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7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陶涛 光太俊 +3 位作者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结论】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田花蓟马消长规律及空间分布
2
作者 王伟 张仁福 +2 位作者 刘海洋 李晓维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9,共8页
【目的】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棉田花... 【目的】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棉田花蓟马种群数量从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逐渐上升,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8月下旬后至9月初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花蓟马种群数量在棉花的叶片、花和棉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种群随着调查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且种群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在不同器官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花蓟马种群的初始增长期、爆发高峰期、下降期及全时期中,花上具有最高的花蓟马种群数量。花蓟马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棉田花蓟马种群爆发期,其种群在棉田成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棉株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棉花 消长规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凤 李媛媛 +3 位作者 杨乃坤 周泉 刘海燕 邹天才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系山茶属下接受物种名称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异名,是贵州省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物种稀有濒危。为探究贵州红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关联性特征,该研究在实地踏查基础上,采用...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系山茶属下接受物种名称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异名,是贵州省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物种稀有濒危。为探究贵州红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关联性特征,该研究在实地踏查基础上,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种群各生长阶段植株分布特点及关联性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种群各发育阶段植株在较小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个体间聚集程度逐步降低,呈现出由集群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的趋势,具有显著的小尺度聚集、大尺度随机的基本特征。(2)小尺度下,植株相互庇佑提高种群存活率,种群各相邻年龄阶段植株均表现出正相关,其相关性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并走向负相关;中-大尺度下,中龄、成年植株抑制林下更新以保障其生长优势。物种发育原始、生境资源竞争压力大、种内自疏牵制性强及生境干扰等因素,是贵州红山茶种群因难于扩散而呈狭窄分布特征以及物种稀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自然分布种群生境条件、疏林结构适当调整以及物种迁地保育和育苗回归栽培是保障贵州红山茶种群稳定繁衍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贵州红山茶植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了种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研究植物种群发育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红山茶 稀有濒危植物 种群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成对相关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凌宇 许东先 +5 位作者 赵庆 罗皓 潘俊杰 吴晓君 叶伯坚 申长青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结果】样地1存在角尺度、目的树种优势度、健康林木比例、林木拥挤程度、天然更新等五项指标不符合评价取值,处在特别需要经营等级;样地2存在角尺度、天然更新、目的树种优势度共3个指标不符合取值标准,处在需要经营等级。【结论】针对两个样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化经营设计,对于样地1中的林木,应该通过调整整体林木的分布格局进行改善,逐渐形成以樟树-假苹婆-木荷-山杜英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于样地2中的林木,可以通过调整个别伴生树种分布格局的方式来改善整体分布格局,形成以醉香含笑-观光木-深山含笑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两个样地中的萌生杉木和病腐木进行除萌和伐除处理,此外,应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提升林分整体的更新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迫切性评价 阔叶混交林 分布格局 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鼬獾和花面狸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捷 章蜜 +2 位作者 罗伟 顾杭敏 张微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鼬獾和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进行分析,以MaxEnt模型对二者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运用ENMTools 1.4.4计算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比较二者在空间生态位上的选择差异,同时探讨环境因子对二者共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鼬獾和花面狸均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Δ=0.93,P>0.05),且未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来减少竞争;鼬獾和花面狸共同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庐山保护区的山脚林缘,空间分布格局大量重叠,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具有相似性,均受海拔影响最大,但在植被类型和坡度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通过空间生态位的部分差异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本研究揭示了鼬獾与花面狸在庐山保护区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二者时空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建议充分考虑二者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积极探讨加强栖息地保护,合理控制人为干扰,以实现对两个物种甚至更多同域近缘物种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鼬獾 花面狸 日活动节律 空间格局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山祖中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垂直层次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6
