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in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Cotton Improvement Laboratory
1
作者 HAGUE Steve SMITH C Wayne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1-,共1页
Integrating alleles from Gossypium species into G.hirsutum is importa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for creating polymorphism useful in molecular mapping studies.Through collaborative efforts,severa... Integrating alleles from Gossypium species into G.hirsutum is importa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for creating polymorphism useful in molecular mapping studies.Through collaborative efforts,several species including G.barbadense,G.tomentosum,and G.musteli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e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in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cotton Improvement Laborat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ys of Developing Plant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Cotton
2
作者 RAKHMANKULOV S DAMINOVA D RAKHMANKULOV M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2-,共1页
It is known,that there are various barriers to fer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embryos,and endosperm because of different number of chromosomes in parents in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cotton.Thus the factors pro... It is known,that there are various barriers to fer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embryos,and endosperm because of different number of chromosomes in parents in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cotton.Thus the factors providing normal cell fission of a germ and endosperm are necessary.It is necessary to culture embryos in vitro on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s containing various phytohormones,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hybridization cotton chromosomes PARENTS interspecific environments FISSION EXOGENOUS FERTI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er Quality Improvement by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Upland Cotton
3
作者 Ren-zhong LIU, Fu-rong WANG, Liu-ming WANG, Jia-bao WANG, Jing YANG, Qin-hong LIU(Shandong Cotton Research Center, Jinan 250100, 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0-90,共1页
In order to transfer genes for extra fiberstrength to existing cotton cultivars,weintroduced 207 interspecific materials obtainedby outcrossing where G. hirsutum,G.barbadense,G.sturtianum,G.thurberi,G.harknessii and G... In order to transfer genes for extra fiberstrength to existing cotton cultivars,weintroduced 207 interspecific materials obtainedby outcrossing where G. hirsutum,G.barbadense,G.sturtianum,G.thurberi,G.harknessii and G.somalense etc.were involved asparents respectively.Under strin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hybridization cotton interspecific ELITE UPLAND stringent parents AGRONOMIC gen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种间杂交新品系及新种质的育成 被引量:18
4
作者 梁理民 王增信 +7 位作者 刘有良 党银侠 王远 胡芸生 梁正兰 姜茹琴 钟文南 牛永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2,共4页
 采用对杂交铃喷施GA3和NAA、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同步进行染色体加倍三者相结合的棉花种间杂交新技术,快速获得可育杂种。本研究从陆地棉×索马里棉,陆地棉×比克棉,(陆地棉×中棉)×(陆地棉×瑟伯棉)杂种后代...  采用对杂交铃喷施GA3和NAA、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同步进行染色体加倍三者相结合的棉花种间杂交新技术,快速获得可育杂种。本研究从陆地棉×索马里棉,陆地棉×比克棉,(陆地棉×中棉)×(陆地棉×瑟伯棉)杂种后代中,成功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系秦远4149、秦远1505和秦远93089,其2.5%跨长分别为28.3,29.0和29.7mm,整齐度分别为50.0%,47.7%和46.3%,比强度分别为23.4,21.2和21.2g/tex,伸长率分别为7.5%,5.4%和7.2%,各特征匹配合理,优于对照中19;枯萎病指分别为2.2,6.5和4.4,黄萎病指分别为11.3,23.6和19.5,抗病性达到或超过对照品种;同时还创造出优质特强抗枯黄萎病特异新种质5份,其抗病性和纤维品质均符合国家"九五"棉花育种攻关指标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资资源 杂交 新品系 杂种胚 离体培养 染色体 抗病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棉、比克氏棉和海岛棉种间杂种的合成及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祝水金 李炳林 +3 位作者 汪若海 张伯静 王红梅 吴汉北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用(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为母本与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进行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种间杂交三种杂种(简称(亚×比)×海三种杂种,下同).