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Transgenic Crop Germplasm Effectiv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1
作者 DING Guangzhou WANG Xiaow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8年第2期68-75,共8页
Germplasm effect reflect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bility of germplasm elements and yield (quality) of a certain crop, which can be shown by mathematic function, namely, germplasm effect functio... Germplasm effect reflect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bility of germplasm elements and yield (quality) of a certain crop, which can be shown by mathematic function, namely, germplasm effect function. Germplasm effect of a crop variety is an aggregation of many effective factors, and is restrained by different effective factors; constant increase of any one effect of germplasm elements would lead to law of effect decline, therefore, possible modes of transgenic crops effect function were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effect decline. The possible modes of single transgenic germplasm effect function and multi-transgenic germplasm effect regression equ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rmplasm effect regression equation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crops germplasm effect func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 germplasm op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生长季降水与用水的耦合状况分析
2
作者 张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6期92-100,共9页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的影响,并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有效降水和水分需求的时空演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达481.6 mm,其中:西部为347.4 mm,中部和南部是514.9 mm,东部为636.8 mm。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水分需求为521 mm,未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向。玉米全生育期降水与水分需求的耦合程度平均为0.715,即降水满足了71.5%的水分需求,平均缺水量为28.5%。西部地区耦合度λ>0.8的保证率仅为28.3%。耦合度的最大值出现于辽宁省东部,其次是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最小值则出现在辽宁省西部。耦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开花授粉期,其次是喇叭口期,最低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近些年来,玉米生长初期降水与用水需求的耦合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辽宁省玉米生长初期的降水与用水需求耦合度相对较低,故而有必要关注干旱的出现,特别是辽宁省西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参考作物蒸散量 有效降水量 需水量 耦合度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评估生防菌剂对饲草作物真菌病害防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博 朱瑞芬 +3 位作者 徐远东 孙万斌 刘畅 陈积山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200,共12页
真菌病害是制约饲草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生防菌剂因其环保、无害的特点成为病害绿色防控的首选,其对饲草作物真菌病害的总体防效及其影响因素亟待明确。本研究搜集截至2024年3月已发表的文献共24篇(79组病害防控数据),采用Meta分析... 真菌病害是制约饲草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生防菌剂因其环保、无害的特点成为病害绿色防控的首选,其对饲草作物真菌病害的总体防效及其影响因素亟待明确。本研究搜集截至2024年3月已发表的文献共24篇(79组病害防控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芽孢杆菌、木霉、丛枝菌根真菌等常见生防菌剂对苜蓿、燕麦、青贮玉米、黑麦草、三叶草、箭筈豌豆和鸭茅等主栽饲草广泛发生的根腐病、锈病、白粉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的防控效果,同时探讨了影响其防效的多种因素并量化了其防效。结果表明,生防菌剂对饲草作物真菌病害具有显著防控效果,其总体平均防效达49.85%。异质性检验表明病原种类、菌剂浓度、施用次数、作物种类、病害类型和菌剂类型6种因素显著影响防效,而试验类型、施用模式和生防菌种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而言,1)生防菌剂对主要饲草作物苜蓿和燕麦的根腐病、白粉病的防效均高于总体平均防效;2)生防菌应针对病原菌筛选特异高效的菌种;3)兼顾经济和防效时生防菌剂浓度宜采用108 CFU·mL^(-1),施用次数为2次。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以及实际生产中应用生防菌剂防控饲草作物真菌病害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菌剂 饲草作物 病害 防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除草剂及其组合药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及作物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余艳芳 胡杨 +5 位作者 何世界 徐洪乐 雷海霞 王肖肖 李慧龙 朱君德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30-436,共7页
为探究直播稻田安全有效的杂草防除技术,该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比较评价了氯氟吡啶酯等6种除草剂及其组合药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直播稻3叶1心期施用3%氯氟吡啶酯乳油(EC,每667 m^(2)施药60 mL)对稗草... 为探究直播稻田安全有效的杂草防除技术,该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比较评价了氯氟吡啶酯等6种除草剂及其组合药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直播稻3叶1心期施用3%氯氟吡啶酯乳油(EC,每667 m^(2)施药60 mL)对稗草、水竹叶、鸭舌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对野荸荠防治效果中等,对千金子防治效果略差,当用量增加到每667 m^(2)施药80 mL时会对水稻产生隐性药害。3%氯氟吡啶酯EC(每667 m^(2)施药40 mL)+30%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OD,每667 m^(2)施药40 mL)对除野荸荠外的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将二者混用时,氯氟吡啶酯宜采用推荐的低剂量,否则会产生隐性药害。56%2甲4氯钠盐可溶性粉剂(SP,每667 m^(2)施药125 g)+480 g·L^(-1)灭草松水剂(AS,每667 m^(2)施药150 mL)或+200 g·L^(-1)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每667 m^(2)施药45 mL)对鸭舌草的防治效果显著,对水竹叶、异型莎草、碎米莎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与灭草松混用可有效提高对野荸荠的防治效果。56%2甲4氯钠盐可溶性粉剂(SP,每667 m^(2)施药125 g)对水稻有明显药害,药害在喷施叶面肥后可逐渐缓解,将用量降至每667 m^(2)施药80 g时对水稻安全。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对稗草防治效果差;10%双草醚悬浮剂(SC,每667 m^(2)施药20 mL)对千金子防治效果差。总体来说,推荐使用3%氯氟吡啶酯EC(每667 m^(2)施药40 mL)+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56%2甲4氯钠盐SP(每667 m^(2)施药125 g)+10%双草醚SC(每667 m^(2)施药20 mL)+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2种混合施药方式,其不仅对多种一年生杂草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对水稻安全。此外,若莎草科杂草发生量较大,推荐混用56%2甲4氯钠盐SP(每667 m^(2)施药80 g)+480 g·L^(-1)灭草松AS(每667 m^(2)施药150 mL)+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直播稻田 杂草 防治效果 作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沙地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实施效果
