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朱莎 李嘉源 +1 位作者 况秀林 白洁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忽视了智能时代倡导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这已成为制约...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忽视了智能时代倡导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这已成为制约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瓶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设灵活开放、包容共享的人机协同环境,引导学生自组织学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新的契机。鉴于此,该文构建了基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提出面向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GAiSOLEs教学模式,并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开展准实验研究,验证GAiSOLEs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GAiSOLEs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维度水平,但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该重视技术伦理安全,构建可控教育大模型,关注学生数字知识技能发展,避免陷入认知陷阱,并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人机协同 生成式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课程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团队学: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梅红 朱钰 田佳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科研团队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科研团队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有效性开展研究。阐释了科研团队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科研团队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科研团队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有效性开展研究。阐释了科研团队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前科研团队发展的现实问题。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建模方法梳理了2006—2022年Web of Science上的692篇文献,凝练分析国际学术研究概况,从科研团队合作动机及协调发展、成员多样性与互动、跨学科协同环境、科研团队有效性等关键研究领域进行学术领域分析和价值阐释。从科研团队分层分类治理体系存在的“难点”、面向科技创新前沿的有组织科研探索存在的“卡点”以及支持系统推进创新突破的生态环境存在的“断点”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科研团队学研究的迫切性。据此提出深入挖掘并分析科研团队资源禀赋特征、关注“有组织科研”的政策设计、营建科研团队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等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团队学 有组织科研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团队合作 跨学科协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现状、趋势与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启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2,共8页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安全,给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治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不断演化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提供了新的赋能手段和工具。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基本逻辑,体现在技术全面赋能安全治理体...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安全,给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治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不断演化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提供了新的赋能手段和工具。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基本逻辑,体现在技术全面赋能安全治理体系、影响算法自主与政治治理的动态平衡、推动国际治理格局的权力转移等方面。从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发展趋势看,要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多维度预置运用手段工具、坚持创新动能与协同治理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从而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领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家安全 科技赋能 安全治理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的内涵、挑战与建议
4
作者 卢阳旭 何光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7,共7页
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应具有高标准、高贡献、高影响、高韧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开放合作在完善科技合作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科技开... 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应具有高标准、高贡献、高影响、高韧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开放合作在完善科技合作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汇聚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体制机制亟需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水平和创新要素流动性存在短板、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不足等挑战。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要提高科技开放合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全球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我国对全球科技治理的影响力和科技创新系统及科技开放合作网络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 全球科技治理 科技开放合作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科研机构的智库职能: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的经验与启示
5
作者 李莎 沈东婧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目的/意义]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智库在政策支撑的专业化、时效性与国际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有效应对生物技术等高监管领域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Paul-Ehrlich-Institut,PEI)作... [目的/意义]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智库在政策支撑的专业化、时效性与国际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有效应对生物技术等高监管领域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Paul-Ehrlich-Institut,PEI)作为生物医药和疫苗监管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积累了智库职能发展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发展智库职能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基于PEI官方文献和报告,分析PEI从科研机构向具备智库职能的综合机构演化的路径,包括其科研—政策互动模式、技术评估对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合作推动生物技术治理创新。[结果/结论]案例分析显示,PEI的智库职能发展基于高水平科研基础,通过技术评估的实证支撑、跨学科协同机制以及国际合作推动得以实现。结合其经验和我国科技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建议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在具备政策耦合性和组织适应性的前提下,增强智库意识,提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的能力;政府部门可通过机制建设与制度支持,优化科研—政策融合环境。通过双向推动有效发展智库职能,为国家生物技术创新和科技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科技治理 科研机构 智库职能 政策转化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韧性视角下跨学科合作意愿动态演化分析
6
作者 胡文静 梅红 刘瑞佳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32,F0003,共13页
跨学科合作意愿是支撑科技创新韧性的核心微观基础,但其“高开低走”的现实困境制约着我国创新系统效能的提升。为探究这一动态波动规律,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与跨学科协同理论,聚焦学术权力平衡、利益分配、预期收益三大核心机制,构建... 跨学科合作意愿是支撑科技创新韧性的核心微观基础,但其“高开低走”的现实困境制约着我国创新系统效能的提升。为探究这一动态波动规律,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与跨学科协同理论,聚焦学术权力平衡、利益分配、预期收益三大核心机制,构建了科研平台与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关键变量对合作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术权力平衡是合作稳定的核心,适度学科差异可激发合作意愿,权力失衡则延长稳定周期,任务中心度可作为调节抓手;收益分配公平性决定合作韧性,分配不公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可通过细分隐性与显性收益配合合作阶段调整;恰当的惩罚机制比激励更利于引导合作。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分级响应、权力制衡、公平分配及科学奖惩等政策建议,既为构建跨学科合作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完善更具韧性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科研合作 学术权力平衡 利益分配 预期收益 激励约束 演化博弈模型 科技创新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迟婧茹 周小林 +2 位作者 南方 任孝平 杨云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共11页
