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向锻造4Cr5MoSiV1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1
作者 李科 陈建华 李相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2,共5页
为了研究多向锻造4Cr5MoSiV1模具钢的显微组织以及高温性能,对该模具钢试样进行了多向锻造处理,并与多向锻造前的坯料试样进行对比,测试和分析了试样的显微组织、450℃高温测试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向锻造显著细... 为了研究多向锻造4Cr5MoSiV1模具钢的显微组织以及高温性能,对该模具钢试样进行了多向锻造处理,并与多向锻造前的坯料试样进行对比,测试和分析了试样的显微组织、450℃高温测试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向锻造显著细化了内部晶粒,改善了试样内部显微组织,明显提高了试样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耐磨损性能。与多向锻造前4Cr5MoSiV1模具钢坯料试样相比较,多向锻造后该模具钢锻造试样在450℃高温测试环境下的抗拉强度增大幅度达60.78%,屈服强度增大幅度达73.54%,摩擦磨损5 min后的磨损体积减小幅度达52.78%,摩擦磨损20 min后的磨损体积减小幅度达55.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5MoSiV1模具钢 多向锻造 高温力学性能 高温耐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35Cr2Ni4Mo1V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石永智 胡士廉 +4 位作者 胡俊 蔡波 徐宁 许婷婷 黄建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将新型35Cr2Ni4Mo1V钢分别加热至980、1 000、1 020、1 040、1 060℃奥氏体化,保温后淬火,随后进行550℃回火,采用OM、SEM和TEM等表征方法观察显微组织,测定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室温拉伸性能先升后降... 将新型35Cr2Ni4Mo1V钢分别加热至980、1 000、1 020、1 040、1 060℃奥氏体化,保温后淬火,随后进行550℃回火,采用OM、SEM和TEM等表征方法观察显微组织,测定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室温拉伸性能先升后降,在1 020℃下淬火,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1 568、1 348 MPa,在-40℃时低温冲击功为20.2 J,断后伸长率为12.5%,塑韧性匹配最佳。分析认为,由于调质后组织均匀细腻,且析出纳米级碳化物,使钢的强韧性升高;当淬火温度升至1 060℃时,晶粒变粗,且有M_(23)C_(6)型析出,材料塑韧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5cr2Ni4Mo1V钢 淬火温度 回火托氏体 碳化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Cr2Ni4A合金钢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3
作者 付胜魁 王伟 +3 位作者 马世博 穆振凯 王宝雨 郭自洋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5-203,共9页
为准确描述20Cr2Ni4A合金钢的热变形行为,构建其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并实现工程应用,在变形温度为800~1000℃,应变速率为0.001~1 s^(-1)条件下,采用热模拟试验机进行等温压缩试验,基于试验获得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数据,构建20Cr2Ni4A... 为准确描述20Cr2Ni4A合金钢的热变形行为,构建其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并实现工程应用,在变形温度为800~1000℃,应变速率为0.001~1 s^(-1)条件下,采用热模拟试验机进行等温压缩试验,基于试验获得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数据,构建20Cr2Ni4A合金钢的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分析模型精度并进行修正,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预测的应力值与试验应力值的相关系数R为0.9811,较修正前提高6.15%,平均绝对相对误差e_(AARE)为5.391%,较修正前降低35.50%。最后采用修正后的本构模型建立材料数据文件,采用Deform-3D软件模拟等温压缩过程,并对比分析数值模拟与等温压缩试验的应力应变数据,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应力值与试验应力值的相关系数R为0.9540,平均绝对相对误差e_(AARE)为5.501%,验证了本构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cr2Ni4A合金钢 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 模型修正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4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Ⅵ)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强化对4Cr5Mo2V钢离子渗氮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石璧琮 王昕宇 +1 位作者 吴昊轩 吴晓春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9-247,共9页
