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列Cu(Ⅱ/Ⅰ)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表面光电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丽 牛淑云 +3 位作者 金晶 孙丽萍 杨光第 叶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phen)(H2O)(o-tpha)].H2O}n(1),[Cu2Cl4(phen)2](2),[Cu4Cl4.(bipy)2](3)和[Cu2Cl2(phen)]n(4)(bipy=2,2′-bipyridyl,phen=1,10-phenanthroline,o-H2tpha=o-phthalicacid)4个铜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phen)(H2O)(o-tpha)].H2O}n(1),[Cu2Cl4(phen)2](2),[Cu4Cl4.(bipy)2](3)和[Cu2Cl2(phen)]n(4)(bipy=2,2′-bipyridyl,phen=1,10-phenanthroline,o-H2tpha=o-phthalicacid)4个铜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4是具有一维无限结构的聚合物,配合物2是双核Cu(Ⅱ)配合物并由氢键连成超分子,配合物3是四核Cu(Ⅰ)簇合物.常温下测定了4个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IR和UV-Vis-NIR光谱.SPS的测试结果显示,4个化合物均在300~800nm范围内存在光伏响应带,但是它们呈现了不同的特性.配合物1~3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SPV),配合物4的SPS呈现出负的表面光伏响应.4个配合物的表面光伏响应带的位置、数量以及强度均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 晶体结构 表面光电压谱 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 电子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硝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Cu(Ⅰ)、Zn(Ⅱ)、Fe(Ⅱ)Sn(Ⅱ)、Pb(Ⅱ)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合成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建宁 于新桥 +1 位作者 董彦杰 史启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0-684,共5页
u(Ⅰ), Zn(Ⅱ), Fe(Ⅱ), Sn(Ⅱ), Pb(Ⅱ) complexes of 1,5 bis(3 nitroacetophenone) thiocarbohydraz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anodic metal in non aqueous solvents.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 u(Ⅰ), Zn(Ⅱ), Fe(Ⅱ), Sn(Ⅱ), Pb(Ⅱ) complexes of 1,5 bis(3 nitroacetophenone) thiocarbohydraz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anodic metal in non aqueous solvents.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magnetic measurement, and molar conductivity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硝基苯乙酮 双缩 硫代 对称 二氨基脲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管对Cu(Ⅱ)和Ag(Ⅰ)的吸附和光催化还原作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林龙利 刘国光 +1 位作者 吕文英 姚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2,共5页
以纳米TiO2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TiO2纳米管.FT-IR表征表明含有较为丰富的羟基;XRD表征表明TiO2纳米管主要为锐钛矿相,有少量的金红石相;BET比表面积为96.5m2.g-1.TiO2纳米管吸附Cu(Ⅱ)和Ag(Ⅰ)的结果表明,吸附符合朗格缪尔吸附等... 以纳米TiO2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TiO2纳米管.FT-IR表征表明含有较为丰富的羟基;XRD表征表明TiO2纳米管主要为锐钛矿相,有少量的金红石相;BET比表面积为96.5m2.g-1.TiO2纳米管吸附Cu(Ⅱ)和Ag(Ⅰ)的结果表明,吸附符合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模型,Cu(Ⅱ)和Ag(Ⅰ)的qmon分别为2.41×10-5、13.3×10-5 mol.g-1,K分别为3.95×103、6.35×103 L.mol-1.在300W的紫外灯照射下进行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近似符合一级模型,反应级数与金属离子在TiO2纳米管表面的吸附平衡常数相关;TiO2纳米管对Cu(Ⅱ)和Ag(Ⅰ)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 吸附 光催化还原 cu() 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Cu(Ⅱ/Ⅰ)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金晶 徐晓婷 +3 位作者 丛盛美 李雷 张广宁 牛淑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49-2557,共9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Ⅱ/Ⅰ)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H2O}n,(3)[Cu(cyan)(phen)].H2O(H2ox:草酸,H4btec:均苯四甲酸,MeOH:甲醇,H2pdc:2,5-吡啶二羧酸,phen:邻菲啰啉,Hcyan:氰尿酸).通过X...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Ⅱ/Ⅰ)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H2O}n,(3)[Cu(cyan)(phen)].H2O(H2ox:草酸,H4btec:均苯四甲酸,MeOH:甲醇,H2pdc:2,5-吡啶二羧酸,phen:邻菲啰啉,Hcyan:氰尿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固体紫外-可见(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FTⅠR)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具有三维(3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2)是具有二维(2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但又通过氢键进一步连成了三维(3D)网络,(1)与(2)的中心金属均为Cu(Ⅱ)离子;(3)为含Cu(Ⅰ)的单核配合物,但又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它成为2D超分子化合物.配合物SPS结果显示,配合物(1)-(3)在300-800nm范围内都呈现光伏响应,表明三者均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讨论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维数、配体种类、中心金属离子价态及配位微环境对SPS的影响,并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配聚物 合成 结构 表面光电压光谱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配体构筑的单核锌Zn(Ⅱ)/双核Cu(Ⅰ)配合物蓝光材料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
