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德清野化放飞朱鹮越冬期的觅食地选择
1
作者 邱国强 姜家虎 +5 位作者 张泽东 刘小甜 袁李莹 代雯雯 徐向龙 丁长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浙江德清于2014年开展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飞,初步建立了我国南方的第一个朱鹮野化放飞种群,但目前对该种群越冬期的觅食地选择情况尚不完全清楚,制定保护对策缺乏依据。2024年1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确定了浙江德清野化放飞朱鹮... 浙江德清于2014年开展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飞,初步建立了我国南方的第一个朱鹮野化放飞种群,但目前对该种群越冬期的觅食地选择情况尚不完全清楚,制定保护对策缺乏依据。2024年1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确定了浙江德清野化放飞朱鹮的觅食地,并采集36个觅食地样方的生境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德清朱鹮越冬期觅食地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越冬期,德清朱鹮主要在“晾晒”养殖塘、养殖塘边坡与冬水田觅食;朱鹮选择利用的养殖塘边坡较缓,均不大于22°,且水深不超过20 cm;大部分觅食地(94.4%)的土壤松软、人为干扰程度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隐蔽地因子、觅食地因子、干扰因子、开阔度因子和土壤因子。德清朱鹮在越冬期倾向于选择距林地与河道较近(隐蔽地因子)、站立处坡度较小且水深较浅(觅食地因子)、距居民点较远和干扰程度较低(干扰因子)、较为开阔(开阔度因子)以及土壤较为松软(土壤因子)的区域觅食。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德清朱鹮野化放飞种群在越冬期选择的觅食地类型与已有研究中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情况有所不同,反映了朱鹮在我国南方地区放飞后对当地栖息地的适应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统筹协调,“错峰”调配养殖户在冬季排水晒塘的时间,同时对部分关键区域的养殖塘边坡进行平缓化修复,保证朱鹮在越冬期能持续拥有食物资源丰富的适宜觅食地。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朱鹮栖息地修复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未来我国南方地区的朱鹮野化放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越冬期 觅食地特征 主成分分析 养殖塘 冬水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陕西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可持续性及保护对策
2
作者 王华强 仝艺玮 +1 位作者 张雅帅 于晓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从7只增长到约4 400只,若干再引入计划也分别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相继实施。过去的研究表明,种群统计随机性、灾害和种群性比等因素是影响朱鹮野生种群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对影响朱鹮再引入种群长期稳定维持的因素却知之甚少,这严重阻碍了在释放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优先保护计划。本研究在野外收集了2014—2023年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生活史监测数据,利用基于个体的Vortex模型(Version 10.0),将朱鹮移动的适应模式与环境容纳量、死亡率、扩散、性比和灾害频率相结合,预测该种群的未来生存能力。结果发现,铜川朱鹮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存活概率为99.10%,种群规模估计值为508只,种群遗传多样性估计值为0.930 4。敏感性分析表明,种群大小和灭绝概率主要取决于环境容纳量、幼鸟死亡率和扩散存活率。因此,后续的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环境容纳量、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扩散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种群生存力分析 环境容纳量 死亡率 扩散 再引入 漩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性别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邱国强 杜美衡 +4 位作者 白洪青 刘小甜 杨永春 宋厚辉 牛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0-674,共5页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因此性别鉴定将对其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朱鹮性别的分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染色体连锁的染色体解旋酶DNA结合蛋白CHD基因及EcoRⅠ片段的PCR鉴定方法,以期进行有效的人工繁育工作,实现对朱鹮种群的保护及规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性别鉴定 CHD基因 EE0.6序列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董寨保护区再引入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4
作者 蔡德靖 黄华 +4 位作者 黄治学 朱家贵 王科 祝文平 刘进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9-414,共6页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种群 同步调查 夜宿地 种群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永德 范光丽 +3 位作者 雷初朝 孙维斌 蓝贤勇 陈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5-918,共4页
首次利用RMAPD标记对43只洋县人工饲养朱鹮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MAPD技术的稳定性与多态性比RAPD高。12对引物共扩增出2147条带纹,93条具有多态性。朱鹮的条带共享率为0.71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3.664,反映群体内个体间... 首次利用RMAPD标记对43只洋县人工饲养朱鹮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MAPD技术的稳定性与多态性比RAPD高。12对引物共扩增出2147条带纹,93条具有多态性。朱鹮的条带共享率为0.71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3.664,反映群体内个体间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多态性较低,需要加强对朱鹮的遗传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遗传多态性 RM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不同生长发育期鸣声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敏 吴晓民 +3 位作者 任建设 张军风 李亚微 王安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4-728,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朱鹮各生长阶段鸣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为朱鹮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保护朱鹮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分析技术,对朱鹮鸣叫声从时域、频域和时频三方面进行了特征定量分析。结果... 