构建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基金)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总结计划执行成效,为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提升计划(专项、基金)的管理绩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所取得的... 构建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基金)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总结计划执行成效,为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提升计划(专项、基金)的管理绩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所取得的成果,在初步拟定专项层面成果评估指标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和指标框架进行优化和筛选,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形成专项成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构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时,应强调计划与国家战略的相符性,关注合作双方的收益,注重科技合作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合作 计划评估 成果评估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种质资源湖南省科普基地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8
作者 刘昶 张文斗 +3 位作者 刘烨 周子琳 禹淞文 顾振华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45-48,共4页
在信息爆炸和媒介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科普基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桃花种质资源湖南省科普基地通过展览、实验和互动等方式,将科学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公众,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成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 在信息爆炸和媒介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科普基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桃花种质资源湖南省科普基地通过展览、实验和互动等方式,将科学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公众,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成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该文通过对基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其具备完善的组织结构、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足的资源配置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应对新技术应用不足、品牌宣传不够以及新兴科普服务竞争等挑战,该文提出技术创新与合作共赢的战略,旨在提升基地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普事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基地 技术创新 合作共赢 科学素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内涵、意义与构建路径
9
作者 王少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88,共9页
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理念,它既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式,更是理想中应确立的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新图景。理解全球科技共同体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实际,从科学学、科技哲学、科技政治学和技... 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理念,它既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式,更是理想中应确立的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新图景。理解全球科技共同体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实际,从科学学、科技哲学、科技政治学和技术创新学等维度进行阐释与解读。全球科技共同体是各国及其科技实体以人类命运为系、以科技创新为根、以解决全球性重大科技难题为抓手,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价值理念的全球科技合作形态。全球科技共同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全球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破解全球性科技难题,是突破人类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资本主义,为防范封建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共识,吸引各国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在技术社会主义要求下,以合则共赢理念设计全球科技共同体相关制度;以可持续合作为主线,建立全球科技共同体具体机制;发挥大国在科技领域的担当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科技共同体有效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共同体 科技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合作 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网络结构嵌入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基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证据
10
作者 邓灿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151,共7页
选取2013—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实证分析合作网络嵌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结构嵌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聚类系数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 选取2013—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实证分析合作网络嵌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结构嵌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聚类系数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倒“U”型关系,结构洞正向作用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据此,提出应基于网络位置差异分类提升创新效率、重视以国家自身为中心的个体网络建设、依据发展阶段动态调整个体网络结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网络嵌入 农业科技创新 创新效率 网络结构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合作模式与网络特征研究
11
作者 邵鹏 原宁宁 +1 位作者 姚伶俐 梁杰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为促进纺织业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合作,文章基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纺织科技创新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高校开... 为促进纺织业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合作,文章基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纺织科技创新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是常见的合作类型,但尚未形成以企业牵头为主导的纺织创新合作模式;纺织科技创新的机构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纺织科技创新的地区合作网络呈现连接紧密的特点,但纺织科技创新的地区合作分布不均衡。由此,从企业牵头、双链融合、跨地区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可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产业 科技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创新网络 科技进步奖 合作模式 网络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创新体系: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及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哲 杨洋 胡志坚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2,共8页
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中-美创新体系”。中美创新体系正在经历从“互补型”转向“竞争型”,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斗争型”倾向。这种转型既有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稳定“分离”,也有科技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中-美创新体系”。中美创新体系正在经历从“互补型”转向“竞争型”,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斗争型”倾向。这种转型既有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稳定“分离”,也有科技发展规律、世界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全球挑战等催生的“双赢”与合作的稳定因素。从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周期看,中美创新体系内部围绕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制度冲突、调整、适应仍将持续。保持中美创新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对此,双方应着眼长远,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等原则,从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资源开放等方面共同促进体系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中美科技关系 国际科技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机理、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8,共11页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大背景下,“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作为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形态,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基于机理分析,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组织在组织属性、...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大背景下,“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作为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形态,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基于机理分析,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组织在组织属性、组织行为等维度上应具备实体化、公共化、国际化、法制化等基本要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战略性整体规划、营造更开放的政策环境、出台更细化的成立审批要求和流程。在路径选择上,我国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应遵循坚持独立自主、用好国际资源、选准学科领域、使用战略科学家等根本原则,同时,应基于自身优势和战略需求、突出组织特色和互补能力,通过组织创新的价值体现避免出现组织拥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组织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科技自立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技术文化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定位、专业与师资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洪捷 巫锐 +4 位作者 高帆 徐理勤 鱼顺 任平 王兆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25,34,共24页