作者 程子翰 张金池 +4 位作者 姜姜 孟苗婧 李珈印 罗梅 方向华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5,共14页
【目的】研究百山祖国家公园中山常绿阔叶林不同高度层次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以理解群落垂直结构中各层次的生存策略、竞争机制,加深对区域群落构建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方法】基于百山祖国家公园中山常绿阔叶林群落1... 【目的】研究百山祖国家公园中山常绿阔叶林不同高度层次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以理解群落垂直结构中各层次的生存策略、竞争机制,加深对区域群落构建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方法】基于百山祖国家公园中山常绿阔叶林群落1 hm^(2)监测样地调查数据,通过树高划分,对各高度层次中重要值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个体进行分析,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以及基于胸径的标记相关函数k_(mm)(r)分析各高度层次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层间关联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各层次种群数量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群落优势种群受环境因素影响,其个体数量分布与地形因子呈现正相关;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低尺度的聚集分布转变为高尺度的随机或均匀分布的趋势,去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降低;上层与中层、下层优势种群在低尺度负关联;基于胸径的标记点格局分析中,中层、下层个体在层内及层间于低尺度存在一定负关联。【结论】百山祖国家公园中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群呈现低尺度聚集分布、高尺度随机或均匀分布的空间格局,上层种群对近距离中层、下层个体生长发育产生限制,中层、下层种群存在低尺度上个体间的资源竞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标记相关函数 中山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7
作者 雷洁琼 刘玉萍 +8 位作者 苏旭 高宣琳 吕扬 郑莹晖 孙成林 才让扎西 冯旭 李佳欢 董英雯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09-2319,共11页
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时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1)... 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时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1)影响黑紫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2524.94~4118.83 m)、最暖季度平均温度(8.43~14.75℃)和气温季节性变化方差(574.91~890.01℃);影响紫芒披碱草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年平均气温(0.31~6.91℃)、最冷季度平均温度(-11.57~-3.16℃)和海拔(1483.81~3759.22 m)。(2)当前黑紫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为288.61×104 km^(2),主要位于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紫芒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为343.86×10^(4)km^(2),主要在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3)未来情景下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黑紫披碱草的适生区质心/分布中心向西南迁移,紫芒披碱草向东北迁移。本研究结果为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披碱草属 潜在分布区 空间格局 质心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张海鹏 刘维明 +2 位作者 赵慧敏 叶哲隆 潘美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文利用GIS对收集整理的四川省旧石器至青铜器时期共计151处遗址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研究了高程、坡度、水系、地貌与遗址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方向总体由EW向过渡到EN-WS向,核密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证明遗址分布呈现集聚现象。从旧石器时期至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逐渐由分散的多核心布局演化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单核心布局。②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其中距水距离是影响四川省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坡度是影响四川省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的最大诱因。③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古人类生业模式经历了3次大的变迁。生业模式的变化促使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做出不同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业模式 古人类遗址 时空分布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谷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及点格局分析
9
作者 李金桓 刘守江 +2 位作者 余宇首 王自豪 陈曦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1,共7页
为了保护作为当地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先锋树种的云南松,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格局、不同生长阶段格局、种间空间关系,以及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本文设置1公顷样地,并采用胸径代替年龄的方法,记录种群年龄结构。点格局采用g(r)成对相... 为了保护作为当地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先锋树种的云南松,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格局、不同生长阶段格局、种间空间关系,以及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本文设置1公顷样地,并采用胸径代替年龄的方法,记录种群年龄结构。点格局采用g(r)成对相关函数,并采取具有不同生态意义的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年龄结构呈倒“J”型;基于完全随机模型的所有个体格局在1—3m小尺度上聚集强度高,中大尺度逐渐趋于随机、均匀分布。基于异质泊松模型和泊松聚块模型在0—1m上聚集,其余尺度上完全随机;基于完全随机模型不同生长阶段的树都表现出在小尺度上聚集,在其他尺度上趋于随机、均匀分布。而基于异质泊松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出聚集尺度减小,程度降低,甚至完全随机分布;种间空间相关性表现出小树幼树、中树幼树在小尺度上负相关,中树小树在小尺度上正相关,在其余尺度上不相关。大树幼树中大尺度上负相关,大树小树无关,中树大树于1m处负相关。结论:云南松种群更新良好,但受火干扰、阳生灌草的竞争面临着更新困难的问题。总的种群格局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格局表明,种群受到扩散限制、生境异质的作用。