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面过程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SSiB与IAP/LASG L9R15 AGCM耦合及其模式性能 被引量:28
1
作者 孙岚 吴国雄 孙菽芬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 SSi B与 IAP/LASG发展的 L9R1 5AGCM的耦合 1 0 a积分试验 ,研究了全球尺度大气与地表的水分和能量交换以及陆地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相互作用。模拟表明 :SSi B模式可模拟出陆地上较为真实的表面通量及其日变化 ,较好...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 SSi B与 IAP/LASG发展的 L9R1 5AGCM的耦合 1 0 a积分试验 ,研究了全球尺度大气与地表的水分和能量交换以及陆地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相互作用。模拟表明 :SSi B模式可模拟出陆地上较为真实的表面通量及其日变化 ,较好地定量描述土壤 -植被 -大气连续体系 ( SPAC)中能量和水分的传输过程。因此 ,将其引入气候模式中能够模拟出比 CTL- AGCM更合理的气候平均状态、水汽分布以及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特别是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独特的地域性 ,再现了大气环流 ,尤其是陆面气候的基本特征。并指出 ,陆面过程参数化的引进及其陆面状况的变化显著地改善了全球陆地上的水分平衡状况。利用改进的再循环降水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陆面过程参数化明显改进降水模拟的物理机制。指出全球陆地 ,特别是盛夏北半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再循环降水率明显减小 ,与陆面上表面潜热通量的显著减小区一致 ,从而克服了许多未耦合陆面过程的 AGCMs因对地表水过程非常简单地参数化导致的普遍存在着整个陆地降水偏高 ,改善了全球陆地上的水分平衡状况。因此 ,在充分耦合的陆气环流模式中模拟的降水分布与实况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气候影响 数值模拟 模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模式SSiB耦合TOPMODEL对流域水文模拟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惠民 邓慧平 +1 位作者 孙菽芬 肖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9-838,共10页
为了检验陆面模式SSiB耦合TOPMODEL模型对流域水量平衡模拟结果的影响,用原始SSiB与TOPMODEL按饱和区和非饱和区两种方案耦合的耦合模型(下称SSiBT)进行长江下游青弋江流域水文的数值试验,通过耦合模型与原始SSiB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并... 为了检验陆面模式SSiB耦合TOPMODEL模型对流域水量平衡模拟结果的影响,用原始SSiB与TOPMODEL按饱和区和非饱和区两种方案耦合的耦合模型(下称SSiBT)进行长江下游青弋江流域水文的数值试验,通过耦合模型与原始SSiB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并利用流域实测逐日流量和水量平衡资料,揭示了流域水文模拟结果对SSiB耦合TOPMODEL的响应和原因。结果表明:(1)与原始SSiB的模拟结果相比,SSiBT增加了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和各层土壤湿度之间的差异,流域蒸散发增加而总径流减小。(2)原始SSiB不能准确地将径流在地表径流和基流之间分配,对于较小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原始SSiB产生过多的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对于较大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又产生过多的基流和明显偏小的洪峰流量。(3)即使土壤饱和导水率大到不会产生超渗产流,由于饱和区的存在,SSiBT在洪水期间也能产生足够大的地表径流,从而形成洪峰流量。由于考虑了地形引起的土壤湿度空间非均匀形成的饱和区产流,SSiBT改善了雨季逐日流量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模式(ssib) 地形指数模型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气耦合模式的降雨径流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永强 刘万 +1 位作者 黎晓东 许继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基于陆气耦合模式的降雨径流模拟是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陆气耦合降雨径流模拟,分析基于陆气耦合模式的降雨径流模拟框架,对比基础输入资料、天气模式和陆面水文模型各方面的优缺点,回顾基于该框架的发展历程... 基于陆气耦合模式的降雨径流模拟是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陆气耦合降雨径流模拟,分析基于陆气耦合模式的降雨径流模拟框架,对比基础输入资料、天气模式和陆面水文模型各方面的优缺点,回顾基于该框架的发展历程,从集合预报、数据驱动、陆面水文模型与天气模式3个方面介绍了陆气耦合降雨径流模拟技术的发展,提出多尺度转换、双向耦合、不确定性问题及误差修正4个热点关键技术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推进基于陆气耦合模式的降雨径流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耦合模式 降雨径流模拟 水文模型 天气模式 水文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Grid-XAJ双向耦合系统构建及其暴雨洪水模拟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明坤 刘志雨 +5 位作者 姚成 李致家 李超群 李荣容 何志新 黄迎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2-762,共11页
