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数 被引量:16
1
作者 蒋福宾 曾华辉 +2 位作者 杨正业 李俊杰 宋宝玲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66-1170,共5页
以芘(Py)为荧光探针,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用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根据芘的荧光强度比(I1/I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测定了二(N-脱氢枞基-N,N-二甲基)-N,N′-(1,3-亚丙基)溴化二... 以芘(Py)为荧光探针,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用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根据芘的荧光强度比(I1/I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测定了二(N-脱氢枞基-N,N-二甲基)-N,N′-(1,3-亚丙基)溴化二铵(DDMPDAB)、二(N-脱氢枞基-N,N-二甲基)-N,N′-(1,3-(2-羟基)亚丙基)氯化二铵(DDMHPDAC)和二(N-脱氢枞基-N,N-二甲基)-N,N′-(1,6-亚己基)溴化二铵(DDMHDAB)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CMC值。结果表明,测定值和使用表面张力法测定的值基本一致,分别为2×10^-5、8×10^-5和6×10^-5mol/L。当猝灭剂CPC的浓度在0.04-0.1 mmol/L范围时,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3种产物的胶束聚集数。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5-15倍CMC时,胶束聚集数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用外推法分别得到3种产物的临界胶束聚集数Nm分别为10、19和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 双子表面活性剂 荧光探针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双酯双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韩利娟 李丽娜 +3 位作者 罗平亚 叶仲斌 樊力 陈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2-325,346,共5页
以脂肪酸、二甘醇、氯磺酸为原料,经酯化、磺化反应制备了4种二甘醇双(α-磺酸钠)烷基羧酸酯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表面活性和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脂肪酸双酯双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 以脂肪酸、二甘醇、氯磺酸为原料,经酯化、磺化反应制备了4种二甘醇双(α-磺酸钠)烷基羧酸酯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表面活性和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脂肪酸双酯双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比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低1~2个数量级和更强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稳态荧光猝灭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数随着烷烃链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张力 胶束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荧光探针法研究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10
3
作者 宋丹丹 梁生康 +1 位作者 王江涛 王修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71-2175,共5页
应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内脂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Nagg),并考察了添加无机电解质和短链脂肪醇对槐糖内酯CMC的影响。结果表明,槐糖内酯的CMC为1.3×10-4 mol.L-1,并随加入电解质浓度的升高而... 应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内脂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Nagg),并考察了添加无机电解质和短链脂肪醇对槐糖内酯CMC的影响。结果表明,槐糖内酯的CMC为1.3×10-4 mol.L-1,并随加入电解质浓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外加短链脂肪则使其CMC值升高;在4~8倍的CMC浓度范围内,槐糖内酯溶液Nagg随其浓度增大而增大,但胶束聚集数较小,为4~8个;激光纳米粒径结果显示槐糖内酯胶束动态直径较大且分布较为集中,平均约为90nm。槐糖内酯胶束具有聚集数小而直径大的特点,表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排列较为松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荧光探针 槐糖脂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及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二苄醚双季铵盐的合成及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被引量:6
4
作者 朱海林 胡志勇 +1 位作者 王建龙 曹端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74-1378,共5页
以长碳链溴代烷、N,N-二甲基乙醇胺和对二溴苄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疏水链长的烷基二苄醚双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10-B-10,12-B-12,14-B-14),采用FTIR、1H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稳态荧光法测定了3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 以长碳链溴代烷、N,N-二甲基乙醇胺和对二溴苄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疏水链长的烷基二苄醚双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10-B-10,12-B-12,14-B-14),采用FTIR、1H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稳态荧光法测定了3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结果表明,采用荧光法测定的CMC与表面张力法所得的值基本一致,随着疏水链长从10增加至14,CMC从3.24 mmol/L降至0.056 mmol/L。采用外推法得到3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聚集数(N m)分别为6.98(10-B-10),3.87(12-B-12)和1.62(14-B-14)。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该类表面活性剂在CMC以上易生成囊泡,盐的加入会诱导囊泡转变成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 平均流体力学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卜芳 王栋 +1 位作者 闫杰 杨飞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18,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复杂体系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型,通过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其在水相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测定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 为了深入了解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复杂体系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型,通过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其在水相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测定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离解度β、胶束聚集数n和表面过剩吸附量Γs。由CMC与温度T的关系,应用准相分离模型计算了胶束化热力学参数ΔmicG0、ΔmicH0和ΔmicS0,结果表明ΔmicG0为负值,而且随温度变化很小,ΔmicH0的值相对于TΔmicS0来说小得多,表明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热力学参数 胶束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聚集行为 被引量:5
