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基于吡啶基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1
作者 沈洪杰 苗皓喆 +3 位作者 杨雨荷 李影华 黄德光 张晓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3,共9页
成功合成了2个新型吡啶基配体:4-[4-(9,9-二甲基-9H-芴-2-基)苯基]吡啶(dmfpp)和9-[4-(吡啶-4-基)苯基]-9H-咔唑(ppcbz),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将2个吡啶基配体分别与[Cu_(4)(PPh_(3))_(4)I_(4)]按化学计量比反应,合... 成功合成了2个新型吡啶基配体:4-[4-(9,9-二甲基-9H-芴-2-基)苯基]吡啶(dmfpp)和9-[4-(吡啶-4-基)苯基]-9H-咔唑(ppcbz),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将2个吡啶基配体分别与[Cu_(4)(PPh_(3))_(4)I_(4)]按化学计量比反应,合成了2个双核Cu(Ⅰ)配合物[Cu_(2)(dmfpp)_(2)(PPh_(3))_(2)I_(2)]·2CH_(2)Cl_(2)(1)和[Cu_(2)(ppcbz)_(2)(PPh_(3))_(2)I_(2)](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荧光光谱、热重、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a=1.85343(3)nm,b=1.26634(2)nm,c=1.83348(3)nm,β=106.3193(18)°,V=4.08224(12)nm^(3)。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4107(4)nm,b=1.12886(4)nm,c=1.69777(6)nm,α=87.775(3)°,β=79.622(3)°,γ=71.418(3)°,V=1.68126(11)nm^(3)。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温度超过220℃时结构才开始分解。荧光分析显示,在激发波长为370 nm时,配合物1和2均发出绿色荧光。配合物1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为0.02,配合物2的PLQY高达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配合物 吡啶基配体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Ⅰ)配合物的OLEDs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冠中 宋世平 +3 位作者 彭红珍 张瑜 诸颖 陈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3-799,共17页
由于有机材料丰富的发光特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在平面显示器和照明中的应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层材料主要为有机小分子或贵金属配合物,其中贵金属配合物,如铂(Ⅱ)和铱(Ⅲ),存在热稳定性较差、载流子传输... 由于有机材料丰富的发光特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在平面显示器和照明中的应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层材料主要为有机小分子或贵金属配合物,其中贵金属配合物,如铂(Ⅱ)和铱(Ⅲ),存在热稳定性较差、载流子传输能力有限、获取难度大、性能受限和材料价格高昂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Cu(Ⅰ)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发射可调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为开发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总结了基于Cu(Ⅰ)配合物的OLEDs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改变配位原子类型和配体结构调节Cu(Ⅰ)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策略,对Cu(Ⅰ)配合物OLEDs发光材料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配合物 有机发光二极管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单核Cu(Ⅰ)光电功能材料的光物理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广德 韩强 +2 位作者 姚冠新 刘春波 车广波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1-704,共4页
利用二(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DPEphos)和6,7-二氰基二吡啶并[2,2-d:2',3'-f]喹喔啉(Dicnq)为配体,合成一种Cu(Ⅰ)配合物磷光材料[Cu(DPEphos)(Dicnq)]BF4,研究了该材料的光物理特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溶液的低温... 利用二(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DPEphos)和6,7-二氰基二吡啶并[2,2-d:2',3'-f]喹喔啉(Dicnq)为配体,合成一种Cu(Ⅰ)配合物磷光材料[Cu(DPEphos)(Dicnq)]BF4,研究了该材料的光物理特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溶液的低温发射光谱与溶剂的极性和溶液的浓度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和溶液浓度的增大,配合物的低温光致发光光谱发生明显的红移.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该配合物的发光跃迁类型为MLCT跃迁.该材料在320℃时才开始分解,说明其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适合真空镀膜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配合物 光电功能材料 光物理性质 电化学性质 磷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杂冠醚及其Cu(Ⅱ)、Ni(Ⅱ)、Cd(Ⅱ)、Ag(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雷秀斌 萧文锦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4-20,共7页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_2]_2·L,[CdCl_2]_2·2L·2H_2O_2[AgNO_3]_2·L,[NiCl_2]_2·L·H_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冠醚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光Cu(Ⅰ)配合物的可见盲区有机紫外探测器 被引量:1