5
作者 徐子棋 张瑜 +5 位作者 包广道 张忠辉 刘婷 丁铭铭 罗也 张薇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6期67-71,I0007,共6页
土地沙化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农田沙化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在沙化地区实施农林复合模式可提高沙地防风固沙功能、改良土壤、增加农业生产力。以吉林省沙化土地的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即4行杨树+玉米... 土地沙化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农田沙化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在沙化地区实施农林复合模式可提高沙地防风固沙功能、改良土壤、增加农业生产力。以吉林省沙化土地的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即4行杨树+玉米、单层杨树网格+大豆、单层杨树网格+高粱、7行杨树+花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和样地取样监测,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侵蚀模数及其动力因子、作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并设置仅种植作物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林复合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防护林主风向后的3个林带平均高度至7个林带平均高度范围内是农林复合模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减轻土壤盐碱化的最佳范围;②4种农林复合模式均可显著降低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并将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1000 t/(km^(2)·a)以下,防风固沙的效果较好;③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作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但对作物N、P、K元素含量影响较小;④农林复合模式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推动土壤肥力提升,控制区域风蚀发生,可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⑤目前吉林省沙地农林复合模式的防护林树种较单一,大多为杨树,且林龄配置不合理,需因地制宜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模式 作物 沙地 效果 影响因素 吉林省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作物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6
作者 汤李琛 李洁 +3 位作者 陈慧 曾贤刚 陈宓 涂江月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87-5304,共18页
采用窗口EBM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9~2022年全国农作物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水平,并通过GBDT模型识别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全国农作物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 采用窗口EBM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9~2022年全国农作物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水平,并通过GBDT模型识别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全国农作物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0.67上升至2022年的0.95,年均增长率为2.65%,且以2016年为分界点,增长率大体呈“下降-上升”趋势.(2)全国农作物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区域差异性显著,时序特征上,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的协同度均有所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5%、3.68%和1.84%;空间分布上,协同效应格局由“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并逐渐向优质水平聚拢,区域差异减弱,最终呈现“东冷西热”的空间聚集特征.(3)影响协同效应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粮食单产、农业机械化水平等.粮食单产、个体技术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科技创新水平因素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他因素呈波动负向影响.从时间效应看,粮食单产逐渐成为核心因素;从区域效应看,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生产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协同效应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GBD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改饲”试点政策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
7
作者 张文娥 谢先雄 +2 位作者 赵银波 陈帅 赵敏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928,共10页
“粮改饲”试点政策是优化农业结构、助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农户收入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农牧交错带陕西、甘肃两省1464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ESR),实... “粮改饲”试点政策是优化农业结构、助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农户收入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农牧交错带陕西、甘肃两省1464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ESR),实证检验了“粮改饲”试点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反事实假设情境下,如果参与“粮改饲”试点政策的农户未参与该试点政策,其收入将下降17.91%;这一增收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之间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粮改饲”试点政策对高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地,异质性分析证实,农户参与“粮改饲”试点政策的增收效应在不同改种程度(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全部耕种面积的比重)和不同养殖规模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现为改种程度在75~100之间、养殖规模在30~100个羊单位之间的农户群体增收效应最大,分别为0.946和0.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改饲”试点政策 农户增收效应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作物栽培学本科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8
