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交换耦合膜分离技术回用电镀废水中Cr(Ⅵ)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国昌 冯世业 +4 位作者 李浩 周从章 黄振华 李雪梅 吕经烈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0-243,共4页
为实现电镀废水中6价铬离子(Cr(Ⅵ))回用,将纳滤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耦合,建立了1 m3/h中试试验装置。含Cr(Ⅵ)废水经离子交换纤维吸附处理,出水Cr(Ⅵ)质量浓度≤0.08 mg/L,可达标排放;将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饱和后再生,获得5 000 mg/L以上... 为实现电镀废水中6价铬离子(Cr(Ⅵ))回用,将纳滤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耦合,建立了1 m3/h中试试验装置。含Cr(Ⅵ)废水经离子交换纤维吸附处理,出水Cr(Ⅵ)质量浓度≤0.08 mg/L,可达标排放;将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饱和后再生,获得5 000 mg/L以上Cr(Ⅵ)浓缩液,同时含有Cl-。采用纳滤膜处理该浓缩液,将Cr(Ⅵ)与Cl-分离。对比研究了运行压力和离子质量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由此筛选较适宜膜产品。结果表明:进水Cr(Ⅵ)质量浓度为3 680mg/L,Cl-质量浓度为16 049 mg/L,运行压力为0.7 MPa,Cr(Ⅵ)截留率为80%,Cl-完全透过;溶液p H=8和p H=11时纳滤膜对Cr(Ⅵ)、Cl-分离效果无显著差异;经过60 d试验纳滤膜的脱盐性能无衰减。将离子交换与纳滤技术耦合,连续运行,能获得Cr(Ⅵ)质量浓度为3 200 mg/L、Cl-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浓缩液。研究表明,集成工艺整体可行,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分离过程 离子交换纤维 电镀废水 铬离子 纳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电镀废水中痕量Cr(Ⅵ)的高灵敏光度法 被引量:20
2
作者 夏畅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6-57,58,共3页
利用偶氮胂Ⅲ与Cr2O72 - 的褪色反应, 对含Cr6 + 电镀废水中痕量铬( Ⅵ) 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在硝酸介质中褪色反应具有高的灵敏度, 反应产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3 .9 ×106 L·mol - 1 ·cm ... 利用偶氮胂Ⅲ与Cr2O72 - 的褪色反应, 对含Cr6 + 电镀废水中痕量铬( Ⅵ) 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在硝酸介质中褪色反应具有高的灵敏度, 反应产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3 .9 ×106 L·mol - 1 ·cm - 1 。铬( Ⅵ) 含量在0 .0 ~40 .0 μg/L 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该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的铬( Ⅵ) ,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偶氮胂 电镀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Cr(Ⅵ) 被引量:8
3
作者 徐瑞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21-1223,共3页
利用二甲基吲哚羰花青(DIC)染料与Cr(Ⅵ)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对含Cr(Ⅵ)电镀废水中痕量铬(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H_2SO_4介质中,甲苯萃取显色反应物具有高的灵敏度,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0nm;摩尔吸光系数为2.5×10~5L·m... 利用二甲基吲哚羰花青(DIC)染料与Cr(Ⅵ)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对含Cr(Ⅵ)电镀废水中痕量铬(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H_2SO_4介质中,甲苯萃取显色反应物具有高的灵敏度,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0nm;摩尔吸光系数为2.5×10~5L·mol(-1)·cm^(-1)。Cr(Ⅵ)量在0.01~2.1mg·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的铬(Ⅵ),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铬() 含量测定 萃取光度法 二甲基吲哚羰花青染料 显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分离模拟电镀废水浓缩液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浩 李雪梅 +2 位作者 刘国昌 吕经烈 周从章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46,共4页
实验通过纳滤分离模拟电镀废水浓缩液中Cr(Ⅵ)与氯离子,研究了运行时间、运行压力、离子浓度和溶液pH对Cr(Ⅵ)及氯离子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运行时间和溶液高pH对Cr(Ⅵ)分离性能基本无影响;运行压力和离子浓度是影响其分离效果的... 实验通过纳滤分离模拟电镀废水浓缩液中Cr(Ⅵ)与氯离子,研究了运行时间、运行压力、离子浓度和溶液pH对Cr(Ⅵ)及氯离子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运行时间和溶液高pH对Cr(Ⅵ)分离性能基本无影响;运行压力和离子浓度是影响其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水通量实验表明,运行压力和离子浓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考察了膜性能衰减情况,结果表明,经过60天实验,膜的脱盐性能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cr()废水浓缩液 膜分离 纳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的钛柱撑改性及吸附电镀废水中的Cr(Ⅵ)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顺景 徐少辉 周仲魁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研究了以钛酸丁酯Ti(n-C4H9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柱化剂,再用所制备钛柱化剂对膨润土进行钛柱撑钠化改性。