目的通过调控离子渗氮层的结构和性能,获得具有良好韧性和疏松度的离子渗氮层,同时提高化合物层和有效硬化层的厚度。方法在温度520℃下对4Cr5Mo2V钢进行离子渗氮(Plasma Nitriding,PN)前,采用不同工艺条件进行3次喷丸处理(Triple Shot ... 目的通过调控离子渗氮层的结构和性能,获得具有良好韧性和疏松度的离子渗氮层,同时提高化合物层和有效硬化层的厚度。方法在温度520℃下对4Cr5Mo2V钢进行离子渗氮(Plasma Nitriding,PN)前,采用不同工艺条件进行3次喷丸处理(Triple Shot Peening,TSP)。通过调整喷丸处理的实验参数,探索它们对渗氮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轮廓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对渗层的截面显微组织、物相、硬度、韧性、疏松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与PN处理相比,经TSP3+PN处理后,试样的粗糙度为1.12μm,化合物层和有效硬化层的厚度分别增加了13.9%和5.4%,韧性和疏松度较好;经TSP2+PN处理后,试样的粗糙度为1.21μm,ε-Fe_(2-3)N相的含量降低,γ'-Fe_(4)N相的含量显著提高,化合物层和有效硬化层的厚度分别增加了37.5%和10.7%,韧性和疏松度最佳;经TSP1+PN处理后,试样表面破裂严重,粗糙度为1.46μm,化合物层和有效硬化层的厚度仅分别增加了1.1%和1.8%,化合物层破损。结论经预喷丸处理后,表面位错密度提高,晶粒细化,促进了氮原子的扩散,能够提高渗氮层的厚度、硬度和韧性,但喷丸强度过高,则粗糙度过大,会降低喷丸强化作用,渗氮效果不佳。选择TSP2工艺进行预喷丸处理,生成的离子渗氮层γ'-Fe_(4)N相明显增多,其硬度、韧性和厚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5Mo2V钢 喷丸 离子渗氮 相结构 渗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冷介质中4Cr13不锈钢及DLC涂层电化学腐蚀行为
6
作者 王臣淼 周先辉 +2 位作者 冯长虹 陶丽芳 刘刚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8,52,共10页
为提升长耐久电子水泵芯轴材料在液冷介质中的耐蚀性,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4Cr13不锈钢在不同防冻液介质及模拟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考查了温度、防冻液酸化、类金刚石(DLC)涂层对材料耐蚀性的影响,基于电化学... 为提升长耐久电子水泵芯轴材料在液冷介质中的耐蚀性,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4Cr13不锈钢在不同防冻液介质及模拟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考查了温度、防冻液酸化、类金刚石(DLC)涂层对材料耐蚀性的影响,基于电化学腐蚀形貌和能谱分析探究了材料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4Cr13及DLC涂层在防冻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均随温度的升高及防冻液酸化而增加。与基体材料相比,DLC涂层在防冻液及其酸化介质中的阻抗谱为一极大容抗弧,0.01Hz处阻抗模值增大了至少两个数量级,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表现出优良的耐蚀性能。酸化防冻液除使基体材料出现晶间腐蚀外,介质中的H^(+)、Cl^(-)和SO_(4)^(2-)离子还使基体材料表面局部微区溶解形成点蚀坑,C_(2)O_(4)^(2-)离子与基体材料化合成草酸盐沉积在腐蚀面。模拟海水中,基体材料及涂层阻抗谱均出现低频感抗弧,基体材料腐蚀区主要表现为晶间腐蚀和点状氧化物凸起,DLC涂层因基体点状氧化物凸起而局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冷 电化学腐蚀 4cr13不锈钢 DLC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10Co4Cr涂层的高载荷摩擦磨损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旭勇 徐雪源 +4 位作者 李琼 廖可 严伟 杨学兵 张林伟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使用WC粒径为1μm和0.5μm的喷涂粉末制备了两种WC-10Co4Cr涂层,通过分析涂层的金相结构、摩擦系数、磨痕形貌和动电位极化曲线等,研究了涂层在1000 N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WC... 使用WC粒径为1μm和0.5μm的喷涂粉末制备了两种WC-10Co4Cr涂层,通过分析涂层的金相结构、摩擦系数、磨痕形貌和动电位极化曲线等,研究了涂层在1000 N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WC粒径较小的喷涂粉末制备的涂层致密度、显微硬度和断裂韧性均高于WC粒径较大的涂层。两种涂层在150 N载荷下的磨痕浅,且磨损体积差异小,难以比较其耐磨损性能。在1000 N载荷下WC粒径较小的涂层的耐磨损性能明显较高,且随着摩擦时间增加,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其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而WC粒径较大的涂层摩擦系数随着摩擦时间增加而升高,表面的磨损机理包括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当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从1%增大到10%时,WC粒径较小的涂层的腐蚀电位高于WC粒径较大的涂层,前者的耐腐蚀性能更优异。当氯化钠质量分数为3.5%时,两种涂层的腐蚀电位差值最大,其耐腐蚀性能差异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10Co4cr涂层 高载荷 摩擦系数 摩擦磨损性能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铬和滚压处理对35Cr2Ni4MoA钢微动疲劳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杨廷勇 邓文 +2 位作者 张超 钟翔福 兰智云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3-20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的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在模拟服役工况下的微动疲劳性能。