目的通过研究朱鹮各生长阶段鸣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为朱鹮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保护朱鹮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分析技术,对朱鹮鸣叫声从时域、频域和时频三方面进行了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朱鹮雏鸟鸣声单调,频域特征为没有固定主频,频谱为一个包络,声谱图结构表现出高度的音节重复,形状为针形;幼鸟鸣声信号振幅较小,与雏鸟声谱图最大区别在于每声信号都出现多条频带,各频带之间近似有等间隔的关系,属多谐波;日常召唤声声谱图属多谐波,频带形状呈拱型;警戒驱赶声振幅较大,每声信号含多个脉冲组,声谱图属多谐波。结论朱鹮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之间特征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鸣声 时域 频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养朱鹮种群繁殖前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炜 申琦 +4 位作者 马清义 李新春 张强 田瑞 陈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3,156,共4页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约占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朱鹮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00~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在10: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鹮的活动节律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鹮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次数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笼养 昼间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RMAPD扩增体系的正交试验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永德 范光丽 +3 位作者 雷初朝 常秀云 张军凤 陈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8-32,共5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TaqDNA聚合酶、dNTP、微卫星引物和随机引物浓度等方面对朱鹮RMAPD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朱鹮RMAPD扩增的最佳体系为:10×Buffer 2.0μL,MgCl23.13 mmol/L,TaqDNA聚合酶1 U,dNTP 0.10 mmol/L,微...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TaqDNA聚合酶、dNTP、微卫星引物和随机引物浓度等方面对朱鹮RMAPD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朱鹮RMAPD扩增的最佳体系为:10×Buffer 2.0μL,MgCl23.13 mmol/L,TaqDNA聚合酶1 U,dNTP 0.10 mmol/L,微卫星引物0.20μmol/L,随机引物0.50μmol/L,模板DNA 3.75 mg/L,最后补ddH2O至20μL。将该体系用于朱鹮RMAPD分析,得到了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的朱鹮RMAPD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RMAPD 扩增体系 正交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游荡期的生态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中裕 王琦 翟天庆 《四川动物》 CSCD 2000年第2期60-61,共2页
本文对朱游荡期的夜宿地、觅食地。
关键词 朱Huan 游荡期 夜宿地 觅食地 日活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养朱鹮耗氧量的测定
10
作者 王杨科 张宏杰 +4 位作者 江海 王琦 李丽霞 路保忠 翟天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4-86,共3页
应用小型动物能量代谢测定方法,测定17只人工饲养朱的标准耗氧率.结果表明,17只朱的平均标准耗氧率为917.88 mL/(kg.h),其中,雌性朱的耗氧率1 147.18±277.83 mL/(kg.h),雄性为714.07±60.92 mL/(kg.h).表明年龄、性别和... 应用小型动物能量代谢测定方法,测定17只人工饲养朱的标准耗氧率.结果表明,17只朱的平均标准耗氧率为917.88 mL/(kg.h),其中,雌性朱的耗氧率1 147.18±277.83 mL/(kg.h),雄性为714.07±60.92 mL/(kg.h).表明年龄、性别和体重对标准耗氧率的影响较大,雌性朱的标准耗氧率大于雄性,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标准耗氧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标准耗氧率 年龄 性别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佳能 王娟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8,共7页
为初步了解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并对其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用药监测及预防,对采集自成年健康朱鹮的11份肛拭子进行了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11只朱鹮肛拭子中分离到9株大肠... 为初步了解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并对其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用药监测及预防,对采集自成年健康朱鹮的11份肛拭子进行了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11只朱鹮肛拭子中分离到9株大肠埃希氏菌、7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和4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分别为81.8%、63.6%和36.4%。药敏试验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磺胺异噁唑、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药物的耐药性较强,产气荚膜梭菌仅对磺胺类药物表现出较强耐药性。初步鉴定朱鹮的肠道正常菌群中存在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并检测分析了各菌株的耐药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和防控朱鹮消化道疾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产气荚膜梭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地区野生朱鹮个体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庆保平 叶元兴 +3 位作者 张亚祖 赵伟 段英 田秀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98,共6页
2017年7月—2020年6月,在陕南地区进行调查监测过程中,共收集到朱鹮(Nipponia nippon)死亡个体273只,其中包括雏鸟15只、幼鸟153只、成鸟105只。对其死亡时间、地域分布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朱鹮的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和1—2... 2017年7月—2020年6月,在陕南地区进行调查监测过程中,共收集到朱鹮(Nipponia nippon)死亡个体273只,其中包括雏鸟15只、幼鸟153只、成鸟105只。对其死亡时间、地域分布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朱鹮的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和1—2月;洋县境内死亡朱鹮数量占死亡总数的70%以上;朱鹮死亡原因包括疾病、机械性损伤、天敌捕食、坠巢、溺水、电击、盗猎、中毒、先天残疾,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未知死因共11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死亡原因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朱鹮人工繁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海琼 陈绪玲 李裕冬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方案。2017—2019年四川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107只,发现弃卵雄鸟6例、死亡胚胎78例、育雏期疾病8种共94例。经分析,弃卵行为可能是由外界干扰造成,胚胎死亡则可能与亲鸟营养缺乏相关,而育雏期疾病大都由饲喂不当、育雏环境管控不严、雏鸟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加强朱鹮繁殖期和育雏期的管理、改善朱鹮亲鸟和雏鸟的营养水平有助于减少朱鹮人工繁育中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人工繁育 蛋破损 胚胎死亡 育雏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年来朱鹮的保护经验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10