(亚×比)×海三种杂种植... 用(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为母本与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进行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种间杂交三种杂种(简称(亚×比)×海三种杂种,下同).(亚×比)×海三种杂种植株整体性状似海岛棉亲本,但营养生长旺盛,植株高大,并兼有三个亲本的一些形态特性。(亚×比)×海三种杂种花粉高度不育,但雌配子部分可育。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对(亚×比)×海三种杂种的色素腺体在现有较大的影响,其中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亚×比)×海三种杂种,其种子尚有少量色素腺体,但植株为正常色素腺体类型;而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亚×比)×海三种杂种虽种子无色素腺体,但植株为少色素腺体类型,Gle2对(亚×比)×海三种杂种的色素腺体的影响与gl2gl2gl3gl3相同,只是杂种植株色素腺体的减少现象是更明显。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的遗传及其转育途径和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杂种 色素腺体 种间杂交 性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国忠 冯恒文 +6 位作者 李爱国 李增书 眭书祥 梁正兰 姜茹琴 孙传渭 钟文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48,共5页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中,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以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中,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以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9),最佳麦克隆值(3.7~4.抗棉蚜(Ⅰ—Ⅱ级),抗棉铃虫Ⅰ—Ⅱ级),兼抗枯黄萎病(病指0~10和8~25)。这些新的品系和种质材料丰富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属 野生棉 陆地棉 种间杂交 二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栽培棉种间四元杂种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玉香 高燕会 +1 位作者 祝水金 季道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0,共5页
将(亚洲棉×草棉)F1进行染色体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F1进行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的四元杂种.四元杂种形态特征综合有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的一些性状,总体植株形态似陆地棉.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 将(亚洲棉×草棉)F1进行染色体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F1进行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的四元杂种.四元杂种形态特征综合有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的一些性状,总体植株形态似陆地棉.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45对SSR引物中,具多态性的引物共30对,共检测到99条清晰的多态性带,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到3.3个.四元杂种具有4个亲本的特征谱带,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四元杂种具有4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其中亚洲棉特征带占20.8%,草棉特征带占22.2%,陆地棉特征带占15.3%,海岛棉特征带占13.9%,而四元杂种特有带占27.8%.四元杂种与4个亲本(亚洲棉、草棉、海岛棉和陆地棉)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00、0.444、0.389和0.444.研究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适用于棉花遗传亲缘关系和远缘杂种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四种栽培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可以通过遗传重组产生综合有4个栽培棉种性状的棉花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种 种间杂种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间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小全 王学德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3,共5页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配制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和陆地棉与陆地棉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棉品种作为对照,比较和研究了两类组合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海陆种间杂种在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单株结铃...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配制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和陆地棉与陆地棉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棉品种作为对照,比较和研究了两类组合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海陆种间杂种在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单株结铃数和不孕子率上显著地高于陆地棉种内杂种,但单铃重和衣分则显著地低于陆地棉种内杂种,单铃重前者最高为3.3 g,后者最低也有4.7 g。一般地,海陆种间杂种的小区皮棉产量显著低于陆陆种内杂种,但也有个别组合,如海陆1号的皮棉产量,与陆地棉品种中棉所 12 和陆陆种内杂种浙杂 166 没有显著差异。在品质性状方面,海陆种间杂种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都显著地好于陆陆种内杂种,尤其是长度、比强度和伸长率最高分别达到 35.3 mm、43.6 cN·tex 1 和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种间杂种 海岛棉 棉种 细胞质雄性不育 单铃重 品种 优势 中棉所 初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与7个野生棉杂种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坤波 张香娣 +1 位作者 宋国立 李懋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5,T001,共10页