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轮廓仪、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分析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运用步进法对...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的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在模拟服役工况下的微动疲劳性能。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轮廓仪、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分析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运用步进法对螺栓进行疲劳试验,得到疲劳强度,最后探讨表面完整性与疲劳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采用镀铬、滚压或镀铬后滚压复合处理均能够改善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的表面形貌,降低其表面粗糙度,提高其近表层硬度,其中采用滚压或镀铬处理后其表面粗糙度Ra、Rz相较于基材分别降低了87.56%、82.53%,56.70%、62.77%。采用镀铬后滚压处理方式能够改善镀层的致密性,但容易出现表面微裂纹。采用滚压及镀铬后滚压复合处理能够提高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的疲劳强度,相较于基材分别提高了14.2%、7.2%,采用镀铬处理则会降低疲劳强度,相较于基材降低了3.9%。结论疲劳失效形式表现为微动疲劳,通过滚压、镀铬及滚压复合处理给试样带来的粗糙度降低、硬度增大等有利因素,能够有效抑制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微动疲劳源的萌生和扩展,提高微动疲劳强度抗力;经镀铬处理后,镀层的致密性较差,且出现了微裂纹,这些是影响微动疲劳抗力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同决定了35Cr2Ni4MoA高强钢螺栓的微动疲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5cr2Ni4MoA钢螺栓 滚压处理 镀铬处理 疲劳试验 微动疲劳 步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变质对4Cr5MoSiV1Sr1W1新型热作模具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王凤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对4Cr5MoSiV1Sr1W1模具钢进行了Ce变质处理,采用显微组织观察、硬度测试、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Ce添加量对4Cr5MoSiV1Sr1W1模具钢铸态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变质的4Cr5MoSiV1Sr1W1钢铸态组织粗大,晶界处的碳化物及夹杂物呈... 对4Cr5MoSiV1Sr1W1模具钢进行了Ce变质处理,采用显微组织观察、硬度测试、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Ce添加量对4Cr5MoSiV1Sr1W1模具钢铸态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变质的4Cr5MoSiV1Sr1W1钢铸态组织粗大,晶界处的碳化物及夹杂物呈网状聚集,组织偏析严重。Ce元素对4Cr5MoSiV1Sr1W1钢具有良好的变质效果,Ce添加量为0.04wt%的试验钢组织细化效果最好,偏析改善最为明显。随着Ce元素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伸长率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Ce添加量为0.04wt%的4Cr5MoSiV1Sr1W1钢硬度、抗拉强度均达到最高,塑性也在较高水平,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5MoSiV1Sr1W1钢 Ce元素 变质处理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Cr共掺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0
作者 刘博宇 王腾飞 +2 位作者 庞青 陈凯宇 望红玉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7-1106,共10页
LiNi_(0.5)Mn_(1.5)O_(4)(LNMO)是一种具有高工作电压(4.7 V)、高能量密度(650 Wh/kg)和成本低廉优势的正极材料。然而受到电解液分解、Jahn-Teller效应和Mn溶解等因素的影响,LNMO正极材料存在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等问题。为此,本工... LiNi_(0.5)Mn_(1.5)O_(4)(LNMO)是一种具有高工作电压(4.7 V)、高能量密度(650 Wh/kg)和成本低廉优势的正极材料。然而受到电解液分解、Jahn-Teller效应和Mn溶解等因素的影响,LNMO正极材料存在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等问题。为此,本工作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g-Cr共掺杂的LMMO材料,研究了Mg、Cr掺杂量对LNM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g、Cr掺杂量各为2%时,LMMO电极表现出最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7.3 mAh/g;在1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5.74%,明显高于原始LNMO的116.5 mAh/g和51.82%。此外,Mg-Cr共掺杂的LMMO电极在0.5 C下放电容量可达121.8 mAh/g,在5 C下可达94.3 mAh/g。机理探究表明,Mg和Cr的共掺杂有利于形成无序的Fd-3m相,提高材料的电导率,降低电极电荷转移电阻。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改善LNMO性能的简单策略,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5)Mn_(1.5)O_(4) 正极材料 Mg-cr共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热喷涂WC-10Co-4Cr粒子沉积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敏 蒋理帅祎 +1 位作者 刘富强 张治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86-3192,共7页
