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典型土壤Cr(Ⅵ)固-液分配系数K_(d)值及其在推导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天董 薛维纳 +4 位作者 罗飞 唐伟 余海波 晏井春 宋静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1335,共10页
Cr(Ⅵ)是铬盐、电镀、皮革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极易因土-水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迁移性较强的污染物〔如Cr(Ⅵ)〕,有必要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Cr(Ⅵ)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参数不同,为获取我国典型土壤Cr(Ⅵ)吸附... Cr(Ⅵ)是铬盐、电镀、皮革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极易因土-水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迁移性较强的污染物〔如Cr(Ⅵ)〕,有必要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Cr(Ⅵ)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参数不同,为获取我国典型土壤Cr(Ⅵ)吸附及解吸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本研究采用我国黑龙江海伦黑土、河南封丘潮土、海南儋州砖红壤等12种典型土壤,开展了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平衡实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2种土壤均在48 h内达到吸附平衡,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相比,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Cr(Ⅵ)的土壤吸附动力学过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吸附平衡实验表明,相较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Cr(Ⅵ)在我国典型土壤上的吸附特征。Cr(Ⅵ)土壤吸附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x)非固定值,随着平衡液Cr(Ⅵ)浓度的增大,K_(d)x逐渐减小。解吸平衡实验表明,Cr(Ⅵ)土壤解吸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j)高于吸附过程的对应值。基于三相平衡估算土壤平衡液Cr(Ⅵ)浓度时应采用K_(d)j,且其取值因平衡液Cr(Ⅵ)浓度而异。基于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直接接触且不存在地下水稀释的保守假设条件,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保护地下水的不同土壤的Cr(Ⅵ)环境基准值,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典型土壤Cr(Ⅵ)基础参数数据库,为我国分区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Cr(Ⅵ)环境基准积累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吸附-解吸 土-水迁移 固-液分配系数 保护地下水的土壤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麻倩倩 苏秀霞 +1 位作者 张婧 常瑞琪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含Cr(Ⅵ)废水的排放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害。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净化水环境中的Cr(Ⅵ)不容忽视。目前,吸附法被认为是处理含Cr(Ⅵ)废水最有前途和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开发经济...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含Cr(Ⅵ)废水的排放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害。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净化水环境中的Cr(Ⅵ)不容忽视。目前,吸附法被认为是处理含Cr(Ⅵ)废水最有前途和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开发经济高效的吸附剂是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关键。综述了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污染 废水 吸附法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刺激剂强化芽孢杆菌高效修复Cr(Ⅵ)污染水体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亚珍 向媛羚 +4 位作者 张庆明 康茜琳 张恒星 张伟 韩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0-1113,共14页
