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Cr钢在油气田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钧 董博星 +1 位作者 赵国仙 宋洋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5,共5页
低Cr钢由于其经济性及耐蚀性突出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环境中,对于低Cr钢的腐蚀研究一直是油气田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油气田环境腐蚀的特征,介绍了在CO_(2)、H_(2)S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低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低Cr钢的腐蚀机理,... 低Cr钢由于其经济性及耐蚀性突出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环境中,对于低Cr钢的腐蚀研究一直是油气田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油气田环境腐蚀的特征,介绍了在CO_(2)、H_(2)S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低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低Cr钢的腐蚀机理,指出了低Cr钢在油气田环境中腐蚀防护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低Cr钢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油气田环境 CO_(2)腐蚀 H2S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6Al-4V合金及其表面CrN/Cr涂层热腐蚀行为研究
2
作者 栗荣枝 邓尕平 +3 位作者 程从前 蒲吉斌 曹铁山 赵杰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6-36,共11页
目的 改善海洋环境下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沉积CrN单层及CrN/Cr多层涂层。分析热腐蚀前后样品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及腐蚀前后物相组成,探究NaCl诱导下钛合金及表面涂层的高温腐蚀损伤行为。结果 ... 目的 改善海洋环境下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沉积CrN单层及CrN/Cr多层涂层。分析热腐蚀前后样品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及腐蚀前后物相组成,探究NaCl诱导下钛合金及表面涂层的高温腐蚀损伤行为。结果 钛合金样品增重曲线呈先增加后降低(表面腐蚀层严重剥落所致)的趋势,腐蚀优先发生在β相及α/β相界处。相比之下,涂层样品的腐蚀增重较低。CrN/Cr涂层腐蚀期间出现剥落现象,且涂层表面形成了厚度为2~3μm的氧化层。经分析发现,表面氧化层的形成与涂层内部Cr元素向上扩散有关,并非完全是涂层表面的直接氧化。结论 涂层的应用改善了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CrN/Cr涂层剥落与Cr元素在高温腐蚀环境下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较差有关。Cr元素的表面扩散现象破坏了涂层内部结构的完整性,成为加速涂层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crN涂层 crN/cr涂层 NACL 热腐蚀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450高速动车组车载新型综合天线气动特性研究
3
作者 蒋瑞祥 李欢 +2 位作者 何旭辉 窦垭锡 蒋志勇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2,共10页
车载天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车组车顶绕流,增大列车风阻。为满足CR450动车组整体风阻要求,亟须对车载新型天线气动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仿真,在天线中心间距为1 m和Re=7.78×10^(4)~1.95×10^(5)范围内,验证了Re、... 车载天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车组车顶绕流,增大列车风阻。为满足CR450动车组整体风阻要求,亟须对车载新型天线气动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仿真,在天线中心间距为1 m和Re=7.78×10^(4)~1.95×10^(5)范围内,验证了Re、安装方向、相互干扰对车载天线风压场和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亚临界区间内,改变Re对天线表面风压场影响较小,但当来流风速增大至500 km/h时(即环境风速15 m/s下,动车组以最高速度450 km/h运行),Re对天线表面风压及气动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通过改变天线安装方向,风压分布规律及气动力发生明显改变。2组天线相互干扰时,在亚临界区间,各个天线表面风压分布规律无明显改变,天线气动力仅产生较小变化;当Re=1.09×10^(6)时,与无干扰相比,前后端天线阻力均减小,试验结果为高速列车天线减阻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天线 cr450新型天线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气动特性 cr450动车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燃料锆包壳表面微弧氧化及Cr基复合膜高温蒸汽氧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薛文斌 李鑫 +6 位作者 王利娇 柴璐琪 周茜 王兴平 徐驰 金小越 杜建成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3,共23页