为了探究高速空气燃料热喷涂(activated combustion-high velocity air fuel,AC-HVAF)过程中喷涂粒子撞击基材后的沉积特性。采用AC-HVAF热喷涂技术在AZ80镁合金基体上沉积WC-10Co-4Cr硬质涂层。通过离散沉积实验获得薄层沉积粒子,探讨... 为了探究高速空气燃料热喷涂(activated combustion-high velocity air fuel,AC-HVAF)过程中喷涂粒子撞击基材后的沉积特性。采用AC-HVAF热喷涂技术在AZ80镁合金基体上沉积WC-10Co-4Cr硬质涂层。通过离散沉积实验获得薄层沉积粒子,探讨各种沉积形貌的种类、形成原因、结合机制及射流中粒子的径向和轴向分布。结果表明:在AC-HVAF粒子沉积过程中,嵌入型沉积为主要的沉积形貌,同时包含少量的破碎型与空腔型沉积粒子。在涂层的形成过程中,嵌入型沉积对涂层/基体结合性能起重要作用;空腔型沉积的小颗粒及破碎型沉积的大颗粒是造成沉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喷涂粒子主要集中在射流中心,越靠近射流边缘,空腔型沉积粒子越多,最终导致AC-HVAF粒子射流呈现出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WC-10Co-4cr 沉积状态 粒子射流 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锁模飞秒Cr^(4+) :forsterite激光器(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阮双琛 朱勤 姜连勃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2001年第2期19-22,共4页
飞秒Cr4+ :forsterite激光器可工作在 1 1 8~ 1 30 6 μm区域 ,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生物医学和激光光谱学等领域 .本文介绍了四镜折叠腔的设计、像散补偿以及自锁模的实现 ,报道了自锁模飞秒Cr4+ :forsterite激光器的运转特性 .在吸... 飞秒Cr4+ :forsterite激光器可工作在 1 1 8~ 1 30 6 μm区域 ,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生物医学和激光光谱学等领域 .本文介绍了四镜折叠腔的设计、像散补偿以及自锁模的实现 ,报道了自锁模飞秒Cr4+ :forsterite激光器的运转特性 .在吸收泵浦功率 8 0 4W时 ,获得了 36fs、 2 80mW的功率输出 ,中心波长 1 2 46n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4+:forsterite 飞秒激光器 自锁模 四镜折叠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火焰喷涂WC-10Co4Cr涂层对TC11钛合金耐磨性和耐蚀性的影响
13
作者 张玉霖 杨阳 +4 位作者 卢涛 杨中娜 崔丽颖 王添逸 徐志刚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4,共7页
采用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在随钻仪器零件常用材料TC11钛合金表面制备金属陶瓷涂层WC-10Co4Cr,利用冲击试验机测量喷涂前后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使用磨粒磨损试验机测定涂层的耐磨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分析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HVOF... 采用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在随钻仪器零件常用材料TC11钛合金表面制备金属陶瓷涂层WC-10Co4Cr,利用冲击试验机测量喷涂前后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使用磨粒磨损试验机测定涂层的耐磨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分析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HVOF工艺对TC11钛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影响较小,与未喷涂的钛合金相比,界面处基体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没有明显变化,冲击韧性稍有提高;HVOF工艺稳定可靠,涂层呈片层结构,致密度高,涂层的孔隙率为2.55%,硬度达到1400 HV,涂层主要由WC和W2C相组成,其与基体结合良好,为机械结合;金属陶瓷涂层能够显著改善钛合金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喷涂涂层钛合金的磨损量是未喷涂钛合金的1.56%,喷涂涂层钛合金的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未喷涂涂层钛合金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1钛合金 随钻仪器零件 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 WC-10Co4cr涂层 组织与性能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热输入对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电弧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新宇 胡志华 +2 位作者 栾道成 王正云 林绍斌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3,共6页