借助SEM与XRD表征了钛柱撑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物相。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改性膨润土用量对... 研究了以钛酸丁酯Ti(n-C4H9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柱化剂,再用所制备钛柱化剂对膨润土进行钛柱撑钠化改性。借助SEM与XRD表征了钛柱撑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物相。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改性膨润土用量对电镀废水中Cr(Ⅵ)吸附去除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改性后膨润土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明显;对100 mL初始质量浓度4.0 mg/L、pH=4.0的含Cr(Ⅵ)溶液,在改性膨润土用量10 g/L、室温9 min条件下吸附,Cr(Ⅵ)吸附率达98.0%;废水pH对Cr(Ⅵ)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Cr(Ⅵ)饱和吸附量为3.05 mg/g,吸附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钛柱撑改性膨润土的循环使用性能还需进一步改进,后续应采取复合改性方式进一步提高其对Cr(Ⅵ)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柱撑 膨润土 改性 溶胶-凝胶法 cr() 吸附 电渡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0-插层化合物去除电镀废水Cr^6+研究
6
作者 鲁蕴甜 王力春 +2 位作者 于治森 邓靖 王森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4-67,72,共5页
采用稳定化纳米Fe^9-插层化合物(GICs)作为吸附剂去除电镀废水中的Cr^6+,降低Cr^6+对环境的污染,采用X射线衍粉末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Fe^0-GI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为9.5CP的质量浓度为70 mgL,催化... 采用稳定化纳米Fe^9-插层化合物(GICs)作为吸附剂去除电镀废水中的Cr^6+,降低Cr^6+对环境的污染,采用X射线衍粉末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Fe^0-GI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为9.5CP的质量浓度为70 mgL,催化剂用量为5 gL,吸附还原停留时间60 min的条件下,Cr^6+去除率达到99.8%,处理后的CP的质量浓度仅为0.08 mgL,经处理后的废水铬含量达到GB21900-2008的电镀废水排放要求,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电镀废水Cr^6+降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层化合物 零价铁 电镀废水 cr^6+ 高效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渗透协同电还原处理电镀含铬废水效能探究
7
作者 刘子曼 张捍民 路梦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3,60,共6页
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金属铬危害大、难去除的问题,探究利用正渗透(FO)技术截留浓缩模拟含铬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液温度和pH的增加,水通量和截留效果均提升。在FO模式、40℃、pH=8.5条件下,可达到13.73 L/(m^(2)·h)的水... 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金属铬危害大、难去除的问题,探究利用正渗透(FO)技术截留浓缩模拟含铬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液温度和pH的增加,水通量和截留效果均提升。在FO模式、40℃、pH=8.5条件下,可达到13.73 L/(m^(2)·h)的水通量和89.12%的Cr(Ⅵ)截留率。循环实验结果表明,CTA膜处理含铬废水具有可重复利用性。电化学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正渗透浓缩后,Cr(Ⅵ)的去除率达到62.13%,是浓缩之前的2.16倍,是普通浓缩的4.77倍。FO过程中的反向溶质扩散对还原效率提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电镀废水 cr() 电化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屑法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试验及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少雄 黄功浩 黄美燕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3年第6期28-30,共3页
介绍了一种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方法———铁屑法,就该法对六价铬去除率的影响因素:pH、铁屑用量、搅拌时间进行了静态试验,得到了较佳的反应工艺参数。在静态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以铁屑为填料的反应柱动态处理废水的效果,并成功地运用... 介绍了一种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方法———铁屑法,就该法对六价铬去除率的影响因素:pH、铁屑用量、搅拌时间进行了静态试验,得到了较佳的反应工艺参数。在静态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以铁屑为填料的反应柱动态处理废水的效果,并成功地运用于电镀废水的实际处理。结果表明:六价铬的去除率达到99.9%以上,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屑法 含铬废水 电镀废水 六价铬 去除率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玉凤 赵春英 赵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46,共4页