目前,利用微生物修复六价铬[Cr(Ⅵ)]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已经在实验室及场地大量应用,但由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及场地的寡营养条件,导致外源铬(Cr)高效还原微生物定殖困难。鉴于此,本研究从成本低廉且无二次污染的氮源型/碳源型/矿物型/离... 目前,利用微生物修复六价铬[Cr(Ⅵ)]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已经在实验室及场地大量应用,但由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及场地的寡营养条件,导致外源铬(Cr)高效还原微生物定殖困难。鉴于此,本研究从成本低廉且无二次污染的氮源型/碳源型/矿物型/离子型的微生物刺激剂筛选出发,探讨了不同刺激剂添加方式(非包埋型和包埋型)对抗铬芽孢杆菌(Bacillus sp.)高效还原Cr(Ⅵ)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对芽孢杆菌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甘蔗粉(碳源型)、豆粕粉(氮源型)、钙离子[Ca(Ⅱ),离子型]、蒙脱石(矿物型)这四种刺激剂的添加显著增加了芽孢杆菌对Cr(Ⅵ)的还原效率,进一步利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确定了它们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0 g∙L^(-1)、10 g∙L^(-1)、10 mmol∙L^(-1)、8 g∙L^(-1),在第8天时与裸菌相比,分别添加这4种刺激剂的芽孢杆菌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提高了17.48、15.56、11.70、18.84个百分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挑选2个效果最佳的刺激剂甘蔗粉和蒙脱石,利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混合型刺激剂(甘蔗粉+蒙脱石)与菌的最佳投加量,结果显示甘蔗粉投加量为8 g∙L^(-1)、蒙脱石投加量为6 g∙L^(-1)、菌剂投加量为0.3%(V/V)时,培养8 d后,与裸菌相比,添加混合刺激剂的芽孢杆菌对Cr(Ⅵ)还原率增加了32.53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单一非混合刺激组。考虑到刺激剂直接加入环境亦会被土著微生物利用,导致对外源铬还原微生物刺激作用的长效性差,本研究还探究了包埋型缓释刺激剂对芽孢杆菌还原Cr(Ⅵ)的长效刺激作用,结果发现,在包埋型刺激剂的辅助下,芽孢杆菌对Cr(Ⅵ)的还原能力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其Cr(Ⅵ)还原率分别从86.08%(第2天)增加到97.09%(第28天),添加了非包埋型混合刺激剂的菌从86.92%(第2天)下降到75.93%(第28天)。SEM观察修复28 d的菌,发现未加任何刺激剂的裸菌出现严重皱缩,部分断裂,形态结构不完整;添加非包埋混合刺激剂的菌出现轻微皱缩,点状断裂,形态结构较为完整;而添加包埋型刺激剂的菌光滑,形态结构完整,表面有绒毛状产物,EDS显示绒毛状产物O和Cr含量相对于其他元素较多,包埋型刺激剂提升了菌细胞表面参与的铬固定,降低了铬对细菌细胞的毒性。研究表明,混合刺激剂还原效果优于单一非混合刺激组,确定最佳投加量分别为甘蔗粉(8 g∙L^(-1))、蒙脱石(6 g∙L^(-1))和菌剂(0.3%)。利用非包埋型刺激剂有利于短期内快速提升菌对Cr(Ⅵ)还原,而包埋型刺激剂使菌还原Cr(Ⅵ)具有长效性并有效地降低了Cr(Ⅵ)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非包埋型刺激剂 包埋型刺激剂 芽孢杆菌 cr()还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水热炭对制革生化尾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森 王盈 +5 位作者 张苑茹 李晨 董志魁 陈文慧 孙福乐 吉人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3-132,共10页
利用水热炭法制备了水热炭前驱体(WBC),并用壳聚糖对其改性得到改性水热炭(CWBC),利用SEM、FT-IR、纳米粒度表面电位分析仪等对材料进行表征,之后探究了CWBC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WBC具有粗糙表面及紧密的三... 利用水热炭法制备了水热炭前驱体(WBC),并用壳聚糖对其改性得到改性水热炭(CWBC),利用SEM、FT-IR、纳米粒度表面电位分析仪等对材料进行表征,之后探究了CWBC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WBC具有粗糙表面及紧密的三维网状结构,且表面存在C—N/N—H、C—H和C—O等官能团,CWBC中大部分为介孔,还有一小部分为大孔,是典型的混合结构,强化了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当CWBC投加量为1.0 g/L,溶液pH为3,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反应温度为35℃时,CWBC对模拟废水中Cr(Ⅵ)的吸附量大于9.9 mg/g,对Cr(Ⅵ)的去除率达99%以上。此外,CWBC对实际制革生化尾水中Cr(Ⅵ)的去除率也可达到73.33%。再生实验结果表明,经8次吸附-脱附循环后,CWBC对Cr(Ⅵ)的去除率仍然达到75%以上,说明该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性能良好。CWBC吸附Cr(Ⅵ)的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且物理吸附占主导。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CW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是主动进行的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水热炭 壳聚糖 吸附 制革生化尾水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 Cr(Ⅵ)复合污染对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贾秀英 李喜梅 +2 位作者 杨亚琴 胡凌飞 朱越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重金属Cr(Ⅵ)、Cu对蚯蚓单一与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Ⅵ)、Cu对蚯蚓都具毒性,Cr(Ⅵ)的毒性大于Cu的毒性;Cr(Ⅵ)、Cu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重金属Cr(Ⅵ)、Cu对蚯蚓单一与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Ⅵ)、Cu对蚯蚓都具毒性,Cr(Ⅵ)的毒性大于Cu的毒性;Cr(Ⅵ)、Cu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4.04mg·kg-1、176.12mg·kg-1。