为解决陆气双向耦合中气象与水文模型不易匹配的问题,基于质量守恒原理,以土壤含水量为纽带,构建高效的WRF/Grid-XAJ双向耦合(双耦)系统。通过屯溪流域2场洪水事件分析发现:模型权重参数可定量评估水文-气象模型耦合的相容性;降水同化后... 为解决陆气双向耦合中气象与水文模型不易匹配的问题,基于质量守恒原理,以土壤含水量为纽带,构建高效的WRF/Grid-XAJ双向耦合(双耦)系统。通过屯溪流域2场洪水事件分析发现:模型权重参数可定量评估水文-气象模型耦合的相容性;降水同化后,双耦系统的降水峰值模拟精度稍好于WRF模型(误差在±5%内);双耦较单向耦合(单耦)系统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壤含水量;降水同化前,双耦和单耦系统低估了洪水过程;同化后两者的模拟结果提升且与Grid-XAJ模型接近(三者纳什效率系数ENS>0.85),其中双耦系统洪峰模拟效果最好(误差在±11%内),说明WRF/Grid-XAJ双耦系统在暴雨洪水模拟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水文-气象模型双向反馈建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双向耦合 分布式水文气象模型 Grid-XAJ模型 WRF模型 洪水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多参数化方案对东南亚低纬高原陆气耦合强度的模拟评估
5
作者 王秀智 杨启东 +2 位作者 何帅辰 石紫琳 吕柄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5-1010,共16页
东南亚低纬高原是全球陆气耦合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水文和环境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均匀抽样方法,结合WRF模式中多参数化方案,开展了48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优选参数化方案组合,对该地区陆气耦合强度及其相关... 东南亚低纬高原是全球陆气耦合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水文和环境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均匀抽样方法,结合WRF模式中多参数化方案,开展了48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优选参数化方案组合,对该地区陆气耦合强度及其相关变量进行了模拟评估。研究表明:(1)从48组模拟试验集合中可发现,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气温、比湿、向下长波、向上长波和土壤温度,集合模拟能力较好;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向下短波和向上短波,集合模拟可较好反映各变量的变化特征;但是对于地表的土壤湿度,集合模拟能力较差。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潜热通量、向下短波、向上短波、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组合间模拟差异较小;但是对于地表的感热通量,不同组合间模拟差异较大。(2)根据等权重平均Taylor评分获得的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提升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气温、比湿、向下短波、向上短波、向下长波、向上长波和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但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表层土壤湿度提升效果不明显。(3)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合理地反映陆气耦合的空间特征和时间变化,但模拟的耦合强度较参考值偏弱,主要与潜热通量和向下短波辐射模拟能力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耦合 WRF模式 东南亚低纬高原 均匀抽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Hydro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振洁 孟宪红 +5 位作者 舒乐乐 赵林 李照国 邓明珊 陈亚玲 陈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825,共17页
在人类活动加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数值模式作为研究水循环和极端水文事件的有效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大气-陆面-水文互馈机制,大... 在人类活动加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数值模式作为研究水循环和极端水文事件的有效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大气-陆面-水文互馈机制,大气-陆面-水文耦合过程模拟研究已成为国际大气、水文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WRF-Hydro(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Hydrological modeling system)的优势,并系统总结了WRF-Hydro模式的主要敏感性参数分析及模式在对地表径流、土壤湿度、能量水分循环以及相关大气和水文过程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探讨WRF-Hydro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着眼于发展有效的尺度转换方案、完善参数化方案以及开展流域内大气、水文变量时空分布高分辨率模拟等方面,以期系统提升耦合模式对大气、陆面过程及水文过程的刻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Hydro模式 大气-陆面-水文耦合 研究进展 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陆气耦合模式及生物结皮与植被演变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姚德良 李家春 +2 位作者 杜岳 李新荣 张景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2-460,共9页