5
作者 徐阳 强亮生 +2 位作者 范瑞清 王平 杨玉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6-1000,共5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单核Zn(Ⅱ)配合物[Zn(2,6-PDA)(phen)H_2O]·H_2O(1)和双核Cu(Ⅰ)配合物{[Cu(μ-Ⅰ)(phen)H_2O]·H_2O}_2(2)(2,6-H_2PDA=2,6吡啶二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单晶结构测试、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结...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单核Zn(Ⅱ)配合物[Zn(2,6-PDA)(phen)H_2O]·H_2O(1)和双核Cu(Ⅰ)配合物{[Cu(μ-Ⅰ)(phen)H_2O]·H_2O}_2(2)(2,6-H_2PDA=2,6吡啶二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单晶结构测试、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及固态时的荧光光谱及DMSO溶液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配合物1和2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253和242nm附近,相比于配体吸收峰均发生红移,在1和2中,主要呈现出中心金属离子微扰的phen的π→π*的跃迁,且吸收强度强于phen,说明中心金属离子与phen配位后,增加了有机配体在紫外区的吸收,利于配体对能量的吸收。1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位于361,379和392nm,在固态时的荧光发射峰为407,434和467nm,2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22,443和461nm,固态时荧光发射峰在442,469,501nm,均呈现蓝光发射。配合物1和2的固态荧光发射光谱与相应的DMSO溶液中的发射峰相比分别红移55和23nm,这是由于在固态时配合物1和2的分子中的π—π堆积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配合物2中存在强烈的Cu(Ⅰ)…Cu(Ⅰ)相互作用,降低了体系前线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配合物 cu()配合物 荧光光谱 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的Cu(Ⅰ),Zn(Ⅱ),Fe(Ⅱ)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合成
6
作者 刘建宁 顾爱萍 +1 位作者 张荣兰 赵建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合成了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 (HL) ,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用 Cu,Zn,Fe金属作阳极 ,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HL )与 Cu( ) ,Zn( ) ,Fe( )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 合成了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 (HL) ,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用 Cu,Zn,Fe金属作阳极 ,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HL )与 Cu( ) ,Zn( ) ,Fe( )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电化学合成 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酸基脲 cu ZN FE 含硫希夫碱配体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基于双咪唑基配体的Co(Ⅱ)/C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秀梅 杨佳琦 +2 位作者 潘亚茹 刘博 周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0-736,共7页
以Co(ClO4)2·6H2O/Cu(ClO4)2·6H2O、1,4-双(咪唑基-1-基)丁烷(bib)/1,4-双(咪唑基-1-基)苯(bix)和4,4-(1,3-苯基双(亚甲基氧基))二苯甲酸(H2pmda)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了2个配合物{[Co(bib)3](ClO4)2}n(1)和{[Cu3(bix... 以Co(ClO4)2·6H2O/Cu(ClO4)2·6H2O、1,4-双(咪唑基-1-基)丁烷(bib)/1,4-双(咪唑基-1-基)苯(bix)和4,4-(1,3-苯基双(亚甲基氧基))二苯甲酸(H2pmda)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了2个配合物{[Co(bib)3](ClO4)2}n(1)和{[Cu3(bix)(4.5)](ClO4)3}n(2)(H2pmda未参与反应),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配合物1属于三方晶系,R 空间群,a=b=1.39337(5)nm,c=1.74054(13)nm,V=2.9265(3)nm^3,Mr=828.59,Dc=1.410g·cm^-3,F(000)=1293,μ=0.639mm^-1,Z=3,R1=0.0611,wR2=0.1937(I>(2σ(I))。配合物2也属于三方晶系,P 空间群,a=b=2.33441(15)nm,c=0.71511(9)nm,V=3.3749(5)nm^3,Mr=1561.28,Dc=1.536g·cm^-3,F(000)=1602,μ=1.131mm^-1,Z=2,R1=0.0439,wR2=0.1090(I>(2σ(I))。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含有36元环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为含有84元环的二维网状结构,并通过氢键或π-π堆积使它们扩展成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2个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钴()配合物 cu()配合物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氮唑的Cu(Ⅰ)/Cu(Ⅱ)配合物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4