作者 朱宽宇 张伟杨 +2 位作者 徐云姬 顾骏飞 张耗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143-146,共4页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作物高效栽培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也在农业领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该研究分析当前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以数字化技术赋能课程升级,...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作物高效栽培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也在农业领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该研究分析当前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以数字化技术赋能课程升级,从数字化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影响、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课堂互动到增强反馈机制,全面探讨其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研究旨在为农科院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并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数字化技术 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 学生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葱的化感作用及其种植模式
9
作者 罗俊霞 陈守保 +10 位作者 段鹿梅 赵倩倩 李青 安小亮 张强 李桂金 刘燕敏 董雅杰 赵建波 张婧 介领军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53-58,共6页
为了明确葱的化感作用,安排合理的种植模式,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葱在伴生、间套作、轮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种植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安排葱的不同的种植模式中的注意事项。葱对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化感作用,主要的作... 为了明确葱的化感作用,安排合理的种植模式,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葱在伴生、间套作、轮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种植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安排葱的不同的种植模式中的注意事项。葱对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化感作用,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细菌、真菌比值;改变土壤理化状况,调节土壤肥力;改变土壤酶的活性,利于创建良好的土壤环境;抑制杂草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改善产品品质,获得更高的生物量,获取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间(套作) 轮作 伴生 复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YZA(V3)模型对珠三角地区双季稻参数的模拟效果及验证分析
10
作者 叶树春 王广伦 +3 位作者 钟珑 曾繁威 陈元哲 孔正圆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64-68,74,共6页
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不同播期双季稻的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以及当地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ORYZA(V3)模型进行校准,以调整和确定作物的基本参数,使用2020年双季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数据... 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不同播期双季稻的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以及当地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ORYZA(V3)模型进行校准,以调整和确定作物的基本参数,使用2020年双季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珠三角双季稻的生育期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与实测值相比误差范围为0~3 d。ORYZA(V3)模型对2020年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模拟准确率高,模拟值的平均线性回归系数(α值)接近于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70 4和0.766 0,t检验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ORYZA(V3)模型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的模拟误差较大,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但仍在合理范围内,且对晚稻的模拟效果优于早稻。由此可知,通过校准作物参数,ORYZA(V3)模型能准确地模拟水稻的生长情况,可以应用于珠三角地区的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V3)模型 双季稻 模型校准 模拟效果 验证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quaCrop模型的玉米需水和降水匹配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爽 丁一民 +4 位作者 朱磊 万愉快 柴明堂 丁朋朋 邹业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9,共9页
雨热同期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但从需水机理的角度评估作物生长和降水过程匹配度的变化特征还有待深入。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了关中地区1978-2017年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灌溉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产量的变... 雨热同期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但从需水机理的角度评估作物生长和降水过程匹配度的变化特征还有待深入。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了关中地区1978-2017年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灌溉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产量的变化特征,并在充分考虑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程度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作物需水与降水匹配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玉米生育期内累积降雨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但降水过程明显后移,且更多的以暴雨的形式发生;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4.10 mm/10a和13.38 mm/10a,而有效降水量则以-10.28 mm/10a的速率减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与降水的平均匹配度为58%,且整体以-2.7%/10a的速率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关中地区降水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夏玉米的水分需求,延迟播种可作为提高作物需水与降水匹配度的应对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玉米 作物模型 降水模式 需水量 匹配度 有效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的播种期、播量及氮肥替代效应
12
作者 杜若楠 张睿 +5 位作者 金慧 潘多锋 赵海滨 杨学 张举梅 高嫱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8-82,共5页