分析了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与辣根棉、哈克尼西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裂片棉、异常棉和司笃克氏棉等二倍体野生棉种间杂种F_1的细胞学,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平均构型依次为:14.62Ⅰ+11.93Ⅱ+0.17Ⅲ、14.21Ⅰ+12.36Ⅱ+0.02Ⅲ、11.70... 分析了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与辣根棉、哈克尼西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裂片棉、异常棉和司笃克氏棉等二倍体野生棉种间杂种F_1的细胞学,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平均构型依次为:14.62Ⅰ+11.93Ⅱ+0.17Ⅲ、14.21Ⅰ+12.36Ⅱ+0.02Ⅲ、11.70Ⅰ+13.52Ⅱ+0.09Ⅲ、13.56Ⅰ+12.72Ⅱ、14.10Ⅰ+12.27Ⅱ+0.12Ⅲ、28.19Ⅰ+5.16Ⅱ+0.16Ⅲ和31.28Ⅰ3.71Ⅱ+0.10Ⅲ;众数构型前5个组合均为13Ⅰ+13Ⅱ,后两个组合分别是31Ⅰ+4Ⅱ和33Ⅰ十3Ⅱ;二价体平均交叉率依次为1.35、1.38、1.65、1.72、1.46、1.07和1.06。在带有三价体的构型中,每个杂种均出现次级众数构型,而且D染色体组5个棉种组合的次级众数构型均是12Ⅰ+12Ⅱ+1Ⅲ。四分体时期小孢子数目和大小变异较大,其中以四分体居多,D染色体组5个棉种组合的四分体形成频率远远高于异常棉、司笃克氏棉2个组合。试验表明,陆地棉与棉属中4个野生二倍体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当按D、C、B、E为序由近至远,而D组的近缘程度远远超过其余3个组。在D组5个野生种之间,辣根棉与哈克尼西棉、旱地棉与裂片棉是两对极其近缘的种,而雷蒙德氏棉较为独特。建议在棉花种间杂种细胞学研究时,应注重实验材料的样本量,并以构型率和众数构型与平均构型吻合程度这两个数为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间杂种 细胞学 染色体构型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色杂交棉高产优质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文国吉 袁淑娜 +2 位作者 刘英新 祝水金 王学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60,共7页
试验比较了2个棕色棉种间杂种Z08B×H08B、H08B×Z08B,1个棕色棉种内杂种Z08B×L08B及其棕色棉亲本Z08B(CK)在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后期和吐絮期6个时期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质量分数、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净光合... 试验比较了2个棕色棉种间杂种Z08B×H08B、H08B×Z08B,1个棕色棉种内杂种Z08B×L08B及其棕色棉亲本Z08B(CK)在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后期和吐絮期6个时期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质量分数、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和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及其产量、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棕色棉杂种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平均分别提高46.71%和38.57%;3个杂种的品质性状也显著优于对照,尤其是棕色棉种间杂种,其纤维长度平均比对照增长7.59 mm,增幅达35.53%,纤维强度比对照增加5.96 cN·tex-1,提高23.51%;与棕色棉亲本相比,棕色棉杂种植株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较高,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增强,淀粉质量分数较大,使得其净光合速率升高,营养物质供应充足,是棕色棉杂种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光合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种间杂种 产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三交种的杂种优势表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小全 王学德 +1 位作者 蒋培东 朱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0-414,共5页
以海岛棉和陆地棉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杂交亲本,配制了10个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三交种(简称海陆三交种)和4个单交种。经两年田间试验表明,海陆三交种相对于海海单交种产量极显著提高,与海陆单交种无显著差异,但比陆陆单交种显著减产;纤维... 以海岛棉和陆地棉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杂交亲本,配制了10个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三交种(简称海陆三交种)和4个单交种。经两年田间试验表明,海陆三交种相对于海海单交种产量极显著提高,与海陆单交种无显著差异,但比陆陆单交种显著减产;纤维品质接近于海陆单交种,显著高于陆陆单交种;制种产量虽然不及陆陆单交种,但比海海单交种显著增产。选育海陆三交种应注重选择早熟的海岛棉不育系,高衣分的陆地棉临时保持系,大铃的陆地棉恢复系,且叶型和株型相对一致的亲本配制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三交种 种间杂种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宪亮 孙学振 +2 位作者 刘英欣 李春景 郑希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2-95,共4页