各生长阶段有相关关系但不密切,是生境异质、人为干扰、扩散限制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点格局分析 年龄结构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益 吴南飞 +3 位作者 李家湘 张蓓 王昊琼 曹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研究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基础,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探究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发现该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 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研究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基础,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探究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发现该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对该护区内保护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得出该保护区内的保护植物种类均呈聚集分布和明显的海拔梯度格局;结合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特征对保护植被进行了区划,揭示其演变规律,为保护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区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自然保护区 空间分布格局 植物种群 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山油松人工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11
作者 程瑞明 许格希 +6 位作者 贾磊 丁易 房子怡 谢博 赵震 刘璐静 李黛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目的】通过监测油松种群和群落动态,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0年生人工林建立5.2hm2动态监测样地,参考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标... 【目的】通过监测油松种群和群落动态,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0年生人工林建立5.2hm2动态监测样地,参考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标准,对样地内胸径≥1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挂牌、调查和统计,分析样地内木本植物的物种区系、径级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共计9242株,其中活立木7145株,隶属15科22属23种。其中,66.66%的科和63.64%的属具有温带植物区系的特点。有5个物种的重要值>5%,分别为油松、槲树、黑桦、土庄绣线菊和华北落叶松,其重要值总和95.44%,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有8种和10种。优势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结论】百花山油松人工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较高,油松自疏过程为其他先锋树种提供生态位,导致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呈聚集模式。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油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提供本底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森林动态样地 径级分布 空间格局 北京百花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市散生古树资源与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2
作者 骆师堂 万丹 +5 位作者 李超 周金龙 高鑫 杨来仙 陈嵚崟 潘刚 《高原农业》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散生古树见证了人类历史变迁,是研究当地古气候、植物分布和生态变化的重要实证资料。本文采用传统统计学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临近点分析法判断空间分布格局,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确定古树分布的高值区,并分析古树生长指标与环... 散生古树见证了人类历史变迁,是研究当地古气候、植物分布和生态变化的重要实证资料。本文采用传统统计学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临近点分析法判断空间分布格局,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确定古树分布的高值区,并分析古树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林芝市共有549株散生古树,隶属于18科、26属、34种,以胡桃(核桃Juglans regia)、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光核桃(Prunus mira)4个种为优势种;(2)林芝市古树的树高在10~20 m数量最多,胸径集中于3~7 m,冠幅10~19 m;(3)从古树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林芝市散生古树在空间上呈集聚模式,布久乡附近是古树分布高值区(480 km^(2)~510 km^(2)),工布江达县江达乡、朗县仲达镇和波密县松宗镇3个中度集聚区;(4)从不同因素的相关性来看,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相关性极显著,树高与胸径、冠幅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与海拔、坡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芝市 散生古树 资源组成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重分析的不同空间分布模式下富油煤与油页岩共热解研究
13
作者 曹虎生 肖建生 +5 位作者 杨甫 李长聪 马祖飞 朱占荣 吴雷 周军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富油煤是集煤、油、气属性于一体的高附加值煤炭资源,通过热解转化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基于热重分析技术探究了富油煤与油页岩在不同空间分布模式下的共热解特性及其协同效应。通过将富油煤和油页岩设计为“煤下-岩上”,“煤上... 富油煤是集煤、油、气属性于一体的高附加值煤炭资源,通过热解转化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基于热重分析技术探究了富油煤与油页岩在不同空间分布模式下的共热解特性及其协同效应。通过将富油煤和油页岩设计为“煤下-岩上”,“煤上-岩下”,“煤-岩共混”,“煤左-岩右”和“煤右-岩左”五种空间分布模式,系统分析了其对共热解失重特性、协同效应及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上-岩下”与“煤-岩共混”空间分布模式下共热解失重率和协同效应的评估指数十分接近,且达到最高的27.09%和27.08%、0.0359和0.0355。“煤上-岩下”空间分布模式下共热解主要阶段的失重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同时降低了共热解反应活化能,表明下层油页岩作为固体供氢体促进了上层富油煤中烃类挥发分的释放。本研究为富油煤与油页岩的协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了通过优化空间分布模式减少灰分影响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模式 共热解 热重分析 富油煤 油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柏爱琴 陈韬 +1 位作者 罗应华 李嘉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9个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9个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结构)的方法,用胸径(D_(BH))将壳斗科(Fagaceae)树种个体划分为小树(1.0 cm≤D_(BH)<5.0 cm)、中树(5.0 cm≤D_(BH)<20.0 cm)、大树(D_(BH)≥20.0 cm)3个径级阶段;选取样地中胸径D_(BH)≥1.0 cm的所有壳斗科个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树种名称,测定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测树因子以及每棵树的位置坐标;以空间聚集程度为评价指标,以海拔、经度、纬度、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为影响因素,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Kruskal-Wallis test,K-W检验)、Ripley L函数结合完全随机模型(CSR)、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壳斗科不同径级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因素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壳斗科小树、中树、整个类群的分布格局主要是聚集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随径级的增加,壳斗科树种的聚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小树、中树、整体、大树。