8
作者 侯不唯 李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7-1014,共8页
利用1,2,4,5-四(2H-四氮唑)苯配体(H4TTB)和三苯基磷(PPh_3)与氰化亚铜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一价铜配合物[Cu_2(TTB)_(0.5)(PPh_3)]n(1)和二价铜配合物{[Cu(TTB)0.5(H_2O)_2]·H_2O}n(2),并通过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和X... 利用1,2,4,5-四(2H-四氮唑)苯配体(H4TTB)和三苯基磷(PPh_3)与氰化亚铜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一价铜配合物[Cu_2(TTB)_(0.5)(PPh_3)]n(1)和二价铜配合物{[Cu(TTB)0.5(H_2O)_2]·H_2O}n(2),并通过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1中的每个TTB4-配体都有12个N原子参与配位,进而使得配合物1拥有了二维的骨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出一维双Cu^(2+)链结构。这两个配合物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都表现出很好的催化降解性能:氙灯照射1 h,一价铜配合物1和二价铜配合物2对Rh 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8%和78%;而这两个配合物对MB的降解效果更好,在40 min后都达到了93%,这也说明一价铜配合物和二价铜配合物都能有效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合物 有机染料降解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和双-三唑衍生物的三个Cu(Ⅱ)和Cu(Ⅰ)多金属氧簇基配合物的水热合成及光催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媛媛 李欣书 +1 位作者 张慧敏 丁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80-2290,共11页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多齿的单-和双-三唑衍生物,制备了3种基于多金属氧簇基(POM)的Cu(Ⅱ)和Cu(Ⅰ)杂化材料,即{[Cu(L1)2(Mo4O13)]·2H_2O}n(1),{[Cu1.5(L2)(HL2)(H_2O)(Mo4O13)]·2H2O}n(2),{[Cu2(L3)1.5(Mo4O13)]·H_2O}n(3)...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多齿的单-和双-三唑衍生物,制备了3种基于多金属氧簇基(POM)的Cu(Ⅱ)和Cu(Ⅰ)杂化材料,即{[Cu(L1)2(Mo4O13)]·2H_2O}n(1),{[Cu1.5(L2)(HL2)(H_2O)(Mo4O13)]·2H2O}n(2),{[Cu2(L3)1.5(Mo4O13)]·H_2O}n(3)(L1=4-pyridine-2-1,2,4-triazole,HL2=3-(4H-1,2,4-triazol-4-yl)benzoic acid,L3=trans-4,4′-azo-1,2,4-triazole)。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1中,Mo4O132-阴离子和Cu(Ⅱ)中心通过双齿L1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了二维(2D)POMs基的Cu(Ⅱ)杂化金属-有机骨架。在2中,Mo4O132-阴离子和Cu(Ⅱ)中心通过桥接水原子(O18),双齿HL2和三齿L2-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了三维(3D)POMs基的Cu(Ⅱ)微孔金属-有机骨架。在3中,L3配体桥接相邻的Cu(Ⅰ)中心和Mo4O132-阴离子,最终形成独特的双重穿插结构的3DPOMs基的Cu(Ⅰ)杂化配位框架。光催化实验研究表明,样品1~3对于不同有机染料罗丹明B (RhB)、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都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 cu () cu() 多金属氧簇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苯二酚在掺Cu(Ⅱ)类普鲁士蓝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赵荣 王玉春 +1 位作者 弓巧娟 马会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175,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普鲁士蓝膜中掺杂cu2+,制得掺cu(Ⅱ)类普鲁士蓝膜(cu—PB膜)。利用循环伏安法、库仑分析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cu—PB膜进行电化学表征,结果显示cu。’进入普鲁士蓝的内部结构,取代了其中的高自旋铁。该cu(Ⅱ)...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普鲁士蓝膜中掺杂cu2+,制得掺cu(Ⅱ)类普鲁士蓝膜(cu—PB膜)。利用循环伏安法、库仑分析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cu—PB膜进行电化学表征,结果显示cu。’进入普鲁士蓝的内部结构,取代了其中的高自旋铁。该cu(Ⅱ)类普鲁士蓝膜对对苯二酚具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电极反应过程是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在5.0×10-5~1.0×10mol·L-1范围内,还原峰电流与对苯二酚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6mol·L-1。计算了对苯二酚在cu—PB膜修饰电极上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伏安 库仑分析 电化学阻抗 cu()类普鲁士蓝 对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VO(Ⅱ)异双核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电化学和磁学性质 被引量:4
11
作者 陶偌偈 梅崇珍 +2 位作者 臧双全 王庆伦 廖代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合成了一种二 ( 3 羧基水杨醛叉 )缩 1 ,3 丙二胺 (TS)Schiff碱为配体的Cu(Ⅱ ) VO(Ⅱ )异双核配合物CuVO(TS)·MeOH。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光谱、UV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 合成了一种二 ( 3 羧基水杨醛叉 )缩 1 ,3 丙二胺 (TS)Schiff碱为配体的Cu(Ⅱ ) VO(Ⅱ )异双核配合物CuVO(TS)·MeOH。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光谱、UV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 ,由于第 2金属离子的配位增强了内部铜离子的稳定性 ;在 4~3 0 0K范围内测量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 ,经拟合得磁参数J =-1 63 1 2cm-1,表明在此异双核配合物中 ,金属离子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 cu()-VO()异双核 循环伏安法 磁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PMS利用EDTA-Cu催化降解EDTA-Cd性能与机理