复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u对Cr(Ⅵ)毒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Cr(Ⅵ)对蚯蚓48h的半致死浓度为94.605mg·kg-1;中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u的存在增强了Cr(Ⅵ)的毒性,且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增强,Cr(Ⅵ)对蚯蚓48h的半致死浓度为76.608mg·kg-1;高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r(Ⅵ)对蚯蚓的毒性也明显增强,但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趋平缓。可见,重金属Cr(Ⅵ)、Cu的复合污染对蚯蚓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各污染物的不同浓度组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cr() CU 单一及复合污染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素/聚乙烯亚胺复合物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 被引量:9
6
作者 梁兴唐 钟书明 +6 位作者 刘子杰 郑韵英 张瑞瑞 焦淑菲 廖日权 王芸 尹艳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55-2262,共8页
均相条件下,通过环氧氯丙烷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于甲壳素(CT)分子上,制备CT基Cr(Ⅵ)生物吸附剂(CTP)。采用FT-IR、XRD、SEM、EDS和Zeta电位表征CTP的结构与形貌。考察了溶液的p H、吸附时间、Cr(Ⅵ)的初始浓度、处理温度和共存离子对... 均相条件下,通过环氧氯丙烷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于甲壳素(CT)分子上,制备CT基Cr(Ⅵ)生物吸附剂(CTP)。采用FT-IR、XRD、SEM、EDS和Zeta电位表征CTP的结构与形貌。考察了溶液的p H、吸附时间、Cr(Ⅵ)的初始浓度、处理温度和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EI与CT质量比为4:1的条件下所制备的CTP4,在p H为2.0和温度为25℃的条件下,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的最大吸附量为330.4 mg·g–1;吸附过程经过约60 min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是一个自发、吸热的过程;CTP4可重复使用,经过6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其吸附量保持初次吸附量的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 聚乙烯亚胺 均相改性 吸附剂 废水 cr()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Cr(Ⅵ)去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淼 汤岳琴 +2 位作者 于萍 周元祥 吴晓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0-526,共7页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obacter、Ochrobactrum和Brachymonas属。对其中7株细菌,考察了菌株生长期、pH值和Cr(Ⅵ)浓度对菌株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在有较高代谢活性的条件下具较高的Cr(Ⅵ)去除能力;pH值对菌株去除Cr(Ⅵ)的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在50mg/LCr(Ⅵ)、pH值为7~8的条件下,Microbacterium属16号和21号菌株在36h时对Cr(Ⅵ)的去除率达80%~95%;高浓度的Cr(Ⅵ)抑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其中21号菌株在110mg/L的Cr(Ⅵ)浓度下去除效果最佳,Cr(Ⅵ)去除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铬抗性菌株 cr()去除细菌 微生物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唐树和 徐芳 王京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2-24,28,共4页
采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探讨了废水酸度、交换时间、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以及树脂再生所需的合适温度和再生剂浓度。结果表明,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具有交换容... 采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探讨了废水酸度、交换时间、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以及树脂再生所需的合适温度和再生剂浓度。结果表明,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具有交换容量大、交换效果好、树脂再生条件较简单等优点。并对实际含铬废水进行了处理,废水中Cr(Ⅵ)的初始浓度为1 540 mg/L,处理量达52 BV(床体积)时,出水中Cr(Ⅵ)的浓度仍小于0.5 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树脂交换容量约80 mg/g。用8%NaOH溶液,在50℃条件下进行再生效果较好,再生率大于95%,可实现树脂的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含铬废水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 Cr(Ⅵ)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贾秀英 董爱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7-339,共3页