论述了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意义和现状。在以前工作基础上 ,针对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传输过程 ,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特别给出了导水率的计算模型和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 ,考虑了结皮层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植被... 论述了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意义和现状。在以前工作基础上 ,针对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传输过程 ,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特别给出了导水率的计算模型和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 ,考虑了结皮层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植被演变的过程。陆气耦合模式分别对大气、植被、土壤作多层划分 ,以助于细致了解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同时 ,介绍了当地气候概况和野外观测情况。利用本模式对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站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可为当地合理利用水热资源和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人工植被区 陆气耦合模式 生物结皮 植被演变 机理 结皮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植被影响的陆气耦合模式 被引量:14
8
作者 谢正桐 李家春 姚德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7-275,共9页
以黄淮海平原大气边界层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多层模式,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耦合模拟.模式对植被冠层作多层划分,以助于细致了解植被冠层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为非均匀下垫面的参数化提供依据.运用观测结果... 以黄淮海平原大气边界层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多层模式,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耦合模拟.模式对植被冠层作多层划分,以助于细致了解植被冠层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为非均匀下垫面的参数化提供依据.运用观测结果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对模拟进行了敏感性数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陆气耦合模式 水热交换 湍流输运 SP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陆面与水文耦合模式在中国西北典型流域径流模拟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孟现勇 王浩 +2 位作者 蔡思宇 龙爱华 殷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2,38,共9页
水文模式在较长的发展阶段由简单的概念模型逐步演变复杂的分布式物理模型,大气学科的各类气候模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同时也逐步带动了水文学的发展。从大气、水文两个学科发展角度纵向开展研究,通过分析以往研究成果认为,虽然大气、水... 水文模式在较长的发展阶段由简单的概念模型逐步演变复杂的分布式物理模型,大气学科的各类气候模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同时也逐步带动了水文学的发展。从大气、水文两个学科发展角度纵向开展研究,通过分析以往研究成果认为,虽然大气、水文模式在其各自的发展已经到达了较为完善的地步,然而其相互耦合并取长补短的优势并未发挥。在探讨大气、陆面及水文模式发展的基础上,选取XJLDAS(Xinjiang Land Data Assimilate Datasets)大气陆面同化系统,CLM3.5(Community Land Model,Version 3.5)公用陆面模式及快速汇流模式RAPID(Routing Application for Parallel computation of Discharge)作为关键耦合对象,利用以上耦合系统对新疆精博河流域径流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研究分析,认为:XJLDAS+CLM3.5+RAPID模式可较好地重现流域地表径流年内分布状况,然而,由于陆面参数化方案选取等原因,研究区径流量出现一定偏差。此外,在本研究中发现,陆面模式径流汇流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将这种偏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进行大尺度水文模拟时,需要在考虑在研究区相关地理特性(如地质构造、地表覆被)基础上进行模式相应改进,以最大限度的重现大尺度径流真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水文模式 陆面模式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陆面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强 赵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5-346,共12页
用新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陆气耦合模式),系统地模拟了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的陆面特征和地表能量输送特征。这一模拟结果不仅部分地验证了陆面过程野外实验的观测结果,而且还弥补了野外实验的不足,进... 用新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陆气耦合模式),系统地模拟了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的陆面特征和地表能量输送特征。这一模拟结果不仅部分地验证了陆面过程野外实验的观测结果,而且还弥补了野外实验的不足,进一步得到了土壤水分和植被叶面物理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大部分陆面特征量和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对绿洲影响其下游沙漠的程度和尺度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陆气耦合模式 绿洲 荒漠 相互作用 陆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AT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卫三平 王力 吴发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全面性、模型的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ALS/LASG模式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统文 吴国雄 +1 位作者 王在志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30,共11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近发展了全球海洋 大气 陆面耦合气候模式系统 (GOALS)的新版本 ,实现了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R42L9)与海洋环流模式 (T63L3 0 )在 40°S~ 40°N之间的开洋面上海 气通量交换的完全耦合。