在反应堆失水事故发生时,锆包壳在高温水蒸气中会发生剧烈氧化,并释放氢气,从而引发严重的氢爆事故。通过Cr涂层能显著提高锆包壳的抗蒸汽氧化能力,涂层表面的Cr2O3膜能够显著抑制氧原子向锆基体扩散。在Cr涂层与Zr基体之间插入微弧氧化... 在反应堆失水事故发生时,锆包壳在高温水蒸气中会发生剧烈氧化,并释放氢气,从而引发严重的氢爆事故。通过Cr涂层能显著提高锆包壳的抗蒸汽氧化能力,涂层表面的Cr2O3膜能够显著抑制氧原子向锆基体扩散。在Cr涂层与Zr基体之间插入微弧氧化(MAO)绝缘中间缓冲层,能够抑制Cr/Zr互扩散,以及避免发生Cr/Zr电偶腐蚀。介绍了锆表面MAO膜及MAO/Cr基复合膜的制备工艺及膜层组织的结构特点,重点总结它们在900~1200℃蒸汽环境中的氧化动力学曲线,以及涂层结构、成分演变规律的研究现状,分析Al、Si合金元素对MAO/Cr基复合膜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还简要介绍MAO/Cr基复合膜的高能离子辐照效应,最后指出一些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MAO膜及MAO/Cr基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蒸汽氧化性能,但MAO膜在1100℃以上环境中会失去保护能力,而MAO/Cr基复合膜在1200℃蒸汽环境中仍具有较高的防护性能。MAO绝缘中间层能够抑制Cr、Zr互扩散。将Al、Si合金元素添加到Cr层中,能够进一步提高MAO/Cr复合膜的抗氧化能力,Al2O3和Zr2Si阻挡层的形成分别是MAO/CrAl和MAO/CrAlSi复合膜抗高温氧化能力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锆包壳 蒸汽氧化 cr基复合膜 互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蒿绿色合成nZVI改性生物炭去除水中Cr(Ⅵ)
5
作者 刁静茹 祝海玲 +4 位作者 沈博峰 赵梦婷 周艳姿 马锋锋 蒋煜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53-3761,共9页
利用沙蒿和玉米秸秆废弃物,通过沙蒿提取液绿色还原得到纳米零价铁(nZVI)并负载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得到复合材料CBC-nZVI,用以去除水中的Cr(Ⅵ).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以及pH值、投加量和共存离子对CBC-nZVI去除Cr(Ⅵ)的影响;... 利用沙蒿和玉米秸秆废弃物,通过沙蒿提取液绿色还原得到纳米零价铁(nZVI)并负载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得到复合材料CBC-nZVI,用以去除水中的Cr(Ⅵ).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以及pH值、投加量和共存离子对CBC-nZVI去除Cr(Ⅵ)的影响;利用SEM、FTIR、XRD和XPS对材料进行表征,探究复合材料的除Cr(Ⅵ)机制.结果表明:CBC-nZVI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数据最适合用Elovich方程描述,颗粒内扩散为主要控速步骤;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熵增过程.CBC-nZVI对Cr(Ⅵ)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材料投加量和溶液酸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适宜条件(温度为298K、pH值为2、投加量1.0g/L)下对Cr(Ⅵ)(30mg/L)的去除率达100%;溶液中共存阳离子或阴离子均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影响顺序分别为Cd^(2+)>Mg^(2+)>Ca^(2+)>Cu^(2+),CO_(3)^(2-)>Cl^(-)>NO_(3)^(-)>SO_(4)^(2-).CBC-nZVI与Cr(Ⅵ)的反应机制主要包括静电吸附、化学还原、官能团吸附和沉淀吸附等过程.nZVI将吸附在材料上的Cr(Ⅵ)还原为Cr(Ⅲ),再通过表面官能团络合和形成Cr(Ⅲ)-Fe(Ⅲ)共沉淀的方式将其去除.负载后nZVI与CBC在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过程中表现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绿色合成 cr(Ⅵ) 生物炭 纳米零价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腐植酸对人工湿地处理Cr(Ⅵ)废水的影响
6
作者 张杏锋 梁烨禧 +2 位作者 朱昱豪 王建生 高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3,143,共12页
六价铬(Cr(Ⅵ))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水体污染物,需要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Cr(Ⅵ)的水污染。该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持续运行180 d,以确定腐植酸(HA)对Cr去除的影响,并监测了种植李氏禾的湿地中Cr的氧化还原过程。与对照处理相比,HA处... 六价铬(Cr(Ⅵ))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水体污染物,需要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Cr(Ⅵ)的水污染。该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持续运行180 d,以确定腐植酸(HA)对Cr去除的影响,并监测了种植李氏禾的湿地中Cr的氧化还原过程。与对照处理相比,HA处理最终出水总Cr和Cr(Ⅵ)含量分别降低了90.36%和91.82%。HA显著促进了第2湿地区的植物生长,并提高了基质总Cr含量,但对第3和第4湿地区的植物生长和基质总Cr含量影响不大。