12
作者 宋浩然 徐一航 +9 位作者 陈龙雨 赵群 李晨 曹妍 张林丰 胡学伟 刘树根 李英杰 李杰 田森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29-6740,共12页
在不添加低价态过渡金属条件下,MXene/PMS利用乙二胺四乙酸铜(EDTA-Cu)实现了乙二胺四乙酸镉(EDTA-Cd)的高效降解和Cd的回收.EDTA-Cd和总Cd在30min内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增加MXene、PMS和Cu^(2+)浓度均显著增强了EDTA-Cd和总Cd的去除... 在不添加低价态过渡金属条件下,MXene/PMS利用乙二胺四乙酸铜(EDTA-Cu)实现了乙二胺四乙酸镉(EDTA-Cd)的高效降解和Cd的回收.EDTA-Cd和总Cd在30min内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增加MXene、PMS和Cu^(2+)浓度均显著增强了EDTA-Cd和总Cd的去除.反应体系主要活性物种是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p H值3.0~9.0范围内保持了优异的性能,对Cl^(-)、HCO_(3)^(-)、HPO_(4)^(2-)和腐殖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MXene活化PMS将EDTA-Cu氧化破络,释放出游离Cu离子,并触发Cu(Ⅱ)/Cu(Ⅰ)价态循环,强化了PMS的活化,从而实现了EDTA-Cu/Cd的高效降解.MXene对Cu和Cd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实现了重金属的回收.本研究利用重金属络合物本身含有的过渡金属,开发了一种同步实现重金属络合物氧化破络与重金属回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络合物 Mxene 单过硫酸盐 cu()/cu()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II)-Cu(Hg)体系在蔗糖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13
作者 冯九菊 董文举 王键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5-367,共3页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u(II)Cu(Hg)system in aqueous sucrose solutions was studied by polarography and cyclic squarewave voltammetry.The reversible halfwave potential and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or ...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u(II)Cu(Hg)system in aqueous sucrose solutions was studied by polarography and cyclic squarewave voltammetry.The reversible halfwave potential and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or Cu(II) were polarographically determined.The standard Gibbs energies of transfer of Cu(II) from water to sucrosewater solutions,ΔGt,were obtained from the reversible halfwave potentials.The measured values are negative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sucrose,indicating increasing stability of Cu(II) in sucrosewater solutions.The ΔGt values were split into electrostatic and chemical contributions.The decreased chemical contribution shows that the mixtures are more basic than pure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Hg)体系 蔗糖水溶液 电化学行为 极谱法 循环方波伏安法 标准迁移吉布斯自由能 离子迁移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咪唑基柔性配体的一维链状铜(Ⅰ)、钴(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海霞 刘冬菊 +3 位作者 张琰 吴勇 方敏 刘红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05-2210,共6页
柔性配体1,4-二亚甲基咪唑-2,3,5,6-四甲基苯(p-bitmb)与不同金属盐发生水热反应,得到两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u(Ⅰ)2Cl(p-bitmb)2][Cu(Ⅰ)Cl2]·H2O}n(1)和[CoCl2(p-bitmb)]n(2)。用单晶X-射线,元素分析,FTIR,热重分析对两个化合物... 柔性配体1,4-二亚甲基咪唑-2,3,5,6-四甲基苯(p-bitmb)与不同金属盐发生水热反应,得到两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u(Ⅰ)2Cl(p-bitmb)2][Cu(Ⅰ)Cl2]·H2O}n(1)和[CoCl2(p-bitmb)]n(2)。用单晶X-射线,元素分析,FTIR,热重分析对两个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具有一维链状结构,但1中的一维链进一步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拓展成二维超分子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1合成过程中的Cu(Ⅱ)被还原为Cu(Ⅰ),推测是由于在高的合成温度下被具有还原性的咪唑环还原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二齿配体 一维配位聚合物 cu()→cu()的还原 水热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的间隙水化学动力学及再循环模式
15