5
作者 孔治国 李文连 +2 位作者 王丹 陈丽莉 张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75-1576,共2页
采用真空沉积法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60nm)/m-MTDATA(20-60nm)/Cu(Ⅰ)-complex(20-60nm)/LiF(1nm)/Al(100nm)的有机光伏(OPV)器件,其中m-MTDATA作为电子给体,Cu(phen)((DPEphos))BF4是一种作为电子受体磷... 采用真空沉积法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60nm)/m-MTDATA(20-60nm)/Cu(Ⅰ)-complex(20-60nm)/LiF(1nm)/Al(100nm)的有机光伏(OPV)器件,其中m-MTDATA作为电子给体,Cu(phen)((DPEphos))BF4是一种作为电子受体磷光Cu(Ⅰ)配合物。该OPV器件在可见区几乎没有响应仅仅在长波紫外区有响应,这种可见盲区OPV器件在1.5mW/cm^2的365nm紫外光从ITO玻璃方向垂直照射下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和填充因子FF分别为1.95V,107.9μA/cm^2和0.283,能量转化效率达到3.97%。还研究了不同紫外光照射强度对器件主要PV性能与照射强度的倚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磷光配合物 可见盲区 有机紫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配体构筑的单核锌Zn(Ⅱ)/双核Cu(Ⅰ)配合物蓝光材料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
6
作者 徐阳 强亮生 +2 位作者 范瑞清 王平 杨玉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6-1000,共5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单核Zn(Ⅱ)配合物[Zn(2,6-PDA)(phen)H_2O]·H_2O(1)和双核Cu(Ⅰ)配合物{[Cu(μ-Ⅰ)(phen)H_2O]·H_2O}_2(2)(2,6-H_2PDA=2,6吡啶二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单晶结构测试、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结...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单核Zn(Ⅱ)配合物[Zn(2,6-PDA)(phen)H_2O]·H_2O(1)和双核Cu(Ⅰ)配合物{[Cu(μ-Ⅰ)(phen)H_2O]·H_2O}_2(2)(2,6-H_2PDA=2,6吡啶二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单晶结构测试、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及固态时的荧光光谱及DMSO溶液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配合物1和2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253和242nm附近,相比于配体吸收峰均发生红移,在1和2中,主要呈现出中心金属离子微扰的phen的π→π*的跃迁,且吸收强度强于phen,说明中心金属离子与phen配位后,增加了有机配体在紫外区的吸收,利于配体对能量的吸收。1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位于361,379和392nm,在固态时的荧光发射峰为407,434和467nm,2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22,443和461nm,固态时荧光发射峰在442,469,501nm,均呈现蓝光发射。配合物1和2的固态荧光发射光谱与相应的DMSO溶液中的发射峰相比分别红移55和23nm,这是由于在固态时配合物1和2的分子中的π—π堆积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配合物2中存在强烈的Cu(Ⅰ)…Cu(Ⅰ)相互作用,降低了体系前线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Ⅱ)配合物 cu()配合物 荧光光谱 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核Cu(Ⅰ)配合物[Cu_4(imdt)_9](NO_3)_4·6H_2O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7
作者 贾定先 张勇 +3 位作者 戴洁 朱琴玉 卢雯 郭文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5-298,共4页
Tetranuclear Cu(I)complex,Cu4(imdt)(NO3)4.6H2O(imdt=1,3-imidazolidine-2-thione),was synthesized by areaction of Cu(NO3)2with imdt in water.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space group C2/c(No.15),with a =3... Tetranuclear Cu(I)complex,Cu4(imdt)(NO3)4.6H2O(imdt=1,3-imidazolidine-2-thione),was synthesized by areaction of Cu(NO3)2with imdt in water.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space group C2/c(No.15),with a =3.1418(3)nm,b =0.94332(6) nm,c =2.3027(2) nm,β=119.773(3)°,V =5.9236(9) nm3,Z =4,Mr=1529.68.mol-1,Dc.=1.715g.cm-3,μ=1.815 mm-1,F(000) =3144,R1=0.028,wR2=0.065.The crystal structure consists of tetranuclear[Cu4(imdt)9]4 +cation,in which Cu(I)is coordinated with four S atoms from four imdt ligands to form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geometryand imdt ligands exhibit three coordination modes of terminal monodentate S-donating andμ2—S andμ4—S bridging coord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四氢化咪唑-2-硫酮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基于双咪唑基配体的Co(Ⅱ)/C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秀梅 杨佳琦 +2 位作者 潘亚茹 刘博 周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0-736,共7页