为促进绿肥作物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应用,2017年4月-5月进行的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播期播量试验表明,黑龙江地区生产毛叶苕子的适宜播种量为30 kg·hm^(-2),且播种期越早越好。并在2017年7月开展了小麦收获前30 d、收获前1... 为促进绿肥作物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应用,2017年4月-5月进行的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播期播量试验表明,黑龙江地区生产毛叶苕子的适宜播种量为30 kg·hm^(-2),且播种期越早越好。并在2017年7月开展了小麦收获前30 d、收获前15 d及收获当天3个播种处理下的毛叶苕子生长及土壤效应研究,确定了麦收当天采用机械播种毛叶苕子的方式为最优选择。2018-2019年进一步开展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的氮肥替代效应试验,设计了8种施肥处理,T1(清耕不施肥)、T2(清耕施肥50%)、T3(清耕施肥75%)、T4(清耕施肥100%)、T5(复种毛叶苕子不施肥)、T6(复种毛叶苕子施肥50%)、T7(复种毛叶苕子施肥75%)、T8(复种毛叶苕子施肥100%),系统探讨了黑龙江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的播种期、播量及氮肥替代效应。结果表明,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对翌年小麦产量产生正效应。复种毛叶苕子处理(T5~T8)可减少后茬小麦约25%的氮肥用量,平均减施尿素60 kg·hm^(-2),且小麦产量未出现下降。此外,复种毛叶苕子还能显著降低翌年小麦田间杂草密度,减少除草剂用量。相比清耕处理(T1~T4),种植毛叶苕子显著改善了耕地的物理结构,提升了土壤肥力。综上所述,麦后复种毛叶苕子不仅能够优化土壤养分状况,还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建议在黑龙江地区推广麦收当天机械播种毛叶苕子的方式,并结合适宜的施肥管理,以实现绿肥作物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复种 毛叶苕子 氮肥替代效应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的应用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蕙 蒋晶晶 漆永红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生物炭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独特、原材料丰富及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在农业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基于相关文献,综述了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修复污染土... 生物炭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独特、原材料丰富及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在农业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基于相关文献,综述了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修复污染土壤及缓解连作障碍等方面的效应,旨在为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生物炭 连作障碍 应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和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卫洪 耿芳艳 张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31,共13页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排放)仅次于工业,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其碳排放量在农业中占据较大比重,种植业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种植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排放)仅次于工业,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其碳排放量在农业中占据较大比重,种植业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种植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在理论探讨基础上,结合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与种植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农业生产功能与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规模经营来抑制种植业碳排放,且“技术创新效应”的贡献份额大于“规模经营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阈值时,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阈值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种植业碳排放效率 技术创新效应 规模经营效应 经济发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降碳协同效应评价
15
作者 邓祥征 高云霄 +2 位作者 程伟 韩赜 李志慧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2,共9页
为应对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挑战,通过推广种植耐旱作物,缓解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并分析其节水降碳协同效应,研究设计了趋势照常、缓慢增长、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不同发展情景,制定了小麦、玉米、高粱、马铃... 为应对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挑战,通过推广种植耐旱作物,缓解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并分析其节水降碳协同效应,研究设计了趋势照常、缓慢增长、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不同发展情景,制定了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4种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降碳协同效应分析方案;采用农业节水潜力修正模型和农业降碳潜力模型定量评估了不同情景下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效应及降碳潜力。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高粱和马铃薯则相对较小,在政策扶持情景下,2060年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的扩种规模分别为23.12万、17.34万、34.68万、40.45万hm^(2)。在技术引导和政策扶持情景下,黄河中下游作物的节水效应和降碳效应均显著提升,2060年该区总节水量达153.52亿m^(3)、降碳潜力的平均水平达65.93 t/km^(2)。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耐旱作物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实现节水降碳增收多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旱作物 情景分析 节水效应 降碳效应 黄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对宁夏盐池县土壤及其作物的影响
16
作者 武金龙 李郝琪 +5 位作者 马锋茂 韩凤兰 黄家和 刘燕华 邵自强 江成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134,共6页
为探讨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对农田土壤水温环境、土壤养分吸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以玉米、马铃薯、燕麦等为供试作物,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 为探讨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对农田土壤水温环境、土壤养分吸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以玉米、马铃薯、燕麦等为供试作物,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不同梯度的施用量,测定土壤含水量、酸碱度、电导率、容重和土壤养分等,研究其对试验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以及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量不同的情况下,所种植的作物总体上产量都有所增加。苏丹草和燕麦草增产率最高,分别达到36.26%和24.35%。荞麦在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施用量为120kg/hm^(2)时产量增产率达到23.19%,而马铃薯在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施用量为120kg/hm^(2)时产量增产率最高,达到了77.78%,增产效果显著。但玉米产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施用量为60kg/hm^(2)时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当施用量增加至120kg/hm^(2)时产量有所上升,但增产率只有0.69%,主要是由于地块所处位置、地势以及土壤组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导致生物质缓释土壤保水增肥剂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农作物 产量 土壤性质 保水增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砜吡草唑对工业大麻的安全性及控草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江山 彭亚军 +2 位作者 周玮 唐立郦 邬腊梅 《中国麻业科学》 2024年第6期335-343,共9页