工业技术文化伴随工业生产而形成与发展,是关于工业生产与技术的价值信念体系,它是工业社会的主导文化,也是以职业技术类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基础。德国的工业技术文化在产生渊源和作用方式上都具有特异性,它为德国的校企合作提... 工业技术文化伴随工业生产而形成与发展,是关于工业生产与技术的价值信念体系,它是工业社会的主导文化,也是以职业技术类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基础。德国的工业技术文化在产生渊源和作用方式上都具有特异性,它为德国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文化上的共通性和亲缘性,为相关制度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和前提。笔谈对德国技术类教育的几个剖面分别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案例,从宏观或中观视角,观察工业技术文化如何在其中发生作用,以及在工业技术文化视角下,教育调控、双元制等如何得以协调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技术文化 技术教育 应用科学大学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双元制” 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深化科企合作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丽梅 赵立付 +2 位作者 王岩 张硕 周美莲 《北方果树》 2024年第3期61-63,66,共4页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果业是辽宁省农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趋动。进入新时代,农村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经营方式逐渐由个体转...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果业是辽宁省农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趋动。进入新时代,农村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经营方式逐渐由个体转变为以合作社为主的集体经营,极有利于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科企合作,发展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现大发展。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紧跟新形势,选派科技特派团,深入农村生产一线进行科技帮扶,为辽宁省乃至省外各地的果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企合作 果业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实践路径与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慈 杨嘉麟 马宗文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8,共10页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以日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科技计划实施、科研经费投入...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以日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科技计划实施、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人才培养、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角度,深入分析日本主要科技管理机构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经验,包括:加强科技与外交协同、开展“一国一策”式国际科技合作、建立梯次衔接的资助体系、全周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多类型合作网络、加强前沿科技战略研究、强化科技援助、“飞地”运行国际大科学计划、优化管理机制等,进而提出服务支撑我国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国际科技合作 科技计划 科技人才 国际大科学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府际科技合作何以可能——基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扎根理论研究
17
作者 张翼 曹蓉 孙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4-33,共10页
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多层级、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机制,为厘清现实语境下府际科技创新合作规律提供新阐释。研究发现:地理、组织、制度邻近性等静态要素与中央介入程度、政策协同程度等动态要素间的策略... 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多层级、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机制,为厘清现实语境下府际科技创新合作规律提供新阐释。研究发现:地理、组织、制度邻近性等静态要素与中央介入程度、政策协同程度等动态要素间的策略性互动构成府际科技合作的驱动总成。任务压力、收益预期与交易成本、风险感知作为正反向驱动因素,影响各级政府参与科创共同体的现实选择。府际压力与共同体合作行动间多源流互动是政府科创合作的重要推手。根据横向协调和纵向压力强弱匹配程度,将府际科技合作生成模式划分为任务帮扶型、转移合作型、互动发展型和响应跟随型。在科技创新等高净值领域府际合作中,高层级政府在适当施加任务压力的同时也要根据横向协调强度及共同体行动的积极性,确保纵向权力介入适度、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共同体 地方政府合作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创新合作区域特征及竞争态势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佳 邵楠 +1 位作者 杨云飞 王建国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72,共11页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间合作创新是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2006-2020年20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项目为数据分析基础,以京津冀、长三角、华中区、西南区等主要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集群为研...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间合作创新是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2006-2020年20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项目为数据分析基础,以京津冀、长三角、华中区、西南区等主要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集群为研究对象,揭示我国区域性科技合作创新特征,探寻创新能力与技术分布差异,挖掘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研究发现:①高校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创新的主力,有效利用产学研异质性发展,推动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联动效应和统筹,是未来区域性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驱动力;②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建设技术间相互促进、交叉融合以支撑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势在必行;③各区域技术合作创新网络还不成熟,亟须进一步加强跨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创新,升级国内科技创新网络;④创新技术间交叉关联、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⑤树立开放、包容、合作的创新思想,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⑥要加大企业成为区域合作创新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合作创新网络 网络布局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人才和农业科技合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邢玉莹 张亮 《蔬菜》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农业合作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人才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是新形势下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逐渐稳步推进,随着合作... 农业合作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人才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是新形势下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逐渐稳步推进,随着合作机制逐渐完善、合作主体日益多元、合作深度不断加强,呈现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模式,但总体来看,由于主体协同性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失等原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和农业科技合作仍存在合作模式有待优化、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合作层次较浅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以不断提高农业国际合作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农业合作 人才 科技 合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重要意义与展望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8,共10页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既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十多年来,得益于有科学理论指引方向、政府和市场的协调配合,以及中国强大的硬实力做后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丰硕成...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既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十多年来,得益于有科学理论指引方向、政府和市场的协调配合,以及中国强大的硬实力做后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与共建国家在机制建设、合作载体、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不仅为全球共同发展搭平台、做增量、添动力,还积极推动科技惠民,助力减贫脱贫、提升民生福祉。当前,“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空间广阔、前景可期,但仍面临一定风险障碍。展望未来,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具体举措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的落实落地,从打造良好科技创新合作环境、将海外工程项目作为重要载体等方面持续推进,在科技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赋能“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金色十年 八项行动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