基质和植物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1.80%~35.78%和6.68%~40.63%。HA显著降低了湿地基质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但对植物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影响不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HA改变了基质结构,使基质变得疏松。因此,HA可作为有效辅助人工湿地处理Cr(Ⅵ)污染废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湿地植物 潜流人工湿地 cr(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温高压气井超级13Cr钢油管接箍开裂原因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密锋 潘鸿 +3 位作者 熊茂县 宋文文 邝献任 龙岩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7,共7页
西部某油田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油管接箍外表面发生开裂。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和力学性能检测等方法,分析了该接箍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该接箍开裂类型为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裂纹起源于接箍外表面,高温高压油套环空... 西部某油田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油管接箍外表面发生开裂。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和力学性能检测等方法,分析了该接箍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该接箍开裂类型为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裂纹起源于接箍外表面,高温高压油套环空保护液中存在硫化物是导致接箍开裂的主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 接箍 环空保护液 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茴香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水中Cr^(6+)的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丽珍 张利娜 +2 位作者 杨冬业 黄晓艳 覃思银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1,257,共6页
以自然界中生物质为前体合成功能性碳量子点(C-CDs)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策略。本研究以小茴香阴干草质茎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水溶性良好的C-CDs。该C-C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 以自然界中生物质为前体合成功能性碳量子点(C-CDs)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策略。本研究以小茴香阴干草质茎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水溶性良好的C-CDs。该C-C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为381nm和460nm。实验发现,C-CDs具有良好的抗光漂白性,以及优秀的pH稳定性。此外,C-CDs对金属Cr^(6+)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随Cr^(6+)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C-CDs的荧光猝灭与Cr^(6+)浓度在0~100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2)=0.9964),最低检出限为0.30nmol/L。在实际应用中,自来水和湖水中的Cr^(6+)检测回收率在97.1%~100.25%。因此,小茴香C-CDs可作为荧光探针检测Cr^(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 荧光碳点 水热法 荧光探针 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陶瓷负载的Fe-Cr复合催化剂CO催化还原脱硝性能研究
9
作者 李东珂 孙瑜雪 +2 位作者 韩宇 范晓星 郭强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7-934,共8页
利用一氧化碳对锅炉内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行选择催化还原脱硝(CO-SCR)可以显著降低锅炉烟气的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蜂窝陶瓷氧化铝(HCA)负载的Fe-Cr复合催化剂(Fe-Cr/HCA)在高温下的CO-SCR脱硝性能,并通过调整双金属比例、老化温度和负载... 利用一氧化碳对锅炉内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行选择催化还原脱硝(CO-SCR)可以显著降低锅炉烟气的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蜂窝陶瓷氧化铝(HCA)负载的Fe-Cr复合催化剂(Fe-Cr/HCA)在高温下的CO-SCR脱硝性能,并通过调整双金属比例、老化温度和负载量,探讨最佳的材料制备条件。结果显示,Fe-Cr/HCA催化剂表面形成了FeCr_(2)O_(4)固溶体,Fe_(2)O_(3)与Cr_(2)O_(3)的协同作用能显著促进脱硝反应。当Fe/Cr比为1、老化温度为300℃、浸渍次数为15时,Fe-Cr/HCA催化剂的CO催化还原NO性能最优,此外,浸渍6次的催化剂即可用于实际应用当中。在400–800℃下,NO的转化率接近100%。催化剂表面形成了FeCr_(2)O_(4)固溶体,并且Fe_(2)O_(3)与Cr_(2)O_(3)的协同作用显著促进了脱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陶瓷氧化铝 Fe-cr复合催化剂 CO选择催化还原脱硝 Fe-cr/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0.96Cr-0.078Zr(-0.07La)合金的高温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劲松 徐亚楠 +3 位作者 邓偲瀛 肖瑜 王松伟 宋鸿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8-556,共19页