采用土壤喷雾法,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测定砜吡草唑对工业大麻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并评估了该药剂对工业大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砜吡草唑对稗草和反枝苋活性高,GR50分别为20.51、27.05 g/hm^(2);砜吡草唑主要抑制工业大麻、稗... 采用土壤喷雾法,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测定砜吡草唑对工业大麻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并评估了该药剂对工业大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砜吡草唑对稗草和反枝苋活性高,GR50分别为20.51、27.05 g/hm^(2);砜吡草唑主要抑制工业大麻、稗草和反枝苋的株高和鲜重,但能促进其幼根伸长。对工业大麻而言,砜吡草唑对稗草和反枝苋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13和0.7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砜吡草唑用量为75 g/hm^(2)、药后30 d对汾阳、西双版纳和青冈三地工业大麻田杂草鲜重防效为75.44%~90.37%,且对三地麻籽产量均有显著增产效应,增产率为14.12%~22.41%。施用砜吡草唑防控工业大麻田杂草时,要根据不同区域杂草的种类科学用药,严格控制用量,谨防药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砜吡草唑 工业大麻 安全性 杂草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调控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华 涂昊泽 +5 位作者 赵钰湲 孔雯 夏文建 王飞儿 Muhammad Shaaban 林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我国是中药材种植大国,但不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导致中药材连作障碍在种植区普遍存在,造成药材减产变质、道地产区转移、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协调等,严重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因此对中药材连作土壤进行修复是解决中药材连作障碍的... 我国是中药材种植大国,但不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导致中药材连作障碍在种植区普遍存在,造成药材减产变质、道地产区转移、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协调等,严重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因此对中药材连作土壤进行修复是解决中药材连作障碍的一个关键措施。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是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养分、改良酸化土壤、提升植物品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利用生物质炭作为调理剂来缓解中药材连作障碍具有一定潜力。本文针对我国中药材连作障碍的可能成因及潜在危害,分析生物质炭在解决药用植物连作造成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变、化感自毒危害等问题上的作用,并对生物质炭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潜力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药用植物 生物质炭 土壤理化性质 化感自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冉漫雪 孙东宝 丁军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8,79,共9页
为探究北方旱作区高效合理的种植模式,选取玉米和毛叶苕子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轮作和连作与间作和单作相结合,共设置玉米轮作单作、毛叶苕子轮作单作、玉米连作单作、毛叶苕子连作单作、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 为探究北方旱作区高效合理的种植模式,选取玉米和毛叶苕子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轮作和连作与间作和单作相结合,共设置玉米轮作单作、毛叶苕子轮作单作、玉米连作单作、毛叶苕子连作单作、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玉米轮作间作、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玉米/毛叶苕子连作间作(玉米连作间作、毛叶苕子轮作间作)共6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产量对种植模式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轮作和连作对间作系统中种间关系及生物多样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使毛叶苕子产量显著提升12.66%~21.11%;间作相比于单作使玉米产量显著提升21.92%~26.66%,而使毛叶苕子产量显著降低7.46%~16.43%。不同种植模式中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为1.04~1.09,与单作相比,间作系统存在间作优势,由于玉米的偏土地当量比大于毛叶苕子,且作物竞争强度均小于0,因此间作系统中作物的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且玉米是间作中的优势作物。当种植制度由连作改变为轮作,可通过显著减少种间竞争的方式,驱动玉米和毛叶苕子间作系统增产增效的生物多样性效应由选择效应向互补效应转变。生物多样性效应与作物增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互补效应和净效应与毛叶苕子增产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间作系统中,产量优势源于系统中劣势作物的产量提升。综上所述,山西晋中旱作农业区实施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种植模式可通过改变作物种间竞争关系来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间作 作物产量 种间关系 选择效应 互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继权 童建 +1 位作者 李家陶 薛存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0,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及机制,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及机制,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提升耕地复种指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作用效果依然存在。(2)从农业功能区、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作物熟制类型和自然灾害程度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多熟制南方地区和高受灾率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检验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能通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这三个路径来提升耕地复种指数。(4)门槛效应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复种的作用随着建设费用增加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性,门槛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复种的边际效应要明显大于门槛后。研究结论:应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机制,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合理配置建设资金,有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复种效应 粮食安全 连续型DID模型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