以 4个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和 2个海岛棉品种为试材 ,按 NC 设计 ,对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在陆海杂种优势中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组合皮棉产量具有中亲优势 ,最大达到 1 7.1 %。单株铃数、子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 ,而衣分、铃... 以 4个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和 2个海岛棉品种为试材 ,按 NC 设计 ,对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在陆海杂种优势中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组合皮棉产量具有中亲优势 ,最大达到 1 7.1 %。单株铃数、子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 ,而衣分、铃重的中亲优势为较大的负值。与陆地棉对照相比 ,全部组合均明显减产。配合力分析表明 ,铃重、衣分、子指、衣指、纤维伸长率和马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 ,而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株果枝数、2 .5%跨距长度和比强度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 ,双 56和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隐性核不育系 海岛棉 种间杂种 杂种优势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胚珠培养技术培育棉属种间杂种植株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时香玉 高国强 +3 位作者 苏学合 朱斗北 陈晓 崔萍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48-252,共5页
本研究利用陆地棉×中棉、陆地棉×海岛棉、独秆突变体×海岛棉、海岛棉×中棉杂交,进行胚珠培养,获得种间杂种植株。结果表明:这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一定频率的胚(包括成熟胚和不成熟胚)及成熟胚萌发的苗;同一组... 本研究利用陆地棉×中棉、陆地棉×海岛棉、独秆突变体×海岛棉、海岛棉×中棉杂交,进行胚珠培养,获得种间杂种植株。结果表明:这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一定频率的胚(包括成熟胚和不成熟胚)及成熟胚萌发的苗;同一组合的杂种胚珠,在不同培养基上获得的胚和成熟胚的频率不同;不同组合的杂交胚珠,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的结果有明显差异;进行杂种胚珠培养的适宜时期为授粉后4~6d,2d的胚珠培养易产生愈伤组织,成胚率低,8d后幼胚败育或落桃;适合杂种胚珠早期生理条件的培养基为:BT基本培养基+NH4Cl1000mg/l+IAA15mg/L+KT02mg/L+GA006mg/l;氨态氮能提高成胚率;单一的培养基不能满足杂种胚珠的培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远源杂交 不亲和性 胚珠离体培养 杂种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海陆杂种棉主要经济性状优势表达规律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旭升 狄佳春 +2 位作者 许乃银 刘剑光 肖松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8-33,共6页
亚海陆杂种棉在经济性状方面表现的优势特征如下:植株高度一般无明显竞争优势,但单株结铃数有正向竞争优势,单铃重的竞争优势多为负向;不孕籽率与亚海岛棉亲本相比普遍表现下降趋势;籽棉和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皆为正向优势,但竞争优势多... 亚海陆杂种棉在经济性状方面表现的优势特征如下:植株高度一般无明显竞争优势,但单株结铃数有正向竞争优势,单铃重的竞争优势多为负向;不孕籽率与亚海岛棉亲本相比普遍表现下降趋势;籽棉和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皆为正向优势,但竞争优势多为负向优势;霜前花率大多数组合具有正向竞争优势,而僵瓣花率的竞争优势皆为负值;纤维绒长普遍表现正向竞争优势;比强度也普遍具有明显的正向竞争优势;马克隆值的中亲优势虽然多为正向,但竞争优势皆为负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海陆 杂种棉 经济性状 表达规律 纤维绒长 僵瓣花率 籽棉 皮棉 强度 马克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种间杂交长柱头种质系TY35的培育与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穗兰 郭宝德 +2 位作者 冀丽霞 牛永章 姜艳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777-779,共3页
选用栽培种陆地棉6901(G.hirsutum L.,2n=4x=52)作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2n=2x=26)作父本进行杂交,杂交铃用激素处理促幼胚发育,生长40 d后的幼胚用怀特(1934年)培养基加入10 mg/L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F1植... 选用栽培种陆地棉6901(G.hirsutum L.,2n=4x=52)作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2n=2x=26)作父本进行杂交,杂交铃用激素处理促幼胚发育,生长40 d后的幼胚用怀特(1934年)培养基加入10 mg/L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F1植株。在F3分离群体中选长柱头植株自交,经连续3代自交获得稳定的长柱头种质系TY35。选具有显性指示性状的特早红叶棉BZ39作父本与TY35杂交,采取人工去雄、纸片隔离和不去雄授粉3种方法杂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去雄直接授粉F1的杂种株率为81.83%,人工去雄和纸片隔离授粉F1的杂种株率分别为92.33%和86.33%。对F1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杂种优势指数测定得出,株高、单株籽棉质量、单株皮棉质量的优势指数均在160%以上;单株结铃数指数为143.18%;子指、纤维长度、衣分等优势指数较低,均在12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间杂交 长柱头 种质系 不去雄授粉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杂交长绒棉康地4036光合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有武 江卫 +2 位作者 范振九 王翼川 高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5,共6页
通过对杂交棉康地4036及其对照品种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期,康地4036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的全天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出单峰型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上存在差异,胞间CO2浓度总体上呈倒"... 通过对杂交棉康地4036及其对照品种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期,康地4036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的全天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出单峰型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上存在差异,胞间CO2浓度总体上呈倒"V"字形,说明康地4036是一个耐旱、高光效品种;而两个对照品种新海21号和中棉49号除了胞间CO2浓度外,均表现出了双峰型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则呈现出不规则状态,另外,参试材料的Pn和Tr在盛花期曲线高度明显大于蕾期;叶绿素含量结果显示:康地4036及其对照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呈现出先递增后递降的趋势,只是不同的品种在叶绿素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峰值的大小及曲线的整个高度变化上存在着差异,叶绿素a/b是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交 长绒棉 康地4036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的同工酶分析