主要研究了Cd、Cr(Ⅵ)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Cd、Cr(Ⅵ)胁迫浓度的增加以及染毒时间的延长,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Cd、Cr(Ⅵ)复合污染的效应明显大于单一污染的效应。... 主要研究了Cd、Cr(Ⅵ)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Cd、Cr(Ⅵ)胁迫浓度的增加以及染毒时间的延长,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Cd、Cr(Ⅵ)复合污染的效应明显大于单一污染的效应。在离体情况下,Cd对鲫鱼脑的AChE活性有直接影响,而Cr(Ⅵ)对鲫鱼脑的AChE活性无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cr 复台污染 鲫鱼 脑组织 乙酰胆碱酯酶 酶活性 水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晓丽 李雪 +3 位作者 寇志健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5,共10页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载体 硫酸盐还原菌(SRB) cr()污染 吸附动力学 最佳吸附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微生物复合材料修复Cr(Ⅵ)污染土壤条件优化及促生效果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庆宏 宋玉艳 +3 位作者 韩剑宏 张连科 张铁军 王维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4-970,共7页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综合考察了BC-MT修复Cr(Ⅵ)污染土壤最佳条件及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能成功附着在生物炭上,BC-MT对Cr(Ⅵ)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在BC-MT投加量3%(质量分数,下同)、氮源投加量10g/kg、土壤含水率14%的条件下,修复25d,Cr(Ⅵ)去除率为64.35%,可提取态铬从27.01mg/L降至7.72mg/L。在3%BC-MT作用下,植物生长12周后地上、地下部分总铬含量分别降低了65.15%、49.76%,Cr(Ⅵ)分别降低了94.11%、87.74%,植物株高增加了17.7cm,生物量(以干重计)增加了132mg,叶绿素增加了4.65mg/g,可溶性糖增加了1.69mg/g。由此可见,BC-MT不但能有效降低土壤Cr(Ⅵ)含量,而且促生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生物炭-微生物复合材料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亚铁处理含Cr(Ⅵ)废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玉华 王成雨 +1 位作者 李洋洋 魏志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1043-1045,1050,共4页
目的采用硫化亚铁(FeS)处理含Cr(Ⅵ)废水,达到降低污水毒性的目的.方法采取化学氧化还原方法,把毒性很强的Cr(VI)还原成Cr(III),以便通过沉淀、吸附加以去除.结果随着投加的FeS粒径减小,水的pH下降,Cr(Ⅵ)去除率增加.在1... 目的采用硫化亚铁(FeS)处理含Cr(Ⅵ)废水,达到降低污水毒性的目的.方法采取化学氧化还原方法,把毒性很强的Cr(VI)还原成Cr(III),以便通过沉淀、吸附加以去除.结果随着投加的FeS粒径减小,水的pH下降,Cr(Ⅵ)去除率增加.在10-35℃范围内,FeS对Cr(Ⅵ)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35-40℃时,FeS对Cr(Ⅵ)去除率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试验条件下,pH4.5,粒径0.08-0.11 mm,温度25-30℃,是去除水中Cr(Ⅵ)含量的适宜条件.该条件下,当FeS投加量≥2 g/L时,Cr(Ⅵ)去除率99%以上.结论FeS可显著降低含Cr(Ⅵ)废水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废水 FES 氧化还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酸钾同时降解微污染水中苯酚和Cr(Ⅵ)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崔建国 刘幼琼 李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61-1465,共5页
研究了高铁酸钾同时去除微污染水中苯酚和Cr(Ⅵ).利用静态试验,分析了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钾氧化-絮凝协同去除Cr(Ⅵ)、苯酚和CODMn在氧化pH值为4.0,氧化时间20min,絮凝pH值为7.0,絮凝时间30min... 研究了高铁酸钾同时去除微污染水中苯酚和Cr(Ⅵ).利用静态试验,分析了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钾氧化-絮凝协同去除Cr(Ⅵ)、苯酚和CODMn在氧化pH值为4.0,氧化时间20min,絮凝pH值为7.0,絮凝时间30min,高铁酸钾与苯酚的质量比为10:1的最佳条件下,Cr(Ⅵ)、苯酚、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41%、28.33%、23.34%.说明高铁酸钾是一种可高效去除微污染水中Cr(Ⅵ)的水处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酸钾 氧化-絮凝 微污染水 苯酚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样中Cr(Ⅲ)和Cr(Ⅵ)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红纳 靳立国 +1 位作者 由丽梅 程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5-792,共8页