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近发展了全球海洋 大气 陆面耦合气候模式系统 (GOALS)的新版本 ,实现了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R42L9)与海洋环流模式 (T63L3 0 )在 40°S~ 40°N之间的开洋面上海 气通量交换的完全耦合。该模式系统已积分了 40a ,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气候漂移。文中通过对所模拟的后 3 0a平均的热带、副热带地区海温、海表风应力、洋面净通量和降水等的气候平均态与多种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GOALS模式基本上模拟再现了当今气候的一些主要特征 ,对热带气候平均态已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但也注意到 ,与观测相比 ,区域性差异是明显存在的 ,比如沿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和靠近南美沿岸的东太平洋海域以及印度洋海表温度明显偏高约 2℃ ,所模拟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冷舌西伸明显 ,造成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明显偏冷等偏差。这些模拟误差 ,与模式中海表风应力和洋面所得到或释放的净热通量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谱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气候平均态 模拟评估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附近荒漠大气逆湿的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00
13
作者 张强 赵鸣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29-740,共12页
用HEIFE实验观测资料,给出了临近绿洲的荒漠大气比湿廓线的一些特性。并且用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一植被一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模拟了绿洲及其临近荒漠大气的湿度廓线结构,再现了荒漠大气的逆湿,得到了荒漠大气比湿廓线几种典型... 用HEIFE实验观测资料,给出了临近绿洲的荒漠大气比湿廓线的一些特性。并且用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一植被一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模拟了绿洲及其临近荒漠大气的湿度廓线结构,再现了荒漠大气的逆湿,得到了荒漠大气比湿廓线几种典型形式及其表现规律,初步解释了荒漠大气逆湿形成的物理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FE实验 中尺度 陆-气耦合模式 大气逆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预报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涛 夏润亮 +3 位作者 李冰 俞彦 徐志恒 杨无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7-114,共8页
洪水预报作为非工程措施是防御并减少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不断完善为洪水预报中水文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性工作,降水作为洪水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降水预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洪水预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洪水预报作为非工程措施是防御并减少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不断完善为洪水预报中水文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性工作,降水作为洪水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降水预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洪水预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向洪水预报的水文模型从降雨-产流等方面解释洪水产生的过程,丰富了洪水预报的方法,陆气耦合模型的发展为洪水预报进一步提高精度和预见期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以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洪水预报精度不断提高,从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研究进展、洪水预报中降水预报应用进展、洪水预报水文模型研究进展、陆气耦合模型研究进展四个方面系统阐述目前洪水预报精度的研究进展,并对洪水预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做出展望,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急需引入新的理论技术和非接触式设备等,增加信息的密度和强度,洪水预报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洪水预报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实践,已经为洪水预报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陆气耦合技术由单向耦合向基于物理概念的双向耦合发展,单站观测及模拟气象数据驱动向结合遥感和四维同化方向发展,为今后的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可为水文、水库调度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水雨情测报 水文模型 降水预报 陆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气耦合的城市雨洪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宗学 初祁 +1 位作者 王昊 叶陈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446,共13页