采用Gleeble-38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Cu-0.96Cr-0.078Zr(-0.07La)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合金在变形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建立Cu-0.96Cr-0.078Zr(-0.07La)合金的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结果... 采用Gleeble-38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Cu-0.96Cr-0.078Zr(-0.07La)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合金在变形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建立Cu-0.96Cr-0.078Zr(-0.07La)合金的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当初始晶粒尺寸较大时,Cu-0.96Cr-0.078Zr(-0.07La)合金动态再结晶晶粒占比随应变速率升高而增加,动态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随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减小;微量稀土La添加会使合金的热激活能升高,且在低应变速率条件下(0.01~0.1 s^(-1)),微量稀土La的添加使Cu-Cr-Zr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温度提高;在高应变速率(1~10 s^(-1))时,微量稀土La的添加明显提升合金内部动态再结晶晶粒占比。从热加工图来看,稀土La添加量为0.07%时,对合金的最佳热加工区域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ZR合金 稀土微合金化 热变形行为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化和Cr含量对Co-Fe-Cr合金在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11
作者 张昊鑫 王秀 +3 位作者 韩漾 曹中秋 张轲 王艳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3-509,共7页
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将粉末冶金法(PM)和机械合金化法(MA)制备的常规和纳米尺寸粉末热压成显微组织不同的PM和MA Co-20Fe-20Cr及PM和MA Co-20Fe-30Cr块体合金,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合金在0.5 mol/L 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以及纳米化和C... 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将粉末冶金法(PM)和机械合金化法(MA)制备的常规和纳米尺寸粉末热压成显微组织不同的PM和MA Co-20Fe-20Cr及PM和MA Co-20Fe-30Cr块体合金,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合金在0.5 mol/L 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以及纳米化和Cr含量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2种纳米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较相应的常规尺寸合金分别减小5.0669μA/cm^(2)和1.6703μA/cm^(2),电荷传递电阻分别增大29675Ω/cm^(2)和30947Ω/cm^(2),表明纳米化能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能;2种Co-20Fe-30Cr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较相应的Co-20Fe-20Cr合金分别减小3.5811μA/cm^(2)和0.1845μA/cm^(2),电荷传递电阻分别增大10633Ω/cm^(2)和11905Ω/cm^(2),表明增加10%的Cr含量能改善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e-cr合金 纳米化 cr含量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对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
12
作者 李和平 逯嘉川 +1 位作者 吴忆苏 王恒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6-1293,共8页