环境水样中的铬通常以Cr(Ⅲ)和Cr(Ⅵ)的形态存在,不同价态的铬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对不同价态铬进行准确分析是必要的。目前Cr(Ⅲ)和Cr(Ⅵ)的测定方法大多数是先分离后再测定,或先测定出Cr(Ⅲ)或Cr(Ⅵ),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测定铬的总量... 环境水样中的铬通常以Cr(Ⅲ)和Cr(Ⅵ)的形态存在,不同价态的铬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对不同价态铬进行准确分析是必要的。目前Cr(Ⅲ)和Cr(Ⅵ)的测定方法大多数是先分离后再测定,或先测定出Cr(Ⅲ)或Cr(Ⅵ),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测定铬的总量,再差减法计算出另一价态铬的含量,此操作复杂,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易导致价态的改变,误差较大,精确度难以保证。本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消除了Cr(Ⅲ)对Cr(Ⅵ)干扰,能同时测定Cr(Ⅲ)或Cr(Ⅵ)的含量。混合水样中加入显色剂EDTA-2Na,调节溶液pH在3~3.5,恒温水浴70℃条件保持加热15min,测定吸光度,导数间隔因子为10nm求一阶导数,在波长330nm处Cr(Ⅵ)吸光度一阶导数有最大值,而在此波长处Cr(Ⅲ)-EDTA络合物吸光度一阶导数值为0,可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的含量,在Cr(Ⅲ)-EDTA的最大吸收波长543nm处测溶液吸光度,直接测定Cr(Ⅲ)的含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r(Ⅲ)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36ρ-0.0002(r 2=0.9999),线性范围为0~120mg/L,检出限为0.006mg/L;Cr(Ⅵ)线性回归方程为D=0.00072ρ-0.00013(D为一阶导数值,r 2=0.9996),线性范围为0~100mg/L,检出限为0.005mg/L。Cr(Ⅲ)和Cr(Ⅵ)加标回收率为97.8%~102.6%。该方法能够满足废水中Cr(Ⅲ)和Cr(Ⅵ)分析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样 cr(Ⅲ) cr() 同时测定 导数间隔因子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市某水厂源水中Cr(Ⅵ)来源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尹国勋 李艳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68,共4页
从焦作市某水厂源水中Cr(Ⅵ)持续上升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区域污染源和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追踪Cr(Ⅵ)的污染来源。分析认为,土壤、工矿废水和煤矸山不是该水厂源水中Cr(Ⅵ)的污染源;王掌河粉煤灰堆放场是其污染源,流经王掌... 从焦作市某水厂源水中Cr(Ⅵ)持续上升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区域污染源和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追踪Cr(Ⅵ)的污染来源。分析认为,土壤、工矿废水和煤矸山不是该水厂源水中Cr(Ⅵ)的污染源;王掌河粉煤灰堆放场是其污染源,流经王掌河灰厂的河流加快了Cr(Ⅵ)离子迁移速度;岩溶裂隙及北东-南西向的次级张性断层等为Cr(Ⅵ)离子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地下水 污染源 粉煤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Cr(Ⅵ)污染场地修复的PRB反应材料及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志红 王广才 +2 位作者 蔡五田 刘菲 黄丹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196,共11页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尺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因其无须外源动力、不占地面空间、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羽分布具有差异性,前期场...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尺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因其无须外源动力、不占地面空间、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羽分布具有差异性,前期场地调查、反应材料的筛选、反应墙尺寸结构的设计对于PRB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PRB修复河南某Cr(Ⅵ)污染场地为例,详细阐述场地调查、材料筛选、材料反应参数确定、PRB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可为后续PRB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PRB修复技术适用于该场地,铸铁与活性炭混合材料为最佳修复材料;反应门长40 m(反应材料厚2 m,上下游分别为2 m厚砾石层),东西两侧隔水墙长为60 m的U型漏斗门系统型PRB,可有效捕获并修复污染羽,工程成本远低于连续反应墙式PRB,为该场地修复最优PRB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B 地下水污染 cr() 场地调查评价 反应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式太阳能光催化净水器对集雨水中Cr(Ⅵ)还原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学昌 于学华 +3 位作者 张国珍 马学琴 武福平 王雪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0-144,共5页