14
作者 闫鲁 黄治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0-896,共7页
为了进一步复壮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梳理了1981—2016年(35年间),中国政府对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专门的... 为了进一步复壮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梳理了1981—2016年(35年间),中国政府对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专门的朱鹮保护机构,采用“保护站+农户”的管理模式对朱鹮开展保护监测,不断改善朱鹮繁殖区、游荡区和越冬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野生种群的稳步发展。其后,通过迁地保护——笼养种群的建立和再引入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扩展了朱鹮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截至2016年底,人工饲养朱鹮数量1020只,野外朱鹮数量2016只,共计3036只。同时,在朱鹮各个领域研究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由于朱鹮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需要制定长远的总体规划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发朱鹮品牌,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集群带动农民脱贫和朱鹮栖息地环境改善,实现朱鹮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就地保护 再引入 人工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现地保护研究
15
作者 史东仇 王开锋 张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31-133,共3页
朱(Nipponianippon)是当今世界著名濒危鸟类,从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围绕保护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保护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论述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为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现地保护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朱种群结构及血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路宝忠 翟天庆 +1 位作者 张跃明 庚志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98-104,共7页
朱目前仅有一个孤立的野生种群于陕西洋县境内,数量仅30多只,本研究采用环志标识的方法,集9年的野外监测资料,对朱野生种群的性比、年龄结构、配对繁殖行为和配偶个体间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朱野生种群的配偶个体... 朱目前仅有一个孤立的野生种群于陕西洋县境内,数量仅30多只,本研究采用环志标识的方法,集9年的野外监测资料,对朱野生种群的性比、年龄结构、配对繁殖行为和配偶个体间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朱野生种群的配偶个体在自然选择配对过程中回避近亲的现象.确认了目前野生朱种群是一个年轻的性比基本合理的发展型种群.如果采取有效保护拯救措施,对环境、天敌和人为干扰因素加以控制,这一濒危物种的数量将会得到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 种群结构 血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朱鹮野化放飞试验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万云 常秀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87-89,共3页
朱鹮野化放飞试验项目是朱鹮种群野外扩展,缓解其濒危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拯救朱鹮的必然选择.阐述了陕西省朱鹮野化放飞试验项目的实施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及保障措施、朱 鹮野化放归地点、建设内容和资金来源、实施计划及预期... 朱鹮野化放飞试验项目是朱鹮种群野外扩展,缓解其濒危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拯救朱鹮的必然选择.阐述了陕西省朱鹮野化放飞试验项目的实施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及保障措施、朱 鹮野化放归地点、建设内容和资金来源、实施计划及预期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为实施放飞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野化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巢址选择
18
作者 朱家贵 黄治学 +4 位作者 王科 蔡德靖 祝文平 席学博 王代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197,共6页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朱鹮(Nipponia nippon)保护计划,促进朱鹮再引入,壮大野外种群规模,2014—2019年7—11月,对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35个巢址及其周边3 m×3 m样方的22个生境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大多数巢筑于针阔混交...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朱鹮(Nipponia nippon)保护计划,促进朱鹮再引入,壮大野外种群规模,2014—2019年7—11月,对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35个巢址及其周边3 m×3 m样方的22个生境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大多数巢筑于针阔混交林(n=23)和针叶林(n=10)。在野化放飞初期,朱鹮对营巢树种选择相对多样,但后期对大别山低山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显现明显的偏好(n=27,占81.8%)。筑巢树的平均胸径(35.53±9.82)cm,平均高度(16.07±2.27)m,巢距地面平均高度(12.58±1.70)m (n=33)。各巢间主要在巢树胸径大小、巢址距觅食地或乡县交通干道远近以及巢点上下郁闭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巢位大多数选择在树中位(n=18)或上位(n=11)。巢距交通干道较近对朱鹮繁殖孵化有一定干扰,巢距觅食地远近对朱鹮幼鸟的成活率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再引入野化放飞朱鹮的巢址选择规律,对朱鹮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 巢址选择 河南董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