以Co(ClO4)2·6H2O/Cu(ClO4)2·6H2O、1,4-双(咪唑基-1-基)丁烷(bib)/1,4-双(咪唑基-1-基)苯(bix)和4,4-(1,3-苯基双(亚甲基氧基))二苯甲酸(H2pmda)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了2个配合物{[Co(bib)3](ClO4)2}n(1)和{[Cu3(bix... 以Co(ClO4)2·6H2O/Cu(ClO4)2·6H2O、1,4-双(咪唑基-1-基)丁烷(bib)/1,4-双(咪唑基-1-基)苯(bix)和4,4-(1,3-苯基双(亚甲基氧基))二苯甲酸(H2pmda)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了2个配合物{[Co(bib)3](ClO4)2}n(1)和{[Cu3(bix)(4.5)](ClO4)3}n(2)(H2pmda未参与反应),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配合物1属于三方晶系,R 空间群,a=b=1.39337(5)nm,c=1.74054(13)nm,V=2.9265(3)nm^3,Mr=828.59,Dc=1.410g·cm^-3,F(000)=1293,μ=0.639mm^-1,Z=3,R1=0.0611,wR2=0.1937(I>(2σ(I))。配合物2也属于三方晶系,P 空间群,a=b=2.33441(15)nm,c=0.71511(9)nm,V=3.3749(5)nm^3,Mr=1561.28,Dc=1.536g·cm^-3,F(000)=1602,μ=1.131mm^-1,Z=2,R1=0.0439,wR2=0.1090(I>(2σ(I))。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含有36元环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为含有84元环的二维网状结构,并通过氢键或π-π堆积使它们扩展成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2个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钴(Ⅱ)配合物 cu()配合物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材料[Cu_2(μ-Ⅰ_2)(phen)_2]·CH_3CN的合成、表征及光谱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丽媛 范瑞清 +1 位作者 王平 杨玉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69-2472,共4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一例具有双核结构的铜(Ⅰ)配合物[Cu2(μ-Ⅰ)2(phen)2].CH3CN(1)(phen=1,10-邻菲咯啉)。采用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同时分别测试了配合物1在DMSO溶液中和固态时的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在室温条件下...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一例具有双核结构的铜(Ⅰ)配合物[Cu2(μ-Ⅰ)2(phen)2].CH3CN(1)(phen=1,10-邻菲咯啉)。采用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同时分别测试了配合物1在DMSO溶液中和固态时的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在室温条件下,配合物1的DMSO溶液在369和380nm有最大发射峰,在460nm处有一个肩峰,呈现蓝紫色荧光;在室温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在650~678nm处有一宽谱带的强发射峰,呈现强的红色荧光,这均是基于配体中心激发单重态到基态单重态(π*→π)的跃迁发射。配合物1荧光衰减过程包含双组分,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寿命τ1和τ2分别为1.36和5.98μs,对应的衰减因子分别为50.21%和49.79%;固态时的荧光寿命τ1和τ2分别是1.42和8.85μs,对应的衰减因子分别为51.15%和4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热合成 铜()配合物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Ⅰ)配位聚合物[Cu3Hpt3]n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光谱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俊珺 阳年发 +1 位作者 张春华 李碧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3-536,共4页
引言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构筑得到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特别是以d10金属为中心形成的配合物,由于在发光材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而成为众多化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 铜()配合物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Ⅰ)与丙二腈、2,2′-联吡啶及邻菲罗啉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荧光光谱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德祥 顾建胜 +1 位作者 刘卫华 王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1-394,F003,共5页
用牺牲金属阳极的电化学方法合成两种新的一价铜配合物Cu(Ⅰ ) (dipy) [CH(CN) 2 ]及Cu(Ⅰ ) (phen)[CH(CN) 2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确证了配合物的组成 ,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结构、荧光光谱和电合成机理。
关键词 非水溶剂 化学合成 荧光光谱 铜() 配合物 邻菲罗啉 丙二腈 2 2′-联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氮唑的Cu(Ⅰ)/Cu(Ⅱ)配合物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不唯 李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7-1014,共8页