以解决西部干旱地区集雨水深度净化为目的,研制了一款平板式太阳能光催化集雨水净水器,以低温水热法在土工布上负载了TiO2光催化剂,以C(rⅥ)为模拟污染物,分别在室内不同条件下及在太阳光下进行了光催化还原实验。结果表明,以自来水(pH=... 以解决西部干旱地区集雨水深度净化为目的,研制了一款平板式太阳能光催化集雨水净水器,以低温水热法在土工布上负载了TiO2光催化剂,以C(rⅥ)为模拟污染物,分别在室内不同条件下及在太阳光下进行了光催化还原实验。结果表明,以自来水(pH=7.2)配制的浓度为0.25 mg/L的C(rⅥ)、在流量为5 L/h、光强为1 mW/cm2的条件下,出水口C(rⅥ)的还原率可达到83.57%;而在夏季太阳光的照射下,C(rⅥ)的还原率可达到95.88%,完全达到集雨水中C(rⅥ)去除的要求。该净水器具有造价低廉、操作简单、节能环保的特点,适于西北干旱农村分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净水器 二氧化钛 cr()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HREEQC程序的地下水Cr(Ⅵ)的亚铁还原去除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晓婷 王明铭 +3 位作者 刘伟 刘方圆 丁爱中 王助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5-602,共8页
采用实验探究与程序模拟的双重方法考察地下水中含Cr(Ⅵ)的亚铁还原去除过程,考察pH、原料投量与共存阴离子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并运用PHREEQC程序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机制进行解释.结果表明:Fe(Ⅱ)还原去除Cr(Ⅵ)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 采用实验探究与程序模拟的双重方法考察地下水中含Cr(Ⅵ)的亚铁还原去除过程,考察pH、原料投量与共存阴离子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并运用PHREEQC程序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机制进行解释.结果表明:Fe(Ⅱ)还原去除Cr(Ⅵ)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投加的FeSO4·7H2O与Cr的质量比在80∶1时,去除过程达到较经济有效的处理效果.其原因是不同的反应条件影响铬化合物形成的种类与饱和指数(SI),从而影响其去除效果.地下水中存在大量的共存阴离子,其中Cl-易与Cr(Ⅲ)形成不稳定复合物从而对反应进程产生抑制作用;SiO2-3因其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形式不同而对反应进程影响不同,在酸性与中性条件下产生抑制作用,在碱性条件下呈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 硫酸亚铁 沉淀 饱和指数(SI)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处理水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红霞 朱启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264-18266,共3页
[目的]探索麦冬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净化效果。[方法]采用水培法,研究麦冬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能力。[结果]低浓度Cr(Ⅵ)能增强麦冬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在培养液pH值为4时,麦冬对水中Cr(Ⅵ)的去除率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被麦冬吸附的Cr(Ⅵ... [目的]探索麦冬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净化效果。[方法]采用水培法,研究麦冬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能力。[结果]低浓度Cr(Ⅵ)能增强麦冬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在培养液pH值为4时,麦冬对水中Cr(Ⅵ)的去除率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被麦冬吸附的Cr(Ⅵ)主要富集在麦冬根系。[结论]麦冬在地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水培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厂污泥对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仇付国 童诗雨 吕华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4,共6页
为探讨给水厂污泥(WTR)作为Cr(Ⅵ)吸附剂的可能性,探讨了pH、初始浓度、污泥粒径和温度对WTR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对Cr(Ⅵ)的吸附量随pH的增大而减小,吸附平衡时间为9 h,吸附量随污泥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在15~35℃范围内,饱和... 为探讨给水厂污泥(WTR)作为Cr(Ⅵ)吸附剂的可能性,探讨了pH、初始浓度、污泥粒径和温度对WTR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对Cr(Ⅵ)的吸附量随pH的增大而减小,吸附平衡时间为9 h,吸附量随污泥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在15~35℃范围内,饱和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5℃时饱和吸附量达到45.59 mg/g。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能够很好地拟合给水厂污泥对Cr(Ⅵ)的吸附过程,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吸附机理探究表明,WTR对Cr(Ⅵ)的去除不仅包括吸附作用,还存在着氧化还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厂污泥 吸附 重金属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