对汇流时间短、暴雨时程集中且短期内降水强度大的城市区域而言,暴雨洪涝灾害预见期的延长可以为制定应急预案和实施防汛抢险争取更多的响应时间,降低城市暴雨洪涝事件带来的潜在危害.延长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预见期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采用... 对汇流时间短、暴雨时程集中且短期内降水强度大的城市区域而言,暴雨洪涝灾害预见期的延长可以为制定应急预案和实施防汛抢险争取更多的响应时间,降低城市暴雨洪涝事件带来的潜在危害.延长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预见期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采用基于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多源/高分辨率数据资料的陆气耦合城市雨洪模拟技术进行雨洪过程模拟和灾害预报.本文归纳总结了城市雨洪过程模拟和预报中常用的5类降水输入数据及各类降水数据的适用条件;总结了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在区域强降水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城市雨洪过程模拟中采用的常见方法及优缺点;总结了数值降水预报技术应用于城市雨洪过程模拟和预报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陆气耦合的城市雨洪模拟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应对之策,指出在当前城市雨洪模拟技术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减小数值降水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提高城市雨洪过程模拟的精细化程度是提高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预报准确性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洪 数值天气预报 陆气耦合模型 预见期 暴雨洪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OALS模式4个版本太平洋年代际气候变率模拟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雅乐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g2.0、s2.0、g1.1和g1,利用模式的长时间积分结果,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比较、评... 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g2.0、s2.0、g1.1和g1,利用模式的长时间积分结果,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比较、评估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并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海洋动力过程分析,探讨了模式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形成机制。研究发现,FGOALS模式g2.0和s2.0版本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IPO)的模拟能力优于g1.1和g1。模式中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正反馈过程与Bjerknes(1969)提出的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有关,其负反馈则主要与海洋内部动力过程有关。太平洋异常经向热量输送将热带与中纬度海洋联系在一起,可以抑制正反馈作用,但无法使得年代际振荡变化位相发生反转;FGOALS模式中,热带海表温度(SST)暖距平信号通过大气桥影响热带外大气环流,在海气作用下,热带与热带外海洋次表层分别以Kelvin波和Rossby波的形式传播,使得冷暖位相反转,4个版本均能再现这种负反馈机制。但不同版本Rossby波所处的纬度不同,太平洋SST异常年代际变化信号最明显的范围越宽,则由此激发的Rossby波便更为偏北,纬度越高Rossby波西传的时间也越长,PDO/IPO的周期与其SST异常的经向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IPO) 海气相互作用 FGOALS(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半球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中瞬变量与定常量关系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增臻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本文用ECMWF的10年资料对北半球夏季(6~8月)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中瞬变量与定常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指出J(Φ′,ξ′)与J(Φ^,ξ)+J(Φ,ξ^+ξ+f),J(Φ′,Φ′/p)与J(Φ^,... 本文用ECMWF的10年资料对北半球夏季(6~8月)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中瞬变量与定常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指出J(Φ′,ξ′)与J(Φ^,ξ)+J(Φ,ξ^+ξ+f),J(Φ′,Φ′/p)与J(Φ^,Φ/p)+J(Φ,(Φ^+Φ)/p以及J(ψ′s,Ts′)-与J(ψ^s,Ts)+J(ψs,T^s+Ts)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的空间尺度均比较小,瞬变量是距平模式方程中的大项。计算还表明,瞬变量对定常量的作用不是一种随机过程,而是一种较强的负反馈式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的负相关位于中高纬度,与夏季西风带的位置基本一致。此外,在瞬变量与定常量的相关中,气候基本态以及它与月平均距平态间的相互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在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中进行瞬变量的参数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耦合 非定常距平模式 瞬变量 定常量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耦合模式CESM1中热带印度洋SST模拟偏差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运 宋振亚 宋亚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0-361,共12页