6
作者 周从山 杨涛 +1 位作者 张建策 曾艳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5-227,286,共4页
用芘(Py)荧光探针法测定了添加少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Nm)。在一定范围内,SDS的CMC与CTAB的添加量〔x=c(CTAB)/c(SDS)〕有如下定量关系:ln〔CMC/(mmol/L)〕=0.69-10.48... 用芘(Py)荧光探针法测定了添加少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Nm)。在一定范围内,SDS的CMC与CTAB的添加量〔x=c(CTAB)/c(SDS)〕有如下定量关系:ln〔CMC/(mmol/L)〕=0.69-10.48x。当x=1/80时,SDS的胶束聚集数为92。x=1/40时,SDS的胶束聚集数为122。SDS的胶束聚集数随着CTAB的添加量迅速增加。因此,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合成介孔催化剂的模板剂,可以调控介孔催化剂的孔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 荧光探针法 SDS CT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三酯三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聚乙烯醇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新宝 徐丽 +3 位作者 孟校威 韩志慧 雒廷亮 刘国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49,共5页
通过黏度、电导率、表面张力、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柠檬酸三酯三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TAC)与水溶性中性聚合物聚乙烯醇(PV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VA与CTTAC混合体系表现出异常的黏度行为;CTTAC/PVA... 通过黏度、电导率、表面张力、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柠檬酸三酯三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TAC)与水溶性中性聚合物聚乙烯醇(PV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VA与CTTAC混合体系表现出异常的黏度行为;CTTAC/PVA混合溶液的电导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下随着Pv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随着PV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TTAC/PVA混合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由0.33mmol·L^-1降为0.15mmol·L^-1;最大紫外吸收峰发生了红移;胶束聚集数由单组分表面活性剂体系的9个-16个降低为3个-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三酯三季铵盐 聚乙烯醇 黏度 电导率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志桥 韩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3,86,共5页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3种不同结构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APE)表面活性剂增溶芘后的稳态荧光光谱,建立了FAP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胶束聚集数(Nm)的测试方法。确定了荧光探针...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3种不同结构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APE)表面活性剂增溶芘后的稳态荧光光谱,建立了FAP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胶束聚集数(Nm)的测试方法。确定了荧光探针芘的适宜浓度Cp为6×10-6 mol/L,猝灭剂的适宜浓度CQ取0.06~0.12mmol/L,根据I336/I394与FAPE浓度变化的关系,可得到直链、支链、芳香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0.2mmol/L、0.1mmol/L、0.05mmol/L。直链、支链、芳香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临界胶束聚集数依次为1168、255、6.0。结果表明,同系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碳链结构呈现出由直链→支链→芳香族,以及临界胶束浓度和聚集数依次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法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胶团特性模型
9
作者 张金利 杨雪松 +2 位作者 李韡 韩永才 王保国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5,共4页
针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和胶团聚集数的预测问题,从热力学角度出发,考虑了尾基转换自由能、尾基变形自由能、胶团中心 水界面自由能和头基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建立了单一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直接预测非离子... 针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和胶团聚集数的预测问题,从热力学角度出发,考虑了尾基转换自由能、尾基变形自由能、胶团中心 水界面自由能和头基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建立了单一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直接预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的临界胶团浓度、胶团聚集数和胶团尺寸分布,与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自组装 临界胶团浓度 胶团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存在时十四烷基甜菜碱的聚集行为
10
作者 陈爱民 徐桂英 +2 位作者 杨延莲 张莉 沈强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表面张力和稳态荧光光谱的测定 ,探讨了黄原胶 (XC)存在时十四烷基甜菜碱 (C14 BE)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 ,少量XC存在时 ,有利于C14 BE在溶液表面上聚集 ,从而提高了C14 BE降低水表面张力的效率。XC含量较大时 ,C14 BE与XC在 [C14 B... 通过表面张力和稳态荧光光谱的测定 ,探讨了黄原胶 (XC)存在时十四烷基甜菜碱 (C14 BE)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 ,少量XC存在时 ,有利于C14 BE在溶液表面上聚集 ,从而提高了C14 BE降低水表面张力的效率。XC含量较大时 ,C14 BE与XC在 [C14 BE] <cmc时即开始聚集成复合物 ;C14 BE胶束平均聚集数N随XC含量增大而减小 ,但[C14 BE] =0 0 1mol·dm-3,疏水因子I1/I3 随XC含量增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现象归因于XC与C14 BE分子通过两者的极性基团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十四烷基甜菜碱 疏水因子 平均聚集数 临界聚集浓度 两性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聚集数 被引量:42