②小树、中树、整个类群在10 m空间尺度上的聚集程度(L_(10)),与年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小树阶段的空间聚集程度更易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大树的聚集程度(L_(10)),与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壳斗科各径级树种的聚集程度,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负相关。壳斗科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扩散限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径级树种与同一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趋势一致,但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壳斗科植物 空间分布格局 扩散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大盘山云锦杜鹃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奇鸽 俞叶飞 +3 位作者 陈伟杰 何安国 陈子林 金孝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研究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高海拔区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群落中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种群动态,预测未来的演替趋势。【方法】2018年7月建立1 hm^(2)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0 cm的木本植物挂牌... 【目的】研究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高海拔区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群落中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种群动态,预测未来的演替趋势。【方法】2018年7月建立1 hm^(2)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0 cm的木本植物挂牌、鉴定并测量胸径,每5 a复查1次。根据样地内物种的重要值和优势种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径级结构。利用云锦杜鹃种群年龄结构图和种群生命表等分析云锦杜鹃种群动态。【结果】2018年共记录木本植物4 773株,分属于35科55属90种;2023年有3个物种在样地内消失,个体死亡率为1.38%,补员率为2.38%。样地林层结构清晰,其中亚乔木层云锦杜鹃数量占主要优势。2018、2023年所有乔木树种的总体径级结构皆为倒“J”型,且2023年乔木树种中5.0 cm≤DBH≤20.0 cm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多。云锦杜鹃种群径级结构为金字塔型,集中在Ⅱ、Ⅲ、Ⅳ龄级,Ⅰ、Ⅵ、Ⅶ龄级个体数量很少。从存活曲线看,种群内大多数个体能够存活到生理寿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动态特征。【结论】云锦杜鹃群落物种丰富,5 a间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稳定,低龄级个体比例高,更新较好。云锦杜鹃种群为增长型,但Ⅰ龄级植株数量储备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锦杜鹃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结构 物种多样性 大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16
作者 张立蓉 杨丽 +1 位作者 李继泉 崔建州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26-32,共7页
松果梢斑螟是危害多种松类球果的重要钻蛀性害虫,研究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型和抽样技术,可为该虫的危害程度调查、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供理论依据。应用7个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 m*-m回归法和Taylor幂指数法,研究了油松林中越... 松果梢斑螟是危害多种松类球果的重要钻蛀性害虫,研究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型和抽样技术,可为该虫的危害程度调查、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供理论依据。应用7个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 m*-m回归法和Taylor幂指数法,研究了油松林中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并分析了其聚集原因。结果表明,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虫主要分布于被上一代幼虫危害过的球果中,但在油松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松果梢斑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Iwa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虫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幼虫个体之间相互吸引;Taylor幂指数法证实松果梢斑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提高。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分布是由松果梢斑螟自身行为习性(亲代雌虫产卵习性和幼虫取食习性)和球果化学特性共同作用所致。基于Iwao m*-m回归模型明确了在不同相对误差下不同虫口密度时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并依据防治指标确定了序贯抽样数。综上,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虫主要分布于被害球果中,其种群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数,可为松果梢斑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松果梢斑螟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17
作者 梅曼 王晨璨 +3 位作者 蔺宏霞 张玉倩 丁文静 赵媛媛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码和获取位置信息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转录组技术相比,空间转录组技术能获得细胞在组织原位环境下真实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与微环境的关系,为基因表达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原位的空间信息。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检测的细胞通量、转录本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空间定位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并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杨树(Populus)等植物中展开研究。该文阐述了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动态发育轨迹、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差异分析、解码植物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等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讨论了空间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组织原位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录组技术 空间分布模式 发育谱系 细胞类型鉴定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吊罗低地雨林公顷级样地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
