2 位作者 王显胜 王晓晖 高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3-406,共4页
利用出芽短梗霉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共存离子实验, Cr(Ⅵ)、Cd(Ⅱ)毒性浓度均为300 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出芽短梗霉吸附水中Cr(Ⅵ)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3.0、时间为2 h、温度为30℃,吸附量为8.575 mg/g;... 利用出芽短梗霉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共存离子实验, Cr(Ⅵ)、Cd(Ⅱ)毒性浓度均为300 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出芽短梗霉吸附水中Cr(Ⅵ)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3.0、时间为2 h、温度为30℃,吸附量为8.575 mg/g;吸附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为5.0、时间为30min、温度为30℃,吸附量为15.4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 cr()、Cd()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2 位作者 刘娜 杜连柱 房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2,71,共3页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 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 g/g,说明该霉菌可以很好的去除低温水体(地下水)中Cr(Ⅵ)、Cd(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吸附 cr()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酵母菌吸附Pb(Ⅱ),Cr(Ⅵ)的机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秀娟 朱一民 +1 位作者 赵晨 魏德洲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22-925,共4页
研究了悬浮酵母菌的动电电位及不同pH值下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探讨了悬浮酵母菌对Pb(Ⅱ),Cr(Ⅵ)的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悬浮酵母菌的零电点大致为3.7,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酵母菌的动电电位逐渐降低;在pH值小于4.0时,悬... 研究了悬浮酵母菌的动电电位及不同pH值下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探讨了悬浮酵母菌对Pb(Ⅱ),Cr(Ⅵ)的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悬浮酵母菌的零电点大致为3.7,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酵母菌的动电电位逐渐降低;在pH值小于4.0时,悬浮酵母菌对Pb(Ⅱ)的吸附以静电吸附为主;在pH值为2.0~6.0时,悬浮酵母菌对Cr(Ⅵ)的吸附以静电吸附为主,在其他pH值范围内,静电吸附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TA电位 生物吸附机理 悬浮酵母菌 cr()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松木粉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阎华 王会 +4 位作者 黄升谋 李云捷 吴进菊 于博 李玉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85-1490,共6页
【目的】利用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和锌等重金属污染废水具有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及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林木资源废弃物中筛选吸附效果优良的生物吸附剂。【方法】选用鱼鳞松松木粉为吸附剂原材料,使用硫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 【目的】利用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和锌等重金属污染废水具有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及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林木资源废弃物中筛选吸附效果优良的生物吸附剂。【方法】选用鱼鳞松松木粉为吸附剂原材料,使用硫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以提高其表面活性,然后研究溶液p H值、溶液温度、Cr(Ⅵ)及Zn(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影响。【结果】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最优化条件为溶液p H 2.0,溶液温度40℃,铬和锌离子初始浓度20 mg/L,吸附剂用量1.0 g/L,吸附时间120 min。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模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结论】酸化松木粉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的吸附效果良好,其吸附过程主要是发生在酸化松木粉表面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松木粉 cr() Zn()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胶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n(Ⅱ)及Cr(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义武 刘岚 +1 位作者 王碧 黄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8-170,179,共4页
以氯化钙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一种果胶磁性微球吸附剂,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RD、磁性分析和TGA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时间、Mn2+(Cr6+)的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溶液的pH对果胶磁性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果胶... 以氯化钙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一种果胶磁性微球吸附剂,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RD、磁性分析和TGA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时间、Mn2+(Cr6+)的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溶液的pH对果胶磁性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果胶磁性微球分别吸附Mn(Ⅱ)和Cr(Ⅵ)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果胶磁性微球对Mn(Ⅱ)和Cr(Ⅵ)的吸附达平衡分别需要4h和1.5h,饱合吸附量分别为54.35mg/g和9.62mg/g,吸附等温线较好地满足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2.04mg/g和25.45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其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磁性微球 Mn() cr()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