11
作者 方云 刘雪锋 +4 位作者 夏咏梅 杨扬 蔡琨 徐廷穆 赵宪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28-831,共4页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 SDS和 AS的胶束聚集数 (Nm).以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二苯甲酮的适宜浓度取小于 1.00 mmol· L- 1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 SDS和 AS的胶束聚集数 (Nm).以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二苯甲酮的适宜浓度取小于 1.00 mmol· L- 1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 5~ 9倍 cmc时, Nm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而随温度的变化略有波动 .cSAA=cmc时, Nm值为一本征值,定义为临界胶束聚集数 [Nm].[Nm]值可从 Nm- cSAA实验曲线外延得到 .25℃时 SDS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Nm]为 57; 40℃时 SDS的 [Nm]为 49, AS的 [Nm]为 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胶束聚集数 表面活性剂 荧光探针 胶束聚集数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磺酸钠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水溶性大分子二元体系的临界类胶束聚集数 被引量:13
12
作者 夏咏梅 方云 +1 位作者 刘雪锋 蔡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911-1914,共4页
将对应于γ~ lgc双拐点体系第一拐点 c1 的 Np 定义为第一临界类胶束聚集数 [Np]1 .实验结果表明 ,[Np]1 是依赖于表面活性剂结构以及大分子结构的不变量或结构本征值 。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水溶性大分子 二元体系 临界类胶束聚集数 稳态荧光猝死 SDS AS P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浓溶液的胶束行为与其溶液体相行为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方博 方云 吴丽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溶液与/不与无机电解质氯化钠共存时的溶液胶束行为。通过表面张力、稳态荧光猝灭、超滤以及粘度测量等探讨了该胶束行为与其粘度间的相关性。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溶液与/不...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溶液与/不与无机电解质氯化钠共存时的溶液胶束行为。通过表面张力、稳态荧光猝灭、超滤以及粘度测量等探讨了该胶束行为与其粘度间的相关性。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溶液与/不与氯化钠共存时,对应于不同SDS浓度区域和相应的不同胶束形状时,胶束聚集数Nm、溶液本体的平衡单体浓度cUF及粘度η三者间有明显的相关性。Nm、cUF及η呈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无盐体系中,当SDS浓度低于15~17倍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相应的胶束构型为球状:约17倍和46倍cmc后,Nm陡升,相应的胶束构型分别由球状而棒状而后六角棒状。60倍cmc后,胶束进入层状结构。在含有质量分数为2%NaCl的体系中.观察到了更多的对应于不同胶束形状的胶束聚集数变化阶段.前期的变化趋势与无盐状态相一致;但当SDS浓度约为370倍cmc后,此时SDS达到了饱和溶解度并发生分相。在一种胶束形成并达到平衡的前半阶段,粘度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当胶束从一种形状向另一种形状的转变过程中,粘度随SDS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聚集数 平衡浓度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羟丙基磺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洁 林泽云 +2 位作者 黄以军 董莉莉 刘雪锋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3-氯-2-羟基丙磺酸钠与n-十二烷基咪唑为原料,合成了两性型离子液体(IL)表面活性剂1-(2-羟丙基磺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HPSDim),通过ESI-MS,FTIR及1HNMR表征其分子结构;分别用表面张力法和稳态荧光法测定了35℃时HPSDim在0.5 mol... 以3-氯-2-羟基丙磺酸钠与n-十二烷基咪唑为原料,合成了两性型离子液体(IL)表面活性剂1-(2-羟丙基磺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HPSDim),通过ESI-MS,FTIR及1HNMR表征其分子结构;分别用表面张力法和稳态荧光法测定了35℃时HPSDim在0.5 mol·L-1的NaCl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均胶束聚集数(Nm)等表面活性参数。结果表明,HPSDim的Krafft点高达(65.8±0.5)℃,但在室温下易溶于0.5 mol·L-1的NaCl水溶液中;表面张力法测得其cmc为0.98 mmol.L-1(荧光探针法为1.0 mmol·L-1);在6.0~8.0 mmol·L-1范围内,Nm随HPSDim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大,推算其临界胶束聚集数(Nm,c)为30.9;其堆积参数(Pc)为0.40,推测HPSDim胶束形状可能为柱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2-羟丙基磺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 Krafft点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甲基-9-癸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协同效应研究
15
作者 许德锟 方银军 刘雪锋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25-831,共7页
为了改善绿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N-二甲基-9-癸烯酰胺(NADA)水溶性较差的缺陷,将NADA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并考察了NADA和SDS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ADA与SDS复配后二者之间产生正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改善... 为了改善绿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N-二甲基-9-癸烯酰胺(NADA)水溶性较差的缺陷,将NADA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并考察了NADA和SDS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ADA与SDS复配后二者之间产生正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改善NADA在水中的溶解性,当SDS的摩尔分数xS>0.05时,NADA-SDS复配体系水溶液(其中NADA的质量分数为1%)在25℃时呈澄清透明。NADA-SDS混合胶束可以明显地提高NADA-SDS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当NADA的摩尔分数xN=0.5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NADA-SDS总浓度计)具有最小值(约为4.04 mmol/L),且混合胶束的临界胶束聚集数([Nm])具有最大值(约为76);与SDS相比,NADA与SDS复配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更低,在xN=0.9时,cmc处对应表面张力(γcmc)具有最小值(约为28.44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体系 协同效应 N N-二甲基-9-癸烯酰胺 十二烷基硫酸钠 临界胶束聚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