利用1,2,4,5-四(2H-四氮唑)苯配体(H4TTB)和三苯基磷(PPh_3)与氰化亚铜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一价铜配合物[Cu_2(TTB)_(0.5)(PPh_3)]n(1)和二价铜配合物{[Cu(TTB)0.5(H_2O)_2]·H_2O}n(2),并通过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和X... 利用1,2,4,5-四(2H-四氮唑)苯配体(H4TTB)和三苯基磷(PPh_3)与氰化亚铜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一价铜配合物[Cu_2(TTB)_(0.5)(PPh_3)]n(1)和二价铜配合物{[Cu(TTB)0.5(H_2O)_2]·H_2O}n(2),并通过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1中的每个TTB4-配体都有12个N原子参与配位,进而使得配合物1拥有了二维的骨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出一维双Cu^(2+)链结构。这两个配合物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都表现出很好的催化降解性能:氙灯照射1 h,一价铜配合物1和二价铜配合物2对Rh 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8%和78%;而这两个配合物对MB的降解效果更好,在40 min后都达到了93%,这也说明一价铜配合物和二价铜配合物都能有效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Ⅱ)合物 有机染料降解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异双希夫碱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栋梅 范玉华 +3 位作者 毕彩丰 艾小康 何雪涛 孙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5-338,共4页
邻苯二胺与5-氯-2-羟基二苯酮、水杨醛作用合成了一种异双四齿希夫碱配体C26H19N2O2(H2L)。在正丁醇和甲醇体系中醋酸铜与该配体反应合成了一种固体配合物CuL。通过质谱分析、元素分析、IR、UV、TG-D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 邻苯二胺与5-氯-2-羟基二苯酮、水杨醛作用合成了一种异双四齿希夫碱配体C26H19N2O2(H2L)。在正丁醇和甲醇体系中醋酸铜与该配体反应合成了一种固体配合物CuL。通过质谱分析、元素分析、IR、UV、TG-D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初步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发现希夫碱试剂在385nm处有一强荧光发射峰。在pH9.62时,铜(Ⅱ)离子与试剂形成的配合物可使其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双希夫碱 配合物 合成 表征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基苯并噻唑合硝酸银(Ⅰ)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振锋 章明 +4 位作者 石少明 黄凌 梁宏 徐庆 郁开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30-733,共4页
合成了以2氨基苯并噻唑为配体的一维银(Ⅰ)配位聚合物[Ag(C7H6N2S)(NO3)]∞(1),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分子式为C7H6AgN3O3S,Mr=320.08,空间群为P2(1)/c,其晶... 合成了以2氨基苯并噻唑为配体的一维银(Ⅰ)配位聚合物[Ag(C7H6N2S)(NO3)]∞(1),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分子式为C7H6AgN3O3S,Mr=320.08,空间群为P2(1)/c,其晶胞参数为a=0.6834(1)nm,b=1.5416(2)nm,c=0.9069(1)nm,β=90.05(1)°,Z=4,Dc=2.225Mg/m3,V=0.9554(2)nm3,F(000)=624,R1=0.0362,wR2=0.0702(I>2σ(I))。在化合物1中2氨基苯并噻唑通过噻唑N与Ag(Ⅰ)配位,NO-3利用2个O原子桥连相临的Ag(Ⅰ)形成一维链状结构。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在5.0×10-1~6.25×10-2g/mL质量浓度范围内(DMSO为溶剂)配体和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配合物 氨基苯并噻唑 合成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铜配合物[Cu_2(Ophen)_2]·2H_2O(HOphen=2-羟基-1,10-啉菲咯啉)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长文 王春秀 +2 位作者 李晖 贺燕婷 龚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03-1105,1112,共4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带有两个游离水分子的羟基化邻菲咯啉双核铜配合物[Cu2(O phen)2].2H2O(HO phen=2-羟基-1,10-啉菲咯啉).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正交晶系,晶胞参数为:a=0.384 2(5)nm,b=1.91...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带有两个游离水分子的羟基化邻菲咯啉双核铜配合物[Cu2(O phen)2].2H2O(HO phen=2-羟基-1,10-啉菲咯啉).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正交晶系,晶胞参数为:a=0.384 2(5)nm,b=1.913(3)nm,c=2.691(3)nm,α=β=γ=90.00,°晶体的其他参数为:Z=2,V=1.978(4)nm3,Dc=1.344 m g/m3,R1=0.083 9,wR1=0.147 1.该化合物中,配体邻菲咯啉发生了羟基化反应,形成羟基化邻菲咯啉,结构中还含有两个游离水分子.芳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铜-铜之间的弱作用使得该化合物分子形成一维梯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化邻菲咯啉 铜()配合物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Ⅰ)-膦配合物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丹 杨克儿 +1 位作者 黄素雯 蒋淇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0-13,共4页
本文报道两个CU(Ⅰ)-膦配合物CUCl(PPh3)3和Cu2Cl2(PPh3)3的合成、表征。发现它们是光致发光的。研究了其红外、紫外可见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的光谱性质主要来源于配体PPh3,Cu... 本文报道两个CU(Ⅰ)-膦配合物CUCl(PPh3)3和Cu2Cl2(PPh3)3的合成、表征。发现它们是光致发光的。研究了其红外、紫外可见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的光谱性质主要来源于配体PPh3,Cu-P配合对光谱性质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三苯基膦 光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TOL)_(4)]Cl_(2)·2C_(2)H_(5)OH·2H_(2)O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培志 吴军 +2 位作者 龚钰秋 胡秀荣 顾建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09-912,共4页