分别以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及焦亚硫酸钠为还原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还原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还原剂、还原反应时间及工业成本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焦亚硫酸钠投加质量浓度为理论量的... 分别以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及焦亚硫酸钠为还原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还原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还原剂、还原反应时间及工业成本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焦亚硫酸钠投加质量浓度为理论量的1.25倍,即1.418g/L,反应t为2 min,效果最好。为了不增加后续反应中产生的污泥量,选择以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反应的中和药剂,确定出中和沉淀反应t为3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还原法 沉淀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化稻秆吸附剂处理含铬电镀废水
10
作者 文永林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46,共6页
采用碱化稻秆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的Cr(Ⅵ)进行吸附研究,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p H、碱化稻秆用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及粒径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稻秆具有吸附Cr(Ⅵ)的能力,且适宜的吸附条件为:吸附t为2 h,p H为2,... 采用碱化稻秆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的Cr(Ⅵ)进行吸附研究,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p H、碱化稻秆用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及粒径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稻秆具有吸附Cr(Ⅵ)的能力,且适宜的吸附条件为:吸附t为2 h,p H为2,碱化稻秆用质量为1.5 g,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及粒径为250μm,吸附率可达90%以上。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能较好地描述碱化稻秆对Cr(Ⅵ)的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反映该吸附动力学,即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的化学优惠吸附。碱化稻秆用来处理低浓度含Cr(Ⅵ)电镀废水,既可治理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化稻秆 cr() 吸附剂 吸附条件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ial coupling effects in g-C_(3)N_(4)/In_(x)Sb_(2-x)S_(3) heterojunction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under visible light 被引量:6
11
作者 YANG Ting HU Xin-yu +2 位作者 WANG Jun-tao YANG Tian-li WANG Wen-l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447-1462,共16页
A series of In_(x)Sb_(2-x)S_(3) nanosheets modified g-C_(3)N_(4)(In_(x)Sb_(2-x)S_(3)-TCN)heterojunctions with different g-C_(3)N_(4)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an in situ deposition method.All the In_(x)Sb_(2-x)S_(3)... A series of In_(x)Sb_(2-x)S_(3) nanosheets modified g-C_(3)N_(4)(In_(x)Sb_(2-x)S_(3)-TCN)heterojunctions with different g-C_(3)N_(4)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an in situ deposition method.All the In_(x)Sb_(2-x)S_(3)-TCN composites were applied as photocatalysts in Cr(Ⅵ)polluted water treatment and the results displayed that In_(x)Sb_(2-x)S_(3)-TCN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Cr(Ⅵ)under visible light through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Especially,In_(x)Sb_(2-x)S_(3)-TCN-70(70 mg g-C_(3)N_(4)) exhibited the most excellent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performance among all composites,which possessed a high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12.45 mg/g in a 30.0 mg/L Cr(Ⅵ)aqueous solution,and reduced Cr(Ⅵ)to Cr(Ⅲ)within 10 mi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DRS and P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facial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g-C_(3)N_(4)and In_(x)Sb_(2-x)S_(3) enhanced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visible light and suppressed photoinduced carrier recombination,which improved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omposites.Moreover,the photocatalyst exhibited satisfactory reduction activity and good stability after 5 cycles of Cr(Ⅵ)adsorptionphoto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x)Sb_(2-x)S_(3)-TCN PHOTOCATALYST interfacial coupling effects cr()-contained wastewater adsorption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