17
作者 刘龙龙 陈卫国 +1 位作者 段运平 李炳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2期32-33,共2页
对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共有9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44%,与亚洲棉单一同源的占44%,与比克氏棉单一同源的占11%;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 对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共有9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44%,与亚洲棉单一同源的占44%,与比克氏棉单一同源的占11%;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有9条酶带,为杂合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56%,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11%,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11%,新生酶带占11%;(亚洲棉×比克氏棉)×陆地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9%,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占18%,新生酶带占9%;(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酶带无,与海岛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工酶分析 三种杂种 亚比棉 比克氏棉 杂种F1 亚洲棉 陆地棉 谱模式 互补型 不完全 海岛棉 同源 酶带 双亲 杂合型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棉×比克氏棉)F_1双二倍体×海岛棉〕F_1茸毛性状研究
18
作者 丁世萍 武萍生 彭锁堂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99-101,共3页
亚洲棉茎叶茸毛少而短,比克氏棉茎叶茸毛多而长,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创育的〔(亚×比)〕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1G1),茎、叶茸毛多而长,表明比克氏棉这一多毛抗虫性状被表达出来,本文用(亚×... 亚洲棉茎叶茸毛少而短,比克氏棉茎叶茸毛多而长,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创育的〔(亚×比)〕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1G1),茎、叶茸毛多而长,表明比克氏棉这一多毛抗虫性状被表达出来,本文用(亚×比)F1双二倍体与茸毛稀少的栽培四倍体海岛棉杂交,其多而密的茸毛性状能继续在杂种F1中得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间杂种 茸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种间杂种后代抗红蜘蛛特性鉴定初报
19
作者 聂以春 张献龙 雷朝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0-43,共4页
对来自棉花远缘杂种后代的61份材料进行苗期和花铃期的抗红蜘蛛特性鉴定:筛选出3401、3402、3406、3415和5112等5个苗期抗和花铃期中抗红蜘蛛的材料,它们的产量为鄂棉18(对照)的82.6%~102.4%,纤维品质优于或相当于对照,最后对有关抗性... 对来自棉花远缘杂种后代的61份材料进行苗期和花铃期的抗红蜘蛛特性鉴定:筛选出3401、3402、3406、3415和5112等5个苗期抗和花铃期中抗红蜘蛛的材料,它们的产量为鄂棉18(对照)的82.6%~102.4%,纤维品质优于或相当于对照,最后对有关抗性筛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远缘杂交 红蜘蛛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杂交棉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金山 王有武 +1 位作者 高山 江卫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共6页
目的:研究陆海杂交棉新陆中31号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动态变化规律,为陆海杂交棉栽培管理、高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陆中31号、新海21号、中棉49号为试验材料,在棉花整个生育期,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PO... 目的:研究陆海杂交棉新陆中31号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动态变化规律,为陆海杂交棉栽培管理、高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陆中31号、新海21号、中棉49号为试验材料,在棉花整个生育期,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POD活性和CAT活性的变化。结果:在整个生育期,参试材料的Fv/Fm、Fv/Fo、qP、Yield和ETR、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酶和CAT酶活性基本上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生育期变化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总体上表现为盛花期最高,之后逐渐开始降低,而qN值的变化则不同。另外,在相同条件下,新陆中31号的Fv/Fm,Fv/Fo、qP、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酶和CAT活性总是高于两个常规棉对照品种,说明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该品种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较高,属于典型的高光效品种。结论: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酶和CAT酶活性的变化与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其中陆海杂交棉新陆中31号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杂交棉 叶绿素荧光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