18
作者 张柠 袁浪兴 +4 位作者 纪克鹏 王欣 庞通 兰国玉 魏亚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2-615,共14页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森林类型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究海南岛低地雨林乔木树种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海南低地雨林的生态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在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所建立的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树...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森林类型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究海南岛低地雨林乔木树种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海南低地雨林的生态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在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所建立的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树种清查数据,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特征、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1)1 hm^(2)动态监测样地内胸径大于3 cm乔木2074株,共计152种,隶属于106属、43科。(2)优势乔木树种(个体数量大于60),主要为山蒲桃(198株),岭南山竹子(142株),木荷(114株),光叶巴豆(113株)等;稀有种(1株)为50种,占总种数的32.89%。(3)7个优势树种种群的径阶分布为倒“J”型,表明其种群幼龄个体数量较多,种群更新容易,种群正处于增长阶段,未来有较好的发展趋势。(4)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多样性,琼榄和阴香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然而光叶巴豆以集群分布为主,其他优势种主要呈现为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相结合的模式。(5)8个优势种总体上负相关种对和无关联种对多于正相关种对。在0-20 m的尺度上琼榄与多个树种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山蒲桃与光叶巴豆及海南锥在该尺度内表现为负相关。基于公顷级样地树种清查结果,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种间竞争激烈,排斥竞争较强,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将频繁更替,为保护海南低地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管理的决策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低地雨林 树种多样性 种间关系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19
作者 袁浪兴 兰国玉 +4 位作者 魏亚情 庞通 王欣 张柠 纪克鹏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2-1223,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的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为保护海南山地雨林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在海南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建立的1 ha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进行乔木物种调查,记录及测量样... 【目的】研究海南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的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为保护海南山地雨林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在海南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建立的1 ha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进行乔木物种调查,记录及测量样地中所有树干胸径(DBH)≥3 cm乔木的种名、胸围、树高、冠幅、相对坐标位置等信息,分析陆均松群落乔木的组成、多样性特征、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结果】海南吊罗山山地雨林陆均松群落共记录到乔木隶属于44科,其中包括壳斗科(11种)、五列木科(10种)、桃金娘科(9种)、冬青科(9种)、山矾科(6种)、樟科(6种)、桑科(6种)等7个优势科;陆均松(356株)、鸡毛松(189株)、鹅掌柴(161株)、脉叶虎皮楠(136株)、赤杨叶(128株)、丛花山矾(93株)、柬埔寨子楝树(63株)和黄杞(56株)等8个优势种。群落中的稀有种(1株)为40种,占总物种数的33.61%,占总个体数的2.24%。1 ha动态监测样地内共有胸径≥3 cm乔木1787株,隶属于44科、68属、119种,胸径为10~30 cm的陆均松频度较高,说明个体数量较多,胸径为3~10 cm的频度较低,说明个体数量较少。陆均松、鸡毛松、鹅掌柴和赤杨叶4个种群在0~10 m的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陆均松分别与鸡毛松、鹅掌柴、丛花山矾在5~12 m、6~12 m、3~20 m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鸡毛松、鹅掌柴和脉叶虎皮楠等种群幼龄个体数量较多,群落更新容易。【结论】海南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多样性丰富且分布有大量稀有种,保护价值较高,该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种间竞争激烈,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更替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 乔木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系 海南吊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树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易厚启 宋祖华 +2 位作者 兰霞 王陆军 蔡新玲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7-42,共6页
古树作为不可再生的珍稀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较为丰富的古树资源,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本底数据。本研究采用实地逐株测量与社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古树资源进行了全面调... 古树作为不可再生的珍稀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较为丰富的古树资源,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本底数据。本研究采用实地逐株测量与社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古树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存古树共计316株,涵盖21科30属37种,包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0株和安徽省重点保护植物5株。从树龄结构来看,以100~299年树龄的三级古树为主;空间分布上,古树多呈集群分布,集中分布于海拔600~800 m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格局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