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57
1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2 位作者 魏国齐 李本亮 雷永良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72-481,共10页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中-新生代构造层 沉积迁移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过渡层特征与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林舸 范蔚 +1 位作者 郭锋 王岳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11-18,共8页
壳幔过渡层作为地壳深部地质作用的一个开放体系,是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壳幔过渡层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岩石矿物组合特征,反映不同的大地构造演化区域(或阶段).中国西藏地区,壳幔过渡层在地震... 壳幔过渡层作为地壳深部地质作用的一个开放体系,是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壳幔过渡层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岩石矿物组合特征,反映不同的大地构造演化区域(或阶段).中国西藏地区,壳幔过渡层在地震剖面上为高低速薄层,呈网结状的反射层,厚度大,岩石矿物组成具有双重特征,既具有下地壳的镁铁质麻粒岩石类型、又具有上地幔的超镁铁质岩石类型,镁铁质岩石含量自壳幔过渡层向上(地壳)、向下(上地幔)都呈减少的趋势;反映了该区现代地壳处于剧烈活动期.中国华北地区,壳幔过渡层在地震剖面上为正的强梯度层.层较薄,在盆地区约2km,在隆起区可达6km,岩石矿物组成同样具有双重特征;华北地区目前为地洼发展的余动期,已经过了激烈活动期,但构造运动仍属活动期。中国大陆残存的地台盆地,地幔过渡层在地震剖面上不明显,近似于一级不连续间断面,岩石矿物组合上下界面较清晰,反映了地台发展阶段的深部地质作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过渡层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地震震源深度统计分析与地震层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士扬 季建清 苏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7-1184,共18页
地震数据可以反演地球内部的构造信息,能够查明地球内部层圈结构及地震发生的机制,对揭示地球结构,进行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地壳变形及其深度层次的相关信息.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 地震数据可以反演地球内部的构造信息,能够查明地球内部层圈结构及地震发生的机制,对揭示地球结构,进行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地壳变形及其深度层次的相关信息.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记录的1900~2018年近3000000条全球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立足地震震源计算方法,排除不确定性数据,使用震源深度频次分析及高斯分解得到地震层和地震集中区深度的推定.以国际地震中心(ISC)的1970~2016年近2000000条数据及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09~2018年近300000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地球标准椭球体深度10 km左右普遍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地震集中区,与地壳中脆韧性过渡带一致.其上的地壳是全球绝大多数地震发震的深度范围,推定其为地震层;与此同时,局限在洋壳俯冲带中,约35 km处出现了另一个地震集中区,认为是地球岩石圈深度内不容忽视的界面.研究表明,在地球表层(40 km以内),层圈结构对地震有较大的控制作用;而对有洋壳俯冲区域的地震三维结构图成图显示有"贝尼奥夫带"形态,表明俯冲机制能将具有弹性力学性质的刚性块体带至地球较深部,并孕育中、深源地震.因此,地震震源分布可以指示地震层,即刚性块体,在岩石圈中的分布,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区是岩石圈和中、上地幔最主要的变形和能量释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频次分析 地震层 地壳变形层次 脆韧性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