作者 许清辉 郭廷宗 +2 位作者 黄江淮 杨春瑾 陈维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用 Berner间隙水化学动力学模式研究间隙水中 Pb(Ⅱ),Cd(Ⅱ),Cu(Ⅰ),Zn(Ⅱ)去除反应。将动力学模式应用于沉积物一上覆水,沉积物表层一下层各界面的通量及组份再循环计算,求出初级成岩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率。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间隙水... 用 Berner间隙水化学动力学模式研究间隙水中 Pb(Ⅱ),Cd(Ⅱ),Cu(Ⅰ),Zn(Ⅱ)去除反应。将动力学模式应用于沉积物一上覆水,沉积物表层一下层各界面的通量及组份再循环计算,求出初级成岩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率。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间隙水化学过程是计算沉积物一上覆水,沉积物表层一沉积物下层各界面通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间隙 化学动力学 循环
全文增补中
酰胺型配体铜、锌、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龙 李先宏 +3 位作者 张波 张战营 吴伟娜 王元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53-1658,共6页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5个配合物[Cu LCl2]·CH3COCH3(1)、[Zn LCl2]·CH3COCH3(2)、[Zn L(NO3)2]·0.5CH3COCH3(3)、[Ag L2]Cl O4(4)和[Ag L2]BF4(5)(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配合物1和2同构,五...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5个配合物[Cu LCl2]·CH3COCH3(1)、[Zn LCl2]·CH3COCH3(2)、[Zn L(NO3)2]·0.5CH3COCH3(3)、[Ag L2]Cl O4(4)和[Ag L2]BF4(5)(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配合物1和2同构,五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氯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配合物4和5中,中心金属与配体的比例为1∶2。银离子与2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4和5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相似。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锌配合物 银配合物 酰胺型配体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多吡啶配体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结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同亮 卜显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94-1299,共6页
本文报道1个含硫多吡啶配体5,5′-二(2-吡啶硫)甲基-2,2′-联吡啶(L)及其3个过渡金属配合物{[AgL](ClO4)}∞(1),[CuLCl2](2)和[Mn(L)3](ClO4)2(H2O)0.5(3)的合成及结构表征,并探讨了部分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含硫多吡啶配体 银()配合物 铜()配合物 锰()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氨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与铜锌铁锡铅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
18
作者 于新桥 刘建宁 董彦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合成了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对氨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 ,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 ,用 Cu,Zn,Fe,Sn,Pb金属做阳极 ,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对氨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 (HL)与 Cu( ) ,Zn( ) ,Fe( ) ,Sn( )... 合成了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对氨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 ,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 ,用 Cu,Zn,Fe,Sn,Pb金属做阳极 ,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对氨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 (HL)与 Cu( ) ,Zn( ) ,Fe( ) ,Sn( ) ,Pb( )的金属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率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HL 配合物 席夫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二吡啶胺)配体的二维和三维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彩霞 曾凡花 +3 位作者 汪成 倪佳 伍锡荣 解永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04-2209,共6页
从含4,4'-二吡啶胺结构单元的双(二吡啶胺)桥联配体出发,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dL1 Br2]n.7.5nH2O[L1=N,N,N',N'-四(4-吡啶)-1,4-苯二胺](1)和[Cu2L2(μ1,1,3-SCN)2]n.nMeOH[L2=N,N-二(2-吡啶)-N... 从含4,4'-二吡啶胺结构单元的双(二吡啶胺)桥联配体出发,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dL1 Br2]n.7.5nH2O[L1=N,N,N',N'-四(4-吡啶)-1,4-苯二胺](1)和[Cu2L2(μ1,1,3-SCN)2]n.nMeOH[L2=N,N-二(2-吡啶)-N',N'-二(4-吡啶)-1,4-苯二胺](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配体L1的4个吡啶N原子均参与配位,桥联了4个Cd原子,每个Cd原子与4个吡啶N原子和2个溴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通过这些配位作用,最终形成包含Kagome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配合物2是由一维柱状[Cu(SCN)]n链通过L2桥联生成的二维结构.有趣的是,L2中具有螯合能力的2,2'-二吡啶胺单元并未参与配位,只有4,4'-二吡啶胺单元中的2个吡啶N原子分别与1个Cu(Ⅰ)配位,连接了相邻2条平行的{Cu(SCN)}n链,形成二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吡啶胺 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cu()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