在不同焊接热输入(9,13,17 kJ·cm^(-1))下对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板进行多层多道电弧焊,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焊接热输入下所得焊接接头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少... 在不同焊接热输入(9,13,17 kJ·cm^(-1))下对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板进行多层多道电弧焊,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焊接热输入下所得焊接接头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δ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大,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板条马氏体变粗大,δ铁素体含量增多;不同焊接热输入下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约为810,600 MPa,均高于母材且符合项目规定,屈强比均小于0.9,接头的拉伸性能良好,拉伸后均在母材处断裂;随着焊接热输入增大,冲击吸收能量减小,焊接热输入为9,13 kJ·cm^(-1)下冲击断口中的韧窝尺寸略大且均匀,接头的冲击韧性更好;不同焊接热输入下焊缝的硬度为310~340 HV,其平均硬度高于热影响区和母材,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硬度均略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热输入 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陶瓷球与8Cr4Mo4V轴承钢接触疲劳和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文雪 沙磊 +4 位作者 杨晓峰 颜家森 刘金科 王廷剑 张传伟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6-1527,共12页
面向航空发动机对陶瓷球轴承的应用需求,本文中首先应用球棒式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和UMT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测试了4050航空润滑油润滑下Si_(3)N_(4)陶瓷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滚动接触疲劳与摩擦性能,获得了Si_(3)N_(4)陶瓷... 面向航空发动机对陶瓷球轴承的应用需求,本文中首先应用球棒式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和UMT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测试了4050航空润滑油润滑下Si_(3)N_(4)陶瓷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滚动接触疲劳与摩擦性能,获得了Si_(3)N_(4)陶瓷球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滚动接触疲劳威布尔概率寿命曲线,并对比分析了滴油润滑下Si_(3)N_(4)陶瓷球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与8Cr4Mo4V钢球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摩擦损伤行为;然后采用力-热耦合接触分析方法,获取Si_(3)N_(4)球与8Cr4Mo4V钢盘的滑动摩擦以及8Cr4Mo4V钢球与8Cr4Mo4V钢盘滑动摩擦的力-热响应行为,并分析了滑动速度和接触应力对2种摩擦配副的摩擦热流分配和接触界面摩擦温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Si_(3)N_(4)陶瓷球应力循环次数为8Cr4Mo4V棒2倍的条件下,8Cr4Mo4V棒仍先发生疲劳剥落,Si_(3)N_(4)陶瓷球未发生疲劳;滴油润滑条件下,与8Cr4Mo4V钢球和8Cr4Mo4V钢盘摩擦配副相比,Si_(3)N_(4)陶瓷球和8Cr4Mo4V钢盘摩擦副的滑动摩擦系数较低,表面磨损较轻,接触界面的最大温升也相对较小,表现出优良的接触疲劳和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8cr4Mo4V轴承钢 接触疲劳性能 摩擦性能 力-热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对4Cr5Mo2V钢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牛童 王昕宇 +1 位作者 彭睿智 吴晓春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对4Cr5Mo2V钢试样进行3道次复合喷丸,通过与未喷丸试样对比,研究了喷丸对试验钢表面形貌、显微组织、硬度、残余应力以及高温(100,300,500℃)摩擦磨损性能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丸处理显著提高了试验钢表面粗糙度,使试验钢表面形成... 对4Cr5Mo2V钢试样进行3道次复合喷丸,通过与未喷丸试样对比,研究了喷丸对试验钢表面形貌、显微组织、硬度、残余应力以及高温(100,300,500℃)摩擦磨损性能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丸处理显著提高了试验钢表面粗糙度,使试验钢表面形成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层、硬化层与残余压应力层;在100,300,500℃下,与喷丸前相比,喷丸后试验钢的磨损率分别降低了41.8%,17.1%,63.3%,耐磨性能的提高与喷丸产生的硬化层和残余压应力层有关。在100,300℃下,喷丸前后试验钢的磨损机制均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而当温度升高至500℃时,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喷丸试验钢仍能保持较高的硬度与残余压应力,同时表面氧化层更致密稳定,仅发生轻微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5Mo2V热作模具钢 喷丸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残余应力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氮时间对G13Cr4Mo4Ni4V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璐 杨晓峰 +1 位作者 王帅 于兴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5-68,共4页