热带海表温度(SST)模拟偏差是困扰海气耦合模式发展的经典问题之一,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晰。针对海气耦合模式CESM1(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我设计了单独大气-陆面模式、单独海洋-海冰模式以及... 热带海表温度(SST)模拟偏差是困扰海气耦合模式发展的经典问题之一,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晰。针对海气耦合模式CESM1(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我设计了单独大气-陆面模式、单独海洋-海冰模式以及海气耦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值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气-陆面模式和海洋-海冰模式隐式(implicit)SST偏差的分析方法,诊断了CESM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的来源,并分析了大气模式和海洋模式中影响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温模拟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热带印度洋不同地区SST的模拟偏差来源,发现耦合模式CESM1中孟加拉湾SST模拟偏冷主要是由海洋-海冰模式中过强的垂直混合、平流作用等海洋动力偏差引起的。在阿拉伯海和赤道西印度洋,过多的潜热释放导致SST降低,大气-陆面模式模拟误差是这两个海域SST冷偏差的主要来源。对于赤道中印度洋,潜热通量偏差和垂直混合、平流作用等模拟误差共同影响上层海水温度,潜热释放偏少、海水垂直混合偏弱以及经向平流向南输送过多暖水使耦合模式模拟的赤道中印度洋SST出现暖偏差,而在赤道东印度洋,模拟的SST偏冷是由大气-陆面模式中短波辐射偏少和海洋-海冰模式中海水垂直混合过强引起的,潜热通量偏差影响较小。分析表明,耦合模式中海气相互作用只影响SST模拟偏差的大小,但不是引起SST偏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SST偏差 隐式SST偏差 海气耦合模式CESM 大气-陆面模式 海洋-海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模拟的中国区域陆气耦合强度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9
19
作者 曾毓金 谢正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11个模式历史情景的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中国区域夏季的陆气耦合强度并进行集合平均,结果表明,位于半干旱区的华北和内蒙古地区陆气耦合强度相对较强,西部干旱区的陆气耦合强度相对较弱,位于湿润... 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11个模式历史情景的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中国区域夏季的陆气耦合强度并进行集合平均,结果表明,位于半干旱区的华北和内蒙古地区陆气耦合强度相对较强,西部干旱区的陆气耦合强度相对较弱,位于湿润区的中国东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陆气耦合强度最弱。利用上述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与由NCEP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的中期气象预报40年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得到的陆气耦合强度相比较,结果显示这些模式的集合平均与再分析资料NCEP和ERA40的计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历史情景模拟和不同的典型排放路径(RCP),即低排放情景RCP2.6、中排放情景RCP4.5和高排放情景RCP8.5下的模拟结果预估陆气耦合强度未来变化。结果显示:与历史情景相比较,位于湿润区的中国南方地区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温度,在3种排放情景下随着温度上升引起蒸散发增加所导致陆气耦合强度升高;位于青藏高原以及半干旱区的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蒸散发在未来的年际变化幅度减弱导致陆气耦合指数降低;位于西北干旱区陆气耦合强度在RCP2.6和RCP4.5情景上升,然而在RCP8.5情景下陆气耦合强度下降,其原因是在高排放情景下,水汽平流输送明显增强,局地蒸散发异常对空气湿度变化的贡献减弱,导致了陆气耦合强度降低。未来预估结果在中国南方可信度相对较高,从全国来看,在RCP4.5情景下可信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中国 陆气耦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洪水预报调度通用平台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启有 黄文衡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7-231,239,共6页
在多预报断面和多水库对象的流域洪水预报调度中,水文预报和水库调度相互耦合,导致相关计算流程复杂。采用预报调度一体化、模型云、陆气耦合及多语言融合开发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个适用于大流域河系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的通用... 在多预报断面和多水库对象的流域洪水预报调度中,水文预报和水库调度相互耦合,导致相关计算流程复杂。采用预报调度一体化、模型云、陆气耦合及多语言融合开发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个适用于大流域河系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的通用可配置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河系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方案创建的参数化配置与高效计算,具有滚动预报、作业预报、防洪调度等多项高级应用功能,并在湖南省四水流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至其他类似流域洪水预报调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预报调度一体化 模型云 陆气耦合 多语言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