为了探究土壤容重(BD)和有机质(SOM)含量变化对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r(Ⅵ)在不同BD和SOM含量下的转化特征,从动态角度探讨BD和SOM含量变化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D和SOM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Cr(... 为了探究土壤容重(BD)和有机质(SOM)含量变化对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r(Ⅵ)在不同BD和SOM含量下的转化特征,从动态角度探讨BD和SOM含量变化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D和SOM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Cr(Ⅵ)的还原转化(P<0.05)。与BD为1.00 g·cm^(-3)时相比,随着BD从1.15 g·cm^(-3)增大到1.45 g·cm^(-3),Cr(Ⅵ)还原转化量增加了8.09%~129.27%;与SOM含量为1.13 g·kg^(-1)时相比,随着SOM含量从5.25 g·kg^(-1)升高到10.75 g·kg^(-1),Cr(Ⅵ)还原转化量增加了21.69%~98.15%。在BD为1.45 g·cm^(-3)、SOM含量为5.25 g∙kg^(-1)时,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量最大,转化率达42.6%。在低SOM含量(1.13 g·kg^(-1))下,提高BD和SOM含量,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r(Ⅵ)的还原转化量;在高SOM含量(5.25 g∙kg^(-1))下,提高BD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r(Ⅵ)的还原转化量,但提高SOM含量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量的影响却存在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对于低SOM土壤,可以通过提高BD和SOM含量来促进土壤中Cr(Ⅵ)的还原转化,而对于高SOM土壤,适当增加BD有利于提高土壤中Cr(Ⅵ)的还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质 cr(Ⅵ)的还原 cr(Ⅵ)的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向锻造4Cr5MoSiV1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13
作者 李科 陈建华 李相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2,共5页
为了研究多向锻造4Cr5MoSiV1模具钢的显微组织以及高温性能,对该模具钢试样进行了多向锻造处理,并与多向锻造前的坯料试样进行对比,测试和分析了试样的显微组织、450℃高温测试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向锻造显著细... 为了研究多向锻造4Cr5MoSiV1模具钢的显微组织以及高温性能,对该模具钢试样进行了多向锻造处理,并与多向锻造前的坯料试样进行对比,测试和分析了试样的显微组织、450℃高温测试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向锻造显著细化了内部晶粒,改善了试样内部显微组织,明显提高了试样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耐磨损性能。与多向锻造前4Cr5MoSiV1模具钢坯料试样相比较,多向锻造后该模具钢锻造试样在450℃高温测试环境下的抗拉强度增大幅度达60.78%,屈服强度增大幅度达73.54%,摩擦磨损5 min后的磨损体积减小幅度达52.78%,摩擦磨损20 min后的磨损体积减小幅度达55.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5MoSiV1模具钢 多向锻造 高温力学性能 高温耐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求优化法的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参数识别
14
作者 陈学文 徐栋栋 +2 位作者 郭艳珺 陈喜乐 安伟浩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5,共10页
基于反求优化技术提出了一种精确识别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参数的方法。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进行40Cr钢试样的热压缩试验,得到40Cr钢在温度为9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 s^(-1)条件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 基于反求优化技术提出了一种精确识别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参数的方法。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进行40Cr钢试样的热压缩试验,得到40Cr钢在温度为9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 s^(-1)条件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传统平均法构建的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的基础上,以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各参数为自变量,以该本构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应力与试验应力之间的累积误差为目标函数,通过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迭代优化该模型的各参数。