The complex of triadimenol(TOL) and copper chloride was synthesized in ethanol ,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had been determined using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space group , a=... The complex of triadimenol(TOL) and copper chloride was synthesized in ethanol ,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had been determined using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space group , a=0.9861(2)nm, b=1.1930(2)nm, c=1.7140(3)nm, α =71.53(3)° , β =81.94(3)° , γ =75.56(3)° , V=1.848(6)nm3, Z=1, Dc=1.295g· cm- 3, F(000)=755, R1=0.0692, wR2=0.184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around copper? in the complex is slightly distorted four coordinated square planar geometry. The title complex was also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IR and TG. CCDC: 2100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醇 铜(Ⅱ)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咯啉取代苷脲的Co(Ⅱ)、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奇龙 陈明华 +1 位作者 冉霞 胡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87-1392,共6页
以配体菲咯啉取代苷脲(L),分别与Co Cl2·6H2O、Cu Cl2·2H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合物{[Co(L)(H2O)3]Cl2·2H2O}n(1)和[Cu2(L)2Cl4]·3C2H5OH(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 以配体菲咯啉取代苷脲(L),分别与Co Cl2·6H2O、Cu Cl2·2H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合物{[Co(L)(H2O)3]Cl2·2H2O}n(1)和[Cu2(L)2Cl4]·3C2H5OH(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每个Co(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八面体,分别与1个配体上菲咯啉单元的2个氮原子、另外1个配体的羰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配位,配合物中每个配体L表现为三齿配体分别与2个Co(Ⅱ)离子配位桥联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Cu(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四方锥形,分别与配体上菲咯啉单元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氯原子配位,3个氯原子中有2个氯原子同时和2个Cu(Ⅱ)离子配位,从而使配合物2形成双核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咯啉取代苷脲 Co(Ⅱ)配合物 cu(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弱Cu—N键的磷钼酸有机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明杰 崔蓉 +2 位作者 聂玉敏 刘瑞贤 谢春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9-101,共3页
具有特种功能杂多酸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重视.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简称 EDTB)具有对称结构.在测定六配位的[(EDTB)Cu](NO_3)_2的晶体结构时发现,配位多面体呈现较大的变形,Cu-N 键长在0.1981~0.2437 nm 范围内变... 具有特种功能杂多酸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重视.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简称 EDTB)具有对称结构.在测定六配位的[(EDTB)Cu](NO_3)_2的晶体结构时发现,配位多面体呈现较大的变形,Cu-N 键长在0.1981~0.2437 nm 范围内变化,其中两个乙二胺的氮原子形成的 Cu-N(1)和 Cu-N(2)键长分别为0.2215(5)nm、0.2437(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钼酸 有机衍生物 cu-N键 配合物 ED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溴水杨醛硫代双酰腙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23
20
作者 梁芳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3-695,共3页
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hydrazone(STZ), 5-bromo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 hydrazone(BSTZ) and their Cu(Ⅱ) complexes: STZ(Cu) 2 and BSTZ(Cu) 2 were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gands and complexes were chara... 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hydrazone(STZ), 5-bromo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 hydrazone(BSTZ) and their Cu(Ⅱ) complexes: STZ(Cu) 2 and BSTZ(Cu) 2 were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gands and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1H NMR and UV spectroscopy. The bacteriostatic test showed that the ligands were more bioactive than the compl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水杨醛硫代双酰腙 cu(Ⅱ)配合物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