对渗碳G13Cr4Mo4Ni4V钢进行渗氮热处理,研究渗氮时间对G13Cr4Mo4Ni4V钢复合层、渗碳层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变化,以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氮处理后的G13Cr4Mo4Ni4V钢复合层和渗碳层由碳化物、回火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心部由板... 对渗碳G13Cr4Mo4Ni4V钢进行渗氮热处理,研究渗氮时间对G13Cr4Mo4Ni4V钢复合层、渗碳层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变化,以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氮处理后的G13Cr4Mo4Ni4V钢复合层和渗碳层由碳化物、回火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心部由板条马氏体及少量碳化物组成。渗氮90 h后G13Cr4Mo4Ni4V钢表面洛氏硬度提高,但波动性增大。渗氮50 h后的G13Cr4Mo4Ni4V钢渗层显微硬度最大,可达960 HV,渗氮层厚度为0.17 mm,有效渗碳层厚度为1.67 mm;而渗氮90 h后的G13钢显微硬度最大可达到906 HV,渗氮层厚度为0.19 mm,有效渗碳层厚度为1.26 mm。有效渗碳层厚度的降低与渗氮过程中碳元素向内扩散导致基体碳浓度降低有关,而显微硬度的降低与网状碳化物的析出降低了基体碳元素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13cr4Mo4Ni4V钢 渗氮热处理 显微组织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含量对基于PLC控制的激光选区熔化成形TiB_(2)/4Cr13钢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冬梅 李恒 邢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采用机械球磨和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方法,制备了不同TiB_(2)质量分数(0.6%,1.2%,1.8%)的TiB_(2)/4Cr13钢复合材料,研究了TiB_(2)含量对复合材料物相组成、微观形貌、硬度、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α-Fe、γ-Fe、T... 采用机械球磨和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方法,制备了不同TiB_(2)质量分数(0.6%,1.2%,1.8%)的TiB_(2)/4Cr13钢复合材料,研究了TiB_(2)含量对复合材料物相组成、微观形貌、硬度、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α-Fe、γ-Fe、TiB_(2)等相组成;随着TiB_(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降低;当TiB_(2)质量分数为0.6%时,复合材料的组织最为细小均匀,随着TiB_(2)含量的继续增加,晶粒尺寸增大,且组织中出现裂纹、微孔等缺陷;随着TiB_(2)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降低,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增大,点蚀和自腐蚀电位降低,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耐腐蚀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4cr13钢复合材料 激光选区熔化 TiB_(2)含量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In_(4)SnS_(8)肖特基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生成H_(2)O_(2)和Cr(Ⅵ)还原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彤 刘雪 +2 位作者 赵亮 乔明涛 雷琬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38,共3页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_(2)O_(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_(2)O_(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水热法,成功地在少层Ti_(3)C_(2)纳米片表面生长厚度为5-10 nm的立方相In_(4)SnS_(8)纳米片(Eg=2.16 eV),形成了一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Ti_(3)C_(2)/In4SnS8纳米复合材料。深入的表征结果显示此2D/2D异质结构具有紧密的界面相互作用并且形成肖特基异质结,有助于载流子快速从In_(4)SnS_(8)转移至Ti_(3)C_(2)表面。其中,7 wt%Ti_(3)C_(2)/In_(4)SnS_(8)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可见光催化性能,H_(2)O_(2)生成速率为1.998µmol·L^(-1)·min·1,Cr(Ⅵ)的还原速率为19.8×10^(-3)min^(-1)。通过捕获实验、气氛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证明了H_(2)O_(2)生成的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两步单电子还原路径,另一种是一步两电子水氧化路径。本研究为设计高效、多功能的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 In_(4)SnS_(8) 光催化 生成H_(2)O_(2) cr(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