为了评估优化后模型的准确性,使用相关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e_(RMSE)对流变应力试验值与预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该模型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由0.928提升至0.985,均方根误差e_(RMSE)由5.89下降至3.55,表明反求优化后的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能够更精确地预测40Cr钢的热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cr 流变应力 Hansel-Spittel模型 反求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cr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孙品之 屈盈盈 +5 位作者 张沁 杨丽雯 李彦歌 张怡清清 张雨 路浩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18-4729,共12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p5cr(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的作用,为苦马豆素的生物合成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qRT-PCR方法... 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p5cr(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的作用,为苦马豆素的生物合成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qRT-PCR方法检测苦马豆素合成通路基因p5cr、sdh、pks和p450的转录水平,并对发酵培养1~7 d的金龟子绿僵菌的苦马豆素产量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p5cr基因作为目标基因,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催化酶基因p5cr进行敲除和过表达,验证p5cr基因与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苦马豆素的产量与pks基因表达量之间为强相关性,而与p5cr、sdh和p450基因表达量之间均为极强相关性;敲除和过表达金龟子绿僵菌p5cr基因会导致苦马豆素产量显著降低(P<0.01)和升高(P<0.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5cr基因与金龟子绿僵菌的苦马豆素合成具有极强相关性,并且该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通路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p5cr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p5cr基因 苦马豆素 疯草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含量对12%Cr铁素体耐热钢冲击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马廷威 王平 +2 位作者 王玉红 郝宪朝 雷腾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392,共6页
对3种不同氮含量(0.005%,0.020%,0.050%,均为质量分数)下的12%Cr铁素体耐热钢微观组织和冲击性能进行观察与测试,研究了氮含量对其微观组织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验钢中氮的质量分数从0.005%增加到0.050%时,其马氏体板条尺寸从... 对3种不同氮含量(0.005%,0.020%,0.050%,均为质量分数)下的12%Cr铁素体耐热钢微观组织和冲击性能进行观察与测试,研究了氮含量对其微观组织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验钢中氮的质量分数从0.005%增加到0.050%时,其马氏体板条尺寸从468 nm减小到264 nm, MX相(即钒的氮化物)的摩尔分数从0.03%增加到0.26%;当试验钢中氮的质量分数从0.005%增加到0.020%时,第二相析出强化作用明显,其韧脆转变温度升高了10.2℃,高阶能减小了29.8 J;当试验钢中氮的质量分数从0.020%增加到0.050%时,细晶强化作用显著,其韧脆转变温度降低了7.6℃,高阶能增加了19.1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含量 12%cr铁素体耐热钢 冲击性能 韧脆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含量对9%Cr铁素体耐热钢冲击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马廷威 王玉红 +3 位作者 郝宪朝 王平 杨荣堃 丛琳馨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0,共6页
采用真空熔炼、锻造、热处理等工艺制备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05%,0.10%的9%Cr铁素体耐热钢,研究了碳含量对该钢显微组织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含量试验钢均由回火板条马氏体和析出相组成,析出相包括分布于晶界和板条界... 采用真空熔炼、锻造、热处理等工艺制备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05%,0.10%的9%Cr铁素体耐热钢,研究了碳含量对该钢显微组织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含量试验钢均由回火板条马氏体和析出相组成,析出相包括分布于晶界和板条界的M_(23)C_(6)相和板条内的MX相。随着碳含量增加,试验钢的平均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基本不变,马氏体板条宽度先减小后增大,M_(23)C_(6)相含量增加、尺寸增大,试验钢的高阶能先增后降,韧脆转变温度先降后升。晶粒尺寸对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较显著,而M_(23)C_(6)尺寸和含量对高阶能影响较明显。碳质量分数0.05%试验钢的冲击性能最好,其韧脆转变温度为-90.0℃,高阶能为341.0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含量 9%cr铁素体耐热钢 韧脆转变温度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22Cr19Ni10不锈钢与H62黄铜材料焊接工艺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杨林杰 袁野 +6 位作者 刘铭跃 陈叙江 张冬梅 曾敬山 马锐 赵立龙 杨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1-107,共7页
某试验件采用022Cr19Ni10不锈钢和H62黄铜异种材料焊接而成。在分别采用锡黄铜、硅青铜焊材进行焊接试验时,由于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晶体结构的各向异性,热影响区受Cu_(2)O的影响,导致焊缝出现裂纹和气孔缺陷。采用铝镍青铜焊材进行了0... 某试验件采用022Cr19Ni10不锈钢和H62黄铜异种材料焊接而成。在分别采用锡黄铜、硅青铜焊材进行焊接试验时,由于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晶体结构的各向异性,热影响区受Cu_(2)O的影响,导致焊缝出现裂纹和气孔缺陷。采用铝镍青铜焊材进行了022Cr19Ni10不锈钢/H62黄铜对接结构的焊接工艺试验,使022Cr19Ni10不锈钢与H62黄铜之间相互熔合,解决焊缝金属晶体结构受Cu_(2)O影响形成的气孔和裂纹问题;结合脉冲TIG焊接方法,以合适的焊接参数控制焊接过程中的电弧张力,解决异种材料之间无法熔融焊接及Cr_(23)C_(6)造成的晶间腐蚀问题。对焊接试样分别进行射线检测、拉伸、弯曲力学试验、显微组织观察、能谱分析以及晶间腐蚀试验。结果表明:焊缝显微组织晶粒细化,焊接试样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优良,试验件具有良好的耐晶间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22cr19Ni10不锈钢 H62黄铜 Cu_(2)O cr_(23)C_(6) 铝镍青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高炉矿渣固化/稳定化Cr(Ⅵ)污染土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文杰 金典 +1 位作者 郭兴璋 李西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碱激发高炉矿渣(GGBFS)替代水泥(PC)用于污染土固化处置,具有能耗低、碳排放少的特点,同时GGBFS中含的还原性硫可以将铬(Cr)从六价还原成三价,从而显著提高固化/稳定化效率。使用碱激发GGBFS固化/稳定化总Cr含量2000mg/kg(其中Cr(Ⅵ)121... 碱激发高炉矿渣(GGBFS)替代水泥(PC)用于污染土固化处置,具有能耗低、碳排放少的特点,同时GGBFS中含的还原性硫可以将铬(Cr)从六价还原成三价,从而显著提高固化/稳定化效率。使用碱激发GGBFS固化/稳定化总Cr含量2000mg/kg(其中Cr(Ⅵ)1210mg/kg)的污染土,并与PC固化进行对比。通过浸出毒性、固定效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处理效果,借助pH、还原效率、化学形态、矿物成分和微观图像分析揭示了相关机理。结果表明,GGBFS固化污染土的Cr浸出浓度明显低于PC固化土,GGBFS掺量20%,养护龄期28 d时总Cr和Cr(Ⅵ)浸出浓度分别降至2.12,1.09 mg/L,满足填埋场进场浓度限值要求,且GGBFS固化污染土的强度明显高于PC固化土;还原效率分析表明,GGBFS中的S^(2-)可以有效地将Cr(Ⅵ)还原成Cr(Ⅲ),还原效率可达96.0%,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Cr(Ⅵ)对水化过程的抑制作用,使用GGBFS固化/稳定化该含量的Cr(Ⅵ)污染土时不需额外添加还原剂;微观分析表明,与PC相比,GGBFS固化后更多不稳定态的Cr转化成稳定形态,Cr的迁移性显著降低,同时生成了更多水化凝胶,土颗粒胶结程度更高,因此具有更好的封固效果和更高强度。该研究为GGBFS固化/稳定化Cr(Ⅵ)污染土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化高炉矿渣 cr(Ⅵ)污染土 固化/稳定化 浸出浓度 还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菌剂高效还原土壤Cr(Ⅵ)的电子传递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方 陈友媛 +4 位作者 戴立前 乔雪琴 颜雨欣 杨阳 刘乐成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80-3189,共10页
为了阐明生物炭和典型功能微生物希瓦氏菌MR-1(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电子传递中的协同作用,以Cr(Ⅵ)污染土壤为载体,开展了电化学,动力学,电子传递路径识别等研究.结果表明,炭基菌剂对Cr(Ⅵ)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 为了阐明生物炭和典型功能微生物希瓦氏菌MR-1(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电子传递中的协同作用,以Cr(Ⅵ)污染土壤为载体,开展了电化学,动力学,电子传递路径识别等研究.结果表明,炭基菌剂对Cr(Ⅵ)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机制以MR-1对Cr(Ⅵ)的生物还原为主,符合双过程动力学模型.25mg/kg Cr(Ⅵ)含量,5%炭基菌剂投加量,30%土壤含水率时,炭基菌剂还原土壤Cr(Ⅵ)的效率最高,可达96.30%.吸附法炭基菌剂还原Cr(Ⅵ)迅速,但持续性能差;包埋法炭基菌剂还原Cr(Ⅵ)慢,但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生物炭作为微生物载体促进MR-1生长的同时,将MR-1表面的电子经由碳骨架传递至Cr(Ⅵ),提高了Cr(Ⅵ)还原效率.3个循环后炭基菌剂对Cr(Ⅵ)的还原率仍可达到60.44%,表明炭基菌剂在长期高效修复铬污染土壤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菌剂 cr(Ⅵ)还原 土壤修复 MR-1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